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338节

  “宫中险恶,你一定要韬光养晦,喜怒不形于色。切不可引起郑氏忌惮。另外,你父皇虽然拒绝见你,但你可以请求去见太后,你见太后,陛下碍于孝道自然不便反对。只要能经常见到太后,可保无虞……”

  “先生苦口婆心,谆谆教诲,我虽然铭记在心,却更加伤心。因为先生真的要走了。先生每叮嘱一句话,相处的时刻就短了一些。”

  “先生还说,他已经托付了可靠的人,宫中会有人周全我们母子,让我不动声色,只当不知道。”

  “至于我们母子在宫中的衣食、医药、冰炭、金银等日常用度,也不用担心,他都有所安排。”

  “先生最后说,如果他死在宁夏,无法回来了,千万不要太过悲伤,一定要振作起来,以后会有其他人继续帮我,朝中还有很多大臣在帮我。”

  “我哭着说道,先生一定要回来,先生不是答应我,将来带我去宫外踏春,祓禊,骑马么?先生不能说话不算话啊。”

  “先生摸摸我的头,叹息着说道,常洛啊,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既然去战场为国效力,我就有马革裹尸的准备,这个承诺,臣不敢说一定能兑现了。”

  “殿下要坚强起来,你还有母亲需要保护,不能感情用事。否则,就算我战死沙场,也难以瞑目啊。”

  “我再也忍不住抱住先生大哭,真怕先生这一去,就再也不会回来。”

  “先生笑着说道,你别哭了,我不会有事的。我可是连中三元的人。”

  “我听了这句话,顿时安心了很多。”

  “先生又取出几张糖票,几张奶粉票,递给我说,这些都给你,多喝奶粉少吃糖,多锻炼身体。然后拍怕我的手说道,殿下保重,臣走了。”

  “我追出门,很想就这么跟着先生一起离开,可是我知道只能想想。”

  “我喊道,先生保重,一路顺风!”

  “先生回头挥挥手喊道,殿下保重,多喝牛奶少吃糖!”

  “多喝牛奶少吃糖。我听到先生这句话,忍不住泪目笑了。”

  PS:好了,师生之间就暂时写到这里了。朱常洛很多章之后才会再次出现,下一章就是宁夏了。

第211章 文渊阁应对

  还有两天,朱寅就要离京了。

  虽然皇帝懒得召见,可内阁辅臣们却没忘记传见朱寅。

  大明最高军事机关其实是文官内阁。科举文官掌管兵权,这是土木堡之后的政治正确。

  任命将帅、调度兵马、审计钱粮、筹备军器…甚至行军路线、战略方针,全部是朝中相公们筹划定策。

  而前线统帅的发挥空间却是极其有限,也就剩下训练兵马、战术指挥、率军上阵、督战等具体事务。

  朱寅作为监军巡抚,代表文官出征,才是平叛的真正统帅。戚继光说是挂帅大将,其实战略上还要受朱寅节制。

  所以内阁才必须要召见朱寅,面授机宜。以便让朱寅贯彻执行朝廷制定好的战略方针。

  要问统兵大将戚继光的意见,那还重要么?武人听话执行朝廷的军略就行了。

  至于阁老相公们是不是打过仗,知不知道前线的地形实情,知不知道怎么打败敌人…那肯定是知道的罢。

  因为这些书上都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没有相公们不知道的。能熟读圣贤书,兵书战策当然不在话下。

  打败了这么办?

  那肯定不是战略失误,多半是将领无能胆怯、贪墨军饷、违抗军令、桀骜不驯。

  否则,没有失败的道理。

  这就是明朝武人的可悲之处。

  朱寅只是个做官才几年的文臣,靠几篇八股文骗来的功名官位,本官也就是正四品的佥都御史,也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

  戚继光却是正一品的左都督,戎马数十年,大小百余战,乃是当世名将。

  可是这个当世名将,却要受到朱寅的节制。

  这不悲哀么?

  当然,朱寅去内阁不仅仅是接受阁老们的战略指点,还要取回檄文。

  按照制度,这种出征檄文也是内阁文书中的一种,必须内阁来审定、签发。

  因为进入内阁比较隆重,朱寅穿的是公服。

  他的四品文官公服,胸前绣着一寸五分的小杂花纹,头戴展脚幞头。腰间玉带上挂着入宫牙牌,脚下描金绣彩粉底朝靴。

  相比戴乌纱、戴补子的红色常服,公服却是威风多了。

  朱寅从午门左掖门入宫,过了金水桥,从东墙进入会极门,来到文华殿之南的文渊阁。

  所谓的政府,就在这大名鼎鼎的文渊阁了。大明两京十三省的运行中枢,就在此地。

  朱寅对这个地方已经很熟。文渊阁一分为三,西制敕房、内阁朝房、东诰敕房,全部隶属于内阁。

  所谓的入阁,其实是“入直文渊阁”。没有这个头衔,就算你是三殿、二阁、二坊大学生,那也不是辅臣。

  在这里办公的不仅有内阁辅臣,还有中书舍人,值班宦官。

  朱寅到了内阁朝房,在门口验了牙牌和文书进入。值班宦官立刻通禀道:

  “诸位相公,钦差巡抚宁夏参赞军务、佥都御史朱寅入见。”

  王锡爵低沉的声音响起:“进来。”

  朱寅立刻趋步而入,站西向东,却见厅堂之中冠带辉煌,赫然端坐着四位气度俨然的阁臣。

  首辅王锡爵,次辅赵志皋,群辅张位、沈一贯。

  沈师不必说。朱寅当了三年翰林,对其他三位当然也很熟悉了。

  作为阁臣,一般都会赐穿蟒服或者斗牛服,许用赐服办公。所以,他们的官服就有点五花八门了。

  首辅王锡爵身穿蟒服,头戴梁冠。

  次辅赵志皋则是穿着公服。头戴展脚幞头,胸前是二品文官的三寸小独科花刺绣图案。

  沈师穿的却是常服,头戴乌纱帽,胸前二品文官的锦鸡补子。

  张位穿的是皇帝赏赐的斗牛服,属于吉服,却戴着公服所用的展脚幞头。

  朱寅不疾不徐的跪下,声音清朗的禀报道:“下官巡抚宁夏事朱寅,奉命参见四位相公。”

  按制,四品官本不用对阁臣下跪,只需要行鞠躬拜礼两次。

  可是如今不是明初了。内阁尊崇,三品以下文官来内阁见阁臣,因为肯定是公事,那是一定要跪下禀白的。

  至于武将,哪怕一品也要跪。

  朱寅就当是跪老师沈一贯了。

  四位阁老都是据案而坐,眼见朱寅进来,表情各有不同。

  王锡爵目光漠然,神情冷峻,看着朱寅的眼神带着深深的审视,也没有立刻让朱寅免礼起身,只是安坐受礼。

  沈一贯看着自己的学生,心中十分欣慰,神色却很是淡然,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赵志皋和张位则是拱手答礼,蔼然笑道:“不用跪白,起来回话。”

  “谢阁老。”朱寅也懒得王锡爵怎么想,直接就站了起来。

  按照眼下的规矩,他应该跪着禀报,跪着回话,直到公事说明白了,才能站起来。

  朱寅站起来拱手道:“因宁夏叛军为乱,旨意令下官出京,钦差宁夏巡抚参赞军务,明日大早便要离京。内阁有何钧旨,特奉命前来请示。”

  这看似是走形式,其实不是。是真的来领受指示的。

  若是应对失据,内阁认为他没有巡抚宁夏的能力,就有权驳回皇帝对他的任命,拒绝赐予关防旗牌,奏请另行委派他人为巡抚。

  朱寅准备应对,立刻有内书堂的宦官上前,据案记载阁臣和朱寅的问话。

  王锡爵没有作声,却是低头看着案上的地图,神色沉思。

  次辅赵志皋闻言问道:“可去兵部领了西北形势舆图和军事密图?”

  朱寅认真回话道:“回赵阁老话,已经领过了。”

  赵志皋又问:“可仔细看过了?有何获益?”

  朱寅肃然:“看过了。西北山川地理,兵马分布,烽燧城堡,驿站道路,粮仓武库,牧监草场等事,下官都已记在心中,不敢怠慢军国大事。”

  赵志皋点头抚须道:“甚好,甚好。”

  张位也象征性的开始发问,但他的问题深奥了一些。

  “朱寅,宁夏之北乃是河套,你可知道河套的位置?”

  朱寅毫不犹豫的朗然说道:

  “回张阁老话,河套在贺兰之东,阴山之南,吕梁之西,长城之北。如今被蒙古鞑靼鄂尔多斯部占据。河套草原和宁夏草原,便合称塞上江南了。”

  张位点头道:“善。”

  这种问题其实很简单,显然张位没有为难的意思。

  按惯例,朱寅说到这里,应该换个问题。

  可是王锡爵忽然抬起头,额头的皱眉越发深邃,幽幽问道:

  “朱寅,你既是看过舆图,便知宁夏乃千古之重镇。你可能说出,当年蒙古通过贺兰山灭西夏,铁木真走的什么路线?”

  沈一贯闻言,顿时眉头一皱。

  刁难。

  绝对就是故意为难自己的弟子。

  这种问题太细,文官很少有知道的。稚虎能说出来么?他毕竟才十五岁。兵部的舆图上,也没有标明当年铁木真灭西夏的路线啊,

  沈一贯咳嗽一声,慢条斯理的喝了口茶,

  皮里阳秋的说道:

  “元辅却是高看他了。此事朝中号称知兵者,也多半不知。元辅但放宽心,如今的鞑虏出不了铁木真,打不进宁夏,我大明也不是西夏。几万叛军也翻不了天。”

  轻飘飘的几句话就带偏了话题,不但为宝贝弟子朱寅解了围,还绵里藏针的讽刺王锡爵小题大做,缺乏胸襟。

  沈一贯其实是反对朱寅去宁夏的。可朱寅想去,他也只能支持。

  谁知朱寅说道:“回元辅话,下官记得,铁木真六征西夏,最先攻克乌剌海城,再攻贺兰山中段的克夷门山谷,再攻灵州和黑水城,再攻打中兴府。”

  沈一贯等三位阁老不禁有些惊讶。这些问题,他们都不太清楚,朱寅却对答如流。

  顿时,他们对朱寅此行就充满了希望。

首节 上一节 338/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