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32节
等于是变相保护了异族的传统文化,不受强势的汉文化影响。
属于失败的战略思维。
朱寅今晚闲着无事,就借书过来看。
他主要是想知道,嘉靖本和现代版本的区别。
更重要的是,他要熟悉一下繁体字,为科举做准备。
打开书之后,发现很多地方,都有努尔哈赤的批注。
努尔哈赤虽然少年时期在李家苦修汉文,算是汉文通,可他看书还批注,这是朱寅没有想到的。
看书批注的人,百中无一啊。何况是个女真酋长。
满清皇帝的汉文功底都很扎实,基因似乎在野猪皮这?
比如第一回灵帝升朝,青蛇入殿,努尔哈赤就批注道:
“青白一体,青蛇乃白蛇所化,乱汉复仇也。”
不但观点十分独特,小字写的也不差。
二十一回青梅煮酒论英雄,他的批注也很独特:
“刘备若有曹操起家本钱,汉后再有大汉。”
还有三十四回,刘备叹息老之将至、髀肉复生,努尔哈赤的批注是:
“大英雄之悲,意悲心不悲,是真也是假。”
对昭烈之心,洞若观火。
白帝城托孤,他批注是:“试探之言,孔明岂不知。托孤之重,孔明岂敢轻。”
批注秋风五丈原,写的是:
“遗恨千古出师未捷,鞠躬尽瘁至死方休,真英雄,好宰相,大圣贤。”
批注司马懿洛水之誓:“曹爽愚蠢,魏祚亡也。”
朱寅随便翻了翻,就合上书籍,低声叹息道:
“女真部落被他统一,不冤啊。”
“努尔哈赤这个人,果然不能小看。”
说完将书籍递给宁采薇。
宁采薇翻了翻,蛾眉微蹙,低声道:
“窥一斑而知全豹。他的确是个厉害人物,难怪历史上成为清太祖。”
“不过他也想不到,我们两个孩子,居然看出这么多东西。”
朱寅目光闪烁,小脸上阴晴不定。
宁采薇知道,朱寅是想暗杀努尔哈赤,但又下不了决心。
这个男人,可是一个危险的间谍!
不过她也知道,朱寅之前潜伏在自己身边,除了监视自己,还有第二个任务:
保护自己!
第29章 血夜
宁采薇很清楚这一点。
宁氏财团的技术资料在她手里。秘密局派来卧底,首先是保卫她的安全。
但她若是真的对外泄露机密,朱寅可能会暗杀她。
是刺客还是保镖,就看她自己的选择。
间谍特务的手段,一般都是阴柔狠辣。工作思维也是阴谋为体。
朱寅就是这种人。
他在自己身边潜伏两年,伪装被美色所迷的假象,骗过了集团所有人。
就是冰雪聪明的清尘,也以为他接近自己是想吃软饭。
谁能想到,这个想吃软饭的人,随时都有可能变成刺客?
宁采薇虽然心中有数,却没有怪过朱寅。
她不但掌握巨大的资源,还掌握最新的技术成果,关乎华夏利益。秘密局不可能没有措施。
不派朱寅,也会派张寅,王寅。
而且她从来没有叛国之心,注定和秘密局是友非敌。也乐的身边有个帅气养眼的特工贴身保护自己。
平时看他煞有其事的给自己当保镖,还以为自己不知情,不好玩么?
算是自己的乐趣了吧。
当然,这个恶趣味的心思,宁采薇不会宣之于口。
…
良久,朱寅还是小脸肃然的摇摇头。
宁采薇顿时明白,小男人放弃了暗杀努尔哈赤的计划。
聪明如她,当然知道原因。
努尔哈赤被暗杀,宝实等人掌权,他们作为努尔哈赤的吉祥,会是什么下场?
只有笨人下棋,才会死不顾家。
干掉野猪皮,然后把自己等人也搭进去,那不是傻吗?
谁能保证,暗杀了野猪皮,不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野猪皮?
历史一旦偏离轨道,关外崛起了新的强权,不了解之下反而更难应对。
而且,满清能不能入关,根本原因还是看明朝自己。
宁采薇松了口了,说道:
“你不冒险就好,我就放心了。我们来到这个时代,先要保证我们自己活下去。”
“做大事,救华夏,靠的不是匹夫之勇,不是暗杀、刺客这种荆轲聂政的手段。”
“我们自己才是这个时代的那点希望。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珍重自己才是最负责的。”
朱寅点点头,脸色也恬淡下来。
“你说的对。”
“我是特工出身,行事反而有些偏奇了,不利于干大事。你要时刻提醒一下我。”
宁采薇拍拍火炕,“钻进被子说话,暖和。”
女真贵族用的可是厚厚的棉被。
等朱寅爬上炕钻进去,宁清尘就被放在中间。
这样,她两边都有“大人”,半夜不会掉下去,也不会被耗子作践。
女真地区的耗子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特别嚣张凶残。
喜欢半夜来咬婴儿,甚至吃眼珠子吃耳朵。
女真人无奈,只能信奉他们为保家仙,希望耗子不要作祟。
但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
女真人仇视猫,认为猫是奸邪,从不养猫。
加上东边苦寒,蛇类冬眠时间长。
所以老鼠就很嚣张了。
宁采薇等到朱寅躺下来,这才小声说道:
“对于科举,你有把握和计划么?”
“你喜欢文史,应该有优势吧?你万一考不中,我也不能把生意做大,不然就是待宰肥猪。”
宁清尘听到“待宰肥猪”,没心没肺的咯咯笑起来,莲藕般的小腿踢蹬的欢实。
“要死啊。很好笑?”宁采薇轻轻拍了她一下,“变成了婴儿,就可以不懂事了是吧?”
朱寅道:“现在是公元1587年三月,万历十五年二月。算起来,张居正尸骨已寒,海瑞和戚继光还没死。”
“接下来,万历十七年(1589)、万历二十(1592),都是科举大比年。”
“我刚满八周岁,就报九岁好了,后年也才十一岁,连童生都不是,肯定来不及。”
“所以,万历十七年的会试,怎么也无法参加,神童也不行。”
“我的目标是五年之后,万历二十年的大考!”
“五年之内,我有信心能拿到秀才、举人功名。”
“计划是:十二岁中秀才,十三岁中举,十四岁中进士,科榜连捷,步步踩对。”
“十四岁中进士?”宁采薇翘起脑袋,一脸“我不信”。
“我读书不少,只是历史不行,你别骗我。”
“明清两朝,科举制度很完善,没有过十四岁的进士吧?是不是太难了?”
她知道朱寅有科举计划,却想不到这个计划这么自信。
朱寅道:“张居正十二岁中秀才,杨廷和十二岁中举。最年轻的叫王臣,十六岁中进士。”
“宋朝,更有十三岁的进士。”
“我就算十四岁中进士,那也只是神童,不是妖怪。”
“记录就是用来打破的。大明律没有规定,十四岁不能中进士。”
“要是真的能在万历二十年高中,那我就是大明朝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进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