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239节

  这就使得它天然反动,导致它很容易就会在享乐中整体性的腐朽、堕落。

  简而言之就是:“八旗的迅速腐朽,不是制度设计的缺陷。仅仅是因为它是满清的。”

  假如八旗制度不是满清的,而是汉人的,那么就不会迅速腐朽,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军功集团,可上可下,可进可出。

  朱寅就是要用这种八旗作为基本盘,对抗明朝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朱寅拿起火钳,拨拨火塘的中的炭火,再次说道:

  “八旗各以旗帜为别,分旗立寨,分旗建册,分旗而守。”

  “旗长等人既是军中将领,也是乡长村长。一旗的战力强不强,粮食打的多不多,就看你旗长的本事。外出打战,你这一旗军功如何,战果多少,也看你的本事。”

  “旗长如同流官,三年一任,最多两任改授。要么平调他旗,要么调往节度府任职。”

  “八旗平时无论男女,只要身体健康,不是老弱病残,就应该平时种田捕鱼,闲暇训练战阵、骑射、火器、操帆。”

  “如此一来,全民皆兵。不但外敌难犯,也能不耽误生产,能够丰衣足食,还能全民尚武。”

  “不然,士卒比例太高,百姓负担实在太重了。”

  “将士们不拿军饷。按照能力和资历,分为锐士、武卒、列兵、民兵四等,给与四等奖励补助。”

  戚继光点头道:“稚虎说的法子,也是俺之前点头的。一万多百姓,要养五千脱产士卒,根本养不起。”

  “若是拿军饷,按照戚家军的标准,每年光军饷就要十多万两,太费。”

  朱寅道:“爹说的是,所以才不能拿饷。平时不拿军饷,只有打仗才拿饷。”

  “平时,锐士每一季训练补贴三两。武卒每季二两,列兵每季一两,民兵没有补贴,只有训练口粮。”

  “如此一来,不但每年省却一半军饷,还能激发将士力争上游,优劣有别。”

  “每遇打仗,优先挑选锐士出征,按所需出兵人数,五丁抽一、三丁抽一、两丁抽一,甚至全民皆兵。”

  “一旦出征,相应补贴翻两倍,就是军饷了。若是有战果,战后也能受到奖赏。”

  众人闻言,都觉得八旗制度很符合人口少的岱山岛。

  靖海军毕竟是海上势力,能搞到多少人口?今后很多年,人口都不会增加太多。

  这就是最大的短板。

  小节帅搞出来的八旗制度,能最大限度的在人口稀少的情况下,激发最大战力。

  若是小国这么干,就能威胁到大国啊。

  张袷想到一个问题:“这好是好,可如此一来,那就是兵民不分了,还有常设兵马么?没有常备兵…”

  朱寅笑道:“张大哥问得好,其实就是八个字:番上值守,轮班戍卫!”

  “八旗各自抽调两百兵披甲,共一千六百披甲,作为番上戍卫,三月一轮班。”

  “这一千六百披甲,分为岱山营、衢山营、秀山营、牙卫四部。每营五百披甲,牙卫一百披甲。”

  “所有战船,也分属三营。三营巡防诸岛,是应急兵马。”

  “至于牙卫,这一百人就是守卫节度府,保卫节帅、留后等将帅的安危。”

  “这番上轮戍的一千六百披甲,就算平时的常设兵马。但这一千六百人,又不是同时一起替换,还要分批替换…”

  “要保证每个月都有出营,也有入营。除了轮戍者,其他人就半农半训。”

  “一旦遇到突发战事,之前轮戍过的人立刻返营,各营兵马就能暴涨。”

  向来细心的张袷不由点头,“还是节帅想到的周到。如此一来,耕战兼顾,可保无虞。”

  “那么不值守的人,该怎么安排训练?”

  朱寅道:“除非农忙时期,否则三天一训。”

  众人点头。三天一训,不多不少,却是正好。

  可见节帅考虑的很周到。

  朱寅对古代军事也有了解,又看过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看过努尔哈赤练兵,很有体会。

  不了解古代练兵的人,总是想当然的以为,军事训练应该像后世现在军队那样,每天高强度的训练,这样就能出精兵了。

  这是个很大的误解,实在想的太简单。

  古代军队训练的核心是大操(军阵)和体能力量,再加耐性训练。需要消耗的能量很大。

  就说训练军阵大操,需要长距离的移动,类似于踢足球。根据旗帜指挥变换,穿着甲胄、拿着兵器不断跑位。

  更别说骑射训练和白刃战训练了。

  训练海战,浆手要高强度的划船增加动力。帆手要不断拉动缆绳,调整巨大的风帆。炮手要不断调整沉重的大炮,搬运炮弹…

  都是重体力活啊。

  在古代的营养条件下,若是每天长时间训练,会把人越练越瘦,气血越练越亏。

  就算碳水容易补充,微量元素也不容易补充。

  除非能做到营养摄入多元化,米面肉食、奶蛋蔬菜供应足够。古代基层怎么可能做到?

  明军最精锐的九镇边军,规定每日口粮平时才一升,战时才一升半。这还是满额,实际上还没有。

  即便不是满额,军粮后勤压力也让明廷难以承受,只能靠商人输粮。

  这就是为何古代精锐要养膘。在古代战场环境下,没有膘的战士,耐力和体力就不行,很容易拖死。

  当然,训练松弛就更不行了。

  所以在古代练兵,需要掌握一个度。

  不过,朱寅还是想打造一支全天候训练、冠绝天下的真正精兵。

  但不是现在,时机还不成熟。

  等到他能提供足够的营养条件,再干也不迟。

  起码也要一年后。

  说完了八旗的事情,朱寅又取出之前在船上画好的图纸。

  有风帆战舰造船图纸,有燧发枪设计方案,还有十七世纪最先进的欧洲红衣大炮……

  这些装备,是现有条件可能造出来的东西。

  至于更先进的武器,朱寅当然能拿出方案。可是以目前的技术和材料,根本造不出来。

  比如英国十八世纪的卡农炮,有设计方案又有何用?你都没有那种大型钻床,也没有那种冶金技术。

  比如蒸汽机,就算他画出详细的图纸,现在也造不出来。必须在机械技术、材料科学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之后,才能造出来。

  朱寅将一叠设计图纸交给丁火根,说道:

  “这是我看到马尼拉总督府的图纸后,受到启发,苦思冥想之后,搞出的新东西。”

  “只要一一造出来,咱们的战船、火炮、火铳就会比洋人的更好。”

  丁火根接过来看了一会儿,满眸都是震惊之色。

  他的表情和戚继光看到这些图纸之后,差不多。

  戚继光之前看到这些图纸时,也对朱寅的奇思妙想惊叹不已。

  能不能造出来他不知道,可他知道能画出这种东西就大不简单。

  这哪里是神童?这是天纵之才啊。

  “节帅,这些东西咱们有可能造出来!”丁火根神色激动,“这一次,我们带回来五六百个匠人,又有铁料和铜料、木料。”

  朱寅笑道:“这就是第二件大事,办一个造船厂,一个军械厂,一个炼铁厂!”

  “所有有用的匠人,全部入职三厂,造船、火炮、火枪、火药、盔甲、刀剑。”

  “还要招一批学徒当助手,进场做工。”

  “银子咱们有,就算是砸银子,也要搞出来。”

  朱寅说到这里,拍拍厚厚的资料,“三家工厂怎么建,人事怎么搭建,部门怎么分工…全部都在里面,你们照此办即可。”

  “这里面的炼铁之法,也是受到洋人启发改进出来的,咱们也可以试试…”

  朱寅的材料中,有关于十八世纪炼铁法的技术。

  后世很多网上资料,说明朝炼铁技术多么发达,其实都是先开枪后画靶子,在那意淫呢。

  他们找到明朝炼铁技术很先进的证据,却不知道落后的证据更多更真实。

  实际上只要客观一些的,就知道明朝的冶炼技术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两斤西域进口的铁,在明朝价值三两白银!

  明朝高级武将的佩剑,需要进口铁料来打造。

  戚继光等将领多次抱怨明军刀剑不行。

  这就是冶炼技术先进?

  真相是,明朝的冶金技术是大退步的时期。

  戚继光忽然长叹一声,说道:

  “朝廷不重视工匠,不思进取,真是误尽大事。就说这炼铁锻造,大明已经技不如人啊。”

  丁火根等人都是深有感触。

  他们都曾是明军,知道官军的刀剑和火铳,质量有多差。

  质量差不仅仅是做工粗劣,偷工减料,也是因为铁料本就不佳。

  朱寅干脆说道:“朝廷唯重读书人,连武将都轻视,何况工匠和技术?”

  “轻视武人,结果军备废黜,南倭北虏祸害多年。”

  “那么更轻视工匠,结果可想而知。”

  作为穿越者,朱寅当然很清楚。

  如今的明朝,炼铁技术上没落到坩埚铁大肆流行的地步,甚至落后日本,远不如南北朝时期。

  明初,明太祖关闭国营造铁厂。

  理由是:用不完。

首节 上一节 239/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