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213节
“不用……今天的测试条件不一样,振动大点是正常的,另外把采样频率提到200kHz,让栗老师带你去地下二层拿一台激光多普勒测振仪。“
他边说边在值班记录本上签下潦草的时间戳,然后补充道:
“还有,记得给真空法兰补涂二甲基硅油,上次氦质谱检漏仪就是被锂蒸汽堵了离子源。”
就在这个时候,栗亚波刚好从外面走进来,怀里还抱着一台设备:
“我已经给拿过来了……另外老师,外面有位彭觉先要见您,说是昨天和您约过时间了。”
常浩南一愣,停下手上的动作:
“把他请进来吧……”
当他推开会议室的玻璃门时,彭觉先正把外套往衣帽架上挂,呢子面料蹭过金属挂钩发出沙沙的声响。
跟在他身后的一名军官抱着加密公文箱,领口绣着的核工业标识在阴影中若隐若现。
“老常,我看了你前两天发给我的的周报。”
彭觉先接过密码箱,动作麻利地打开:
“锂循环系统的氚滞留率比理论值高了两个数量级,这可不是用锂-6同位素丰度能解释的。”
“彭总,你这是关心则乱啊……“
常浩南从恒温柜取出两罐盐汽水,易拉罐开启时的嗤响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我们中子源强度只有10n/cms,按三锂同位素反应截面计算,这就是正常的数据范围。”
“你们在液锂里养出了氚池。”
彭觉先突然说道。
他从包里掏出一本笔记本,一下就打开到了自己想要的位置,显然这段时间没少翻阅。
上面贴着一张被打印出来的图谱,某个特征峰的位置被红笔重重圈了出来:
“这不是氘氚混合气的解吸峰?”
他手指在上面点了点,脸上露出些许疑惑:
“还有,同步辐射实验室的XPS谱显示,你们循环泵叶轮表面有氚化锂沉积层……”
实验室陷入诡异的寂静。
常浩南能听到隔壁材料分析室传来的真空泵嗡鸣,那台新装的上海光源分支线站正在做预热调试。
“之前更换屏蔽层时,循环泵的压力传感器确实检测到异常波动。”
他终于开口,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胸前的工牌:
“但你要知道,我们堆芯的燃耗还不到0.01%,完全是实验室级别的数据,你不能拿着中试乃至工业水平的标准来对比啊……算了,你先换上衣服,来我们实验室看看吧……”
……
“这就是你们优化过的闭环磁流体系统?”
彭觉先的指尖在控制台参数界面上划过,看着磁通量的计数值在屏幕边缘规律跳动。
“我记着之前和你说过,我们之所以开展对锂的研究,关键还是为了中子屏蔽……产生的氚当然会强化等离子体发电过程,但即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幅度也只有大概3-5%,所以并不会专门进行富集。”
常浩南调整着波导管角度,过了几秒钟之后才补充道:
“当然,我们也可以增加研究的课题内容……不过老彭,你得给我个足够的理由。”
对方昨天约行程的时候就有几分着急,今天更是把火烧眉毛写在了脸上。
显然是有事。
彭觉先也没犹豫,只是叹了口气便回答道:
“下个月初,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理事会要召开一次工作会议,确定各国氦冷球床氚增殖测试模块的测试排期……”
实验室的换气系统突然加大功率,将最后一丝臭氧味抽离。
常浩南的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半拍,代码编译器的光标在屏幕上规律闪烁:
“所以,你们是准备开发新的氚增殖技术?”
彭觉先点了点头,随身携带的保温杯在金属台面磕出清脆的声响:
“现阶段,我们还在用氧化锂和三元锂陶瓷作为主要的固态氚增殖剂。”
他从笔记本上翻出了一份三年前的实验数据,缺陷密度分布图如同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当前的辐照产氚技术存在严重的损伤缺陷,比如锂空位、氧空位、未配对电子……之类,而空位迁移导致晶格畸变,氚原子被困在氧空位形成的电子陷阱里,就像用漏勺接雨水,最终的有效留存率惨不忍睹。”
“所以需要新的方案,但美国人把液态增殖剂的数据列为NOFORN(禁止对外籍人士公开),当然这也是正常的,谁都不可能把这种东西随便公开出来……”
雨声中忽然混入服务器阵列启动的嗡鸣,常浩南将加速器的功率调到待机状态,显示屏泛起幽蓝的冷光:
“我的中子源强度还不到托卡马克的百万分之一,要积累有效数据……”
他看了眼墙上的电子日历,红色数字显示着2008年8月27日:
“至少需要18个月左右,而且还要考虑到后续的研究过程。“
彭觉先摆摆手:
“重点不是速度,而是时间窗口”
说着从旁边扯来一张纸,在上面画出时间轴:
“ITER是国际项目,而由于军事原因,各国并不会共享氚增殖技术,只是可以各自利用ITER框架内的设施测试自行设计的氚增殖模块,所以排期是轮流的……通常来说,每个周期大概16-24个月不等,如果第一次测试的数据不理想,那就要等上一年半到两年才能进行下一次测试。”
常浩南顿时心下了然。
如果不能精确对准排期,那么很有可能因为进度晚上1-2个月而造成额外1-2年的拖延。
而且,如果一个周期不能解决问题,那很可能每个周期都要有1-2年的拖延。
这对于华夏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可控核聚变当然不差区区几年功夫。
但氚增殖技术还涉及到热核武器的威力以及小型化水平,这才是现阶段上级关注的重点。
第1386章 去ITER拼个桌
理解归理解,但盘算了一下手头的工作之后,常浩南还是露出了迟疑的神情。
现在连裂变原理的核电池都还处在从理论向工程过渡的早期阶段,而辐照产氚在其中又属于妥妥的支线任务。
就算是理论研究,就算开了挂,他也实在没办法给出一个具体到月的时间表——
跟可控核聚变的情况类似。
别问,问就是五年后。
明年再问,还是五年后。
但后年就有可能成真了。
因此,在给出回答之前,常浩南还是谨慎地询问道:
“不能在国内测试么?”
对于聚变领域的具体情况,他目前还了解不多,只知道面前的彭觉先正是当年推动HT-7U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装置,也就是“东方超环”立项的关键人物之一。
而眼下这会儿,庐州那边应该已经成功获得了等离子体才对。
就可控核聚变而言,这当然连万里长征第一步都算不上。
甚至由于持续时间和位形的问题,都无法满足常浩南对于等离子体发电的要求,否则他也不用费功夫去改造504厂的那个小型堆。
但不管怎么说,总归算是一个稳态且完全自主可控的研究平台。
应该能在氚增殖领域发挥一定作用才对。
彭觉先摇摇头:
“可控聚变这东西,目前大家都还没个影子,至于那些宣传上的持续工作时间,也只是用聚变堆位形的等离子体进行模拟而已,所以辐照产氚试验都是在专门的裂变设备上进行研究。”
“因为早年间的条件所限,目前国内研究氚在增殖剂材料中的释放行为都是进行堆外实验,也就是把增殖剂小球密封在特制容器里,经过反应堆热中子辐照后取出,最后在实验室里面通过退火释放出氚。”
常浩南眼眉一挑:
“那岂不是很难投入实用?”
氚的半衰期只有12年左右,如果是氚灯或者自发光荧光剂之类的用途,寿命短点倒也无可厚非。
但如果要用作能源,这种堆外产氚的模式显然非常不利于储存和运输。
更好的方法似乎应该是现地生产,也就是直接在反应堆或者核弹头里面制取然后就地消耗。
而彭觉先的回答也验证了他的想法:
“是这样没错,所以ITER在荷兰的那座验证设备可以让锂陶瓷材料在反应堆运行的同时进行产氚,并通过改变温度和载气条件获得增殖剂在连续辐照时的宏观释氚特性……这项优势来源于他们早在1970年代就开始的研究,所以目前就算是美国,也需要依赖ITER的平台开展相关研究。”
“目前在堆内产氚领域,唯一能在理论上跟欧洲人一较高下的是日本的几所高校,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在涉核的工程领域几乎没有操作空间,所以也希望能走ITER的渠道……”
毕竟是现代科学和工业的起源地,家底足够丰厚。
尽管已经度过了相对沉沦的半个世纪,但直到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欧洲人手里确乎还是有些让人看了眼红的看家本领。
或者倒不如说,在原来的时间线上,欧洲如何能在短短十几年后变成那样废拉不堪的水平,才是件令人困惑的事情。
“目前我们的竞争对手都有谁?”
常浩南一边询问,一边在电脑上打开了一个计算工程文件。
“现阶段只有欧盟自己、美国和俄罗斯,但下个周期就有可能加入日本。”
彭觉先回答道:
“因为ITER的性质问题,加之全部工程试验都位于欧洲展开,我们也不是很好在这方面阻止……”
说着说着,声音却变得越来越小了。
因为他看到了旁边电脑屏幕上刚刚被渲染出来的的分子模拟图。
尽管并没有一个图例来说明不同颜色的小圆球分别代表什么。
但作为核能领域专家,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氧化铝锂的特征结构。
“等一下……”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