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139节

  如果这位朱小公子真有能耐,又很可靠,那他这个秘密是不是有机会说出来了?

  朱寅和宁采薇多少有点同情方鉴。

  此人也就二十左右,他出生时方家已经被清算了。方家的荣华富贵,他一天也没有享受过,可是方家的代价,却要他来背负。

  当年青桥里出了一位皇后,那是多大的荣耀?

  村里的路修的这么宽这么长,都是整块的青石铺地,驿站修到村口,这不都是方皇后的恩泽?

  光是这条宽敞的村道,宁采薇的糖果厂将来对外运货,也能方便很多。

  当下,朱寅请方鉴进入大院去磨镜子,还吩咐上茶,又上了一盘秋梨,一盘月饼。

  方鉴不由更是感动。他还是第一次在客人家中,受到过这等优待。

  朱寅和宁采薇也坐着小杌子,一边观摩方鉴磨镜子,一边打听村子里的事情。

  实际上,朱寅等人搬到本村也就大半个月的工夫,对本地的情况了解的不多,也就是走马看花。

  要是光看官府的户籍黄册,青桥四里也就是四百多户。

  可那是国初的老黄历了,官府却沿用至今,很明显不是因为蠢。

  随着方鉴越说越多,朱寅也对本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青桥里二百多年下来人口繁衍,如今已有一千多户,六千多人,是南京城郊有名的富庶大村。

  这种大村,势力盘根错节,豪绅宗党林立,就是一个微型的复杂世界。

  作为外来人,朱寅要想在村中崛起,势必要受到本土势力的排挤和打压。

  除非,他能老老实实的当个没有存在感的村民,服从村中的既有秩序,不折腾。

  那可能么?

  方鉴的介绍,比上次赵婵儿的介绍仔细的多。

  很多赵婵儿不知道的事情,他也知道。

  青桥里是大村,也是淳化乡的中心地带,寺庙、道观、尼姑庵都有,很多事情,都和这些出家人有关。

  比如张家大公子可能和静香庵的尼姑有染,青云观新来了一个游方道士,东山寺可能留宿女香客等等。

  从方鉴口中说出来,很多都是乌烟瘴气的事情。

  比如村中社学的宋老学究,因为好酒如命,让学童们带酒给他喝。

  刘家请来了一个卖虎狼药的天竺胡僧,待若上宾。

  昨夜东里有人在磨坊通奸,被抓了现行,奸夫反而逞凶,打死了苦主。

  这些破事,朱寅不太关心。

  不过听到尼姑,朱寅就有点无语了。

  因为明朝,是严控妇女出家的。从明初到嘉靖朝,历代皇帝屡次严禁女子出家为尼。

  嘉靖帝更是数次下令尼姑改嫁还俗,严厉禁绝之。

  女子出家为尼的条件极其苛刻,等同于严禁,这是大明既定国策。

  然而,就在这留都南京城外的乡村,堂而皇之的存在尼姑庵。

  这足以说明,皇权早就失去了对基层的控制。

  皇权已经无法撼动基层的生态了。你下你的圣旨,我当我的尼姑。

  至于能管控基层的豪绅阶层,对皇权也是阳奉阴违。

  否则若是张、刘、王这样的高门大户遵守国法,本地哪里会有尼姑庵?

  说明这些皇权的受益者,已经站在皇权的对立面了。

  不过也有朱寅关心的事情。

  比如,张家出海的商船,又增加了一艘卖白糖的船,是跑日本的。

  三日前,接生婆给张家一个小妾接生失败,一尸两命。结果接生婆昨晚屋子着火,一家几口全部丧生火海。

  王家新聘请的护卫长,据说是十人敌,人称龚教头,方鉴亲眼看到他在王家大院,徒手放倒一群家兵,没有一合之敌。

  刘家大公子刚参加完国子监季考,据说成绩优异,明年乡试多半能中举。

  还有就是,东山寺要卖一批度牒。

  朱寅听了,又很无语。

  明朝僧人要想出家,本来必须通过度僧考试。考中之后,才颁发度牒,否则不得出家为僧。

  度牒很难考,十年考一次,难度超过考秀才。而且建立僧籍制度,规定全国僧人不得超过三万六千。

  这其中很多还是藏僧。没错,密宗藏僧同样受到明朝的严格监管。

  度牒是考的,不是买的。

  结果成化、弘治、正德三代佞佛崇佛,僧团势力急遽膨胀,大肆侵占田土,招纳失地农民为佃农,寺庙大地主遍布全国,遂势大难治。

  影响更深远的是,三代佞佛使得藏僧势力暴涨,导致明朝再也无法控制吐蕃。

  以至于后世误以为,明朝从未控制过吐蕃。

  嘉靖帝之所以宠幸道门,很大的考量是扶持道教制衡佛教势力。

  可是如今,原本严格考试才能得到的度牒,也像宋朝那样,公然买卖了。

  度牒和前朝一般,也成了货币。

  而且算是硬通货。作为“纸币”,度牒比大明宝钞坚挺的多。

  按照市价,每张空白度牒,隆庆时价值六两白银。

  因为万历七年,张居正禁止朝廷再卖度牒,导致民间空白度牒价值上涨。

  如今每张已经涨到十两白银。完全可以作为大额货币使用。

  他看了一眼宁采薇,发现宁采薇也若有所思。

  “方大哥,东山寺有多少度牒可卖?”

  果然,宁采薇主动问起方鉴。她是绝不可能放过任何商机的。

  她历史不好,但是对于度牒,却比朱寅了解的更多。

  因为度牒在中国历史上,属于一种变相货币,是《中国货币史》中讲解的内容。

  她学过《中国货币史》,自然知道度牒的价值。

  这是古代最坚挺的纸币,从唐朝到清初,行使货币功能长达一千年。

  直到乾隆初期,度牒还在作为货币流通。

  接下来,度牒价格会继续上涨。宁采薇记得,万历二十年之前,度牒价格会突破二十两!

  明年就是万历十六年了。

  也就是接下来几年,翻倍!

  暴涨的理由是,民间迟迟等不到朝廷重新鬻卖度牒的政令。耐心消耗殆尽,度牒就暴涨了。

  问题是,朝廷接下来会不会重新鬻卖度牒,谁也不知道,这就使得度牒的价值走势很不确定。

  可是宁采薇恰恰知道,整个万历时期,度牒的价值都在上涨。

  起码二十年之内,度牒的价值仍然很坚挺。而白银随着海外的流入,反而在贬值。

  如果将卖糖果赚取的剩余资金,全部用来投资度牒,那么三年之后,她能赚取更多的钱。

  度牒的做工,比宝钞精良的多,不容易损坏。

  截止到现在,明朝积累的空白度牒,存世量应该有十几万道。

  这个盘子其实很小,也就一百多万白银的市值。

  可就算只收购上万道,几年之后她也能赚十万两!

  如果有法子收购更多的度牒呢?

  这个生意,傻子才不干!

  方鉴不知道宁采薇为何关心这个问题,回答道:

  “那就不知道了,估计有几十道吧。东山寺也算大寺了。”

  宁采薇点点头,心中盘算着。

  如今的空白度牒,主要在寺庙、钱庄、大商人手里。

  大商人持有空白度牒,是为了便于携带,大额支付,类似清朝的银票。

  所以他们,是不会轻易出让度牒的。

  那么吸筹对象,主要就是寺庙和钱庄。

  还好,不在散户手里。只要筹码在寺庙、钱庄这种机构手里,她吸筹就方便的多。

  但问题是,她没有资金!

  她手中的这点银子,是投资糖果厂的本钱,不能动。

  宁采薇想到这里,不禁开动脑筋起来。

  朱寅看到宁采薇的表情,哪里不知道她的心思?

  她一定是从度牒中发现了商机,为本钱发愁了。

  朱寅忽然心中一动,问方鉴道:“那个强盗绿头陀呢?”

  方鉴认真回答道:“绿头陀本是僧人,因为吃喝嫖赌,还杀了两个女子,结果落草为寇。”

  朱寅闻言毫不奇怪。

  因为明朝僧人,作恶者极多。

  史书记载,成化年间强盗“多系僧人”。弘治年间“盗贼多僧”,“为奸、为恶、为盗者,殆不可胜数。”

  讽刺的是,明朝僧团规模的暴涨,反而导致了佛教在明朝的衰落。

  却听方鉴继续说道:“后来潜伏到五十里外的宝华山,纠集百十个亡命之徒,出没山林,打家劫舍,剪径杀人,谋财害命。”

首节 上一节 139/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