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末太平道

汉末太平道 第34节

  这一刻,大贤良师神情平静,注视着三位段氏族老的神情。他似乎要从这些族老的表现里,寻找出什么隐藏更深的东西。

  皇帝久在宫中,由单独的太医负责诊断。皇帝的身体状况如何,只有十常侍中地位最高的三位大宦,才有明确的答案,而段氏也在其中。他小弟子给出的“皇帝寿数”的预言,要想验证,就得试一试,看看这些段氏族老的反应…

  “五年!竟然是五年!”

  “原来如此!原来皇帝只有五年了!…”

  “啊!那到时候,应是‘史侯’继位?”

  “谁知道呢!不是还有‘月掩轩辕’的宫中之乱?…”

  三位段氏族老忧心忡忡,对这个“大占”得出的皇帝寿数,竟然毫无疑虑,反而是“原来如此”的样子!

  大贤良师张角眉头一扬,对皇帝身体的情形,就此了然。他沉默的观望着,直到三位段氏族老讨论片刻,又一齐看向他,各个脸上都是不安。

  “张真人!真人的道行,冠绝天下,我等深以为然!…”

  “不错!真人绝非妄言!天人相对,如此天象下,不知我等之前所求的,占卜的命数?”

  听着这些迫切又不安的询问,大贤良师又一次默然许久,显出是否开口的挣扎。然而,他刚才对皇帝的预言,明显击中了宦族段氏内心深处,最为恐惧的隐忧!

  段氏因当今皇帝而兴,凭借皇帝的信重,卖官脱罪敛财无数,眼下已经兴盛以极!可一旦当今皇帝归天,那他们段氏,又会是什么样的下场呢?

  要知道,前朝桓帝的大宦候氏,一度封侯赐爵,可离着他们成武县不远!他们这些族老,可都是亲眼见过侯氏一族二十年前的煊赫,又见到了帝位更替后,侯氏骤然身死族灭的下场!

  “请真人一定相告!我段氏一族后面的命数,究竟走向何处?”

  “就是,就是!此事事关重大,真人请且直说!若有什么需要,什么供养,我等自当随喜功德、以财禳灾!”

  三位族老用力握住大贤良师的手臂,又是恐惧又是急切,半点不容这太平道人拒绝。片刻后,大贤良师终究禁不住三位族老的苦求,只得叹息道。

  “诸位,不是贫道不愿说…只是此话出口,不仅泄露天机,更有损贫道的阴德。若是有血光之灾四起,那死去的魂灵,就都得记在贫道的头上…”

  “张真人!这都什么时候了!你怎么还不开口?!”

  “血光之灾?你到底看出了什么?!”

  “真人今日,必须告诉我等,否则绝不能离开!你若是担心阴德…那就按你之前说的,我段氏捐献五千斛,不,七千斛粮食!供你太平道去赈济救人,来弥补阴德!…”

  “嗯?黄天在上,段氏愿布施七千斛粮食?大灾之年,粮食筹措不易,段氏此言当真?”

  听到这“七千斛粮食”的许诺,大贤良师张角终于神色动容。他眼神肃然,看着三位段氏族老,却见这三人连忙点头答应,脸上半点看不见犹豫。

  “当真不虚!不就是些许粮食吗?又能值几个钱!无非就是买粮运粮难些,却也难不倒我段氏!…”

  “不错!今年兖州青州豫州大旱,但南边的徐州、扬州又不受影响!我段氏去这两州买粮,又有哪家商贾敢不卖,那个郡县敢不放行?”

  “真人还不放心?那我这一处大庄园内,尚且有两万多斛存粮,直接取七千斛给真人的太平道!这一番真心诚意,真人总可以说了吧?…”

  “既然如此,那贫道就只能开口了…”

  大贤良师张角默然数息,暗暗一声长叹。自己这一次,不仅担了小弟子的“杀罪”,也走了五弟子“鬼神济生”的路数…随后,他神情一肃,郑重道。

  “诸位族老,请看这式盘与蓍草…贫道道行浅薄,先见岁星暗淡、太白昼见、荧惑入紫微…”

  “其中,岁星为木,太白为金,荧惑为火。此三者,天象也。而后,贫道又为段氏,行了三次大占,得了不同的卦象。而天象与卦象相合,便得了下面这三句命数…”

  “第一句,巽风动金,‘风指其北者,衡将出’。

  第二句,震木为二,‘雷震其中者,木将折’。

  第三句,离火焚木,‘火炎其上者,门将空’…”

  “什么?!”

  听到这三句占卜,三位段氏族老神情骤变。他们面面相觑,都品出了这占卜辞的凶险!其中的第一句有些晦涩,而第二句的“木将折”,第三句的“门将空”,对一个氏族来说,毫无疑问,是真正的大凶之兆!

  “真人!我段氏的卜辞,竟是‘大凶’吗?这‘大凶’自何处?来自何人?又会在何时?如何去解?!…”

  大贤良师张角垂下眼睛,闭目了会,才疲惫道。

  “三位族老,此三句占卜,对段氏而言,确实是‘大凶之兆’!这凶兆来自何处何人,事关血光之灾,贫道绝不敢言!然而,这占卜虽为大凶,但兆象的时间却很远,恐怕要在五年后,并且与天象配合,才会应验…”

  “五年的时间尚久,其间天象改易,变数又多…或许到了那时候,贵族命数的吉凶,已经转危为安,也未可知!”

  说着,大贤良师张角深深作揖,对三位神情骤变的段氏族老,认认真真行了一礼。

  “天下事自有承负,天地万民都有所记!三位族老愿意捐七千斛粮,以养兖州百姓,自会有一份功德在身!…而有此功德,‘五星失度,客星犯主’的天象,都动摇不得段氏…贫道在这里,替兖州百姓,向诸位行礼拜谢了!”

  “至于确切的吉凶化解,贫道道行有限,真心不敢妄言…但以诸位的功德,想必会逢凶化吉!愿诸位以善为念,化解此劫时,少行无谓杀道…”

  “言尽于此,贫道这就离去了!…”

  言罢,大贤良师张角又行了一礼,这才带上随身的法器,慢慢踱步出了卜园。星河的辉光,落在他的身后,而庄园的灯火,照在他异常疲惫的脸上。光与影,都明暗的交替着,从无瑕的天上,走向浑浊的人间。

  后方的卜园中,华贵的祭坛上,只剩下三位段氏族老。他们的脸色阴晴不定,盯着繁复的天象与卦象,反复咀嚼着大贤良师留下的话。

  “风指其北者,衡将出;雷震其中者,木将折;火炎其上者,门将空…若段氏为‘木’,那什么是‘衡’,什么又是‘北’呢?”

  “五年后,天象大变。皇帝死,段氏凶劫?…该死!这劫数到底是来自何人何处?为何大贤良师始终不肯说,只是说了个时间?…”

  “以善为念,化解此劫时,少行无谓杀道…嗯,杀道?!谁在天象变后,要杀我们段氏?而我们要提前杀谁,才能化解此劫?…”

  三位段氏族老推敲沉吟,渐渐有了些头绪。而后,他们互相对视的眼神,都显出了些狠色。祭坛上的五行大幡猎猎飘扬,仿佛有什么冷厉的气息,在慢慢积蓄…

  而后几日,宦族段氏并没有食言。他们直接开启装满的粮仓,把一车车的陈粮,都送到了本地的太平道手中。对段氏来说,七千斛粮食确实算不了什么。前几年灾疫,段氏之所以从未救济,不过是因为外面黔首小民的生死,他们根本就不在乎罢了!但眼下,既然涉及到段氏的命数,那这些粮食舍了也就舍了,也就是多卖两个官的钱而已!

  “段氏慷慨,布施粮食。太平道深以为谢,不胜感激!…”

  大贤良师张角又一次致谢,只是对段氏家老们旁敲侧击,反复追问的劫数,始终闭口不言。

  张承负侍立在师父身后,清点记录着段氏庄园中运出的、囤积了三年的陈粮。而一辆辆马车向外运出,又有一队队马车向庄内运来。从青兖豫三州各郡,前来求见段氏,买官脱罪的士族、商贾与豪侠,依然源源不断。见到这一幕,他便一直冷眼旁观,沉默着不说话。

  至于高道奴,则并不在府中,去帮着接收段氏送出的粮食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七千斛布施的粮食,已经尽数运完。他脸上满是纯粹的欣喜,高兴的对师父与师弟道。

  “七千斛粮食啊!足够七千丁壮,吃上一两个月了!…”

  “天下到处受灾,能有这么多粮食,可真是让人高兴!…”

  看着纯粹的高道奴,大贤良师笑着点点头。而后,他看向张承负,摸了摸少年的脑袋,平静道。

  “走吧!承负,此间事已了。去见一见,那位大野泽的豪杰。然后,得快些去东平国东平陆的天齐庙。你二师叔与各位青兖渠帅,怕是都已经到了!…”

  “是!老师!”

  张承负恭敬点头,对大贤良师深深行了一礼。而后,众人就离了段氏庄园,往东北的东平国而去。

  段氏庄园依然灯火耀眼,像是盘踞在兖州的庞然大物,接引着来自洛阳的刺目明光。而来往的宾客众多,向段氏大献殷勤之余,也很快带来了一首不知何时,在兖州流传的“童谣”。

  “刃起东衡,断木为两;衡尺指南,朱户成灰~~”

  三位段氏族老,听闻这句谶纬一般的童谣,大惊失色,当场摔了手中的绿釉瓷碗!

  又过了三日,东阿县丞王度终于匆匆而来。他低着头,带来了举告的罪证,也带来了占卜中,“何方与何人”的第一个答案,“东阿程氏”!

  在这么多次拜见中,他第一次进了段氏的内堂,跪倒在三位族老的面前,一五一十的,讲清了程氏不法的罪状。

  当然,这些欺压豪夺、逼死百姓的罪状,段氏根本就不在乎。他们只在乎王度举告程氏的一句话:“吾当效张俭事,为天下除此恶贼,使段氏族灭,一如侯氏满门!”

  当天傍晚,五名披甲带刀的使者,就从段氏庄园中奔出,踏上了去往洛阳的兖州官道!他们一人三马,腰带段氏信符,日夜兼程,中途绝不停歇。而从成武到洛阳,七百多里的官道,快马加鞭,只需四日即至!

  残阳如血如墨,染透奔马潇潇。冰雪纷纷扬扬,覆盖兖州旷野。北风寂寂肃杀,吹遍官道两旁的坟丘。而杀劫就此骤起,席卷齐鲁大地,不知何时可止~~

第41章 黄巾起义的纲领口号,究竟该喊什么?

  十二月的齐鲁大地,寒风割面如刀。平原尽白,泽水封而未冻。在一处土地祠庙中,在凶恶神像的注目下,大野泽彭鲿跪倒在大贤良师张角面前,恭敬拜道。

  “黄天在上!大野泽黄巾彭鲿,拜见大贤良师!鲿躲避在大野水泽里,见到官府和世道的不平,深恨不已!今日,鲿愿投大贤良师麾下,为太平道门徒。只求一道符水,明一条天理,来反了这个贪如狼的官府!”

  “嗯!入我太平道,戴上黄巾,就不为自身的富贵,只为黄天正道,只为天下黔首不受欺。若负初心,便是为邪,魂魄不存!你可愿饮此符水,誓血不回?”

  “鲿愿以魂魄起誓!誓血不回!”

  说着,彭鲿便咬破手指,滴血入符水中,然后一饮而尽,把手中的陶碗重重一摔。

  “若违今日誓言,就如此碗!”

  “很好!彭鲿,从今日起,你就是我太平道大野泽的方主了!…”

  大贤良师神色肃穆,满意点头。他亲手为彭鲿戴上黄巾,又在额头上画了个符点,交给对方一张象征身份的“方主符”。

  彭鲿接过符纸,脸上露出喜色。他用力叩首,应诺道。

  “诺!谢大贤良师!”

  极为严肃、涉及神灵魂魄的入道仪式完成,彭鲿就此入了伙,也成为了太平道北上队伍中的一员。而众人踏着风雪北上,又回到了大野泽畔。只见芦苇低伏,覆雪如绒。远方泰山的余脉失去了颜色,唯有天边的黄日,带着铜锈般的冷光洒落。

  “大野泽,地利。到泰山山区…”

  大贤良师张角伫立在大野泽畔,亲眼看到了彭鲿手下的“渔民”与快船。他审视着这片大野泽的湖沼地形,脑海中回忆着小弟子张承负的起义战略,判断着这种地形,对于官军骑兵与甲胄的真切削弱。许久之后,他才吐出一口长气,对张承负点头道。

  “承负,等接下来的渠帅聚会…你可以代表我,把你的想法好好讲出来!这些青兖的黄巾渠帅,都是可靠的,远比豫州的可靠…”

  “啊?是!老师!”

  简短的对话,在大野泽畔戛然而止。众人没有上船,而是牵着马,沿着大野泽的东岸北上。此时的大野泽东岸,河道远比西岸要少。而行到一半处,进入山阳郡,众人就在泽边见到一处古朴苍凉的祠庙,有许多渔民乡民供奉香火。

  “大贤良师!这是我大野泽的蚩尤祠庙!传说是埋着蚩尤的肩髀,藏着这古巫大神的魂魄!…”

  “哈哈!我们大野泽水贼,一向和官府对着干,也从不去拜什么官祠。就拜一拜蚩尤祠,寻个庇佑!嗯,我们也在这祠庙里立了黄天像,拜黄天,黄天能救人!…”

  闻言,大贤良师点点头,带着众弟子进入祠庙内。张承负仰头看去,一眼就看到头戴牛角、手拿斧头的蚩尤雕像。而旁边的另一侧,则是头戴冠冕、手拿长剑的黄帝雕像。不错,太平道黄天信仰的起源,正是中央黄帝。

  这一处大野泽东岸的祠庙,竟然把蚩尤与黄帝,这一对你死我活的先祖,同时供奉在了一起!

  大野泽周围的乡民们,同时给这两位神灵点上松枝祷告。他们一边祷告“凶神”蚩尤,希望官府的税吏千万不要来收税,或者收的尽量少些。另一边,则祷告“善神”黄帝,希望太平道的符师们,前来施加符水,治病救人。

  而看到突然出现的太平道队伍,乡民们先是惊讶,接着很是欣喜。他们拿着各种渔获与水蔬,连续送上来致谢…

  “啊!黄天庇佑,真是黄卷符师来了!”

  “符师,这是我新捞的鲿鱼!”

  “鲿鱼太小了,拿我这条鲤鱼!”

  “我这还有晒干的莲藕和菱角…”

  这一番变化的场景,落入张承负眼中,让他觉得对比强烈之余,又感受到了黔首小民的民心。

  “黔首小民想要的,不过是少交赋税杂役,少受官府逼害,不受疫病灾害,能够吃饱饭活下去!但凡是能有一点活路,他们都会默默忍耐下去。而当他们无论如何,都活不下去的时候,才会如黄河般轰然爆发!…”

  “这就是大势与民心!若不借着这种天灾的大势起兵,让黔首小民们打破对官府与世家的顺从,喊出真正建设性的纲领口号!…否则,一旦等饥寒的小民们饿死殆尽,世家与豪族扩张吞并,人地矛盾缓解…最后活下来的人,不过变成世家豪强的佃户来苟活,又如何能再有,拿起武器来反抗到底的决心?”

  “时势所在,就像海潮涌来!大潮之前,根本不容退缩,必须向前!…否则,往后一退,就彻底失去了大势与民心。老师确定甲子年起事,哪怕身死也不避,却比我要看的透彻了!…”

  “而我太平道,究竟要在举事的时候,喊出什么样的纲领口号,才能顺应最广大而迫切的民心呢?”

首节 上一节 3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哈哈哈,大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