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44节

  “敢情好!那就这么定了。住在俺家包好!又清净又宽敞!价格嘛…哪能多要你的?放心!”

  朱寅不禁莞儿。戚少保居然成了自己的房东!

  宁采薇微微一笑,她哪里不知道,朱寅这是变着法子给戚继光多送钱?

  当下几人从丹崖山往上,沿着海墙往西走了一箭之地,就是著名的蓬莱水城了。

  果然,朱寅一仰头,就看见了后世大名鼎鼎的蓬莱阁,坐落在海边的丹崖山顶。

  蓬莱阁下,就是蓬莱水城了。

  登州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分为大城和水城。两城南北相连,海陆配合,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

  当年修建水城,驻扎水师,除了防备倭寇,也为了防备高丽海盗。

  朱寅知道,历史上的吴桥兵变,孔有德叛明攻打登州,就是从水城南边陆地上的振扬门攻入,占领水城,夺取了水城小海的战船。

  孔有德就是带着登州的战船和红衣大炮,投降了皇太极。

  水城主要是军港,戚继光当然不会住在那里。

  戚家在大城。

  越过水城之后,很快就看到了一座军城般的雄伟城池。

  这是朱寅等来到明朝之后,遇见的第一座中原城池。

  登州!

  PS:明天的追读数据,最为重要,蟹蟹明天来支持,把我顶上三轮车。

第38章 灌园

  镇海门外,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大道直通城门。青石道两边遍植柳树,都有百年树龄。

  这些柳树可不是乘凉绿化才种的,也是为了城防。

  敌人若是攻城,就必须先砍树,不然被遮挡视线,也无法列出攻城阵型,队伍还被大树分割。

  就是攻城用的火炮,射击角度也被大树遮挡。

  此时树荫之下,已经摆满了小商小贩的摊位。

  竹席上摆着夏令瓜果、海鲜、糕点、酸梅汤、糖人儿、芭蕉扇等货品。

  头戴方巾、身穿短褐、脚穿草鞋的摊贩们,犬踞一般坐在摊位前的小马扎上,摇着蒲扇,扣着脚丫,扪着虱子,喝着凉茶。

  时不时对进城出城的行人吆喝道:

  “晌午后采摘的黄瓜,刺还是硬的哩!”

  “活蹦乱跳的虾米啊,只要两分银子,连篓端走!”

  “天热!来碗酸梅汤?”

  “眼见太阳落山,贱卖了家去!”

  三三两两的行人围在摊贩,讨价还价。

  这还是城外,就很热闹了,红尘烟火的气息已经扑面而来。

  城门楼子之上,伫立着一尊神像,面对大海的方向。

  似乎是龙王爷?沿海城池的门楼上似乎多有海神、龙王的雕像。

  城墙的马面、羊马墙、敌棚之上,架着一蹲蹲大炮,黑洞洞的炮口对着城外。

  朱寅手搭凉棚,眯着眼睛,饶有兴趣的打量城墙上的大炮。

  此时的登州,还不是后来孙元化大量配置西方火炮的登州。

  如今这些火炮,都是明朝国产火器。

  最大的就是大将军炮了。

  有能发射开花弹、散弹、实心弹的满天星火炮;有只发射开花弹的飞云霹雳炮;还有虎蹲炮…

  听起来似乎很不错,可朱寅知道,这些火炮无论是可靠性、射程、精度、威力,都已经落后于西方世界了。

  这些火炮,用的还是一百多年前永乐朝的技术。这么多年了,进步不大。

  而在明朝中期以前,中国的火器技术,仍然领先世界,独步全球。

  可如今都晚明了。

  不过,即便明朝火器技术已经落后西方,可差距并不大,很容易实现反超,毕竟基础还在。

  真正大倒退落后的,是清朝。

  朱寅暗叹一声。四书五经的科举制度误尽苍生,满清入关的历史遗恨误尽华夏。

  不落后挨打才是怪事。

  眼下正有一群打着赤膊、穿着鼻窦裤的城防士卒,用绑着干麻布的长杆,懒洋洋的清理炮膛。

  随便两三下,也就完事了。

  戚老爹见状摇头道:“老夫说了多少次,竟然无人搭理。这清理炮膛,要用油水,下力气,干细活,炮才不易哑!”

  戚报国苦笑道:“爹爹何须气恼?他们敷衍了事,若是海贼来犯打不响炮,吃罪的自是他们,与爹爹何干?”

  “爹无官一身轻,这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么?”

  他虽是这么说,可语气之中带着深深的怨念。

  对朝廷的怨念。

  “胡说!”戚老爹又要动怒了,“军务事无巨细,都不可马虎大意!系一城一地一国之安危,谁能置身事外!”

  “咳咳…!”

  朱寅赶紧垫踮起脚,高举小手拍着他的背,说道:

  “老爹说的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谁也不能独善其身。”

  “说的好啊,说的真好!”戚老爹一脸激赏之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他摸着朱寅的头,“小娃娃,这话是谁教你的?”

  朱寅清声稚气的说道:“这还用教么?无人教我。方才我听老爹之言,家国天下俱在心中,这才有感而发。”

  “好!”戚继光点头,“朱寅,你这是夙慧天生,钟灵毓秀,难得的好孩子。”

  “可惜…若是以前,老夫倒是愿意…”

  说到这里,他又缄口不言,目中豪气又黯然消散。

  只是,主动牵起了朱寅的小手。

  这一幕不知道的人见了,还以为是一对祖孙。

  跟着后面亦步亦趋的宁采薇嘴角含笑。

  朱寅真是个社牛,太会拉交情了。

  此时夕阳西下,戚继光的身影被拉的长长的,身边是个小小的人影。银发如霜,童颜如画。

  一老一少,晚霞朝辉。峥嵘岁月,青葱葳蕤。

  古代的大城,都是有瓮城的,绝非一眼就能看见城门。

  众人过了护城河,绕道进入瓮城,这才看到两个马面墙夹着的城墙。

  看见戚继光的身影,城口守卫全部站起来,恭敬的叉手行礼。

  “少保。”

  “少保进城了。”

  朱寅不禁露出惊讶之色,看着牵着自己小手的戚继光。

  戚继光微微一笑,也没有解释。

  果然,有戚继光带着进城,根本没人察看什么路引。

  很顺利就进城了。

  一进入登州城,顿时一股红尘闹市的气息就画卷一般徐徐展开。

  四百多年前的古代都市,活色生香的展现在朱寅和宁采薇面前。

  青砖铺陈的街道小巷,挑着旗幡的茶楼酒肆,鳞次栉比的商铺店面…

  熙熙攘攘的人群,男女老幼,众生百相。

  有衣冠楚楚的豪绅,有轻摇折扇的士子,有挑着担子的走卒,有花枝招展的女子…

  马车、轿子、驴骡、抬杠、各色交通工具也处处可见。

  还有寺庙、道观、石桥、衙门、钟楼…一一描绘着晚明北方城市的色彩。

  朱寅和宁采薇见了,都有点感动。

  既亲切又陌生,既疏离又舒心。

  好像血脉深处的某种因子,忽然苏醒,活了过来。

  宁采薇轻轻说道:“好久不见。”

  这四个字,只有朱寅和宁清尘能听懂。

  兰察等四个没见过世面的女真人,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眼睛都不够用了。

  几个人都是兴奋无比。

  不过,戚继光也没有给众人游历城池的雅兴。

  他直接带着众人来到了戚家祖宅。

  戚家宅院很大,足有一百多米方圆,看上去占了小半条街,非常气派。

  首先就是两座高大的牌坊,四柱三间,五楼云檐,巍峨挺拔,气势雄伟。

  这两座高大牌坊,都是嘉靖帝赏赐给戚继光的。

  过了牌坊,就是戚家祖居,也就是登州人称的少保府。

首节 上一节 44/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