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第269节
他已经想到,某些读者和文学评论家对此估计会提出批评,现在看来果然如此。
批评的内容集中在两点:大段对于文学“禁忌”的描写和所谓的不加节制的意识流写法,被视作对母亲形象和文学传统的亵渎与冒犯。
还好,没有上纲上线。
对于作品的批评,在这个时代非常常见,一般情况下杂志社都是冷处理——不反驳和争辩。
其实,白苗来信中也说了对此事的观点:不加入争论当中。只是作为临时负责编辑部工作的他,要把重磅推出的小说文坛上的反馈及时汇报给远在鲁院教书的方明华。
对此,方明华准备写封回信,告诉自己已经知晓,就按照咱们当初讨论的办,不必过于担心。
方明华拿出信纸刚写好,装进信封准备到邮局寄出去,还没出门就听到外面传来敲门声。
“请进。”
原来是李虹颖和陈虹两个学员。
两个姑娘走进来还背着书包。
“方老师,您布置的作业我们已经做完,您看看。”
第357章 方老师布置的作业
2024-04-13
原来,在上一节课结束后,方明华布置了一份作业:让每个学员分析阅读的那六篇小说中任意一篇。
除过在课堂上重点讲述的《墙上的斑点》《太阳终将升起》。
要分析小说的结构、写作手法,如何运用意识流写作等等,谁写好以后可以直接拿给他看。
这个两个姑娘就为此事而来。
见此情景,方明华也不急着寄信,招呼两人进屋,拿起她们写的文章看起来。
陈虹分析的是刘以鬯《对倒》,而李虹颖分析的是方明华写的《路边野餐》。
刘以鬯《对倒》的有两个版本,1972年写的长篇,后来作者又浓缩为一个短篇小说,方明华让他们看的是短篇。
小说写的是一个是上海移居香港,在回忆中怀旧的中年男子;一个是香港土生土长,在幻想中憧憬的青春少女,他们互不相识,各自游荡在70年代的香港街头,带着各自的见闻和感受迎面而行,又背向远去,仅有的一次邂逅,也是擦肩而过。
方明华先拿过陈虹写的文章,认真看着。
在文中,陈虹详细分析了《对倒》写作手法,指出:小说采取双线并进,纯主观视角展现变化,并且经常男女对调。
男表达对女的看法,女发表对男的看法,共同表述对所见所闻的看法,暗示意识流动,形成种奇妙的互动,整体形成复杂的心理结构
还不错,看来是真的看懂了。
方明华看完以后抬起头问道:“陈虹,你为什么要选这篇小说作为分析对象?”
“因为我是申城人,小说中回忆旧申城那些时光我感觉很美,很亲切,如果拍成电影肯定好看!陈虹回答道。
方明华听了点点头。
没错,十多年以后,香江的墨镜王拍成了《花样年华》。
他又拿过李虹颖写的文章。
姑娘分析的是《路边野餐》。
“我是重庆人,你小说中描写的虽然是黔省的一个地方,但我觉得环境和我们老家非常相似,小说中描写的人物风土人情,我感到很亲切。”
方明华没说话,李虹颖主动解释起来:“这点我和陈虹想法一样,当然,这是方老师你写的小说,我喜欢看啦。”
呵?
后面这个理由?
方明华没有回答,而是认真读起来。
《路边野餐》是方明华将电影改变成小说,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线看上去有些紊乱。
时间,存在于电影的每一个环节。墙上的钟、倒着开动的火车,只是一种象征式的表现方法。而时间更多时候的流动,都是在不觉之间,而这恰恰就是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在李虹颖的文章中,很明显也抓住了这点,分析得丝丝入扣,比陈虹理解的还要深刻。
看来姑娘对意识流创作很有灵性。
“伱喜欢意识流小说?”方明华看完问了句。
“嗯,我喜欢这种天马行空的写法!”李虹颖很坚定的点点头,突然又问道。
“老师,你这篇小说会有人改编成电影吗?”
会,N年以后。
当然也有个可能几年以后。
方明华笑着说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就看到那个导演看上。
“李虹颖,你喜欢看意识流小说,我再推荐你看一本。”方明华说着从书柜里拿出一部杂志正是第一期的《延河》——反正《延河》每期他都要保存好。
“这本里,莫岩写的一篇小说叫《欢乐》,也采用了意识流手法,你可以拿回去看看。
“好啊,谢谢。”李虹颖很高兴的接过杂志。
等两个姑娘离开后,方明华这才从抽屉里拿出写好的信,慢慢悠悠离开宿舍向邮局走去。
第二天中午,方明华睡完午觉,洗了把脸坐在电脑正在《雪中悍刀行》,又听到有人敲门,过去一看是李虹颖,手里拿着昨天给的那本《延河》。
“你看完了?”
“嗯。”
方明华让姑娘进了宿舍,并没关门,问道:“怎么样?”
“我有些接受不了小说的某些描写。”
李虹颖说话很直接了当。
方明华笑着回答道:“先不说写作内容,你对这篇小说的写作手法有什么看法?”
“单纯论写作手法,我觉得这篇小说写的非常好。”李虹颖的情绪变得有些兴奋。
“他采取了非常罕见的第二人称和集体叙事视角“我们“,使读者“与主人公之间失去了舒适和谐的审美距离,从而被迫直面主人****的心绪和惨烈的人生。时空的变换、人称的跳跃、几乎是不加节制的意识流。”
“分析的不错。”方明华很赞赏的点点头。
“方老师,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李虹颖突然说道。
“你问吧。”方明华坐在椅子上,看着坐在沙发上的李虹颖。
“你在帮陆遥写《平凡的世界》第三部,我觉得陆遥的小说和莫言的小说完全不同,简直是两种不同世界观,从哲学意义上说,陆遥估计相信“人本善”,看他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里面几乎没有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坏人。可莫岩恰恰相反。”
“他的这本《欢乐》里,几乎没有好人,而你对这两种小说似乎都不排斥,一个帮写,一个还隆重推荐,为什么呢?”
面对姑娘问的这个问题,方明华一边给姑娘倒水,一边回答道。
“人性本善或者本恶.这是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我不是哲学家也不太想展开论述,我也不想从杂志社主编的角度解释这个问题,我只想说的是:
说到这里,方明华顿了顿看着姑娘。
“李虹颖,如果市面上只有类似陆遥这样的小说,或者只是莫言写的东西,你是不是感到文坛显得过于单调点?国家不是也提倡百花齐放嘛。”
对于方明华这种模棱两可的回答,李虹颖似乎有些不满意,他刚准备问方明华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小说他更喜欢哪种,就听到传来敲门声。
回头一看,门是开着,门口站着两个人。
一个是余桦,另个穿着军装长的有些丑的男人。
第358章 “兄弟,还是你理解我啊”
第358章 357“兄弟,还是你理解我啊”
2024-04-13
第358章 357“兄弟,还是你理解我啊”
方明华也注意到了,脸上露出微笑。
是莫岩来了。
“方主编。”莫岩招呼道。
“莫岩,进来,坐。”
一听是莫岩,坐在沙发上的李虹颖赶紧站起来,好奇看着这个男人。
刚才在议论他写的小说,结果本尊就驾到?
原来就在今天,中国作协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86——86年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颁奖典礼,作为优秀中篇小说的获得者余桦和莫岩都参加了。
两人在去年西京作家座谈会上认识,住了一个房间关系不错,在典礼中途聊天的时候,莫岩听说方明华最近在鲁院教书,就决定跟着余桦过来看望。
“我来给你们倒茶。”方明华刚准备找杯子,站在旁边的李虹颖赶忙说道:“方老师,我来倒水。”
方明华也没客气。
“茶叶在书柜里。”
李虹颖拿起暖水瓶分别给余桦和莫岩各倒了一杯水,莫岩接过水杯赶紧说了声“谢谢。”
“我给你介绍一下,她叫李虹颖,也是讲习班的学员,莫岩,刚才他还分析你写的那篇《欢乐》。”
听到对方分析自己的写的小说,莫岩放下手中的茶杯,很诚恳说道:“李虹颖同志,伱看了这本小说,有什么意见?尽管提。”
“莫岩同志,那我就不客气啦。”李虹颖可是个心直口快的姑娘,没处坐,干脆坐在方明华的床边,看着莫岩说道。
“从写作手法上讲,这篇小说写的非常好,我刚才也给方老师说了,你采取第二人称和集体叙事视角“我们“,这样的写作手法非常罕见,这样的好处是:能使读者直面主人***的心绪和惨烈的人生,看上去格外震撼,另外时空的变换、人称的跳跃、几乎是不加节制的意识流都现在非常好,但是.”
说到这里,李虹颖话锋突然一转:“但我很不喜欢你小说中某些人物描写,特别是对母亲的描写!你看这一段.”李虹颖说着拿起那本《延河》翻开杂志念了几句就念不下去。
“你说,你是不是对母亲这个形象的的亵渎?!”
面对李虹颖的质问,莫岩脸色很严肃,端起茶杯默默喝了口茶,但并没有立刻反驳。
旁边的余桦却坐不住了,这篇小说他是看过的!
“李虹颖,虽然你说读了莫岩写的这篇小说,刚才貌似也进行分析,可是我觉得你根本没读懂这篇文章!”此时的余桦不像平时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神情非常严肃认真。
“哦?余桦,你说,你说我没读懂这篇文章,那我想听听你的高见?”李虹颖反唇相讥。
“我就拿你说亵渎母亲这个问题说吧。在我们的汉语里,几乎不可能找到另一个词语,一个可以代替或者说可以超越“母亲”的词语,母亲这两个字在汉语里显示出了她的至高无上。也许正因为她高高在上,母亲这个词语所拥有的含义变得越来越抽象,她经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条著名河流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