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词条融合,改天换命

三国:词条融合,改天换命 第136节

  但实际上,他只是找了个借口忽悠老曹而已。

  荀攸在中平六年(189年)时候,因谋划刺董失败而身陷囹圄。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后,荀攸免罪出狱,选择弃官归乡。

  后再次被官府征召,授予任城相之职,但荀攸并未前往赴任。

  荀攸觉得蜀汉地势险要、城池坚固,百姓生活富足,于是便请求担任蜀郡太守,却因道路不通,暂驻荆州。

  所以,实际上荀攸现在一直还待在荆州。

  荀彧之前也给他写过几次信,但荀攸暂时看不上老曹,一直处于已读不回的状态。

  可老曹不知道啊,他现在心心念念就想着营救天子,然后再收下一枚顶尖谋士,那副满怀憧憬的模样,让曹彦都不禁心生愧疚。

  不知不觉间,大军已行至荥阳。

  曹操骑在高头大马上,双眼微微眯起,望着前方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

  荥阳,这个地方承载了他太多的回忆,有惨败的惨痛,亦有不屈的抗争。

  “当年,我便是在此处,遭遇了人生中最为惨痛的一次败绩。”曹操的声音低沉而沙哑,诉说着那段遥远而又沉重的往事,“那时,我带着满腔热血和抱负,想要讨伐董卓,匡扶汉室。

  可没想到,在这荥阳汴水,被董卓的大将徐荣打得溃不成军,几乎全军覆没。”

  他的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悲凉,“若不是子廉拼死相救,我曹操早已命丧于此。”

  曹彦和荀彧静静地听着,没有说话。

  他们知道,这段经历对曹操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荀彧沉默片刻后,安慰道:“主公当年以数千乌合之众追击董卓,虽败犹荣。”

  曹操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苦笑:“文若所言甚是。只是每当想起那些战死的将士,我这心中便如压了一块巨石,尤其是卫子许之死,一直令我愧疚难安。”

  曹彦拍了拍曹操的肩膀,安慰道:“大兄,过去之事就让它过去吧。如今我们实力渐强,定能实现我们的抱负。此次迎接天子,便是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曹操深吸一口气,重新振作了精神。

  大军继续前行,过了荥阳不久,前方却突然出现大片烟尘,隐隐还有惊叫和惨叫声传来。

  这时,前方探路的斥候,快马加鞭赶回来禀报:“报!前方有许多匈奴骑兵,他们正在追杀一群流民!”

  曹操闻言,脸色瞬间变得阴沉起来:“又是匈奴人!传令下去,全军加速前进,看看能否救下那些流民。”

  曹彦心中一动,暗自思忖:“完成荀彧任务的机会,来了!”

  荀彧的词条替换任务,其中一个达成条件便是:【荀彧亲眼目睹异族屠戮汉民事件】。

  此刻匈奴人正在追杀、劫掠流民,完成任务的时机已然来临。

  他看向荀彧,说道:“文若,我们一起上前看看!”

  荀彧微微点头,眼中透露出一丝忧虑。

  赵云、夏侯兰率领骑兵迅速向前冲去,曹彦、荀彧则紧随其后,打算去看看战场情况。

  当他们赶到现场时,眼前的景象让荀彧震惊不已。

  匈奴骑兵们挥舞着长刀,肆意砍杀着流民,鲜血染红了大地。

  有一些匈奴人则在抢夺流民的财物,还有不少匈奴人则在追逐着妇女和儿童,发出阵阵淫笑。

  有老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孙儿,被匈奴人一刀砍倒。

  有妇女为了不被侮辱,选择投井自尽。

  还有的孩子在父母的尸体旁,无助地张望、哭泣。

  流民们四处奔逃,哭喊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场面惨不忍睹。

  荀彧看到这一幕,脸色变得十分苍白,双手紧紧握拳,身体微微颤抖。

  他虽听闻过匈奴人的残暴,却从未亲眼见过这般场景。

  如今亲眼目睹这悲惨的一幕,心中顿时充满愤怒与悲痛。

  “这些匈奴人,简直就是禽兽!”他咬牙切齿地说道。

  系统提示音也响了起来,

  【叮!恭喜宿主,荀彧词条替换任务达成条件2,已完成!】

  荀彧的所有任务达成条件是:

  1、天子处于荀彧所效忠的阵营当中;

  2、荀彧亲眼目睹异族屠戮汉民事件;

  3、引导其意识到“汉室不可复兴“时,应该选择“救民”而非“护君“,使其意识到“民族延续>皇权存续“的终极意义。

  现在第二个达成条件已经完成,第三个完成的时机已经成熟。

  只要再迎回天子,荀彧的任务就圆满完成了!

  思索片刻后,曹彦开口了。

  “汉室的天命,从来不是悬在玉案上的符命。”曹彦望着荀彧攥得发白的指节,压低声音说道,“高祖斩白蛇起义,靠的是约法三章收民心;光武中兴,靠的是度田安民固根本。

  如今天子蒙尘,若我们只盯着车驾上的黄绫伞盖,却放任百姓被胡骑屠戮,与那些举着‘清君侧’大旗却纵兵焚掠的军阀何异?”

  荀彧忽然想起当初李傕军队在颍川郡的暴行。

  又忆起当年董卓西迁长安,以及如今东归洛阳,那些军阀所护的只有皇帝、公卿的车马仪仗,百姓的死活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现在匈奴敢在司隶之地烧杀抢掠,正是看准了我们‘尊君而轻民’的软肋。

  若连百姓都护不住,就算迎回天子,让他坐在洛阳废墟里发号施令,又有何用?”

  荀彧的眉头渐渐松开,嘴里喃喃自语道:“奉天子以令不臣,本是为了凝聚天下心……”

  “凝聚的应当是生民之心,而非皇权之威!”曹彦接着说道,“汉室要延续,不是靠天子的冕旒,而是靠这些在血泊里挣扎求生的百姓。

  没有了百姓,汉室就是无根之木。

  没有了汉民,即便还有皇帝,又有什么意义?”

  荀彧怔怔望着前方。

  赵云、夏侯兰的骑兵,正在与匈奴骑兵拼杀。

  匈奴人见汉军还有大队人马赶来,于是呼啸一声,开始撤离。

  飞龙骑的将士们,纷纷下马,自发救助百姓。

  看着赵云将两个孩子抱上自己的照夜玉狮子,看着夏侯兰解下披风,披在一位衣衫褴褛的妇人身上,荀彧忽然感觉自己心中有什么东西破碎了。

  但在破碎之后,却又迅速重组。

  终于,他悟了!

  荀彧对着曹彦,一揖到底:“子安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

  我只道‘奉天子以令不臣’,却忘了‘养百姓以固根本’。

  以护民为先,尊君为末,方为兴国安邦之道。”

  曹彦忙扶住他:“非是尊君为末,而是君与民本为一体。

  真正的明君,本就该是百姓的守夜人。

  我等迎天子,并非为了让他高居九重之上,而是要借他的名号,汇聚天下之力,筑起守护百姓的坚固壁垒。”

  荀彧点头,望向渐渐消散的烟尘,眼中已有了新的火光。

  他终于明白,在这胡骑肆虐的乱世,所谓“匡扶汉室”,从来都不该是单纯的忠君,而该是让汉室的旗号成为庇护百姓的大纛。

  当汉家儿女生存无忧时,汉室的道统,自然会在他们的炊烟里、耕牛的铃声里,代代相传。

  【叮!恭喜宿主,荀彧词条替换任务达成条件3,已完成!】

  曹彦暗自松了口气,心道:“不枉我平日里熬更守夜做的这番工作,总算是把荀彧说服了!”

第160章 竟然是你们,蔡琰 李儒

  战斗很快结束,曹彦和荀彧向着流民队伍最前方走去,查看他们的情况。

  目光所及,皆是满目疮痍。

  他们衣衫褴褛,身形消瘦如柴,面色枯黄黯淡,许多人身上还带着或深或浅的伤口,身体不自主的颤抖着。

  见曹军前来,众人纷纷跪地,磕头不止,口中高呼着救命之恩。

  曹彦快步上前,扶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和声问道:“老人家,你们从何处而来?缘何遭匈奴人追杀?”

  老人泪流满面,缓缓说道:“回将军话,我们是从弘农逃难而来。

  李傕那厮为筹集军粮,在我等居所大肆劫掠屠杀,我等难以活命,无奈之下,只得往河东奔逃。

  本以为河东能寻得生机,未曾想,那里亦是饥荒肆虐,树皮草根皆被食尽,无奈又只得沿着黄河向东前行。

  可没走多久,匈奴人便如恶鬼般突然出现。

  老朽半月前侥幸躲过一劫,不想在此地又与这群恶魔相逢。

  若非将军及时赶到,我等今日怕是皆要命丧于此啊!”

  曹彦轻声宽慰道:“匈奴人已被我军击退,你们一直往东走,进入兖州地界,那里自会有人妥善安置汝等。”

  “兖州?敢问将军是……”这时候,老人家身后有一个蒙着头的男子,突然出声询问道。

  此人正是乔装混入流民之中的李儒。

  “吾乃陈留太守、扬威将军,曹彦曹子安!”曹彦自我介绍道。

  “曹彦!!”李儒听闻,瞳孔骤缩,心中暗自思忖:“他们怎么会出现在这里?难道是为了抢夺天子?”

  荀彧见那男子蒙着头,不禁问道:“这位兄台,为何不肯以真面目示人?”

  李儒不慌不忙地回道:“某脸上多有刀伤,恐惊吓到诸位。”

  曹彦瞧这男子谈吐不凡,不似普通百姓,下意识地施展【洞察】之术。

  这不看则已,一看之下,心中大吃一惊:“妮玛!!!竟然是李儒,董卓的军师!”

  【姓名:李儒(字文优)

首节 上一节 136/1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造反成功后,方知此地是红楼

下一篇:天崩开局:从天牢死囚杀成摄政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