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第342节
他这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情商高,知道此时拒绝不仅无用,还会惹得殿下不快。
索性站起身,拱手问道:“不知殿下都留下了什么人?”
李彻从袖口拿出一张名单:
“亲卫中抽调五十人给你,皆是我精挑细选出来的,忠心没问题。”
“五十人已是不少,不能再多了,再多会引起怀疑。”
“还有张震,他也会留下来帮你,此人有才能,遇见事情要多征求他的意见。”
张震就是那个因为母亲受辱,接连杀了上百人的连环杀人狂魔。
此人是个孝子,孝子的人品不会太差。
他犯的事太大,便是天下大赦也轮不到他。
他主动自首,本是心存死志,李彻将他从天牢中捞出来,并没能收他的心。
不过李彻自有办法,当初侮辱他母亲的人中,还有一个世家大族的庶子。
其他几人都被他找出来灭族,唯有此人整日躲在家中宅院,难以下手。
李彻许诺,早晚有一天抄了那个世家嫡子的家,到时候将此人交给张震处置,这才彻底收服了张震。
堂堂亲王给出的承诺,即便张震知道此事难度很大,但为母报仇心切的他,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了。
张震这些年也不是单打独斗,有一群见不得人的手下帮忙,正好可以作为谍报组织的外围成员。
只是这些人的忠心不能保证,还是要留一个信得过的人在帝都主持大局。
秋白接过名单,没急着看,而是继续问道:“殿下,如果出了问题,属下当找谁帮忙?”
李彻微微一笑,这小子果然头脑够用。
将这么一群人丢在帝都,若是自己不管不顾,他们八成会落得一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自己早就想好了能给他们打掩护的人,没想到还没说出口,就被秋白自己提出来了。
李彻低声道:“若是不算太危机的事情,你就去郑国公府。”
秋白心中一惊,郑国公常磐!
当初常磐和殿下密谈那么久,自己还好奇过他们说了什么,原来竟是这件事。
那时候的殿下竟然就已经为今天做准备了?
“若是事情大到郑国公也处理不了呢?”秋白又问道。
李彻面色一肃,摇了摇头:“若是出了这种事,那就代表事情发展到了危急存亡的地步。”
“我给你两个选择,但是我要把话说在前头,这两个人都极其危险,哪怕只是联系他们,都有可能让你们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秋白满脸严肃,他知道李彻从不会夸大其词,这两人的身份必然十分敏感。
“其中一人,乃是......”李彻凑到秋白耳边,小声说道。
秋白一脸震惊地抬起头,想要问什么,却被李彻用眼神制止住。
“至于第二人嘛......你也熟悉。”李彻这一次没瞒着其他人,“锦衣卫,曹庸!”
秋白倒吸一口凉气:“曹庸也是咱们的人?”
李彻摇头:“我不能确定他的心思,所以说没走到绝路,不要去找他。”
“属下明白了。”秋白严肃地点头道。
李彻叹了口气,拍了拍他的肩膀:“委屈你了,坚持一段时间,待帝都这边稳定了,你再回奉国便是。”
秋白拱手认真道:“为殿下效力,谈何委屈?”
他现在是明白了,这事十分重要,殿下是真的找不出第二个能担此重任的人了。
之所以选自己,那是因为信任,自己不仅要留下,还要把事情办的漂亮!
秋白想了想,突然开口道:“殿下,请替我等赐名!”
李彻微微一愣,倒是忘了这一茬。
自古以来,各王朝的谍报机构都有一个能震慑人心的名字。
宋朝有皇城司、明朝有锦衣卫、清朝有粘杆处,自家的谍报组织也要有个代号。
李彻略微思考后,走到桌案前,拿起一旁的毛笔。
“你们是奉国最锋利的匕首,却要永远藏在鞘中。从今日起,你们的名字将从奉军军册中划去,你们的功绩不会载入任何记录。”
“但,本王会记得,奉国也会记得!”李彻执笔,笔尖在纸张上缓缓划过。
“记住!当你们冒着生命危险传递密信时,在黑夜之中孤独行走时,在监视朝堂重臣时——”李彻突然停笔,抬起头看向秋白,“守的是奉国千千万万百姓安睡的夜!”
此刻,屋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呼吸声,像蛰伏的兽群。
众将皆是抬起头,屏气凝神看向李彻面前的纸张。
上面有三个力透纸背的篆文大字——
守夜人!
第406章 数道旨意
次日,燕地叛乱的事情就传遍了帝都。
京城的百姓与别处百姓不同,他们身处帝都,安全感更足,完全不怕叛军和蛮夷打过来。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甚至不清楚燕地在哪,自然无法做到感同身受。
顶多骂一句叛贼该千刀万剐,随后该做什么做什么,生活照旧,此事也就沦为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而百官们则不同,他们十分清楚此事意味着什么,一旦处理不好后果有多严重。
太子一党尚看在燕王和太子为同胞兄弟的面子上,按兵不动。
而其他皇子的人纷纷上书,请求庆帝将李霖软禁,交由宗人府处理。
对于这些人的落井下石,庆帝一概不理。
第二天,朝堂上便传出了燕王、奉王将带领五千精兵前往燕地平叛的消息。
这一次,风波更加猛烈了。
李霖的敌人们不满,燕地出了叛乱,陛下没问罪燕王就算了,怎么还能让他去平叛呢?
而奉王一党同样不满。
叛军有十万之众,怎么能让燕王和奉王带着区区五千兵马去平叛吗?
陛下这不是让他们去送死吗?
一时间,奏折如同雪片一样飘进皇城,飘到养心殿庆帝的桌前。
就连一向立场中立的左相杜辅臣都去了养心殿,苦口婆心劝说,请求庆帝收回成命。
然而,无论朝臣们多么焦急,庆帝皆是一个应对:留中不发!
聪明的人已经悟了,燕地叛乱虽是国事,但派二王平乱却是庆帝家事,庆帝不想他们参与进来。
上书的人渐渐少了,但水下的暗流涌动却是一刻未停。
各方势力纷纷派出密探奔往北边,试图搞清楚燕地的情况。
东宫更是传来一阵快意的大笑,太子根本不顾和燕王间的兄弟情义,只因为李彻吃瘪而感到痛快。
当天晚上他喝了好几壶酒,还拿李彻献给庆帝的海鲜做下酒菜,又吃了好几块冻豆腐。
李彻是个心黑的,他清楚若是自己将海鲜送给太子,对方必然心生谨慎。
而送给庆帝就不一样了,庆帝年纪大了,又能吃多少东西?
他又是个抠门的,只对自家人大方。
那几车海鲜和冻豆腐,除了分给各藩王和出嫁的公主们一部分外,剩余的早晚都会流入东宫。
果不其然,幸灾乐祸的太子当天晚上就犯了病,脚丫子肿得老高......
快意的笑声转变成了痛苦的哀嚎声。
这东宫整日又哭又笑的,私下里太监和宫女们已然觉得太子怕是快疯癫了。
而相比于李彻的敌人,他的盟友们则是担忧不已。
朱纯等人东拼西凑,各家出了几十到几百不等的家将门客,送给李彻增加兵力。
这些人都是他们的私兵,皆是百战精锐,穿上铠甲拿上兵器就是强大的战斗力。
李彻断然拒绝。
朱纯等人无奈,又送来一批粮草和银两。
这一次李彻收下了。
收兵和收钱是不同的性质,李彻深知自己已经受到忌惮,没必要再引火上身。
第三日,李彻一大早进了宫。
再出来时,身上已经多出了几道旨意。
其中几道送往六部各个衙门,唯有一道送往了四方馆。
当驻守四方馆的校尉曲近山接到调令时,整个人都是懵逼的。
奉王殿下......竟然还记得自己?
不仅记得自己,还要将自己调往奉军之中,为此还特意求了陛下的旨意?
自己不过是区区一个校尉,何德何能啊!
当日不过是顺嘴说了一句,连他自己都没敢痴心妄想,殿下竟然真的记在心上了。
相比于曲近山的感恩戴德、欣喜若狂,其他收到调令的官员们则是一脸懵逼。
刚过完年,我怎么就成奉官了?
礼部员外郎王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个正五品的闲散官员,竟会入了奉王的眼。
圣旨下来的时候,他正摆弄着从西域淘来的香料,听说要他去奉王府报到,还愣了半晌,险些打翻了刚调好的香膏。
上一篇: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