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第358节

  “生产队前几年都解散了,现在叫村民小组,村上让我当组长我不愿意,没啥意思。”

  张建林回答道又看着两人:“听说你们回西京老家了,在干啥?”

  “红军现在是西京一家公司的大老板。”方明华笑着回答。

  “大老板!红军,你发财了啊,难怪吃的这么胖!”张建林惊讶道。

  “人家明华更厉害,现在大作家啦,又是我们省作协的副主席。”

  张建林听了更是肃然起敬。

  作协副主席是个什么官他不知道,但他知道什么是大作家。

  啧啧文化人啊。

  三人在客厅里边喝水边闲聊,张建林的媳妇就在厨房里忙着,没过多长时间就端来几碗面条。

  “这不是炒拉条吗?”赵红军看着这一大碗喷香的面条说道。

  “红军,你还记得?这东西原来只能过年的时候吃,现在随便吃,你尝尝味道怎么样?”

  赵红军夹了一筷子放进嘴里嚼了会。

  “嗯,面条劲道,味道浓香,不错不错。”

  “呵呵,那就多吃点。”

  “你家孩子呢?就你们俩?”

  “还在村小学上课,过会才回来,我们这里吃的晚三顿。”

  这时候,张建林的媳妇又端来一个大碗鱼,喷香扑鼻。

  “尝尝,黄河正宗鲤鱼!昨天我去县上买一条,刚好今天你们来了,就杀了吃。”

  “景台大碗鱼?那我们可是有口福了。”赵红军毫不客气夹起一块鱼放在嘴里。

  吃完饭之后,赵红军说想到大队委去看看,张建林答应了。

  三人一块向村中央走去。

第477章 忆苦思甜

  2024-06-09

  张建林带着两人走在村中的巷道里。

  村子很安静,土坯房居多,偶尔能看到一些砖瓦房,遇到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在门口晒着太阳,看着他们这几个“不速之客”。

  “咋都是上年纪的,年轻人呢?”

  “好多出去打工去了。”张建林边走边解释:

  “你们也知道,咱们这地方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一年忙到头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但挣不下几个钱。这娃要上学、老人要看病,还要交“三提五统”,不出去打工怎么行?”

  三人说着,来到村中央的村委会。

  也就是以前的大队委,一院土坯房和十多年前没啥变化,连以前刷在墙上的标语“农业学大寨”清晰可见,但更多的这个时代的标语:

  “要想富,先修路”“计划生育丈夫有责”.

  “贵生叔,有人来看你了。”张建林在院子里吼了声。

  很快,从挂着村委会牌子的屋里走出一个老汉,花白的头发,穿着蓝色中山装,手里拿着一個旱烟杆。

  他看到张建林问道:“你不是去县里了吗?咋又回来了?谁找我?”

  “张支书,你还认识我们吗?”赵红军笑着问道。

  老支书抽着旱烟锅,眯着眼睛上下打量了下赵红军,又看了看旁边的方明华立刻想起什么。

  “你是知青方明华!”

  “你是赵红军?”

  “对,张支书,我是赵红军。”

  “哎呦喂,这十年多没见,胖成这个样子,进来说进来说。”

  方明华俩人跟着张贵生进了房间,里面还十多年前老旧的桌椅,当然,原来挂在墙上的六张伟人标准像已经消失不见。

  “张支书,我记得我们在这里插队的时候支书就是你,真没想到,现在还是你。”赵红军笑道。

  “没人干我曾经是想培养建林接替我当支书,伱问他干不干?”

  张建林笑着摇摇头。

  “咱们板凳村是个穷村,又没啥集体企业不像县城边那些村支书,个个富得流油,村上还有一大堆事:计划生育、三提五统、上访维稳.哪件事好做?”张贵生叹口气。

  “叔,人家红军他们不远千里来是看看咱们村子,不是听你诉苦的,你要诉苦应该去找乡上刘书记。”

  张建林是张贵生的亲侄子,说话也随便。

  “你说的对,”张贵生笑起来:“红军,你们俩个来,看看咱们板凳村和以前有没有变化?”

  “有变化的,你看看建林,成老板了。”赵红军笑道:“还有,我们刚走在村子里,发现房子比以前好些,没有倒了半边的房子了。”

  “那当然这改革开放也是十多年了,最起码我不像以前,老是要给外出要饭农户开大队介绍信。”张贵生笑了起来。

  这一点方明华的记忆里还有。

  分田到户前,一到青黄不接的季节,就像现在,大队支书就要忙一件事,给外出讨饭的农户开大队介绍信,否则出去就会被遣送回来。

  最严重的时候,全村二百来户人家,一半都要出去讨饭。一般去白因,再远点就去兰州。

  每个外出乞讨的人都拄着一根要馍棍,男的担着两个框,女的背着布袋子,还有些大人带着小孩一起外出乞讨,哭哭啼啼,可怜兮兮。

  他们这些知青国家给的有口粮,每人每月44斤原粮,全是小麦,虽然照样不够吃,但勉强能生活下来。

  现在回忆起那些画面,就有点心酸。

  “就是村子里没以前热闹了。”赵红军又说道:“我们刚才走了一路,很安静。”

  “是啊.分田以前,群众都集体上工,还有你们知青,田间地头红旗招展,振奋人心啊。”张贵生感慨道,仿佛沉浸在那火红的岁月中。

  “张支书,那你愿意再回到那个年代吗?”方明华突然问道。

  张贵生想想都不想回答道:“傻子也不想回去吧?那个时候看上去火热,可大家都吃不饱饭啊,都是勒紧裤腰带再干,现在呢,只要你愿意干,一家十几亩地,一年到头只要别遇到大灾,吃饱肚子是没问题的。当然你想致富,还是不行。”

  “致富还是要像建林这样。”赵红军补充了句。

  “对,就是我这个侄子,自己富了,不想先富带动后富,没有党员的觉悟!”张贵生瞥了张建林一眼,说道。

  张建林一听急了。

  “贵生叔,我咋不想带动?你看我施工队二十多个人,大部分都是咱们村里的,一个工程下来一人能挣三五百,比种庄稼强的多!这不叫带动?我就是没答应你当这个支书嘛我实在忙不过来。”

  卧槽!

  看来这叔侄为这事争吵过不止一次。

  还好,有外人在,两人倒没再争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外面传来“当当当”的声音,好像是敲打金属的响声。

  “是不是学校打铃的声音?我记得以前是敲一个废铁,现在还是这样?”赵红军问道。

  “是啊,啥都没变,我带你们去看看。”

  众人跟着张支书出了村委会,向学校走去。

  其实学校就在村委会的隔壁,没几步路,几人进去就看到一群小孩子背着书包嘻嘻哈哈跑了出来,原来是学校放学了。

  “这,学校真没变啊。”赵红军感叹道。

  是的,什么都没变。

  这座小学原来是一座庙宇,解放后拆掉里面的泥塑雕像成了学校,几十年过去了,学校已经破败不堪,只有屋顶上那枯黄的瓦菲在风中瑟瑟。破庙的屋脊很高,但窗户却很小,这使得屋里的光线昏暗。

  屋里的墙壁是灰暗的,有些地方墙皮剥落,露出里面的泥土和麦草。

  墙壁上有一块小黑板,是水泥抹成的,教室里没有讲台,也没有讲桌,孩子们也没有木制的课桌。屋子中间,是用砖头支撑起来的几块水泥板,就是所谓的“课桌”。

  方明华的印象中,十多年前他插队的时候是这样,现在依旧是这样。

  “张支书,我记得我们返城前,你就说要修学校,这十多年都过去了,咋还是老样子?”赵红军忍不住问道。

  张贵生顿时变得尴尬起来。

  过了一会,才苦笑道:“没钱。”

第478章 理想和现实

  2024-06-09

  “我们做过预算,按照县上的标准,修建一所小学最起码要6万块钱,现在村上穷的叮当响,县乡财政也紧张,听说干部工资都不能按时发,哪有钱修学校?”

  方明华他们没说什么。

  其实,这个年代,西北地区大部分农村学校都是如此,包括比较还算比较富饶的关中地区,乡村教育基础都非常薄弱,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学校的老师是哪个?”赵红军问道。

  “你们也认识。”张贵生笑着说道。

  正说着,一个长的白白净净的戴着眼镜的青年从一间教室里走了出来。

  “张学文!”方明华立刻认出来。

  这不是插队时候的房东张大婶的小儿子吗?

  “方明华!”张学文也认出来:“你咋回来了?”

  “没啥事回来看看。”方明华解释道:“这是赵红军,你还记得吧?”

  “记得,怎么不记得?你们都是西京人。”张学文笑道。

  “哎,学文,我记得我们走的时候,你不是准备考大学吗?咋当老师了?考了师范?”方明华问道。

  “没考上。”

  啊?这?

  方明华赶紧岔开话题,说到别的地方转转,众人于是离开学校。

首节 上一节 358/4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离婚后,谁谈恋爱啊

下一篇:从赶山开始建农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