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359节

  它肯定见过,来过!

  可周围的一切却又不同了。究竟为何不同,它也不知道。

  直到走出好远,朱寅和小黑还一起回头,看向那个曾经拍照的地方。

  朱寅眸中满是感慨。小黑眼中却满是迷惘。

  …

  当天午时初刻,朱寅追到了镇远关所在的旧北长城。

  朱寅等人看兵部绘制的《九边图》,知道贺兰山从南到北一共有三十六处“寇路”,也就是东西通向的山口。

  自古以来,西北游牧民族就是通过这三十六条天然山口峡谷,侵入宁夏。

  镇远关之北,有大武口、红口子、王玘口、归德口、韭菜口,汝萁口等十几个山口。

  根据情报,叛军是从大武口进山。

  明军过了镇远关,又奔驰数十里终于到了石嘴山的星湖海。

  但见美丽的星湖海边,满是凌乱的脚印和战马的粪便。

  湖边的青草光秃秃的,全部被叛军的战马啃得精光。

  昨晚,叛军就扎营在此。

  朱寅不禁勒马,举起望远镜看向湖畔的一座小山坡。但见小山坡之上,还有临时搭建的石头“宝座”。

  可见,昨夜庆王就是坐在那个小山坡的石头“宝座”上,接受叛军叩拜登基的。

  虽然作为亲王,不是没有当大明皇帝的资格,可这也太马虎了吧。好歹打下一座城池称帝啊。

  太急切了。

  “暂歇半个时辰,湖中饮马!”朱寅当即下令道。

  明军骑兵一人双马,可连续奔驰百余里,也该让战马喝水吃料,歇息一会儿散散体热。

  明军歇息间,前方斥候来报,今日上午辰时四刻左右,叛军已经从大武口入山。

  随叛军一起入山的,还有一些投靠庆王的军户、牧民、黄河渔民。

  朱寅闻言,毫不奇怪。

  那些边民饱受贪官污吏和军官欺压,朝不保夕,苦不堪言。他们跟着庆王走,可能还会好过一些。

  明中期以来,屡次发生边兵边民叛乱、叛逃事件,这绝非个案,而是愈演愈烈。

  大武口入山虽然比其他山口好走,却比官道慢多了,一人一马的叛军要穿越出山,怎么也要三天。

  也就是说,叛军最少要在山中过两个夜。

  完全追得上!

  两三天的工夫,擅长山地战的白杆兵怎么也能赶上骑兵,一起参战。

  “走!”朱寅首先跨上战马,“未时初刻之前,必须赶到大武口!”

  明军重新上马,轰隆隆往北而去。

  又是三十余里,终于到了大武口。此时,叛军已经进山两个多时辰了。

  纵马三十余里,朱寅已经一身是汗,可他还是第一时间整顿兵马,组织进山追击。

  六千骑兵在大武口外整队,黑压压的一大片,铺天盖地一般。

  朱寅集合什长以上军官,登高训话道:

  “今日进山,我们要在贺兰山中最少两天两夜!很多将士听到传说,以为山中有鬼怪阴兵,死人无数,都是心存畏惧!”

  “本官告诉你们,山中虽然的确地形险恶,却没有那么邪乎!豺狼虎豹、毒蛇猛兽自然是有,毒瘴迷雾也有,却绝对没有阴兵!”

  “就算有阴兵鬼怪,本官乃转世星君,当年出生时紫气满室,香气三日不散,自然也有几分来历,何惧鬼祟!有本官统兵,就算阴兵也要退避三舍!”

  “叛军都敢入山,我等王师更是百无禁忌!”

  听到朱寅的话,众人都松了口气。对啊,就算山中有阴兵,可有稚虎先生坐镇,阴兵也不敢起势啊。

  朱寅继续道:“本官这番道理,你们回去后说与士卒们知晓,让他们莫惧鬼神!今夜在山中扎营,听到任何动静都不要大惊小怪,谨防惊慌之下发生营啸。哪支兵马炸营,从管队到什长,皆斩!”

  朱寅杀气腾腾,脸上一片冷肃,“传播鬼怪谣言者,以触犯军法论处!你们都是老军务了,没见过也该听过,这夜中营啸会是什么后果。万一大军在山中炸营,不但不能剿灭叛军,我等还会死无葬身之地!”

  众人一起领命道:“谨遵护军相公军令!”

  等到众人回到军中传达朱寅的训话后,便在各级将领的组织下,一起进入山中。

  此时已是未时二刻,天色忽然有点阴沉,阳光也不见了。

  山路很窄。大武口已经算是比较好走的一条山谷了,可也只有一丈来宽,最多只能并行三骑。

  李如松的家丁在最前面开道,朱寅在最中间。等到六千骑兵全部进山,队伍已经连绵十余里。

  两边要么是悬崖峭壁,要么是山岩陡坡,要么是密林荆棘。只有一条崎岖的山道,蜿蜒延伸入大山深处。但见山势险峻,峰峦如怒,云雾缭绕,好一处险恶所在。

  这是很危险的行军队形。不但要防范自然危险,还要防范敌军的伏击。

  可为了追击叛军,朱寅也无可奈何。提前入山的叛军也算在前面开道,留下了一堆堆的马粪。

  朱寅看看地图,仔细计算路程。

  此处的贺兰山,要说地理上的直线宽度,也就七八十里。

  奈何山谷不是直线,而是七弯八拐、高低起伏,最少也有一百五六十里路程。

  即便一人双马,也要在山里走三天。至于叛军,最少要四天!

  这么长的时间,对缺乏深山行军经验的明军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

  算起来,秦良玉的白杆军,明天大早肯定能进山。以白杆军在山中的行军速度,后天中午应该能赶得上自己。

  那么,叛军该如何阻止我军追击?

  断路?扼守关隘?放火烧山?

  朱寅正在思忖间,忽然前面传来禀报道:

  “抚军相公!前面通道燃起大火!叛军将山路两边的密林用火油点燃,大火已经蔓延数里,热浪逼人,李将军无法再进军了!”

  什么?朱寅等人闻知,都是神色难看。

  “叛军可恶!”毛文龙大骂道,“居然放火烧山!如此一来,我军怕是要耽误一天!”

  明军将士都是顿足唾骂。

  朱寅心里很是憋闷,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本来就担心叛军用大火阻止自己,谁知叛军就这么干了。

  可恶!

  朱寅望向天空,眸子变成一片铅灰色,就像此时的天空。

  然后就在这时,忽然天上闪电隐隐,随即“轰隆”一声雷霆。

  众人惊愕之中,山风萧萧而起,几滴雨水滑落天际。

  轰隆隆!又是一声惊雷传来。

  雷声之中,朱寅仰天大笑。

  “哈哈哈!天助我也!”

  众人短暂的愕然之下,忽然一起跪下,参差不齐的大喊道:

  “相公真神人也!”

第225章 雨打征衣入贺兰

  众人没有想到,前方刚刚禀报叛军大火封道的消息,天上就电闪雷鸣,开始下雨了。

  稚虎先生真是星宿转世,神人呐!

  朱寅在民间本就有很多神秘色彩。有说星君降临,有说诸葛转世。这次朱寅以少年钦差监军,出师一月就斩获乌梁素海大捷,收复河套,堪称用兵如神。

  而且士卒军饷不但绝不克扣,还补发欠饷。军器也是用最好的。除此之外,还有奶糖、肉干、药包等补给。很多军中老卒征战多年,也没有遇见这么好的抚军大臣。

  所以两个月下来,朱寅已经尽得军心,在军中很有威望。

  此时叛军放火烧道,突然又天降大雨,众军士都认为是上天相助稚虎先生。一时间在将士们眼中,朱寅就更是高山仰止了。

  眼见很多将士神色敬畏的跪拜,朱寅的表情故作高深,大声说道:

  “好雨!好雨!传我军令,穿戴蓑衣斗笠,冒雨行军!”

  朱寅话刚落音,豆大的雨点就噼里啪啦的打下来,整个贺兰山顿时烟雨朦胧。

  明军将士们哈哈笑着取出马上携带的蓑衣斗笠,一一穿戴起来。大雨一下,全军的士气明显的高涨起来。

  率军在前的李如松,看到前方山道两边的大火,慢慢在雨水中熄灭,也忍不住哈哈大笑。

  “我军必胜,叛军必败啊!天意!天意!传我将令,继续前进!”

  穿着皮鞋的李如柏来到大哥面前说道:“大哥,这场及时雨,或许真是老天在帮稚虎先生啊。”

  说到这里,他那藏狐一般的脸上,带着一丝敬畏之色。

  李如松沉默一会儿,忽然说道:“抚军不是寻常人,我们李家只能交好,不能得罪。这次随他出征,可要全力以赴,不可懈怠丝毫。”

  明军骑兵顺利通过,士气高昂,可朱寅反而犯愁了。

  这塞上江南的雨,可不要下个没完没了啊。

  要是一直这么下,那就适得其反了。

  山雨之中,云雾更加弥漫。明军的战马被雨水淋的油光水滑,时不时的打着响鼻,奋鬃嘶鸣。

  拉着马车的骡马,也嘶叫不已。

  幽深的山谷之中满是马骡鸣叫的声音,回音阵阵,响彻大山之间。

  仿佛神秘的贺兰山,都被这种景象震慑。

  明军将士们斗笠蓑衣的行军,一边嚼着奶糖,一路欢声笑语,心气都很高。

  山中行军是很辛苦。可是就连清贵无比的稚虎先生都陪着他们,还吃着平时难以品尝的奶糖,又是战时双倍军饷发放,何苦之有呢?

  朱寅戴着一顶油纸为表、牛皮为衬的斗笠,穿着一身内是鱼皮、外为蓑衣的雨披,脚下是长筒鱼皮雨靴,浑身滴水不入。

首节 上一节 359/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