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367节

  “台吉的鞭子,让奴才心中好受多了。尊贵的台吉,请您不要忧虑,朱寅就是一只无路可走的困兽,他是逃不了的。”

  火落赤目光阴沉如水,紧握刀柄,杀意如铁。

  损失这么多甲兵,要是就此撤军离开,那不但丧失了擒获朱寅的机会,自己的威信也会受到极大损害,整个西海蒙古,都会嘲笑自己无能和懦弱。

  那么接下来,还怎么实施扶持庆王、割据西北的大业?

  可如果继续打下去,虽然肯定能擒获朱寅,却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可能还要折损一两千兵马!

  这种损失,远超之前的预期。

  火落赤牙疼般的吸了口凉气,一时之间左右为难,进退维谷。

  “台吉那颜。”那汉人文士小心翼翼的上前,神色阴冷的说道:

  “虽然我军损失了不少勇士,可朱寅也有损失。台吉,他只有几百人啊。要不是这个易守难攻的丹霞地,勇士们早就擒获了他。”

  “就算他的护卫都能以一当十,又能坚持多久?他们能拉多少次弓,能带多少弹药?就是用人堆,也把他堆死了。”

  他指指天上的太阳,“距离天黑还有一两个时辰,朱寅这几百人,能坚持到天黑么?”

  “台吉,万不可半途而废啊。只要能擒获朱寅,就算再付出两千伤亡的代价也值了。”

  这汉人谋士一说,本来难以抉择的火落赤终于下定了决心。

  打!继续打!不信自己一万大军,还能让朱寅逃出生天!

  不能让之前的损失,白白浪费!

  不过,却是不能再投入自己的嫡系甲兵了,接下来该让那些自以为勇猛的土达兵下场了。他们虽然也被编入自己的部落,可并不是真正的蒙古人。

  “兀哲!多格阿台!”火落赤喝道,“我再给你们一次机会!如果还不能擒获或者斩杀汉人的吉祥,那你们就不要再厚着脸皮活在苍天下!”

  “你们挑选三千土达勇士,天黑之前拿下这个丹霞!今天夜里,本台吉要剥了朱寅的皮,祭祀我的哈拉苏鲁锭!”

  “喳!”兀哲和多格阿台一起领命,立刻去挑选军中的土达兵。

  火落赤骑在马上,弹奏起自己的马头琴,凝重而关情的唱道:

  “我年轻的勇士啊,在青色的湖边告别他的姑娘,跟随台吉的哈拉苏鲁锭,来到这个地方…”

  他的声音有点沙哑,粗犷的就像是戈壁滩上风沙声,带着一种动人心弦的沧桑。

  原来这多罗土蛮部的台吉,还是一个优秀的歌者。

  随着火落赤边弹边唱,其他蒙古贵族也纷纷弹奏起马头琴和胡笳,唱起歌曲。

  甚至还有人在马背上翩翩起舞。

  鞑靼大军之中,顿时充满了一股难以言说的力量,气势再度高昂起来。

  呜呜呜——苍凉的号角声吹响,一群群没有盔甲的土达战士,被挑选出来列队。

  这些土达战士并非真正的蒙古人,可人人精通骑射。可惜他们没有盔甲,穿的衣服也五花八门,乍看像是乌合之众,可那种剽悍狂野的气势,却怎么也难以掩盖。

  这些西海土著,战力一点也不比蒙古兵差,白刃战比蒙古兵甚至更强一点。

  此时他们虽然被抽调出来进行第二次进攻,可火落赤并没有将嫡系甲兵的盔甲暂借给他们,而是让他们无甲上阵。

  火落赤不想再折损嫡系甲兵,只能用这些土达兵来消耗明军的体力和火药。等到明军没有力气射箭,火药也用光了,再让嫡系甲兵最后出击。

  ……

  此时,主动出击的明军也全部撤回了丹霞,人人一身大汗。

  朱寅一清点,共有五十二人死伤,折损了一成的兵力。大多是曹文诏统帅的明军边兵。朱寅的家兵和护卫,只战死了三人,伤了十来个。

  而鞑靼伤亡过千,算起来是二十比一,战损比惊人。

  可是账其实不是这么算的。

  因为哪怕是兰察这样的百人敌,体力也是有限的,不能一直战斗下去。

  等到体力消耗殆尽,那就没有意义了。再强的神射手,你又能拉多少次弓?

  虽然刚才大胜一场,可在这种悬殊的兵力下,明军的处境仍然很凶险。

  就说眼下,明军虽然还有四百多人能战斗,可都有点疲惫了。

  于是他们刚结束战斗,就纷纷取出奶糖,几颗几颗的往嘴里扔,补充体力。

  “曹德谕,你怎么样?”一身红甲的丁红缨走到曹文诏身边,毫不掩饰自己的关切。

  曹文诏刚才在战场上异常凶狠,犹如温侯重生,可此时看到笑语嫣然的红娘子,居然有点脸红了。

  “好的很,能再冲杀几个来回。”曹文诏很高兴丁红缨的关心。

  丁红缨点点头,温言道:“嗯,那你自己小心点。”

  曹文诏眼睛亮晶晶的,“知道了红娘子,你也小心。”

  朱寅此时却没有注意丁红缨和曹文诏,而是举着望远镜,看着正在组织进攻队伍的敌军,神色凝重。

  “主公莫要忧虑。”商阳抚须说道,“我军虽然只有数百人,可绝对能坚持到天黑。只要天黑,鞑靼人就无法再进攻了。”

  朱寅微微一叹,“坚持到天黑不难,我只是担心,魏忠贤的信没能及时送到,或者郝运来和郑国望公报私仇,或者胆怯之下,拒绝服从军令。”

  “拒绝服从军令?”商阳皱眉,“他们应该不敢吧?朝廷岂能不问罪?”

  朱寅神色微冷,“如果我们都死在这里,没有人回到朝廷,什么话还不是由他们说?谁能说他们一定有罪?”

  ……

  就在朱寅在丹霞抵抗鞑靼大军进攻之际,魏忠贤已经奔驰了一百三十多里。

  他的两匹马,在这种狂奔之下,都不行了。

  可是魏忠贤不敢爱惜马力,他必须尽快见到后军大队,越快越好。

  看着已经吐白沫的战马,魏忠贤的心不禁悬了起来。

  他可没有蒙古斥候的本事,能找到野马栖息地,套一匹野马当坐骑。

  魏忠贤登上一个沙丘,驻马四望,忽然看见两个牧民骑马而来,一男一女,看上去是附近绿洲的。

  魏忠贤忽然身子一晃,载下马背,倒在沙丘上不动了。

  不远处两个牧民见状,立刻策马过来。

  “是死人?他死了吗?”男牧民说道,他取出水壶,“也许是渴的吧,沙漠里见到快渴死的人,能救就要救一救,不然神灵会生气的。”

  女牧民则是查看魏忠贤快要累死的马匹,摇头道:“这人太不知道心疼马儿了。”

  男牧民拿着水壶,刚刚翻过魏忠贤的身体,魏忠贤的手腕一翻,匕首就刺入他的胸口!

  “啊!”女牧民惊呼一声,转身就要逃走。

  魏忠贤抢步上前,匕首在她脖子上一划!

  然后在对方的两匹马没有逃走之前,赶紧拉住缰绳。

  “对不起了,抱歉的很!”魏忠贤说了一句,就赶紧跨上马背,毫不心疼马力的挥鞭驰骋!

  PS:给大家拜年!

第231章 “我军大捷啊”

  贺兰山西北山口,落霞关。

  落霞关是西夏时期的关隘,虽然废弛数百年,可仍然有残存的墙垣、烽堠,瞭望台。

  眼下,寂寞的落霞关再次热闹起来,驻扎了一万三千明军,人喊马嘶,旗帜飘扬。

  此时此刻,四人站在瞭望台上往西北方向瞭望,两个文官两个武将。

  正是率领后队大军的郑国望、郝运来、李如柏、熊廷弼。

  因为之前明军粮草不继,但又为了及时追击叛军和庆王,朱寅拿走了大半粮草,率领五千精兵亲自追击叛军,一万三千主力暂时留在贺兰山,等候后续粮秣。

  三天前,后路大军终于等到了宁夏补充的粮草辎重,这才西出贺兰支援朱寅。

  今日刚出贺兰山天就黑了,大军就在落霞关扎营,准备明天大早出发。

  熊廷弼望着夜空中的星斗,忽然说道:

  “郑道长,郝道长,我军和抚军相公差了四日的行程,隔了几百里的距离,难以快速接应。以末将愚见,为了以防万一,我军应该连夜行军,尽快拉近距离。反正我军等候粮草已经歇息了几日,也算养精蓄锐了,刚好有力气急行军赶路。”

  郑国望和郝运来理都不理他,两人的面容在灯光下半明半暗,阴晴不定,不知道想什么。

  熊廷弼脸色有点难看,不禁求助般看向同为武将的李如柏,希望李如柏帮自己说话。

  李如柏张张嘴,有心附和熊廷弼的建议,可是看到两个巡按相公生人勿进的神色清冷,他的话又咽了回去。

  文臣在军中积威已久,武将多冲锋陷阵之责,少赞画筹谋之权。他虽是参将差遣,本官是正三品的都指佥事,比正七品的巡按御史高了四个品级,可在巡按御史面前却没有什么发言权,只是听命而已。

  熊廷弼没有放弃,继续拱手道:

  “两位道长,天黑行军固然行险,为兵法所不取,末将不是不知道。可末将以为,不可陷主帅于险境也,否则三军必有累卵之危。之前庆王突然称帝,军中又粮草不足,抚军迫不得已这才亲率五千人紧追不舍。这是抚军的权宜之计,我等自然也不能按部就班的拘泥常理吧?如今我军粮草已经补充,应该连夜行军尽快接引主帅,迟恐生变矣。”

  他关心朱寅安危,眼见两个巡按一副冷漠的样子,语气已经有点激越了。

  郑国望冷冰冰的说道:“你一个武夫懂什么!这里可是戈壁大漠,你要黑夜行军?夜里看不清路,要是中了埋伏,误入险地,谁能担责?一万多大军的安危,你担得起么!你区区一个守备,轮得上你承担?主帅固然重要,可主帅和大军,孰轻孰重?哼。”

  她早就看熊廷弼不顺眼了,说话也就毫不客气。

  这个熊廷弼,仗着有些才能,分明是个匹夫,却像文臣那样清高自傲,他有什么资格?谁给他的脸?

  熊廷弼脸色一沉,语气也不再客气了:

  “郑道长,末将虽是武夫,却也知读圣贤书,并非不识大体。末将是没有资格担责,可若是抚军相公有个闪失,道长就能担得起这个责任么?抚军亲身犯险,只率五千人孤军深入,我等一万三千大军却在后方磨磨蹭蹭,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军退缩避战,畏惧不前,甚至故意坐视!末将请求两位道长立刻拔营,连夜赶路!”

  “大胆!”郑国望喝道,秋眸瞪圆的怒视熊廷弼,“熊廷弼!你好跋扈!居然如此和本官说话!”

  熊廷弼梗着脖子,怡然不惧的挺立,冷笑不已,“末将不敢跋扈,末将只是请求立刻开拔出兵,去和抚军汇合。万一抚军在沙漠有失,道长以为我等就能全身而退么?”

  “熊廷弼。”忽然郝运来说话了,“你只是个武人,有何资格妄议大事?连夜行军这种事情,是你能置喙的么?狂妄!”

  熊廷弼咬牙,“郝道长…”

  郝运来喝道:“退下!”

  李如柏终于忍不住拱手说道:“两位道长明鉴,前军、后军差了四日路程,彼此难以呼应,委实有点不妥。抚军亲自追敌那是逼不得已,大军当然要尽快汇合。再说,之前抚军再三叮嘱,说后续粮秣一到就尽快和前军汇合,不得有误。以末将愚见,最好连夜赶路。”

  郑国望眼睛一眯,语气清幽的说道:“李少将军,你是在质疑本官,拿抚军来压我么?嗯?”

  李如柏身子一颤,赶紧低头道:“末将不敢。”

首节 上一节 367/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