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词条融合,改天换命

三国:词条融合,改天换命 第145节

  此时,也轮到荀彧施展他的才能了。

  曹仁、于禁、乐进在扫荡了颍川郡后,便在各县大力施行新政策与新户籍制度。

  仰仗着陈留郡对流民的良好吸引效果,他们便以此为借鉴,开始大量招募工人,着手建设道路、房屋、商铺。

  一时间,颍川郡内一片繁忙景象,商业与农业渐渐繁荣起来,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后来,他们收到曹操传回来的消息,得知天子即将迁都许县,于是又马不停蹄地在许县开始修建宫殿群落。

  献帝车驾行至洛阳城郊。

  张扬在探知曹操已经接到天子后,便带兵撤离了洛阳。

  连西凉军都不是曹军对手,他这几千人还不够人家塞牙缝的。

  刘协掀开车帘,望见残阳如血洒在,不远处的洛阳城断垣上,昔日威风凛凛的城门外,如今早已长满了荒草。

  “陛下,洛阳城到了。”一直陪在天子车驾旁的荀彧,勒住马缰,轻声说道。

  天子微微点头,神色黯然,手指有些微微发颤。

  片刻后,刘协轻声说了一句:“停车。”

  他的声音很轻,如同飘落的灰烬,却又带着某种难以言说的沉重。

  车辇停下,荀彧率先下马。

  天子扶着荀彧的手下车时,忽然闻到风中飘来焦糊味,夹杂着若有若无的腐尸气息。

  “陛下小心。”荀彧的声音低沉而温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哀伤。

  刘协、荀彧,连同其他几位大臣,向着城中走去。

  踏入洛阳城的一刹那,仿若进入了人间炼狱。

  城中,断壁残垣林立,昔日巍峨的宫殿,如今仅余几处摇摇欲坠的梁柱,勉强支撑着破败的屋顶。

  一场大火,满地焦土,不留一丝生机。

  而街道旁倒塌的房屋之中,竟然还散落着烧焦的骸骨,或完整,或残缺,像是在诉说着往昔的惨烈。

  刘协见状,眼眶瞬间红了,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

  荀彧默默走到骸骨前,解下披风,盖在他们身上。

  刘协则缓缓蹲下身子,颤抖着双手,捧起一把焦土,声音哽咽悲痛,喃喃道:“朕的洛阳,竟沦为这般模样……”

  身旁的大臣们,亦是满脸悲戚,有的默默垂泪,有的低声抽泣,有的甚至忍不住放声大哭。

  好半晌,刘协抬起头,望着荀彧,眼中满是凄苦的说道:“荀卿,朕这天子,连国都都护不住,有何颜面面对列祖列宗?”

  荀彧心中一痛,连忙跪地,恳切说道:“陛下切莫自责,此乃乱世之劫,非陛下之过。

  当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洛阳地处四战之地,难以保全。

  如今司徒迎陛下迁都,亦是为陛下寻一安稳之所,以图日后重振汉室。”

  刘协微微点头,却又满心疑惑:“曹操迎朕迁都,究竟是真心为朕,还是另有图谋?”

  荀彧沉思片刻,回答道:“司徒素怀匡扶汉室之志,此番迎陛下迁都,想来是为陛下安危着想。

  陛下且看,司徒麾下将士,皆为精锐,且纪律严明,一心护佑陛下。

  若司徒有不臣之心,又何必大费周章,迎陛下至此?”

  刘协若有所思,目光投向远方,思绪飘回往昔。

  那时的洛阳城,何等繁华,宫殿巍峨,市井喧嚣,百姓安居乐业。

  可如今,却只剩这满目疮痍。

  “朕还记得,昔日洛阳城中,百姓生活富足,孩童嬉笑玩耍,商贾往来不绝。

  每逢佳节,更是热闹非凡,灯火辉煌,彻夜不眠。如今,一切皆成泡影。”刘协的声音愈发低沉,带着深深的落寞。

  这时,一位年迈的大臣走上前,老泪纵横:“陛下,洛阳城的百姓,实在是苦啊。

  自董卓之乱后,他们便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如今,更是不知流浪到了哪里……”

  荀彧望着痛苦的刘协,轻声安慰道:“陛下无需伤感,臣等自当竭力辅佐。

  如今迁都许县,不过是权宜之计。

  待局势稳定,陛下可再图恢复洛阳。”

  刘协环顾四周,缓缓起身,说道:“洛阳城虽已破败,但它终究是大汉国都,朕定不会忘记今日所见。

  荀卿,传朕旨意,命人将这些骸骨妥善安葬,莫让他们曝尸荒野。”

  “喏!”荀彧随即吩咐身边的侍从,去传达命令。

  刘协在荀彧等人的陪同下,又在城中徘徊许久,直到天色擦黑,

  “陛下,该启程了。”荀彧轻声提醒。

  刘协点点头,最后看了一眼满目疮痍的洛阳城,转身登上马车。

  车轮转动时,他听到车辕发出吱呀声,仿佛是他的洛阳城,在发出幽幽的叹息。

第171章 江东小霸王出笼

  冀州,邺城。

  袁绍此刻正端坐在议事厅的主位之上,静静地翻阅着探子自洛阳、安邑等地发来的消息。

  待袁绍抬起头,他麾下那几位已等候多时的智囊,齐齐拱手行礼:“见过主公!”

  袁绍目光扫过田丰、沮授、许攸、逢纪、郭图、审配等人,微微点头,说道:“诸位都来了。”

  “主公,曹操那边情形如何?”田丰率先开口问道。

  “曹孟德已击败西凉军,迎回了天子……你们说说,他此举究竟是图什么?难道是真的忠心汉室,要将自己的基业拱手还于天子吗?”袁绍满心疑惑的向一众谋士发问。

  沮授率先拱手作答:“回禀主公,依属下之见,曹操此举乃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呵呵,他曹操想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也得要有人听令才行啊!”郭图满脸不屑,嗤笑一声说道。

  “万不可小觑此举啊!若天子诏令频发,主公届时理会与否,都将成为棘手的难题。”田丰眉头紧皱,神色忧虑地说道。

  许攸往前跨出一步,拱手建言:“主公,元皓所言极是。曹操若屡屡借天子之名向我等下诏,届时我等接还是不接?

  若不接,便失了大义,沦为违抗皇命的乱臣贼子。

  可若接了诏书,岂不是变相承认他曹操为正统了吗?”

  随着沮授、田丰和许攸的话说出口后,袁绍顿时觉得当初没有迎奉天子是一大失误。

  可那毕竟是自己做出的决定,又怎能自己打自己的脸?

  郭图显然看出了袁绍的纠结,当即出声说道:“三位,你们莫不是有些危言耸听了?”

  沮授性子刚直火爆,此刻见郭图又跳出来唱反调,顿时怒目圆睁,大声怒喝:“都怪你!当初我等竭力劝谏主公迎奉天子,是你和逢纪等人,称天子乃累赘,阻拦主公出兵!”

  沮授这一吼,将袁绍的颜面也扫落一地,毕竟当初他也是这般想法……

  咋办?自己装的逼,含着泪也得装到底啊!

  看着大厅里又吵作一团的智囊团,袁绍烦躁地怒斥道:“天子之事无关大局,且让曹操得意这一回,剿灭公孙瓒才是重中之重!”

  袁绍话一说出口后,沮授、田丰和许攸只能暗自叹息。

  ……

  当曹操忙于迎奉天子之际,

  陆逊自幼丧亲,便跟随陆康生活,年长些后,又随从叔陆绩在庐江求学,陆绩是陆康的二儿子。

  算起来,陆逊也算是陆康的从孙。

  陆康深知自己与孙策势同水火、不死不休,于是提前安排陆氏子孙出城避难,陆逊也在这批出城的陆氏子孙之中。

  但即便如此,陆康宗族百余人,逢此战乱及饥荒,也死了大半!

  打下庐江后,孙策满心欢喜,急忙回去向袁术复命,讨要其先前许诺给自己的庐江太守之位。

  然而,一向不讲武德的袁术,又反悔了,他让自己的心腹刘勋当了庐江太守。

  在袁术失信于孙策后,孙策虽然比较失望,不过其也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这让袁术心理多了一些歉意。

  但实际上,这一切皆在孙策的好基友周瑜的预料之中。

  下一步,孙策便要提出向袁术借兵的想法,至于代价,便是献出害得父亲孙坚枉死的传国玉玺!

  所谓传国玉玺,据传是秦国丞相李斯以和氏璧雕琢而成。

  玉玺方圆四寸,上有交纽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一直被视作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信物。

  甚至还有传言称,“得玉玺者得天下”,这也正是孙坚得到玉玺后,便打算回江东老家的缘由。

  皇帝啊,那可是无数男儿梦寐以求之事!

  但稍有远见的人心里其实都明白,得玉玺者未必能得天下,弄不好还会招来杀身之祸……

  自孙坚死后,孙策便一直将玉玺贴身珍藏。

  袁术虽然知道玉玺就在孙策手中,且内心极度渴望得到玉玺,却始终都没有逼迫孙策交出。

  不得不说,即便是袁术这种满身缺点的人也并非一无是处。

  孙策如今的居所,虽算不上奢华,却也比多数文臣武将的住所要好。

  袁术一直极为欣赏孙策的武勇,甚至动了收他为义子的念头,故而赏赐不断,试图感化孙策。

  书房之中,一位风姿潇洒、气度不凡,年纪与孙策相仿的年轻人,正端坐在孙策对面。

  此人,正是素有美周郎之称的周瑜,周公瑾!

  周瑜为自己和孙策各倒上一碗茶,脸上浮现出一抹揶揄的笑意,说道:“伯符啊,袁术欲收你为义子,你为何不干脆答应他呢?要知道,他如今占据杨州江淮大部分地区,还有豫州、徐州部分地区,其势力在所有诸侯中,都是屈指可数的!”

  孙策面露厌恶之色,回应道:“公瑾,你明知他不过是觊觎我手中的玉玺罢了,何必还提此事……”

  “确实,比起你,他更看重玉玺。”周瑜微微摇头,说道,“可伯符,你难道打算就这样一直屈居袁术麾下,浑浑噩噩度过余生?”

  “当然不愿意!”孙策剑眉倒竖,一巴掌重重拍在桌案上,语气激昂地说道,“我愿继承父亲的意志,扫平天下逆贼,还大汉一个朗朗乾坤!”

  “那你还留着玉玺作甚?”

首节 上一节 145/1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造反成功后,方知此地是红楼

下一篇:天崩开局:从天牢死囚杀成摄政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