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382节
……
就在明军分兵北上的同时,凉州的贼军也动了。
这天刚蒙蒙亮,十里连营就响起萨满鼓声和海螺号声。
凉州城头的灯笼如将熄的炭火,在晨风中摇曳,忽明忽暗。
人马轰隆声中,大队大队的蒙古骑兵和汉军出营列阵,黑压压的排出去数里,气势惊人。
“轰轰轰—”
三声号炮轰响,城门大开,须发皆白的啺荩柿齑笈欤衾怖驳牡巧夏铣墙纪獾母咛ā�
高台上血迹未干,旗杆上悬挂着几颗人头,正是之前拒不投降的朝廷官员。
啺莅凑彰晒湃顺稣鞯南八祝テ鸺漓胗玫暮谕章牵砟叹破孟蚧孀挪岳前茁沟木欤缓蠼恃恋阶约旱牧成稀�
真相等人也用血迹涂抹自己的脸,一个个满面狰狞。
真相军中的喇嘛们,打着法器又蹦又跳的狂舞不已,口中念叨着神秘晦涩的密宗经文。
高台之上的铜盘里,还烧着一块马的琵琶骨。
“啪啪”脆响声中,琵琶骨终于被烧出了裂纹。
在蒙古人和女真人看来,烧琵琶骨比汉人烧乌龟壳更灵验。
“太师。”一个蒙古萨满上前,“琵琶骨上面的裂纹显示,今天就是出兵的吉日,最吉利的方向,就是南方。”
啺莸愕阃罚趴垩鐾炜眨笊档溃�
“无所不能的长生天!战无不胜的成吉思汗!还有大明太祖皇帝!请保佑我们旗开得胜吧!”
他投靠明朝几十年,还是老一辈的蒙古人,并没有信奉喇嘛教,所以他的口号仍然是长生天,不是佛爷。
正在此时,忽然南城城楼上,出现几面黄色的伞盖,随即身穿龙袍的天命皇帝就出现了,他的身边还站着之前的王妃、如今的皇后,以及肃王。
“嗯?”啺荻嗌儆械阋馔猓挥邢氲秸舛稳兆右恢痹谛泄染平饷频摹按竺魈熳印保嵩诖缶龇⑶俺鱿帧�
却见“皇帝”站在城头,俯视众人大声说道:
“蒙古勇士和汉家将士们!你们都是大明赤子,是朕的忠臣!太师是大明的擎天之柱,一身系大明国运,不世之功,名垂千古!”
“等到你们凯旋归来,人人皆有重赏!牧场,良田,金银,官位,应有尽有!”
“用你们的刀枪,弓箭,战马,杀出一个朗朗乾坤,杀出一个荣华富贵!”
啺萏交实鄣幕埃耪抛烀挥凶柚埂1暇够实鄞耸背鱿郑娜泛苡欣谑科�
数万汉军就不说了,即便很多蒙古骑兵,对大明皇帝也有敬畏。
“万岁!万岁!”
数以万计的蒙汉将士,一起呐喊,山呼海啸一般。
庆王激动的满脸通红,却听身后的肃王低声提醒道:“陛下见好就好,最好到此为此。”
天命帝点点头,对大军挥挥手,随即消失在城头。
啺菁芸炖肟獠潘闪丝谄�
他猛然抽出腰间的弯刀,喝道:“出兵!将朱寅和戚继光的人头,悬挂在凉州城!”
随着一声令下,大队兵马轰然出动,大地都在颤抖。
……
六月二十。
庄浪河谷的晨雾还未散尽,萧如薰站在城头,铁甲上的灰尘簌簌而落。
金城关城墙在晨光中泛着青灰色,这座包砖堡垒的垛口后,三千火铳手正在给子窠装药。
很多民伕,还在缝补羊皮筏子和麻袋。
“报!贼军前锋已过松山草原!“斥候的马蹄在城门前激起火星,“一万步兵,还有一万多骑兵。最迟下午未时就能兵临城下!”
萧如熏的目光扫过起伏的丘陵,抚摸着冰冷的火炮。
两路贼军已经到了,步骑两万多人。金城关要有一场苦战了。
制军相公和大将军的兵马,到了何处?应该到了冷龙岭吧?
……
夕阳西下。
冷龙陵东,黄羊川南。岭上灰黄色的山塬如同巨兽脊骨般隆起。
萧如薰没有猜错,戚继光和朱寅的确到了这里。东边不远,就是霍去病翻阅过的乌鞘岭。
三万明军行进了三日,已经人困马乏。
忽然,大地传来闷雷般的轰鸣。
东北方腾起的烟尘,那是蒙古铁骑扬起的沙暴。
朱寅举起望远镜,镜片里闪过点点银光,是蒙古骑兵的锁子甲在夕阳下的反光。他们像迁徙的兽群般沿着黄羊川奔腾而来,犹如一道铁流。
对方足有三万人,大多数都是骑兵。
根据情报,这当然是贼军主力了。
黄羊川是一条干涸的河流,根本无法阻止大队的蒙古骑兵。
“车阵前移!“戚继光的将旗挥动。三百辆偏厢车隆隆驶出,每辆车厢都探出三眼铳的管口。
在戚继光的指挥下,很快三万明军就完成了变阵。
贼军的大纛也终于出现在黄羊川北。
对岸高坡上,真相台吉望着明军严整的阵型,忍不住眉头一皱,细长的眸子满是凝重。
戚继光,不愧是名将。
就是这个阵法,他都难以下口。
真相抬头望着夕阳,不想就此扎营歇息。他相趁着天没黑,试探一下敌军的虚实。
真相随即下了一个命令。
“阿云台吉。”真相对身边的阿云说道,“你本来就负责骚扰伪明,先派出两个有甲的千人队,去试探试探他们吧,我要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很难对付。”
“喳!”阿云立刻领命。
号角声中,两支千人队突然分掠东西,如蝗群般从河谷两侧绕来。
他们远远的先下河川,在上岸后整队,马蹄子都没湿。
然后海螺呜呜吹响,两个蒙古千人队就像两条巨大的长蛇,又如两条鞭子,从左右抽向明军大阵!
他们当然不是直接充击明军大阵,而是靠近五十步就转向侧面奔驰,一边摘下弓箭纵马开弓,将蒙古人的骑术展现的淋漓尽致。
紧接着,大量的箭雨就呼啸而来。
“嗖嗖嗖嗖——”
PS:今天就到这了。晚安,蟹蟹。啥也不说了。无语中…
第243章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蒙古人的第一波箭雨袭来时,戚继光的令旗也同时挥起。
“举盾!”
传令兵嘶吼的瞬间,数千柄丈余长的竹制盾牌齐齐竖起,箭矢钉入竹片的“铎铎”声如同骤雨击打芭蕉。
透过竹隙,明军士卒看见鞑子骑兵如狼群般在五六十步外游弋,控马的本事犹如鬼魅——他们贴着马背冲刺,骑手却能反身拉满角弓。
“呜呜呜—”对岸蒙古人的牛角号撕裂长空。两翼袭来的轻骑如离弦之箭掠过,对明军射出一支支淬毒的箭镞。
这是两千有甲的鞑子精骑,可不是普通的牧民。他们的衣甲不但很统一,战术也很统一。都是先借助马速放箭,射箭之后再调整方向,和明军保持五六十步的距离侧面驰骋。
动作十分娴熟不说,和战马的配合也很完美。
“嗖嗖嗖——”
鞑子的箭雨抛射着落下,明军中的盾牌立刻举起。与此同时士卒们都低下头,防住没有面具遮掩的脸。
但是,明军士卒的甲胄并非全防护,甲片也不像军官那样精良,盾牌的数量当然也有限,所以很快就有人开始受伤。
“啊—”
“哎唷—”
惨叫和痛呼声中,上百个明军士卒被射伤,还有十几个面门中箭,当场饮恨。
蒙古军不像汉军,其实没有严格的步弓、骑弓之分。
蒙古弓都是反曲复合弓,特点是短小轻便而拉力又强,弓力最少一石,力量并不比明军步弓差,五十步仍然能杀伤普通甲兵。
他们在马上常用的三两箭,居然只算轻箭!加上战马速度和高度的加持,杀伤力一点也不比明军的步兵弓箭手差。
对于蒙古骑兵而言,站在地上射箭和骑在马上射箭区别并不是很大。他们在马背上长大,从小训练箭术也很少静态训练,几乎都是在马上移动训练。
很多人觉得蒙古骑弓短小,就认为弓力轻,是个很大的误解。
否则,精通骑射这个说法又是怎么来的?
东西两翼蒙古骑兵的队形很稀疏,相距足有丈余,这也是蒙古骑兵的固有战术。
他们在马上骑射,羽箭能准确的射向敌阵,可明军要反击却不容易。
因为他们的阵型很散,不像明军必须保持比较紧密的队形。
“铎铎!”几支生着诡异锈迹的羽箭,插在距离朱寅不远处的大盾上,箭尾颤抖不已。
显然,这是敌军中的射雕手射出的箭。
蒙古弓按照弓力分为几个等级,力量最强的超过两百斤,能用这种弓的叫射雕手,一箭能射三百步,百步都能破甲。
但是这种射雕手,蒙古精兵中也是百里挑一的存在。对方两千铁骑,射雕手最多二十个左右。
蒙古军喜欢用射雕手射杀敌军将领。
“保护相公!”数百甲兵护卫齐声呐喊,谨防朱寅被羽箭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