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270节
朱寅揉揉手腕,对元钊十分感念,又十分同情。
这一天,日晒雨打,真是大不易啊。
“元大哥也去歇息吧,今日实在辛苦了。”朱寅有点过意不去。
元钊笑道:“虽说真是辛苦,但考完我等也有赏赐,却是不白辛苦。”
等到元钊离开,朱寅再看时,只见外面很多号房的考生仍然在写。
巡逻的官吏下了通知:不许再写,立刻熄灯封笔。熬夜答题者一旦被发现,试卷作废。
同样,夜里相互交谈,擅自出号房,考卷作废。
如果内急,需要等到巡逻士卒到来,再集中带着去茅厕。
当然,也可以在号房内解决。
顿时,一声声的叹息连接响起,犹如秋风秋雨。
第一天考试最为重要。今日发挥如何,中与不中,很多考生已经心中有数了。
朱寅吹灭自己蜡烛,看着风雨如晦的漆黑夜空,感觉今日就像做了一场大梦。
来到明朝快两年,他终于参加了乡试。
直到此时他才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疲惫。
仿佛所有的力气,都被七篇文章榨干了。
隐隐约约的,他听到不远处的号房中,依稀传来一个悲怆的自言自语:
“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PS:考场就写到这里了。明天写考场外的事。今日心情很差,就到这里吧。蟹蟹,晚安。
第170章 八百雇员
八月十二。
秋闱已经开始考第二场的策论、史论、律诗、典律。最后一场是考诏、表、诰、敕等公文。
实际上在乡试中,第二场、第三场不太重要。可以考的一般,但不能出明显差错。在朱寅看来,就是及格就行。
可这么多考试内容,即便是“及格”,那也绝非易事,仍然不能马虎大意。
第二场、第三场虽然对于取中的影响不大,可对名次的影响却很大。
能不能中举,关键看第一场。但取中之后,名次如何,主要看第二场和第三场。
当然,如果后两场考的太差,第一场考的再好,也难以被录取。
朱寅在考第二场,宁采薇却是在家做的好大事。
……
这几天,宁采薇夜夜睡不安稳。做梦都是朱寅在号房考中吃苦头。
宁清尘也睡不踏实,担心小老虎的身体。
姐妹俩都是听说,开考几天以来,已经有几个考生死在考场,数十人突发重病被抬出贡院,百余人病倒后弃考。
朱寅虽然比同龄人强,可毕竟年幼。两人怎么可能不担心?
宁采薇担心朱寅的状况,却还要处理很多大事。
被宁采薇逼的陷入绝境的刘家,虽然还在强撑着没有答应贱卖产业,但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
刘家被流民趁火打劫,又赔了货主的银子,高利贷借条又被朱家抢走,还被守备衙门罚金,又要花大钱打点捞刘元初出狱。
被宁采薇这么一番折腾,刘家的现银已经亏空,处处告急了。
上了朱家船的佃户们,被宁采薇怂恿着天天嚷着让刘家退田。反正欠条没了,当然要拿回抵押的田地。
宁采薇也不装了。放出风去说,青桥里的事情不许外人插手。
就是摆明了要兼并刘家的产业。
只要脑子不傻或者势力不够大,就不敢和背景神秘的朱家作对了。
至于张家,此时极其低调。张易贤罢官归乡后,先是痛快的交了守备府的罚金,也没有花钱捞儿子出狱。
他只是整日和一帮清客下棋读书,钓鱼拓碑,一副退隐田园、悠哉乐哉的士大夫做派。
张家很快就稳住了阵脚,虽然元气大伤,可有张易贤这尊大神在,宁采薇也不好再对张家出手。
张易贤就算不是按察使了,无官无职,可还有两榜进士的金字招牌。没有他本人的罪名,宁采薇又能如何?
如今的青桥里,北里朱强势崛起,成为本乡第一豪强。西里王被抄家灭门,南里刘自身难保,东里张元气大伤。
北里朱却越发兴旺。
就连淳化镇集市上,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朱家神童才气高,童养媳妇宁大脚。没爹没娘没兄弟,身后自有贵人保。”
都知道朱家靠山很大,背景神秘,不能轻易触犯。
加上朱家小家主正在乡试,要是真考中举人,那朱家就更是成了气候。
更重要的事,朱家乐善好施的美名,已经慢慢流传来开。
说是朱小庄主,每逢节庆之日,就会赏赐庄园和药园的农家,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还低息放贷,可以五年还清,年息只要一成啊。比起如今普遍九出十三归还要利滚利的印子钱,强的太多了。
真是仁义。
这不,宁小娘子还在招募年轻男女做工,说是底薪就要给到一两,加奖赏能有二两,甚至将来能拿三两工钱!
之前有张、刘大家族阻拦,少有人敢去。
可是如今,十里八乡都是趋之如骛。但朱家小娘子招人,却是首选本乡。
……
“噼里啪啦…”朱家糖厂大院门口,九百响的鞭炮响成一片,硝烟味弥漫,十分热闹。
此时的朱家如逢喜事,门庭若市,人流如织。
附近很多贫苦乡民的子女,只要是年轻人,都来到朱家应募。
这么多人聚集在朱家,若非朱寅有“神秘”的靠山,一定会有人举报他聚众不法。
朱家的护卫也在兰察、丁红缨等人的率领下外松内紧的维护秩序,防止宵小作乱。
宁采薇已经有了上百个比较熟练的工人,但还缺了七百。
可这几日来应募的年轻男女,超过了千人。
绝大多数都是本乡人,可也有极少数是外乡人。
于是宁采薇干脆决定,九成名额录用本乡人,一成名额留给外乡人。
宁采薇优先录用十四岁到十八岁、身体健康、能识字的少年少女,经过一轮筛选之后,淘汰了一半,留下了七百人。
留下的人,全部三年契约。三年后可以续约。
被淘汰的人,宁采薇也每人送了十颗奶糖,让他们尝鲜。
从今日起,宁寅糖厂就有了八百个工人,掌握了更多的人力资源。
干完了招工这件大事,宁采薇终于能松口气了。
此时已近中午,七百个新工人正在一百个已经做工两个月的“老人”教导下,练习队列。
宁采薇的队列训练当然不是军事训练,只是为了培养纪律、便于管理、增加工作效率的方式。
所以新员工的队列训练,只有最简单的齐步、跑步、列队、集合。也只训练十天。
厂房大院占地百余亩,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建筑,是正中一座独立的小院,小院中是一座三层楼台,占地半余亩,高四余丈。
因为楼台大门上描绘着一只朱雀,柱子上也雕刻着朱雀,所以被命名为朱雀台。
朱雀台,就是宁采薇的社长办公楼了。
按说朱雀图案,以及这种楼台建筑,这在明初肯定是违禁僭越啊。可是如今万历朝,谁还管这些?早就没人在意了。
朱雀台是厂院中最后完工的建筑,足足建造了半年,宁采薇也花费了很多心思设计。既符合华夏古代的审美,又有很强的办公功能。
外表上看,朱雀台更像是唐代楼台,色调比较冷,格局比较大气。
可是每一层,都是四面落地窗,采光通透。而且都是回字形设计,内外办公。
朱雀台能同时容纳两三百人办公,不但是糖厂的管理部,也是整个宁寅商社的管理部。
宁采薇站在朱雀台的露台上,看着在广场上笨拙排队的八百员工,不禁找到了一点当初的感觉。
这八百朝气蓬勃的少年少女,就是宁寅集团最早的工人。
将来,宁寅集团可能会成为几千人、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超级巨无霸,这里面的很多人,都会成长为骨干。
学生已经成为管理人员。一百个“老员工”被任命为工头。架子已经搭建起来了。
将来,资本的巨兽就在我的手里,吞噬旧王朝!打造新世界!
“社长。”一个熟悉的声音打断宁采薇的狂想曲,“这是新雇工的花名册,请社长过目。”
宁采薇回头,从顾红袖手中接过花名册,仔细翻阅。
顾红袖说道:“按照社长之前的吩咐,选出了二十个条件最好的苗子,我都做了记号。”
所谓条件最好,就是识字最多,谈吐最有条理,长相也不错。
这是重点观察对象,如果接下来的工作表现好,就会第一批得到提拔。
顾红袖简直无法想象,为何宁采薇这么小就这么聪明。
但这制糖之法和商业之道,说是她宁家祖传之术,那倒也能说得过去。
宁采薇翻了翻,忽然指着两个名字道:“这两人,一个叫郝运在,一个叫郝运吉,一男一女,是一对兄妹么?”
这名字很独特,让她想起朱寅提到过的郝运来。
郝运来是个投机分子,先是两次申请加入菊社,因为家贫被拒绝。后来看菊社完了,就两次申请加入宣社,又因为其心不诚、鼠首两端被拒绝。
难道,郝运在和郝运吉,是郝运来的弟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