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378节
李如松道:“相公真是目光如炬。肃王若是落在叛军手里,叛军声势就会复震,尤其是甘州卫、兰州卫等官军,可能会有人降贼!”
朱寅冷笑,“肯定有人降贼!河西那地方,虽然有几百万汉人,可胡人也不少,向来民风彪悍,对朝廷不满者大有人在,庆王只要树起伪帝的旗号,怕是能拉起几万人。不过叛军已经没有机会了。”
朱寅已经收到情报,河西不止一个将领意图投降庆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只是明朝中期之后,众多边军兵变的延续罢了。
可是,即便很多汉人投降庆王,朱寅的情报网已经完全发力,对敌军了如指掌,就算庆王暂时占据河西,也不会持久。
他的情报和戚继光分享过,所以戚继光也很淡定,对战局很有信心。
李如松道:“相公所虑,就是末将所虑。军情十万火急,末将请求率领五千骑兵,提前结束修整,先行南下,牵制叛军占领河西,哪怕拖延一日两日,那也值了。”
他不知道朱寅的情报优势,当然没有朱寅那么笃定,心中对战局很是焦虑。
朱寅摇头道:“李将军的忠勇之心,我一定会禀奏朝廷。不过李将军稍安勿躁,王师连番大胜,叛军惶惶如丧家之犬,就算占据河西,又能负隅顽抗多久?最多两个月,河西必会收复。”
“如今我军疲惫,最少要再修整两日,不宜立刻出动。”
李如松眼见朱寅胜券在握的神色,心中也踏实了很多,不再要求率军先行了。
三月来,朱寅已经在军中积累起很高的威信,没有任何人因为他年轻就胆敢质疑他。
朱寅既然智珠在握,李如松也就深信不疑。
跟着这种统兵文臣打仗,真是痛快啊。
………
两日之后,朱寅和戚继光率领大军,沿着弱水南下。
数日之内后,河西传来的军情连接而来。
镇番卫指挥同知投降庆王,迎庆王入关,镇番卫将士高呼万岁。
随后,永昌卫指挥使在永宁堡战死,余部投降庆王。
接着,以庆王为旗号的蒙古大军,兵临凉州卫城。当日城破,千户杀凉州指挥使,投降庆王。
“太子”朱帅锌下令斩杀凉州豪族,宣布他们为国贼,将他们的家财分给蒙古骑兵和归附的汉人军户。
很多汉人军户,斩杀百户、千户,夹道欢迎庆王。短短数日间,归附庆王者数以万计。
西海蒙古酋长真相的大军出祁连山渡过黄河,打着庆王的旗号,攻占肃州和甘州。肃州卫指挥使投降,甘州指挥使自杀殉国。
大小松山酋长率领五千骑兵,同样奉庆王旗号,攻占了兰州,俘虏了肃王一家。接着,押解肃王北上凉州,交给庆王。
西宁卫百户杀指挥使,发动兵变,投降庆王。
事情太诡异了。庆王明明是个傀儡,可是不但很多汉人效忠,就是很多蒙古人和番人也效忠了。
五月二十七,庆王在凉州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天命。
改万历二十年为天命元年。
同日,啺莺投醵嗨共胁抗笞澹钋焱跷烀梗耸姆钋焱跷骸⒚伞⒎畈抗仓鳌�
走到这一步,所谓的天命帝,已经没有回头路了,他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同日,天命帝下诏,废黜万历帝位,降封为燕王。
然后发檄文,号召天下宗室反抗北京朝廷。
不到半个月的工夫,北到肃州,南到兰州,这个河西地区的重要镇城,全部落入蒙汉联合的叛军之手。归附天命帝的汉人、番人百姓,多达数十万!
团结在天命帝旗号下的蒙汉联军,多达七八万人,声势浩大。
塘报六百里加急传到北京,明廷大震!
朝廷颁布严旨,责令朱寅三月之内荡平叛军,收复河西!否则严惩不贷,罪不容诛!
此时,朱寅的兵马已经进入松山草原,随时都能进入河西。
甘肃巡抚叶梦熊率领的甘肃精锐,此时刚到黄河南岸,已经不敢过黄河了。在收到朱寅的军令之后,这才大胆渡过黄河,和朱寅在兰州会师。
至此,明军两大平叛主力合流,达到五万多人。
六月初,朱寅之前抽调的精锐也来会师,兰州的明军,达到七万人!
六月初九,朱寅在兰州组建总督幕府,统筹军务。
与此同时,各路敌军也纷纷汇聚到凉州。
于是,双方各自以凉州、兰州为中心,十几万大军对峙!
天下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河西!
ps:蒙古人拿庆王当傀儡,可是真有蒙古人效忠,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奇怪。
各位大官人、小娘子,额想请假一天!
各位大兄弟、小姐妹,额今天在高铁上,没有时间码字,可恨额又没有存稿,手机码字太慢,眼睛都晃花了。
今天只能请假啦,请批准啊,蟹蟹。
对不住!
另外,今天有人说快手和小红书其实是美日控股的公司,已经被控制,额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吗?
第240章 “吾已预判,贼军之所预判也”
朱寅出征三个月,终于盼来了和贼军的最后决战。
之前,因为真相的大军已经占领了肃州和甘州,朱寅无法再沿弱水进入河西,只能沿着长城南下,从松山草原进入兰州,多走了好几天。
此时,他麾下有七万大军,全部是边军精锐。
毫不夸张的说,九边精锐三分之一,都在他的兰州幕府!
而封在兰州的肃王一大家子,早在半个月前就被小松山蒙古酋长巴海擒到凉州,献给了所谓的天命帝。
兰州存储的粮秣,肃王府的金银,全部被巴海抢劫一空。就是城中的百姓,也被鞑子携裹着离开。
宁采薇在兰州城中的商铺商楼,都被抢劫一空。
整个兰州成为空城。
然而,这已经是整个河西地区,明军能掌控的唯一重镇了。巴海之所以放弃兰州,也只是因为蒙古军队不善于守城。
此时的兰州,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巨大的军城,驻扎了七万明军、两万民伕、五万马骡,每日光是粮秣消耗,最少就需要一万两银子。
加上路上运输粮草的损耗,光是后勤就压得负责输送粮草的陕西巡抚喘不过气。
整个富饶的关中都在为朱寅的大军提供粮草。也幸亏有关中,否则朱寅的粮草都无法保障。
西北蒙古和贼军占领河西,明廷并未因此惩处朱寅。
一来朝中有人为朱寅说话。二来谁都知道,河西失陷也不是朱寅的责任。
自从得知西海蒙古、大小松山蒙古、和硕特蒙古支持啺莺颓焱酰魍⒕秃芮宄游鞅夭豢杀!�
因为西海蒙古和大小松山蒙古,距离河西都很近。河西地区的明军兵力本就稀薄,甘肃镇精兵又被甘肃巡抚叶梦熊带到了宁夏灵州,来不及回防,怎么能保住河西?
如今朱寅能及时赶到兰州和贼军对峙,挡住贼军东出陇西的步伐,朝廷已经挑不出错。
无论是贼军还是明廷,都十分清楚河西决战的重要。
明军如果胜利,草台班子般的伪朝伪帝立刻就会土崩瓦解。朝廷重新控制河西,而西海蒙古和大小松山蒙古,就再也无力威胁西北。
明军如果失败,西北精锐丧失,那么不但河西不保,贼军还能进入陇西,甚至攻占关中!
于是明廷做了四手准备。
一是加强西北的粮草军需运转,严令朱寅趁着伪帝伪朝立足不稳,寻机进剿,限期殄灭贼军,三月内收复河西。
二是下令各地官员,严厉看守各藩亲王。皇帝下旨,凡宗室奉国将军、辅国将军不得出城。镇国将军以上暂时不得出家门,不得见外客。
三是派员去青城面见三娘子,同时派员出使左翼蒙古察哈尔、科尔沁、喀尔喀部,安抚笼络他们,不要他们支持西海蒙古。
四是户部准备两京太仓银、常盈银四百万两,拟抽调京师、西安、太原、宣府、大同、蓟州、通州、辽东、洛阳、开封、济南、荆州、西宁、凤翔、汉中、凤阳、滁州、徐州十八地精兵共十二万,作为朱寅兵败后的第二批平叛主力。
另外,准备调遣吐蕃明正、德格、理塘和巴塘四大土司为主的藏兵一万,云南、广西、湖广诸土司兵三万,辽东女真诸部两万,共六万人,作为第三批后备兵马。
这些兵马,是明朝在有效防备蒙古南下的情况下,几乎还能抽调的所有精锐了。
明廷最坏的打算是,能同时应付北边和西边的战事,能同时在两个方向打大仗!
面对伪帝伪朝,皇帝和朝廷的态度极其严厉坚决,就是不惜一切代价镇压!
……
六月初十,朱寅和戚继光率领七万步骑,离开兰州缓缓北上。
同时下令粮粮草源源不断的存储到金城关。
兰州是黄河重镇,是陇西和河西的通道,西边是河西,东边是陇东,战略位置重要。可兰州利于防守,不利于进击。
朱寅要尽快击败贼军,当然不能坐在兰州等贼军来攻,必须主动北上!
因为每拖延一日,就有更多的河西汉人被蛊惑,加入伪帝的阵营,伪帝的实力就增强一分。
时间对贼军有利!
明军却是必须速战速决,一来节省粮饷开支,二来也不能让贼军吸纳更多的河西汉人。
可既然要主动北上进攻凉州,粮草运输就要跟进,就需要一个最合适的地方储备粮草。
金城关是兰州城之北的关津要地,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城关,一边是庄浪河,一边是黄河,一边是长城。张骞通西域、唐三藏西行,都是经过金城关西去。
关中和河东的粮草,通过黄河运到兰州,再运到金城关。金城关可以通过庄浪河和长城,运输到北上的明军手中。
对于如今的河西局势而已,没有一个地方比金城关,更适合作为明军粮草重地。
明军以金城关储备粮草的事情,根本瞒不过贼军。
当然,朱寅也没打算瞒着贼军。
到了六月十二,朱寅率明军来到距离凉州百余里的红山峡之西、庄浪河谷之东,然后驻在峡口。
庄浪河谷、红山峡,与凉州瑞安堡、金城关形成河西之南天然的战略支点,明军从此进攻凉州,最能得地理之助。
朱寅和戚继光驻军此地,其实还有另外一层考虑。
……
六月流火,天气极其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