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583节

  日军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骑兵冲锋的浩大场景,一时都有些懵然。

  “枪衾!枪衾!”加藤挥舞着太刀嘶吼如雷,目眦欲裂。

  武士率长枪足轻仓惶转向,长枪如林般寒光刺目。女真骑兵口中呐喊着冷硬的胡语,铁流一般席卷而下,“轰”的一声撞击在日军队伍,真如天崩地裂一般,惊恐的日语骤然响起。

  “西奈!”

  “纳尼?!”

  最前排的战马被长枪贯胸悲鸣倒地,可是刚刚开始结阵的日军,被骑兵冲的七零八落,终于彻底崩溃了。

  不知道多少武士和足轻,顷刻间死于明军马蹄之下。东瀛的太刀哪怕再锋利,又如何能对抗万马奔腾的明军铁蹄?

  有史以来第一次,狂妄自大的东瀛人,遭受到了中原王朝骑兵集群的打击。

  与此同时,戚家军也磨盘般从两翼碾压而来,明军的火器、弓箭一起发射,简直就是对倭寇大军集中屠宰。

  “轰”的一声,仍然有三万人的倭寇,再也忍不住的往没有围堵的南边溃逃。

  此时此刻,日军彻底失去了指挥。

  巢车中的朱寅终于露出灿烂的笑容,就像眼下的春光。

  “我军…已破顽敌也。”朱寅摩挲着手中的虎牙化石,“该是追亡逐北,收获战果的时候了。”

  “恭喜主公大破倭寇。”穿着盔甲的孙承宗笑道,“主公用兵如神,倭寇不堪一击。还请主公允许我也上阵杀敌。”

  朱寅神色激赏,“原来稚绳兄还有如此胆魄。可!”

  “谢主公!”孙承宗跨上一匹马,拿起一杆枪,就纵马冲向逃遁的日军逃兵。

  此时,战意荡然无存的日军,眼下只想逃回大营,可惜已是奢望。

  加藤清正和小早川隆景等日军将帅,再也无法约束部下,只能神色恍惚的看着向南溃逃的神国大军。

  到底怎么了?神国大军进入朝鲜以来,百战百胜,所向披靡,为何明军仅仅只是换帅,就变得这么强大?

  这段日子前路军连战连败,今日五万大军更是开战仅仅一个时辰,就全军溃败了啊。

  日军将帅们都觉得有些幻灭,有些荒谬。

  原来,明国还是这么强。神国对明军的实力,大大误判了啊。

  当年之所以一些流浪武士就能在明国东南沿海所向披靡,应该是明国并没有真的把日本放在眼里吧。

  太阁啊太阁,征韩入唐的大略是多么可笑的梦想!

  “主公!快走…”一群家臣簇拥着加藤清正和小早川隆景,骑马往南逃遁。

  可是日军兵败如山倒,又哪里能逃回大营?

  明军铁骑借势踏阵,所到之处倭寇尸骸狼藉,血流成河,整个江滩都被染红。

  数以万计的明军一起追杀围剿,明军骑兵更是一路追杀逃兵,杀的尸横遍野。日军拼命逃遁,也逃不过明军的马蹄。

  追在最前面的,赫然就是曹文诏。

  曹文诏率领三千骑兵,骑着一匹朱寅送的黑鬃马,手持长槊纵马驰骋,如入无人之境。

  他盯着向那杆狂舞的“无”字大旗,紧追不舍。加藤清正的家臣们哪里拦得住?当真是挡者死,阻者亡。

  护卫加藤清正的武士,被曹文诏的骑兵一冲击就荡然无存了。

  加藤清正刚劈翻一名追击的明军,曹文诏的长槊就猛地一挑,加藤清正的武士刀就脱手飞出,身子也跌下马背。

  加藤清正踉跄着跪倒在地,齿缝喷出血沫道:“七生报国!”

  一边说一边就抽出腰间的肋差短刀。

  曹文诏长槊闪电般的一挑,就再次挑飞他的肋差,接着纵马俯身一探,铁钳般的大手扼住就他的后颈,口中“喝”的一声,就借助马力轻而易举的将加藤清正抓到马背上,大声道:

  “倭酋就擒!”

  加藤清正被他掐住脖子,横在马背上动弹不得,犹如被捏着七寸的蛇,肺都要气炸了。

  居然没有自尽的机会!可恶!

  他那白底“无”字旗轰然倒地,沾染地上的鲜血,犹如浸透的一匹血帛。

  不远处,日军副帅小早川隆景,也被努尔哈赤亲手擒获。

  明军紧追不舍之下,日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纷纷被屠戮斩杀。一路上追亡逐北,砍瓜切菜一般。

  很多倭寇逃无可逃,为了活命只好弃械投降。他们的武士之道,一旦信念崩溃之后也不过如此。

  整整一个时辰之后,明军才结束追杀,统计战果。

  到了中午,战果终于统计出来:俘虏七千四百余人,斩首四万零七百三十二级。成功逃跑的倭寇,最多两千人。

  缴获火绳枪一万多杆,战马四千多匹。

  加藤清正、小早川隆景都被生擒。

  至于明军的损失,只阵亡四千余,重伤三千余。加起来损失八千。其中女真人损失三千余,努尔哈赤的建州兵又损失千余,能战者不到五千了。布寨的叶赫女真,能战者也不足五千了。

  自从朝鲜抗倭以来,从没有过这等大捷!义州大捷不仅仅是一场胜仗,更是一场难得的歼灭战。

  这种规模的歼灭战,大明立国两百多年来,一双手也数得过来。

  朱寅和戚继光来义州接替郝杰和高淮,满打满算也就大半个月,却全歼倭寇前路军,消灭日军七万人,擒获岛津义弘、加藤清正、小早川隆景三个大名。

  将士们无不心悦诚服!

  朱寅下令砍下倭寇首级,堆砌京观。直到下午日落前,战场才被清理完毕。

  统军亭下,数万颗首级在江滩垒成狰狞京观,血水将江岸染红数里。残阳如血,斜照着一具具倭甲,如同一片片破碎的樱花。

  不少朝鲜人闻讯而来,观看日寇京观,很多人嚎啕大哭,对着明军大纛叩拜不已。

  明军还从日军大营之中,解救出饱受凌辱的朝鲜女子三千余人。

  当晚,义州大捷的奏捷战报,就送过鸭绿江,快马送往北京!

  PS:义州大捷献上,求月票!

各位书友,有一个特别说明

  各位书友大大,为了躲避一种猛兽,从今日起,书中的朝鲜一律改为高丽。

  这个国家,古代有很多名称或代称,如韩(韩也是该国古代的代称,不是现代才有)、高丽、东国、槿域,等等。

  所以历史上的壬辰之乱,日本称为“征韩”。说明在古代,日本人就称呼朝鲜为“韩”。

  但是高丽是最常见的古称和代称。用高丽来代表朝鲜,我觉得更加合适。

  虽然小说中看起来可能会有点奇怪(毕竟高丽作为国号,明初已经被朝鲜取代),但并不违和。就像称呼我国为华夏,当然没问题。

  实际上在整个李氏朝鲜时期,一直也自称“高丽”,高丽作为一个文化性的称呼,始终贯穿朝鲜王国的历史。

  在此请注意,这里用的是高丽,而不是高句丽。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蟹蟹谅解。

  PS:书中的历史错谬之处,敬请指正!

  小说正文更新,大概晚上八点左右。晚上见!

第382章 “康熙,门外何人听琴?”

  大半个月工夫歼灭日军前路军,取得了义州大捷,战局已经被扭转。明军终于从被动防御转为反攻,开始掌握战略主动权。

  明军上下、高丽王廷、义州百姓,全都如释重负的松了口气。

  义州战场的硝烟暂时消散,军事压力骤降,朱寅也有心思来管管高丽人的死活了。

  最重要的就是四个字:奉旨赈济!

  这也是高丽经略使的职责,不仅仅是高丽军事,高丽民政他也要管。他其实就是高丽的太上皇。

  说来也巧,朱寅还没有开始办这件事,高丽王李昖和都承旨柳成龙就闻着味儿来了。

  幕府客厅里茶香袅袅,朱寅早就卸甲,换了一身大明士人爱穿的道袍,头戴逍遥巾,看上去闲云野鹤,清逸出尘,官气尽涤。

  朱寅煮茶焚香,抚琴《幽兰》,难得的闲情逸致一回。

  高丽王君臣倒也知机识趣,没有立刻进入打扰,而是老老实实的静候门前,等朱寅一曲弹完。

  原本,李昖君臣对朱寅还有些轻视,甚至对大明朝廷腹诽不已,认为明朝居然派来一个毛都长齐的少年经略,岂不是儿戏军务?

  他们也不觉得三元及第、千古神童有多了不起,难道不能是明人吹嘘么?说不定是科场舞弊得来。至于什么星君转世、天生夙慧云云,他们更是不以为然,认定不过是故弄玄虚、以讹传讹。

  然而这少年经略居然真是个有本事的,竟比郝杰等人老辣的多。

  此人知人善任,运筹帷幕,用兵如神,连战连捷,一举扭转战局,不到二十天就歼灭倭寇七万人,擒获凶名赫赫的岛津义弘、加藤清正、小早川隆景,威震东国!

  此时此刻,李昖君臣对朱寅怎敢还有丝毫轻视?面对年仅十六岁的朱寅,他们已经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每次见到朱寅都感到一股说不来的压力。

  此时他们听朱寅琴声,却有些不解。这分明是《幽兰》,往往是为了抒发郁郁不得志的忧思。可朱寅少年显赫,名满天下,真可谓志得意满、飞黄腾达,为何还有忧悒之情?

  朱寅一曲弹完,余音袅袅,绕梁幽幽,犹如满室生香,清风过岗。他手指一停,曼声问道:“康熙,门外何人听琴?”

  康熙禀报道:“回主公话,门外听琴者,高丽王殿下、高丽大臣柳先生。他们有事拜访主公。”

  “哦?”朱寅神色玩味,一丝笑容散漫而清冷,“为何不早说?”

  康熙恭声道:“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不敢打扰主公抚琴,主公难得清闲一回。”

  朱寅站起来,亲自出门迎接高丽王君臣。他一出门,笑容就温暖多了。

  “殿下乃高丽之主,位同亲王,怎能在此等候?”朱寅一副惭愧之色,拱手道:“殿下有事,径自入室即可啊。”

  李昖也忙不迭的行礼,用发音有些怪异的汉话赔笑道:“朱公操琴潜修,小王岂敢造次?劳烦朱公亲迎,小王惶恐。”

  柳成龙行礼道:“下国之臣,见过朱公。”

  两人都是年近五十,却尊称十六岁的朱寅为“朱公”,真是有些违和。

  按照礼制,应该朱寅礼敬李昖,因为高丽国王在大明的体例是亲王,地位尊贵。朱寅只是个臣子,理应主动拜见李昖。

  但高丽又是大明藩属国,是大明的臣子。朱寅作为代表天朝和天子的钦差,又天生压了高丽王一头。

  这么算的话,论起秩序先后,当然还是高丽王礼敬钦差大臣。可高丽王毕竟位同亲王,钦差大臣也应该礼敬高丽王。真要计较起来,就是分庭抗礼,不分高下才对。

  之前郝杰当经略时,高丽王还有几分矜持,努力端着架子。可是眼下的经略使换了朱寅,他反而主动放低姿态,如下属拜谒上官。

首节 上一节 583/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