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174节

  最后,他又在朱寅的文票上盖了条记,再还给朱寅。

  “小公子,这就妥了。你再去崇志堂,找齐学录。齐学录自然会安排你。”

  朱寅道了谢,就跟着林茂去崇志堂。

  路上经过一个宏伟的藏书阁,周围以水池环绕。林蔚指着藏书楼道:

  “那就是南雍的御书楼,藏书极丰。《永乐大典》当年就是在那里编写的。稚虎小师弟,你要是借阅藏书,就可去那里。”

  朱寅懂了,知道是国子监的图书馆。这么大的图书馆,可知国子监的底蕴了。

  经过藏书楼,又穿过两道门,就看见了一大片灰墙黑柱的高大建筑。

  最中间最高大的就是彝伦堂。

  彝伦堂是国子监的正堂,很是宽敞雄伟,但平时不开放,乃是皇帝亲临国子监之时的御讲课堂,属于天子讲堂。

  届时,皇帝亲自在彝伦堂讲课,堂下听讲的都是精英学子、未来的国家栋梁,那是何等盛况?

  可惜,明朝的彝伦堂就是摆设。从国朝到明末,极少有皇帝来彝伦堂讲课。

  因为他们自己的学识水平,可能还比不上一个秀才,来太学讲什么?讲怎么享乐吗?还是讲斗蟋蟀、修仙、捞钱、木匠活?

  彝伦堂作为天子讲堂,已经尘封很久了。大明迁都之后,这南雍彝伦堂已经一百多年没有皇帝来讲课。

  围绕彝伦堂的,就是六座学堂,按照堂号分别是率正堂、修道堂、诚心堂、正义堂、崇志堂、广业堂。

  这六大学堂,都是独自成栋,犹如后世一座座独立的教学楼。

  堂号都出自儒家经典,每座学堂有十五间课堂,共有九十间课堂。

  永乐朝极盛时期,南雍有学生八千多人,每间课堂都是座无虚席。

  朱寅在一座座宏伟典雅的学堂间徜徉,左顾右看,发现大多数课堂都是空的,而且封门闭户。

  只有三成的课堂在上课。

  有人上课的课堂中,有的传来朗朗诵书声,有的传来教师的授课声。

  之乎者也的声音,不绝于耳,带着一股知识的喧嚣,似乎迸溅出智慧真理的火花了。

  好熟悉的感觉啊。

  朱寅好奇的踮起脚看看,发现课堂还都没有坐满。有的课堂有五六十人,有的更是只有二三十人。

  朱寅不禁暗自叹息。

  果然,国子监没落的厉害啊。

  明初数十年,国子监才是官员的主要来源,而不是科举。

  国子监是培养顶级人才,科举制是选拔顶级人才。

  本来,两者完全可以完美融合。

  可是明朝汲取宋朝太学生“干政议政”的“教训”,为了抑制学阀势力,加强朝廷统治,做了两件事。

  一是打压、取缔各地书院,用官学制度完全替代唐宋的书院制度。

  二是削弱国子监对科举的影响力,搞出泾渭分明的双轨制。

  举人、进士这种高级人才,大多不是国子监的学生。

  而国子监的学生,很多连秀才功名都没有。

  有国子监学历的官员,数量越来越少。

  随着科举制度的强化,国子监的重要性每况愈下,逐渐没落。

  更要命的事,国子监的学籍、学历可以通过花钱纳捐获取。

  而且,还能通过官员、贵族子弟的恩荫获取。

  导致堂堂顶级学府,生源良莠不齐,含金量今非昔比。

  弘治之后,南北国子监皆大衰,早不复当年盛况。

  学生数量不但萎缩到三千人,而且制度管理也松弛了。

  不变的只有国子监的级别和机构编制。

  朱寅来到了崇志堂,终于找到了从九品的齐学录。

  齐学录看到朱寅的名字,顿时感到有点熟悉。

  他取出一本簿子,翻阅了一会儿,严肃的脸上立刻挤出一丝笑容。

  “朱寅,年方十岁,就因功入南雍…”

  早就有人打过招呼了,他已经记录在案,哪里还不知道朱寅是谁?

  朱寅是一个关系户,很有靠山的关系户!

  这个小朱寅,是要参加明年的乡试的。

  呵呵,这不是闹么?

  罢了,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齐学录神色玩味,一边登记朱寅的名字,一边皮里阳秋的说道:

  “老夫执教以来,还是第一次见到十岁的监生啊。皇明两百多年天下,之前也没有十岁的监生。”

  “你才十岁,要用不到一年的工夫,从崇志堂升到率正堂,拿到八个积分,可真是够紧迫的。”

  说到这里,目光十分好奇。

  朱寅闻言微微一笑,“劳烦先生了,学生必然一心苦读。明年乡试,学生也要全力以赴。”

  意思是,明年乡试的参考名额,他要定了!

  齐学录听到这番话,看到朱寅清澈如水的眼神,不禁神色一凝。

  难道这孩子,还个不可小觑的神童?自己轻视他了?

  朱寅对于明朝国子监的制度,当然很清楚。

  按照大明制度,国子监学制四年。不是四年就能毕业,是最快四年毕业。

  你修满四年,可积分不够八分,就要留级留校,不能毕业。

  毕业的监生,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可那是老黄历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如今,这个原本铁打的制度,已经被玩坏了,只能约束守规矩的人。

  只要有权有势,就能通过各种暗箱操作,进行跳级。

  最少四年的学历,这么一操作,一年就能毕业。当然,前提是该生的成绩的确可以跳级。

  他自己,就是来跳级的。庄知县都安排好了。

  根本不需要按部就班的学四年。

  林蔚听到这里,这才明白,朱寅不但年纪很小,而且还要跳级!

  难道这个小师弟,还是神童不成?

  一年不到,要从低级学堂跳到中级学堂,再跳到最高级的率正堂?

  可能吗?难道他一生下来就读书?

  齐学录又道:“朱寅,你是做在监生,还是做监外生?不到一年了。”

  朱寅不假思索的说道:“回先生话,学生是当在监生,尽量不请假。”

  他知道,如今的国子监,很多学生只是挂名,空有学籍而不来上课,或者每逢春秋两祭孔子,才来一次走过场,四年学业下来,可能都不认识同学。

  这叫监外生。

  这种长期旷课、不参加考核的监外生,要么是只为镀金拿文凭的权贵子弟,要么就是花钱纳捐,或者关系户塞进来的例监。

  但,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有守规矩的“老实人”。比如他朱寅。

  老老实实在学校读书上课的,叫在监生。

  在监生仍然像明初的学生那样,规规矩矩的上课学习,严格遵守课程表,每月上课二十七天,只休三天假。

  在监生大多都是家世一般,出身普通的平民子弟。

  他们成绩好,多是秀才,也珍惜在国子监的学习机会。

  朱寅已经问过庄廷谏了。如今的南雍,各种学生三千余,但经常上课的在监生,只剩一千五百人。

  难怪那么多课堂是空的。

  这要是明初,根本不敢想象。你身为监生,敢长期旷课?

  那就不是开除那么简单了。

  齐学录登记完了之后,就带着朱寅来到崇志堂的一间课堂。

  那课堂之中,有四五十个学生,正在背书。

  这是崇志堂仍在开课的五个课堂之一。

  坐在讲案上的助教,正在听着堂下的一群学子在背书。

  国子监的课程,每月二十七天,其中背书就有十四天。然后是七天复讲,六天会讲。

  千万别看助教是个教师,人家可是从八品的官位!比齐学录高出一品两级!

  “李助教。”齐学录拱手说道,“新生到了。属下已经办好了学籍,请李助教过目。”

  李助教拱手回礼,接过学籍文书看了朱寅一眼,心中有数。

  他点头道:“好。”

  课堂中的四五十个监生,顿时一起看向朱寅,目中全是惊讶之色。

  这么小的师弟?

  PS:今天就到这了,难绷,呜呜呜……裸奔啊,秋天越来越冷了。

第122章 被嫉妒

首节 上一节 174/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