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551节

  说到这里,少年大臣抬手往南一指,满是痛心疾首,“朝鲜还有倭寇大军!就算要折腾,何不打完这一仗再说?”

  “陛下便是要任性,就不能等一等么?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偏生搞得儿戏一般。我们当臣子的如何自处?逢君之恶不行,犯颜力谏不行,和光同尘还是不行!早知这官这么难做,当年就不该入仕。”

  “都说饮冰十年,难凉热血。可是于田兄,小弟入仕数年,就已经心灰意冷啊。”

  说到这里,神色很是痛惜。

  李化龙叹息一声,“没想到…君子道消,小人道长,一至于此!我离京不到一年,几有隔世之变。陛下,陛下…唉…也无风雨也无晴啊”

  “稚虎兄忠心耿耿,忧国忧民,难怪也有这番牢骚。可是我等又能如何?总不能这个关头,挂冠而去吧?我们撂了挑子,朝鲜的军务怎么办?”

  “国事如此,奈何奈何!”

  此时此刻,他满心都是对皇帝的失望。

  几年不上朝、几年不召见大臣、几年不祭天、几年不筳讲…凡此种种,内外非议已久,本就寒了朝野之心。如今更是变本加厉,纵容厂卫倒行逆施。

  “罢了。”朱寅挑拨了一下万历君臣关系,也知道眼药不是一天上的,转移话题道:

  “你我如今都非京官,肩上都担着天大干系,只能专心朝鲜军务。朝廷大事,已是无能为力了。”

  他站起来在花厅中踱步,“我出使过日本,情知日军信奉武士道,民风极其尚武,而且残忍野蛮,实为华夏千古之劲敌。”

  “这次去朝鲜,不成功便成仁。小弟也只能尽力而为了。”

  李化龙不禁有点色变,“稚虎兄熟知倭情,又天生夙慧,精通兵法,还有当朝名将戚大将军统兵,为何还会悲观?”

  朱寅苦笑道:“于田兄,我不是对战事悲观,而是…战场之外!”

  “如今朝局剧变,可朝鲜之战事,哪一样能离开朝堂的支持?饷银、粮草、火药、军器…诸事都要仰仗,还不能被弹劾、掣肘!”

  “随便哪里出了问题,别说打胜仗了,就是全身而退也难呐。”

  朱寅说的是实话。明朝的体制最大化的体现了平衡,也就是相互掣肘。他是蓟辽总督,朝鲜经略使,虽有统辖之权,但不能大权独揽。尤其是至关重要的后勤大事,必须要和巡抚商议着办。巡抚不同意,你想办也办不成。

  李化龙立刻表态道:“稚虎兄放心便是,粮饷军资等事,你不要有后顾之忧!只要小弟还是辽东巡抚,朝鲜的王师就什么也不用缺!”

  “任何事情,稚虎兄只要不出格,小弟就全力配合。”

  朱寅脚步一停,驻足道:“于田兄这么一说,我就踏实多了。眼下正有一件事,还请于田兄相助。”

  李化龙道:“稚虎兄请讲。”

  “盔甲!”朱寅伸出两根指头,“辽阳、广宁的军械库,辽东军器局,都是于田兄督办。北京盔甲厂的甲胄,工部刚又拨了一万副给你。于田兄最少还管着两万副甲吧?”

  李化龙点头道:“还有两万三千多副,是用来补充用的。就在几天前,朝鲜王和世子光海君,还遣人过江来要六千盔甲盔甲。他们如今那样子,我也不敢给。万一他们败了,反过来投靠倭寇打大明,那就是我的罪责了。”

  朱寅道:“我请求…拿出一万八千副甲,拨给女真军。你也看到了,我军士卒虽然都有甲,可女真兵多半无甲。”

  “什么!”李化龙瞪大眼睛,“多少?给东虏一万八千副盔甲?稚虎兄,你……”

  朱寅给他倒了一杯茶,“于田兄,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东虏是外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嘛。可非常时期,当行非常之事,不宜拘礼常法啊。”

  “三万女真兵,他们是来为大明打仗的。战马是他们自己的,弓箭是他们自己的。能带的盔甲他们也都带上了,可是还不够。”

  李化龙神色有些为难,“一万八千战甲拨付给女真人,实在太多了。将来若是女真反噬,我们就是罪人呐。女真如今为何老实?有个原因就是缺乏盔甲。”

  朱寅道:“可是那些没有披甲的女真兵,上阵以后禁不住日军的火枪阵!于田兄在这快一年,应该知道日军火枪的厉害。”

  “朝鲜日军就有两三万火枪兵,他们称为铁炮手,用的都是仿造的西洋利器,百步外就能杀伤无甲兵,二十步内可破我军绵甲。比咱的鸟铳、三眼火铳更好用,数量也更多。而且他们的火枪兵是独立成军,训练有素,其实就是日军中战力最强的营伍。”

  “若是无甲防御,女真兵很难发挥太大战力,冲上去就是找死。他们再剽悍,终究是血肉之躯,哪里挡得住倭寇的火枪轰击?只怕没打两仗,就会死伤惨重,军心崩溃。”

  “朝廷既想女真军卖命,又不想发放盔甲军器,怎么能够服人?东虏野蛮不假,可是人家不傻。”

  “朝鲜有二十万日军,都是百战精锐。还有五万高丽仆从军。二十五万人啊。”

  “没了女真友军,还不是咱汉军和敌军死磕?大明的精兵,已经不多了。还能禁得起消耗几次?”

  李化龙来回踱步,“稚虎兄,道理我也知道。可如果到时女真兵拥有几万甲兵,将来万一造反,那你我如何对朝廷交代?这可不是小事啊。”

  朱寅幽幽一笑,“于田兄目光如炬,所虑极是。可是于田兄难道以为,等到打完了这一仗,还有几万建州甲兵?”

  “他们对大明如此忠心,为大明死战,保不齐多半会埋骨沙场啊。兵危战凶,谁说的准?”

  李化龙顿时明白了。

  他重新坐下来,笑道:“那倒也是。我等总不能寒了女真将士的心,总要代表朝廷,多多照应才是。也罢,那便一万八千副甲吧,稚虎兄说了算。”

  朱寅心头一松,“于田兄痛快,我替努尔哈赤他们谢谢你。”

  朱寅之所以坚持给女真人盔甲,是因为他必须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什么?是消灭占领朝鲜的日军。

  高丽人软弱无能。以他们的尿性,日军每多占领朝鲜一日,就会有更多的高丽人臣服投靠。等到朝鲜倒向日军,必然会帮日军攻明。

  时间有利于日军,而不是有利于大明。

  到那时,日本是不是分裂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朝鲜日军有了朝鲜为基地,奴役着好几百万高丽人,完全可以自成体系的独力开拓。

  所以,尽快消灭在朝鲜的日军,才是当务之急。

  李化龙语气一转,“不过,这绝非小事,也不可能瞒得住朝廷。我是担忧,会有人弹劾你。”

  “弹劾是免不了的。”朱寅冷笑道,“可国朝不就是如此?但凡谁想做些事,哪个不是被弹劾被挑刺?若是无人弹劾,我都不好意思当这个经略使。”

  李化龙笑道:“那倒也是。反正要是弹劾稚虎兄,也不会放过我。横竖你我一起被弹劾。”

  朱寅有点惭愧,拱手道:“属实连累于田兄了。”

  李化龙摇头道:“这是哪里话?稚虎兄忒也见外。都是为了国事,谈何连累不连累?倒是稚虎兄你,敢作敢为敢于承担,胜过那些庸碌之臣多矣!在下很是感佩。”

  说完,他就写了一道手令,然后朱寅也写了一道手令,两人用了各自的钦差关防,一起交给军中的督理通判,让他去军器库去领盔甲。

  而朱寅又写了一道照会公文,让人即刻送往江北的义州大营,通知郝杰自己已经率军来援,让他紧守义州,准备交接事宜。

  接着,两人就一边喝茶,一边商议粮草军需等事务,等着督理通判回来覆命。

  足足一个时辰之后,督理通判才神色有异的进来,行礼禀报道:

  “经略相公,中丞相公,几个军器库的盔甲,加起来已经不足一万八千副!卑职等人反复清点,也就一万七千多副,少了六千副!”

  “什么?”李化龙猛然站起,“你说什么?!武库的甲胄,按制没有本官手令,不能擅自领取!居然少了六千?到底怎么回事?”

  督理通判犹豫一下,说道:“卑职也这么问了,可是管理武库的管库大使没有问答,只说他姓李,通州漷县人。他甚至咄咄逼人的说,不该管的别管,不该问的别问。”

  李化龙闻言,顿时怒不可遏,“好胆!无法无天!”

  “是太后娘家人。”朱寅冷冷吐出几个字。

  PS:别急哈,明天一定过江。打仗的事,不会写太多的。蟹蟹,晚安,求月票!

第360章 不破倭寇,不归汉土!

  “管库大使叫李君泽。”李化龙脸色铁青的说道,“在我当巡抚之前,他就是大使了。管库大使只是他用来捞钱的诸多兼职之一,他最主要的官职是提督辽东军器局使。”

  “我知道他是太后的侄儿,当今武清侯的第五子,一直想撤换他,却无法撤换。如今果然出了事,却没想到他胆子这么大,这个节骨眼上倒卖军器。不用说,他肯定盗卖给朝鲜人了。”

  “稚虎兄或许还不知道,辽东镇的关系户比比皆是,手眼通天的不在少数。辽东镇每年过手两百万两银子的粮饷军资,谁不眼红?我当了一年巡抚,真是见识到了。”

  朱寅面沉如水,“鸭绿江的船只,九连城的兵马,都在于田兄掌握掌握之中,李君泽不过是个正七品的军器局使,他就算盗卖盔甲给朝鲜,又怎么在你眼皮子底下运过江?那可是六千副甲,不是六副。”

  李化龙咬着牙齿,“前几日我去了上游的汤站堡检查江防,毕竟那里也可能是日军的渡江之处,昨日上午才回到镇江堡。李君泽一定是趁着我不在,盗卖盔甲过江。”

  “他虽然没有兵权,却有一百多家丁,还有商船。足够偷运过江了。江面这么长,我只有几千兵,哪里能封锁大江?自然是防不胜防。”

  朱寅恨不得立刻将李君泽千刀万剐,你特么的盗卖盔甲,也不看看这是什么时候!

  李太后的娘家,从她爹李伟开始,就开始盗卖军器,贪墨军饷,已经几十年了,算是传统技能。

  李家不但贪墨军饷,伪造兵册,截留阵亡抚恤,还用发霉的粮食充抵军粮,盗卖军粮到江南甚至出海。

  他们贩卖火器军器给蒙古、女真、西南土司。还霸占、奴役军匠,垄断硝矿、铁矿。

  他们让九边明军寒冬没有棉衣冻死冻伤数千人,让明军的火药打不响,火器炸膛…桩桩件件,触目惊心。

  可笑的是,李家的罪行不是秘密,却是谁也管不了。弹劾李家的奏章不知道有多少,一律泥牛入海。

  因为太后和皇帝都护着。甚至,李家每年给皇帝的孝敬,就来源于赃款。

  宣大总督王象乾因查核李氏,反被扣上“诬陷勋戚”的罪名罢官。巡按御史何尔健弹劾李氏,奏请彻查盗卖军器,李太后训斥其“离间天家”,将他贬官。

  以至于后来申用懋说:“辽东之败,非败于建奴,而败于武清侯等辈蠹国也。”

  可见李氏等权贵对国家的危害到了什么地步。可是根源在哪?还是万历这个皇帝!

  朱寅一脸杀意,“如今已经不是盔甲的事了,剩下的一万七千副甲倒也够用。眼下之事…是军心!此事瞒不住,很快将士们都会知道,就是女真人也会有想法。”

  李化龙一脸杀气,“今日李君泽就算是藩王,也要办了他!”

  朱寅站起来,“我和你一起去。”

  “不!”李化龙按着朱寅的肩膀,“你现在担着抗倭军务,不宜参与进来,大局为重!此事,稚虎兄就当不知道!再说,我是辽东巡抚,这是我失责!”

  说完大步出门。

  朱寅看着李化龙的背影,忍不住叹息一声。

  他很清楚,李化龙已经豁出去了。不但赌上了仕途,甚至赌上了性命。

  …

  九连城武库之外,围了一大群人,喝骂声此起彼伏。

  一群清点盔甲数目的明军士卒,正和一群全副武装的李氏家丁对峙,双方剑拔弩张,相互怒目而视。

  “足足少了六千副甲!一定被你们盗卖了!巡抚相公辛辛苦苦搞来的军器,就被你们黑了!狗日的!盔甲到了战场就是命!你们这是害咱们的命!”

  “少放屁!这是巡抚的军器?这是皇上的!皇上的就是太后的!懂么?知道我家五爷是什么人吗?说出来吓死你们这群丘八!你们都给老子听好了,腿别打颤,我家五爷是太后娘娘的亲侄儿!当代武清侯的公子!知道武清侯吗?老侯爷是太后的嫡亲兄长!就是皇上,也要叫老侯爷一声舅舅!皇上,就是我家五爷的表兄!都给老子滚!再敢聒噪不休,便是直接办了你们,也就是杀鸡屠狗一般!”

  士卒们面面相觑,忽然集体失声,都是敢怒不敢言了。可是愤怒之下,他们也没有立刻散去。

  一时间,只有李氏家丁的狂妄喝骂。

  “快滚!一群贼军汉,也敢太岁头上动土!”

  “活腻歪了!滚!”

  武库大院的太师椅上,一个年约二十四五岁的华服青年翘足而坐,身后两个小丫鬟捏肩捶背。他手中捧着一只紫砂陶壶,正一口一口的喝茶。

  因为春寒料峭,他身前还旺旺的烧着火盆,用的是宫里的红罗炭。

  此人正是提督辽东军器局使,兼武库管仓大使,李君泽。

  李君泽长得脑满肠肥,脸型属于很有面子的那种。这种体型在辽东地面上属实罕见。而且他不文不武,文的秀才都不是,武的弓都拉不开。

  可是这完全不影响他年纪轻轻就是世袭锦衣卫千户,担任至关重要的辽东军器局使,还兼管武库。这个官职和清贵不搭边,可是权势不小。最重要的是…富得流油!

首节 上一节 551/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