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299节
因为靖海军的八旗制度接近军管和计划体制,本就短缺的人口资源必须首先满足八旗抽丁和公有厂坊的劳力需求。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人口太少了,不能让私人商业发展起来,争夺八旗军队、公有机构的人力资源。
实际上满清八旗也类似军管制度和计划体制。哪怕黄太极占领整个关外僭越称帝了,也是千方百计打压国内的私人商业,扶持农业生产和工匠制造。
小国寡民,才真正适合公有为主的体制。
若是将来真的能夺取大明的政权,朱寅当然就不能这么干了。不但不能抑制私人商业,还要鼓励扶持。
如今的岱山岛只有小商小贩,都是个体经营。既能满足岛上的商业流通,也不会占用多少劳力。
…
朱寅也没有忘记去看看一年多前被俘虏的倭国女子。
六个倭国女子倒也没有被关押,而是在教授一班少年学日语,学倭国风俗。
这些少年,当然是录事寮的“家人”。
当然,就是她们自己也成了录事寮的家人,还抬旗入汉成了岱山岛的媳妇,做起了贤妻良母。
朱寅戴着面甲看望她们,亲自赏赐钱粮、布匹、首饰,以示恩遇安抚。
倭女们此时也像一群汉女,一起敛祍行礼,盈盈万福拜谢道:“奴家谢节帅赏赐。”
朱寅温言说道:“你们虽本是倭人,今日却和同为一家。只要你们心慕华夏,自有你们的造化。将来就是衣锦还乡,未尝不可也。”
众倭女闻言,感念之余都是心生期待。
她们都是日本农民的女儿,苦哈哈的也挺可怜。
之前在松浦忠信的军中,她们其实就是营姬,是玩物,哪有丝毫尊严可言?
武士大人们全不因她们是同胞,就拿她们当人看。平时对她们颐指气使不说,还动辄呵斥甚至殴打、斩杀。
武士们战场上很凶狠,在女人面前同样盛气凌人。
倒是嫁给岛上的汉家儿郎后,反而活的像个人了。相比日本男子,汉家男儿还有几分温柔体贴。
如今在岛上有丈夫、子女、产业,日子比之前好多了。
所以她们现在不但对岱山岛、对新家很是认同,对神秘威严的小节帅,也心存感激。
之后,朱寅又和宁采薇去了各处小学堂视察。
去年组建三大厂时,朱寅就下令拨出大笔专项钱粮,在各旗建立学堂,采用六年制教育。
凡是五周岁以上、十一岁周岁以下的孩子,无论男女都要上学堂学习。学堂学制六年,前三年为初小,后三年为高小。
各旗学堂的教育,当然也是各旗日常管理。但都必须遵守朱寅颁布的《学堂约法》。
所谓的教师,能熟悉《千字文》、《幼学琼林》,会加减乘除,语言表达能力良好就行,倒也选出了一百多个合格的,八成多是男教师,也有二十多个女教师。
教师按照本人的学问水平,资质分为一、二、三等。一等月薪二两,二等月薪一两五钱,三等一两。
学堂已经运行十个月了,采用后世的课程课时制度。
学习内容,就是国语加上简单的算术,和大明各地私塾的学习内容差不多。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无奈之举。
两人每个小学堂都去看过,都已经在正常上课了。各岛两千名适学儿童,分在十几个学堂上课,气氛都很活跃。
每到一个学堂,朱寅和宁采薇就亲自接见师生,赏赐纸笔。
足足花了三天工夫,两人才检查完各岛上所有的学堂。
他们一回到节度府,就商量改进学科。
学堂都上了轨道,教师们也有了一定的经验,明年可以进行学科改革了。
屋中生起了火堆,噼里啪啦的烧着旧船板,整个屋子暖烘烘的。
三人围着火堆,商量着如何改革学科。
被狐裘裹成毛团子的宁清尘似乎没有什么兴趣,一边伸出小手烤火,一边想着自己的阿锦。
冬天一冷,阿锦在南京不会冻死吧?
她走之前,为了顺利让阿锦过冬,可是花了不少心思,为美女蛇保暖呢。
油光水滑的小黑趴在朱寅的脚边,暖洋洋的昏昏欲睡,时不时摇摇尾巴,舔舔自己的狗毛。
最近,它觉得自己一身力气,都没地方使劲。
朱寅喝了几口宁采薇冲泡的奶粉,擦擦嘴上的一圈奶胡子,说道:
“科目增加从高小开始,初小三年还是只学国语和算术。”
“高小数学要加强,就和国语并列为主课。不过,每月比国语少九节课。”
在两人的设计中,学生每旬休息两日。不算暑寒假,每月上课二十四天,每天六节课。再扣掉全年所有节日,平均每月一百三十多节课。
宁采薇在纸上写写画画,“也就是说,高小三年国语每月四十八节课,数学三十九节课,这两门主课就是八十七节了。剩下的四十五节怎么分?”
朱寅笑道:“先说说你的想法,看看是否英雄所见略同。”
宁采薇扬扬手中的纸笔,“剩下的每月四十五节课,每旬就是十五节。我们的课程表是按旬定的,分好这十五节课就行了。”
“历史课肯定要有的,必须要单开一门课,副课。每旬三节,只学通史。史观么,一定摒弃意识形态太强的阶级叙事。”
朱寅点头笑道:“这点倒是和我想的一样。阶级史观史要不得的,因为阶级会一直存在。”
“八大史观,总有一种最适合我们,最适合华夏文明。”
“还有八种史观鸭?”宁清尘终于感兴趣的抬起小脑袋,不再去想她的阿锦。
宁采薇也第一次听说八大史观的说法。她是学经济商业的,对文史的了解不多。
朱寅加了一根柴,摸摸脚边的黑虎,说道:
“唯物史观也不适合。这种东西太过于理论化,忽略了历史强烈的人文色彩,学者用可以,但不适合国民教育。”
“全球史观太超前,我们没有那么宽广的情怀,也不适合。”
“剩下的五种,还有文明史观、英雄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现代史观,最适合我们的是文明史观和社会史观。”
“关键就看,文明史观和社会史观,哪个最适合我们。”
宁采薇道:“文明史观是后世的主流,对么?”
朱寅沉吟着说道:“文明史观的确是运用最多的,但也说不上是主流。因为其他史观运用的也不少。”
“对华夏这种古老文明而已,文明史观不但能很好的塑造民族自信,也能更容易获得科学的方法论,更有利于从历史学中汲取人文精神,指导民族的发展方向。”
“我们的历史以文明史观叙事,最不容易走弯路。古代没有独立的历史学科,古人的史观是天命循环、五德始终。这种史观太古老,肯定不适应华夏文明的未来。”
宁采薇道:“那就选择文明史观吧。选择好了史观,教学内容就好定了。”
朱寅点头:“我同意,那就文明史观。教材我来慢慢编写。只编简单的通史,小学的课程嘛,没有多少工作量。”
宁采薇在纸上划了几下,“历史课每旬三节课,还剩十二节课,书法课,体育,地理,还有呢?我们很难开物理课啊,因为无法令人信服。”
朱寅道:“理化就不教了,一是没有老师会教。二是没头没脑,凭空出现的真理怎么完成公共认知?无法解释。”
就是宁清尘都点着小脑袋。
小老虎说的对鸭。就说牛顿定律等物理基础,你总不能直接抛出来,强迫社会接受这就是真理吧?
就算你当众用实验证明了,又如何让公众相信,这是很有价值的真理,而不是毫无意义的游戏?
朱寅继续道:“理化暂时不能教授,但我们也不能什么都不做。先教《格物学》,介绍动植物、自然现象,以此启发思考。只要不涉及到背后的原理,那就没问题了。”
忽然宁清尘道:“还要教授《生物》,讲解人体,疾病,生殖,细菌、卫生。只要不涉及原理,只说表象,也没有问题鸭。这个教材我来编写。”
宁采薇笑道:“清尘说的对,这些浅白知识也要传播。但不用单独开一门《生物》,就加在《格物学》里面。”
朱寅也赞同,“那就加在《格物学》里面,这样格物学这门课就很重要了。每旬也需要三节课。”
三人商量好了课程,终于定下了方略。
计划半年内编好教材,再开始实施新课纲。
宁采薇又道:“还有法律的事情。咱们军中用的是《军律条令》,百姓用的还是大明律,执法审判机构都是八旗长官,这合适么?”
“算了。”朱寅摇头,“就这么点人口,难道还专门建个衙门,养一群人审案?我们都无人可用。还是都交给各旗长官吧。”
“民政、诉讼、调解、治安、生产、打仗…这些事都交给八旗各级长官,这就是精兵简政了,最适合小国寡民。”
这件事情朱寅早就想过了。
他在吕宋建立了司法衙门,却没在这里建司法衙门。
吕宋不但有五万汉人,更有百万土著。不设置司法衙门当然不行。
可这里只有两万来人,还分布在四个岛上。人口最多的岱山岛也就一万两千人。能有多少诉讼?没必要建司法衙门。
朱寅想了想,补充道:“就设置一个司法使,让丁火根兼任,有权提刑、巡查八旗刑狱就行了。”
宁采薇赞同道:“这倒也简单。”
第二天,朱寅就任命丁火根兼任司法使,监察八旗刑狱诉讼事。
接着,朱寅又安排三大厂、公营渔场等处明年的工作任务。
这段时间宁采薇也没闲着。工厂、渔场、八旗、节度府的账目,她全部过了一遍。
各处银库、粮库、武库等仓库,也全部过了一遍。
然后,她又制定了简而易行的会计条例,亲自任命了一班管理账目和支出的财务,进行独立的账目核算。
她这一招,一下子就抓住了岱山岛的财政大权!
从今以后,各将领、旗长、厂长、库长,都失去了轻易支取钱粮的权力,必须经过财务的审计。
宁采薇哪怕远在南京,也能遥控岱山岛的财政。
……
十一月二十八,朱寅等人离开岱山岛,乘船回大陆。
腊月初三,时隔两个多月,朱寅等人终于回到了青桥里。
只是戚继光多少有点寂寞。沈一贯起复入京,徐渭在靖州当刺史,都是干的有声有色。
自己呢?
他觉得自己还没老,还能带兵打仗,可朝廷却仿佛忘了自己。到如今别说起复,就是俸禄就没有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