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342节

  这一幕看上去,很有点苍凉。

  众人遥望这位王者,都是默然无语。无人行礼,也无人搭理。

  可是那位王者,却突然对着朱寅一行人拱手行礼,口中似乎说着什么。

  朱寅眼见王者竟然主动行礼,只能立刻下马,遥遥对着高楼中的王者,拱手作揖,口中道:“臣遥拜大王。”

  戚继光、李如松等人也拱手道:“臣遥拜大王。”

  虽然官员严禁和藩王交往,不能入府拜见,可如果遇到藩王,当然还是要行礼。

  这位王者,当然就是名义上的大同之主,代王。

  亲王会对路过的巡抚行礼,听起来很荒谬,然而这就是世道。

  如今别说是巡抚,就是地方官,亲王也不敢轻易得罪。

  永乐之后,藩禁制度代代“添砖加瓦”,一代比一代严格,以至于到了丧心病狂、荒腔走板的地步。

  每一代皇帝登基,都会强化藩禁制度,在藩王宗室身上再捆一根绳索,再贴一道封印。

  在朱寅眼中,此时的明朝藩王是一群可怜人。

  可怜到什么地步?本质上就是囚犯。不仅仅是藩王本人是囚犯,而是一家人都是囚犯。

  先是不能出封地,之后是不能出王城,最后竟是不能出王府,层层加码。

  出城祭祀要先上奏批准。至于游玩、购物,更是想都别想,很多常人随便做的事情,都要上奏才能干。

  严禁和王府属官之外的任何官员交往。哪怕对方只是个从九品,那也不行。

  藩王之间,就是亲兄弟也不能见面。

  襄宪王和亲弟弟梁庄王分别之际,梁庄王悲恸的说:“你我兄弟,终身不能相见了。”襄王十分悲戚,左右一起涕下。

  藩王不但被关在府中毫无自由,而且还受到最少四种人的监视:地方官员,王府属官,锦衣卫,外派太监。

  很多藩王终其一生,都没机会看看王府附近的风景,甚至不知道王府所在城池的全貌,没进过本城的茶楼酒肆,没感受过本地的风土人情。

  自古以来只有明朝把宗室当猪养,也只有明朝宗室最可悲。

  不过,朝廷严厉的藩禁制度,倒是省了朱寅的事。

  若是明初太祖那会儿,他必须要去跪拜代王,聆听代王的训令。

  可是现在,他完全可以当做代王不存在。代王呢,也不能要求他任何事。

  大同城中的军民得知稚虎先生入城,都是争相瞻仰,很多人见到朱寅,都是不由自主的下跪,口称先生。

  甚至太迷信的人,直接称呼“星君老爷”,令朱寅无所适从,只能端着架子,当作不知道。

  十二岁就连中三元的国家祥瑞,在民间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

  在场文武,都是羡慕不已。

  同样是做官,差别怎么这么大啊?

  众人簇拥着朱寅进入钦差行辕。接下来一段时日,朱寅必须留在大同,等待其他兵马到来,更重要的是准备粮秣军需。

  这些不准备好,大军就不能动。

  起码要在大同等候大半个月才能出兵。

  至于宁夏那边,只能让固原、延绥镇派出的偏师和叛军对峙了。

  朱寅算着,再过大半个月,秦良玉的白杆军和熊廷弼的兵马也该到了。

  还有两支老熟人的兵马近在咫尺,明天就该到了吧。

  其中还有一位是女子呢,呵呵。

  …

  果然第二天下午,郝运来和郑国望就作为监军,带着一个参将两个游击,率领郑洛的督标两营,从阳和城来到大同汇集。

  虽然只有四千人,但骑兵就有一千多,都是精锐。

  郑洛对他们很大方。

  这个情报,朱寅早就知道了。

  “下官见过抚台军使!”郝运来首先禀报,“下官奉经略相公钧旨,监标下营兵,受军使节制!”

  郝运来虽然和朱寅很熟悉,却故意很生分,因为郑国望在场。

  郑国望蛾眉一扬,大喇喇的拱手道:“我也一样,奉了经略相公之名,愿受节制。”

  说完取出关防、验符。神色十分清高冷傲。

  这几年,她越发清高了,和谁都不敢亲近,唯恐被看出破绽。

  朱寅似笑非笑的看了两人一眼,目光含义各有不同。

  他老实不客气的说道:“两位道长既然受本官节制,那本官也就公事公办了。”

  “你们率领经略标营,暂时驻在得胜堡。”

  “驻在得胜堡?”郑国望天鹅般的脖子一梗,“朱抚军,得胜堡外就是蒙古人,那本是互市的榷场,你让我等去那里驻军?”

  朱寅微微一笑,“郑…道长怕了?”

  郑国望秋水般的眸冷如寒潭,“谁怕了?去又如何?你是监军之首,你说了算就是了。哼。”

  郝运来也不争论,直接说道:“那就请军使写下手令吧。”

  他对朱寅也很不满。

  你怎么回事?把我们打发到得胜堡,和蒙古人面对面?

  稚虎,我可是你老乡啊。你就是这么对我的?

  郑国望拿到朱寅的手令,冷哼一声就转身离去。

  她从来没把朱寅放在眼里。

  郝运来拱拱手,也神色复杂的退下。

  朱寅看着两人的背影,微微一笑。

  ……

  接下来一段日子,三千戚家军、三千蓟州车兵,五千山西兵等兵马陆续到来,粮秣也筹办的差不多了。

  又过了几天,一位身穿银甲的女将,率领三千手持白杆长枪的兵马,到了大同城外。

  白杆兵到了!

  虽然只有三千人,可那种彪悍的气势却怎么也掩饰不住。就是善战的戚家军,见了这支客军也不敢小看。

  朱寅闻讯,亲自出城迎接。

  城外的女将没有想到,钦差监军居然亲自出来迎接自己。她惊愕之下安敢怠慢?腰身一扭的跳下马背。

  这远道而来的女将,当然就是秦良玉。

  朱寅一见到秦良玉,就自来熟般的呵呵说道:

  “阿姐一路辛苦!小弟等候多时!”

  PS:今天年会,太忙了,只能写这些了,蟹蟹!

第214章 明军出塞!

  秦良玉一身银甲,盔戴雉羽,身材比一般男子更高一点,在朱寅看来有一米七五,修长健美,真就是古书中的硕人美女。

  她年方十九,一张白皙的鹅蛋脸,生的螓首蛾眉,方额广颐,隆准丰唇,耳垂如珠,黑白分明的秀眸顾盼生辉、神采飞扬。虽然风尘仆仆,可那种英飒之气仍然难以掩饰。

  好一位巾帼女将,武装红颜!

  若问此女如何,稚虎先生有诗为证,乃是一首《乐府-忠贞侯秦将军良玉歌》,诗曰:

  “秀宁只为李氏战,木兰隐瞒女儿身。巾帼谁如秦良玉,红颜至死社稷臣。出塞戍边勤王事,南征北讨报国恩。羞煞柳营绾符辈,绝胜庙堂持笏生。玉容屡向胡尘怒,蛾眉总因贼氛横。胭脂马踏沙场骨,白杆枪破鼙鼓声。诏宣顷刻出蜀道,君命旋踵辞家门。朝对妆台梳云髻,夕祭凤纛率虎贲。烈皇遗诗仅五首,竟有四篇赞忠贞。自古军功封侯女,舍卿可有第二人?可怜大势终不挽,西南一柱独支撑。呕心莫逆数终运,沥血难燃油尽灯。银发悲听《黍离》唱,残年忍看九州沉。汉家衣冠埋香冢,故国明月照长城。”

  朱寅虽为历史上的忠贞侯写了这首诗,可惜不能当着秦良玉的面念出来。

  他记得《明史-秦良玉传》记载:“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态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这是个文武双全的宝藏姐姐啊。

  “阿姐?”秦良玉虽然知道朱寅为何叫自己阿姐,可还是感到意外。

  她正要下拜,朱寅却抢先一步扶起她,“阿姐免礼,免礼!阿姐不到一个月就行军到大同,真是天下劲旅,兵贵神速啊。”

  秦良玉只能拱手说道:“妾身石柱宣抚司秦良玉,见过…抚军!”

  说着侧身往后一指,“妾身所率石柱将士三千员,除途中病死四员,悉数到达。”

  她没有正式官职,只是土司之妻,所以自称妾身,而不是末将。

  朱寅道:“将士们出川入秦,风餐露宿的行军十分辛苦,未战而有功。”

  秦良玉笑道:“行军赶路而已,妾身哪敢居功?我们石柱男儿从小吃苦耐劳惯了,常常在崇山峻岭打猎,往往一夜在林中追逐百里。这行军走的官道,又不带辎重。”

  直到此时,她才来得及好奇的打量天下知名的稚虎先生。

  年仅十五就已经丰神俊朗,玉树临风,明显比同龄少年高了一截。一双眼角微挑的眼睛英华内敛,笑容温煦如春风。更难得的是那种从容不迫、风清气朗的沉稳气度,竟是少年之中仅见。

  明明才十五,相貌也稚气未脱,给人的感觉却像个上位已久、世事洞明的老练干臣。

  秀冰妹妹没有说错,她这个战神化身的共命恩人,本命弟弟,的确是个世间难寻的人物。

  不说连中三元的旷世功名,单说这种风度仪态,就已是人中翘楚。

  不愧是妇孺皆知的稚虎先生啊。

  朱寅叫她阿姐,她知道肯定是因为岑秀冰。因为她和岑秀冰是结拜姐妹。

  否则,稚虎先生都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怎么会让兵部调遣自己北上参战?

  真要论起来,朱寅叫她阿姐也没错。可是,她不敢以阿姐自居!

  但是,她心中却十分感念,对朱寅的印象更好了,忍不住生出一种相见如故的感觉。

  她能看出,这位少年抚军对自己极有善意。这种善意应该不仅仅是因为岑秀冰。

  朱寅听到秦良玉的话,不禁露出赞叹之色。白杆兵不愧是史书留名的天下精锐啊,光看行军速度就知道了。

首节 上一节 342/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