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第288节

  借着电视剧的东风,人民文学出版社打算出第二版,所以今天请海啱过去详谈。

  而恰好此时,海啱读到了王濛的这篇采访新闻,他立刻嗅到了一丝“商机”。

  收拾好公文包,海啱将刊登王濛这篇采访的报纸装进去,然后出门开着桑塔纳直奔朝阳门内大街的人民文学出版社。

  上了三楼,一个姓刘的编辑接待了他。

  “海啱,你来了,坐,坐。”刘编辑很热情的招呼他坐下,还给他倒了杯清茶,就在在他对面的沙发上。

  “海啱,根据你这本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在全国热播,好多观众和读者都写信要求看原著小说,上次只出版了十万册,远远不够啊。”

  “所以,我们打算在再出版,电话里也给你说了,现在请你来,是和你当面签署再版合同。”

  海啱沉默了一下说道:“刘编辑,再版我没意见,但是不能再以稿酬结算。”

  “那以什么?”刘编辑感到很惊讶。

  “这个。”

  海啱从公文包里拿出那张报纸递给刘编辑。

  “我要版税收入。”

  “版税?!”刘编辑拿起报纸仔细看了一遍,神色变得复杂起来。

  “海啱,这只是王部长的个人意见,不代表官方,这个不行。”刘编辑一口拒绝。

  “刘编辑,咱们也是老熟人了,我就说实话吧,写这本《便衣警察》整整花了我三年时间,上次出版《便衣警察》给我了多少稿费?千字8元标准,一共不到4千块钱。中央台改编成电视剧,那么火,我只得到多少钱?780块!你看看物现在物价都涨成什么样了!”

  刘编辑听了他的话,半开玩笑半认真说道:“海啱,在外面别人可都叫你侣总,你不缺钱吧。”

  “刘编辑,这個与我现在的职业没有关系吧?”海啱很自然的翘起二郎腿笑了笑:“我现在只想拿我应该的那部分。”

  对方看上去文质彬彬,看语气却十分强势,当然也有强势的理由。

  大院子弟出身,根正苗红,更重要的是担任着燕京昆仑饭店副总经理一职。

  这是公安系统最大的企业之一,也是首家合资的五星级酒店。只不过今年国家规定,公检法不得从事商业活动,昆仑饭店刚刚被申城锦江集团接手。海啱选择离开公安系统,留在公司继续当副总。

  一般作家靠稿费生活,巴不得和出版社搞好关系,怎么敢提出这样的要求!

  但人家敢!

  看到对方没有退却的意思,刘编辑沉思了下说:“海啱,要不这样,我们可以适当提高稿费标准,但是给版税恐怕不行,没这个先例。”

  “总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嘛。”海啱笑道:“如果真这样那就不用出版了,放着吧,再见!”海啱站起来转身向外走去。

  看着海啱消失在门外,又看看放在桌子上的那张报纸,刘编辑不由得苦笑了下。

  “王部长啊王部长,伱干嘛对记者说这话?这不是让我们出版社头疼吗?”

  “算了,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编辑,还是先向领导汇报吧。”

  再说海啱出了杂志社,又开着桑塔纳直奔朝阳区新源南路昆仑饭店,坐在自己宽大的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冷风,顿时感到舒服许多。

  “哎堂堂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办公室连个空调都没有,电风扇吹的人难受。”

  海啱嘀咕了句,掏出一支“中华”,慢慢抽起来。

  晚上回家,海啱见到自己的媳妇何倩倩,吃饭的时候说了此事。

  何倩倩和海啱在公安系统原来是同事,听了他这话问道:“你要版税?多少个点?”

  海啱沉思了下:“最少八个点。”

  “八个点,我们就按印刷50万本,按照原来每本书三块二的定价,算下来你要得十多万呢,你这硬生生要从割出版社身上一块肉啊。”媳妇笑道。

  “不能只让出版社肥吧?他们赚的盆满钵满,作家呢,一个比一个瘦秦省那个陆遥,就是写《人生》的,耗费几年写了大长篇《平凡的世界》,结果人都累到吐血差点去见马克思!你说辛辛苦苦为了啥?!”

  “《平凡的世界》广播我听过,也看过,写的非常感人。”王倩倩说道。

  “我也看了下,大概百万字吧。”海啱接过话继续说道:

  “就算给他千字20的稿费也才两万块钱,算上杂志连载,稿费再一翻,四万块,还不如那些公子哥们,拿着老爸的纸条倒卖一次钢材赚得多!”

  “嘘,别乱说!”王倩倩赶紧制止。

  “放心,我不是那些热血沸腾的大学生,不是愤青,只是在家里说说。”海啱淡淡说道。

  “好了,不说这个,你提这事出版社会答应吗?”王倩倩又问道。

  “会。”海啱颇有信心。“即便给十几万的版税,他们出版社照样大赚,这种生意他们不会不做。”

  “你呀,自从做了饭店总经理,天天嘴里说的就是生意。”媳妇嗔道。

  “现在国家提倡做生意,写作、出版本来就是一种商业行为,很正常。”海啱说道。

  “哎,本来很崇高的文学事业,在你嘴里就成了很俗气的生意.不说了吃饭吧。”

  果然,没过几天,海啱又接到出版社的电话,原则同意给版税,但具体情况让他去出版社详谈。

  海啱也没犹豫,开上单位的桑塔纳直奔出版社,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终于拿到8%的版税收入,出版社准备印刷50万册,定价4.6元。

  海啱粗略估算了下,能拿到20万出头。

  目的达到,他很痛快的在合同上签字。

第383章 给民间诗刊拉赞助

  2024-04-28

  方明华自然不知道已经有人勇敢走出这一步,和出版社讨价还价争取到了版权收入。

  这种事都是作家和出版社秘密签署合同,没人会公开场合说。

  今天没课,早上刚下了雨天气比较凉快,中午吃完饭方明华看着外面的天空,突然有一种冲动。

  他想去找一个人。

  诗坛北大三剑客的之一“西川”。

  三年前(1984年)的春天,方明华应作家出版社编辑的邀请来燕京修改他写的《闯关东》,那时候他刚刚担任负责诗歌散文组的副主编,所以在办完正事之后专门去了一趟北大找到西川。

  那时候西川还是燕大五四文学社的社长,两人聊了好长时间,通过他方明华又见到已经在政法大学教书的海子。

  问他们要了最新写的诗歌,还鼓励他们向《延河》投稿。

  后来以后两人就再没接触过,只是偶尔西川会给杂志社寄来他写的诗歌。

  今天,方明华突然想见见他。

  西川现在已经从燕大毕业,在新华社《环球》杂志社做编辑,方明华准备去他单位找他。

  《环球》杂志社在宣武门西大街,方明华直接坐面的赶过去,很巧,他在杂志社三楼找到正在忙碌的西川。

  看上去比三年前成熟了许多,没有了往日的青涩。

  看到是方明华到来,西川颇感意外,又惊又喜。

  “方主编,你来燕京出差?”

  “我在鲁院临时代一段时间课,今天没事所以来找你。”方明华笑道。

  “坐,坐”西川手忙脚乱将放在沙发上的书刊稿件移开。

  “房间比较乱,不好意思啊。”

  “大家都一样,我们杂志社也是如此.整齐就不叫编辑室了。”方明华笑道。

  西川的办公室有两个人,看到方明华进来就借故出去,留给两人聊天。

  喝了一口茶,方明华才关心问道:“西川,做编辑工作习惯吧?”

  “刚开始真有点不适应,现在算是习惯了。”西川倒也诚实:“自己写作和做编辑,简直是两回事。”

  “是啊.后者可比前者枯燥多了。”

  两人又聊起各自现状,西川告诉方明华,他正在和几个朋友筹办一个民间诗刊《倾向》。

  民间诗刊是热爱诗歌的人在小范围发行的诗刊,印数比较少,不定期出版的,用于诗歌爱好者之间相互交流,印制粗糙由于没有正规刊号,经常会被官方查封。

  八十年代是现代诗歌的高光年代,自从七十年代末北岛和芒克等人创办的诗刊《今天》之后,各地的民间诗刊层出不穷,几乎每个诗刊团体就有自己的诗刊。

  像蜀省尚中敏、杨黎等人办的诗刊《非非》,苏省青年诗人韩东和云南青年诗人于坚创办的《他们》,燕京诗杨炼、林莽、多多、雪迪等成人创办的《幸存者》等等,据统计全国有几百种之多。

  所以,现在方明华听西川创办民间诗刊也不足为奇。

  “除了你,成员主要有谁?”方明华随意问道。

  “海子、骆一禾,还有欧阳江河,申城的陈东东等人,我们创办的这个诗刊主要是对付伱的朋友。”

  “我的朋友?”方明华有点不明所以。

  “就是蜀省的尚中敏。”西川语气中带着一丝幽默:“据我听说你们关系不错,他专门赶到西京和你理论,你去年到到蓉城他还专门请你吃了火锅。”

  “这事你都知道?”

  “诗人嘛,经常各地乱跑,这种野史比诗歌传的还快。”

  方明华听了哈哈大笑。

  “确有此事,蓉城的火锅确实不错,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巴适。”

  两人又开玩笑一阵,西川才说道:“尚中敏他们创刊《非非》提倡口语化写作,而我们坚决反对诗歌口语化,提倡诗歌的创作首先是一种对艺术负责的写作态度,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诗歌语言的精密处理,充分发挥各种写作技术的艺术效果,从而准确地表达诗歌的主题.”

  西川滔滔不绝说着,方明华认真听着。对于西川这种诗歌创作理念方明华还是很赞同的。

  “西川,你们创办诗刊,有没有什么困难?”方明华关心问道。

  听到这话,西川脸色有些尴尬。

  过了下他才说道:“方主编,不瞒您说,主要还是资金问题,像《倾向》这样的民间诗刊,并不对外公开出版,基本上都是内部交流,但印刷、纸张都需要资金,所以只有支出没有收入。”

  “那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方明华又问道。

  “一方面,我们自己自掏腰包,大家都上班了嘛,好歹有工资和一点稿费,另一方面看能不能拉点赞助,当然做广告也没人看,主要是有的企业老板喜欢诗歌,愿意慷慨解囊。”

  原来如此!

  方明华略一思考,说道:“西川,我帮你找个喜欢诗歌的老板,让他给你赞助怎么样?”

  “真的?那太谢谢你了,”西川顿时喜出望外。

  方明华也没啰嗦,直接拿起西川办公桌上的电话拨通了一个外地号码,自然是打给自己铁哥们赵红军的。

  “红军,我,明华。”

首节 上一节 288/4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离婚后,谁谈恋爱啊

下一篇:从赶山开始建农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