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427节
“嗯?”万历眉头一皱,田义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陈矩是秉笔太监,两人都不敢批红盖印,那说明这些题本很是敏感。
他顿时不耐烦起来。
朕最讨厌政务!
可此时奏疏送到这里,他身为皇帝也不能不看。
打开一看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奏请让皇长子代朕参加庆功宴?荒谬!”
“他们真是多事!朕不去庆功宴,难道就要常洛代替不成?常洛不是太子!”
“内阁几位先生也是混账,今天刚到内阁的题本,当天就票拟了!遇到这种事情,他们那叫一个快!”
万历怒气冲冲的猛然一挥胳膊,将一沓奏疏扔到地上,“宗钦,回去告诉司礼监,留中不发!”
“啪”的一声,一个正在给他倒茶的宫女,一下子被他这突如其来的挥臂动作,打翻了茶碗。
茶碗中的热水,顿时打湿了皇帝的衣袖,烫的皇帝一哆嗦。
“狗奴才!”正在气头上的皇帝一个窝心脚,狠狠踹了出去,正中那宫女的小腹。
“啊—”宫女还来不及请罪,就惨叫一声捂着自己的小肚子,疼的五官扭曲,身子弯的像一只虾米。
“鬼叫什么!”万历听到这声惨叫,暴戾的脾气更是发作,“来人!拖出去杖毙!”
几个内侍立刻扑上去,揪住求饶的小宫女头发,硬生生拖到宫外,只听“砰砰”几声,那宫女的惨叫声就戛然而止。
立毙杖下!
郑贵妃和高寀等人都是面不改色,就是年纪幼小的朱常洵,也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
皇帝喜怒无常,杖毙内侍和宫女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当年张居正在时,又有太后严格约束,仍然杖毙宫人。张居正死后,被杖毙的宫人就更多了。
“皇上息怒。”郑贵妃等人一起跪下来。郑贵妃这次也不叫“老嬷嬷”了。
“父皇息怒。”朱常洵也赶紧跪下。
皇帝虽然生气,可他也知道,留中不发也不是好办法。
“起来吧。”皇帝挥挥手。
郑贵妃道:“这种奏本留中不发,很快太后就要知道。太后之前就对洵儿说,让他和常洛一起去参加庆功宴。皇上要是留中不发,太后一定会怪到奴家的头上,说奴家干涉朝政。”
“要么,就让洵儿也去?洵儿也去,他们总不会反对,也没有理由反对。”
万历对宗钦挥挥手,“听到娘娘的话了?就这么办吧。传朕的口谕,着皇长子朱常洛、三皇子常洵,一起参加庆功宴。但不是代表朕,代表朕的是司礼监和内阁,明白了?”
“奴婢遵旨!”宗钦磕头领命,在磕头的一刹那,他嘴边浮起一丝冷笑。
很好,皇长子殿下,终于能参加庆功宴,和恩公见面了。
他虽然如今受到皇帝重用,可心中对皇帝有怨无敬。
当年他是怎么被罚去南京的?就是因为写字时,钧字没有避讳,就被皇帝赶出内书房,贬为南京净军。
可真要认真起来,大明朝对皇帝名字的避讳并不严格。他就算写了钧字,也不算罪过。可是皇帝喜怒无常,偏偏就要发作。
就是今天,又打死了一个无辜的小宫女。自己,差点就和这个小宫女一样!
皇帝如此怠政,又如此暴躁,还如此贪财,这是天下的福气么?
郑贵妃忽然说道:“奏请常洛参加庆功宴的大臣中,有没有朱寅?”
宗钦心中一颤,赶紧说道:“回娘娘的话,朱寅并未奏请皇长子参加庆功宴,要么是故意回避,要么是没有想到这一茬。”
“故意回避?”郑贵妃凤目一眯,“朱寅少年得意,向来高调的很呐,庆功宴这种机会,他为何不亲自上奏?”
宗钦眼睛一转,随即说道:“娘娘这么一说,奴婢倒是想起一件事来。今日奴婢去朱府传爷爷口谕,临走时朱寅专门向娘娘问安,说要是将来从日本归来,就给娘娘寻摸一些好东西孝敬。”
“奴婢还寻思着,他这话只是顺口一说呢,还是别有深意。奴婢刚才还在想,要不要替他代这个话。”
郑贵妃完全不怀疑宗钦的话,冷笑道:“哦?他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有心改换门庭?”
皇帝沉吟着说道:“他是个滑头,毕竟年少,岂敢拿前途冒险?他这是存了骑墙之心,不敢完全押注常洛,想要留后路了。”
“也罢,不怕他是墙头草,就怕他是一根筋。先由他去吧。等他出使日本回来,朕就亲自召见他一次,看看这个名满天下、士民景仰的江左朱郎,究竟是何肺腑!”
PS:拜金帝的心理应该是有问题的,喜怒无常,喝了酒更是变本加厉。他的性子,和嘉靖有些相似。但他又缺乏嘉靖的权术。我写的万历,可能有人会认为不像个皇帝。可在我看来,真实的万历本就不像是个皇帝。
不要替万历辩护了
不要替万历辩护了好吗?他就是一个人渣。
在位四十八年,他干了什么好事?替他辩护的人,真的仔细了解过此人吗?就说他的定陵被挖,难道不是报应?
想替万历辩护的人,请好好了解一下此人做了哪些事情,到底有多奇葩。
真的,此人洗都洗不白。
也别说清人故意黑他。清人再黑他,也不影响是他搞垮了明朝,让后金做大。
凭什么替他辩护?就凭他是汉人皇帝?养大满清的汉人皇帝是吧。
西班牙对华人大屠杀,万历是怎么处理的?
万历死后才几年,明末大起义就爆发了。这难道是天启的责任?
大量官员空缺,硬是不补。导致朝政停摆,导致东林党做大,导致士大夫彻底堕落…
万历还没有死,辽东就出现一个后金。万历后期,全国因为欠饷缺粮发生的兵变一起接一起,国库空虚,他却舍不得动内帑。
至于三十年不上朝等等,太多太多了。
这是一个极其自私,昏庸无道的君主。
越研究此人,就越是让人愤怒。
还有人把万历三大征当成他的功劳,真是笑死人。
万历三大征,两个是造他的反,伤亡无数,花了几百万两银子才镇压,这是功劳?笑话。
壬辰之战呢?倭寇打到家门口了,要吞了大明,逼得没办法才反击,前后折腾了几年,打空了国库,还让日军从容回国,这也算武功?
这是耻辱。
明缅之战呢?萨尔浒之战呢?不是万历朝发生的?
高淮、高寀在地方上搞得天怒人怨,他明明知道,却一心包庇。矿监四出,搞得民怨沸腾,天下汹汹,难道都是文人黑他?
都是文人黑的是吧?
不要再为此人辩护了。他就是民族罪人。
他比我写的,只会更不堪!
第274章 “小老虎,你说的对!”
(有人没看到上一章正文吧?没看到上一章正文的书友,先看上一章)
如今的皇帝,不但不上朝,而且也很少召见大臣了。
除了和太监朝夕相处,就是内阁大臣都很少召见,遑论九卿。
可是他居然想召见朱寅一次。若是朱寅知道,估计会受宠若惊吧。
郑贵妃说道:“这个朱稚虎,的确是个少年大才。可他到底是不是朝廷的祥瑞,那就看他自己了。他若是能支持洵儿,那也是他的福气。”
她向来心思机敏。在她看来,如果连朱寅这个名气很大的常洛老师都背弃常洛,对常洛以及拥护常洛的人,就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相反,洵儿的声势就会看涨。
朱寅的态度,意义非凡。
所以,她很希望朱寅能改换门庭,背弃常洛转而支持洵儿。
只是朱寅乃是文臣,很爱面子。想必他就算改换门庭,也需要一个慢慢的过程,不可能立刻改变态度。否则,他的名声也臭了。
想到这里,郑贵妃倒也没有立刻让朱寅投靠的意思。
此事,不能急。
万历道:“路是自己选的,有人会一条道走到黑,有人会重新选条路。到底怎么办,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他将来想入阁拜相,还不是要看朕的意思?”
他当然顾忌朱寅太过年少。却从未想过朱寅有造反之心。不是他很相信朱寅,而是自宋以来就没有文臣造反的先例,文臣也没有造反的能力。
但是,他担心朱寅将来会成为结党营私的奸臣,或者张居正那样的人。
万历斜倚在紫檀雕龙榻上抽着福寿膏,软靴有一搭没一搭地踢着榻边的鎏金铜炉,炉中龙涎香混着福寿膏的青烟,熏得他眼尾泛红。
郑贵妃斜坐在龙榻边沿,脱下手上戴着的金累丝护甲,开始给皇帝按摩腿脚,问道:
“这都上灯了,太后娘娘睡得早,皇上要晚面吗?皇上已经有段日子没去见太后了。”
按照明宫制度,皇帝应该每日对太后晨昏定省,晚上请安叫“晚面”。
皇帝摇头道:“朕乏了,哪都不想去。”
郑贵妃毫不奇怪。皇帝别说很少去太后那晚面了,就是这乾清宫,都很少出去。皇上身子太重,最爱在宫里歇着。
不过,除了两个地方例外。
果然,万历刚说到哪都不想去,忽然又道:
“朕明日亲自去承运库巡视,查看账目。平日高淮管着承运库,他要去朝鲜监军了,这账目交接之际,可不能出了岔子。”
“巡视完承运库,就去西苑看水戏。”
就是高寀都微微一笑。三年来,除了这乾清宫,爷爷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内承运库和西苑了。
内承运库还不在紫禁城中,而是要出东华门,往北到象房南边,距离并不近,比外朝三大殿的距离远的多。西苑也不在紫禁城,要出西华门。
可是爷爷宁愿去西苑和内承运库,也不愿去近在咫尺的外朝三大殿。
郑贵妃忍不住笑道:“高淮这奴才是聪明伶俐,可他真懂打仗?十万兵马的军务,那么大的事情,想想都发毛,高淮真行?”
她当然不是对高淮有意见,纯粹只是出于自己的怀疑。
柱下侍立的高寀却是目光期待的听着,希望皇帝也说高淮不行,然后换自己去监军。
谁知白白胖胖的皇帝点头道: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娘子,你莫看高淮白白胖胖,不像个武人,可其实他精通兵法,《孙子》、《六韬》等兵事,都是滚瓜乱熟,也能骑马射箭。当年他去抄冯保的家,亲自格杀几个阻拦的冯家私兵。”
“是么?那还真是看不出。”郑贵妃咯咯笑道,“那他去了朝鲜,一定能给皇上争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