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第168节
吴天民正在那里拍电影《人生》,见到张亿谋他们特别热情,很豪爽,说“年轻人不容易,拨一辆车,开回去跑秦北”,连汽油都帮他们出了。
“当时我和开歌特别感动,这也是我们俩合作拍第一部戏,到现在陈开歌还惦记着伱的好呢。”
“原来是这样啊.张亿谋,那你敬吴厂长一杯怎么行?起码得三杯!”贾平娃笑着插话进来。
“对,最起码三杯!”
于是在众人的哄抬之下,吴天民喝了三杯张亿谋的敬酒,张亿谋自己也陪着喝了三杯。
紧接着张亿谋又敬了颜学恕一杯酒,才对其余几人说道:“三位大作家,我也敬三位一杯,我先干为敬。”说完将自己的酒杯里的酒一饮而尽。
“喂张摄影师,你喝一杯也不行,得三杯!”贾平娃手里夹着烟,笑着说道。
三杯就三杯,张亿谋一咬牙,又喝两杯,最后一杯贾平娃端起酒杯笑吟吟的陪着喝了一杯。
有了贾平娃这个开头,到了陆遥和方明华这里只能如法炮制,张亿谋一口气喝13杯酒,脸变的通红。
他接着说道:”三位作家,我虽然只是一名摄影师,说实话我对导演这工作也非常感兴趣,当初在燕电上学的时候,不仅学习摄影还自修过导演课程。”
说到这里,张亿谋看着贾平娃,恭敬的语气问道:”贾主席,我非常喜欢您写的那篇小说《腊月·正月》能不能让我拍成电影?”
贾平娃没想到这个摄影师竟然要拍自己的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算是自己的得意之作,也入选今年中篇小说获奖候选名单。
讲的是退休教师韩玄子,在知识、名望、家庭经济实力等方面远胜于出身贫寒、地位卑微的普通乡民王才。
但王才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参与经济变革,不无艰难却一步步走上创业道路。虽然韩玄子想方设法算计王才,竭力阻遏王才的发展,而最终陷入四面楚歌的,却正是他自己。而且,这一新旧替代的过程只经历了腊月到正月短短一个月的时间。
小说发表之后,外界评价很高,以底层小人物的个性塑造来探讨经济变革中必将涉及的道德伦理、人情世态的种种问题。显示出构思的深刻与成熟。
现在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去拍,有些舍不得啊。
何况这个人是摄影师而不是正儿八经的导演!
贾平娃于是笑着说道:“不好意思,张摄影师,这部小说暂时还不想改编成电影。”
张亿谋有些难堪。
被人直接拒绝了!
场面顿时有些尴尬。
吴天民看到这样子,立刻给打圆场,端起酒杯哈哈一笑:“贾主席说这部小说不能拍,肯定有他的原因!这很正常嘛。明华,你又没有合适的小说?”
方明华笑着说:“我就写了那几本,科幻估计张摄影师不会感兴趣,别的那几本你的意思?”说完方明华看着张亿谋。
张亿谋踌躇了下才说道:“方主编,您写的小说好几部都已经被改编成电影,《路边野餐》《悟空传》这样的意识流小说我恐怕拍不好,《闯关东》是一个长篇小说我觉得改编成电视剧更合适。其实我最喜欢的是那部《隐入尘烟》不过已经被吴厂长拍要不我试试《驴得水》?”
张亿谋竟然想拍魔幻喜剧片?
方明华目瞪口呆。
真想象不出他会拍成什么样子?
吴天民觉得也有点不靠谱。
别看那部小说写的喜剧,人物很讨喜夸张,但是喜剧拍不好就是“疯剧”!
喜剧有时候比正剧还难拍。
“亿谋,那部小说就算了吧,不好拍。”吴天民直接替方明华拒绝。
张亿谋有些失望,不过还是点点头,笑了笑坐下。
但大家都能看出他笑容中有些苦涩。
“张摄影师,我准备写个关于乡村教师的小说。”这时候方明华突然开口说道。
看到大家略带诧异的目光,方明华解释道:“这次不是科幻,正儿八经的现实主义题材,如果张摄影师感兴趣的话,到时候可以拿去拍。”
“谢谢,谢谢。”张亿谋喜出望外。
方明华写的,哪本不是精品?
乡村教师,肯定写的农村的事,这也是自己喜欢和擅长的。
“方主编,我再敬你一杯!,我先干为敬!”张亿谋又端起酒杯。
“要按贾哥说的规矩啊,三杯!”方明华也笑眯眯说道。
酒宴过后,方明华和陆遥夫妇两人骑着自行车一块向北骑去。
“明华,你怎么又想起写老师了?”陆遥边骑边问。
“陆大哥,你和我陪铁声去过秦北,像李元福那样的老师是不是值得写?”方明华反问道。
“那倒是,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教书真的不容易啊。”
“是啊,像李元福这样的老师,咱们国家,特别是大西北何止千千万万?写成科幻有人说不入流,那我就正儿八经写一篇吧,还有那个姓张的摄影师确实是个人才,吴大哥非常看好他。“
”你也这样觉得?”
“对,我这个人,看人的眼光还是不错的。”
第210章 《一个都不能少》
2024-02-09
方明华倒不是为了张亿谋非要写一篇关于教师的小说,而是他的确有这样的想法。
基层教师真的很辛苦。
他记得他没来到这时代之前,他的初中语文老师姓孟,比李元福情况稍微好点,是八十年代的中师生。
据听说当年中考,考了全县第三,中师毕业后开始是在小学教书后来又到乡上教初中,兢兢业业教了一辈子书,桃李满天下,自己却一直是中专文凭。
刚开始为之骄傲文凭后面逐渐贬值,到最后羞于说出口,就因为文凭上不去,所以后面评职称每每受阻。最后仅仅以二级教师退休。
孟老师教的真好啊。
竟然能会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带一点方言,方明华还记得他很感情的诵读《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时的表情和抑扬顿挫声调
今天刚好张亿谋提出这个想法。
他不是拍过一部反映农村教师题材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吗?
听说是根据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
方明华没看过这部小说但看过电影。
就写它吧。
直接把剧本写出来,也可以继续写成小说发表。
说干就干,方明华回到家第二天晚上,按照计划码字完《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之后,就开始写这个剧本。
剧本并不复杂。
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只有十三岁的女孩魏敏芝被田村长从邻村找来代一个月课。
高老师见魏敏芝年纪太小,认为她无法教书,不想要她来代课。村长告诉高老师,找这么一个人并不容易,让魏敏芝把学生看住,凑合一个月等高老师回来再说。
水泉小学学生的辍学情况非常严重,每年都有学生流失,现在只剩二十八个。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
魏敏芝不会上课,整天让学生抄课文,每天清点人数。学生们见她人小,不听她的话,甚至还故意捣乱,教室里乱哄哄。但她不闻不问,只是守在教室门口,不到时间不让便不让学生走。
十岁的张慧科为了给家里还债,不得不辍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牢记高老师的叮嘱,一个也不能少,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独自一人踏上了进城寻人之路
这部电影是在2000年左右上映的,获得了国内金鸡奖以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以及其他多项大奖。
简单、质朴却触动人心的故事,有一种让人难以抵抗的温暖和甜蜜。
不一定非要按照原来的剧本写,大致相同即可。
一个剧本也就三万字左右,有了电脑写作速度立刻加快,晚上方明华正在电脑前写作的时候,宋棠棠又来了。
看见他在电脑上写的不是科幻而是现实小说,感到惊讶:“明华,你怎么又开始剧本?”
“答应了一个人的请求。”方明华就把那天和吴天民、张亿谋他们吃饭的经过简单说了一遍。
“你很欣赏这个张亿谋?”
“还可以吧,不过即便不是因为他我也想写这个。”方明华回答道: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不能光说还得做,咱们不是制定政策的人,但多多宣传他们,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觉得还是能做到的。”
宋棠棠听了点点头,突然想到什么说道:“给关家堡小学买的书寄过去后,李老师还来了封信,表示非常感谢,说孩子们很喜欢这些书。”
“那挺好,以后啊,如果钱再挣多点,我准备拿出一些出来,专门资助那些贫困山区的老师和学生。”
“明华,这一点我支持你!”
“那就好。”
“好啦.伱赶紧写吧,我看会书。”姑娘说完,就静静坐在一边从自己书包里拿出一本书看起来。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创写的《管理的实践》。
最近上班也没啥事,所以白天有时间的话他也回家猫在家里写剧本,只用了四天时间就将这三万字左右的剧本写好,按照那天吃饭时候张亿谋留的地址,打印出来寄出去。
好了,下一步将剧本,还原成小说争取在春节前完成。
此时的张亿谋正居住在位于兴平的岳父岳母家。
他在桂省电影厂上班,媳妇肖华在兴平一家工厂上班,厂里没有给她分配房子,俩人又有了女儿,所以肖华带着女儿就住在娘家。
张亿谋过年回家探亲自然也住在这里。
房子不大是一套老式的两居室,总面积60多平米,家里显得拥挤,老丈人和丈母娘有点不太待见他,这让他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不过媳妇对他挺好,这让他感到安慰。
这天,他正帮忙家里打蜂窝煤——就是平时用蜂窝煤时候,留下一些黑色的煤屑没有进炉子燃烧,时间长了集一大推可以自己用水和一下再用专用的蜂窝煤模具可以铸压成新的蜂窝煤,这样就节约钱,这年头好多家庭都这么干。
张亿谋正在家属楼前自家柴房里忙着干这事,两手煤黑,突然听到外面传来自行车铃铛声,紧接着有人叫到:“8号楼2单元301,张亿谋,信件!”
“来喽。”
张亿谋赶紧出柴房,从邮递员手里接过一一封厚厚的挂号信件,竟然是来自《延河》杂志社!
他找了点废报纸将手擦干净,小心翼翼拆开信封,竟然是一篇小说——不,是电影剧本!
直接可以拍的电影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