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第389节
两人又聊了几句,吴建业又问道“我听胡县长说你们这次来是参观调研一些企业?”
“那主要是陆遥,陆主席,我就是跟着来玩的。”方明华笑着回答。
“那请你们明天一定要去我们酒厂看看!陆主席住哪个房间?我去请他!”
没办法,方明华只好带着吴建业到了隔壁陆遥住的房间。
陆遥也是个爽快之人,看到方明华和吴建业关系不错,就答应了。
迟一天早一天回去有啥关系?
多写一个企业也没啥难度。
徐悦更没意见。
走一路,宣传了一路他的《中外纪实文学》杂志,不管怎么样,这名声打出去了!
晚上,吴建业没有返回县城,而是和司机都住在招待所,准备第二天早上和方明华他们一块返回。
第二天,吴建业请方明华三人坐他们的车又返回城古,这一次市上领导没有陪同。
不过到了县上,那位胡县长还是陪同两人参观考察了酒厂,参观了各个车间,中午县上领导又在县招待所举行的酒宴招待他们。
这一路,方明华简直喝麻了。
吃完饭就在县招待所休息。
还好,晚上应方明华的强烈要求,没有喝酒,不过吃完饭后又准备了活动。
跳舞!
“方主席,陆主席,许主席,咱们不去社会上的舞厅,太乱!咱们就在招待所,这里有现成的舞厅,找几个服务员陪你跳几曲,做当消食嘛。”胡县长说道。
好吧
走哪都是喝酒,走哪都是跳舞。
第519章 《觉醒年代》
2024-06-28
又过了一天,方明华三人一行结束汉湖之行,踏上返回西京的火车。
出来这10天,总体上是比较愉快的,看了汉湖美景和文物古迹,只是每天喝酒、跳舞让人有点受不了。
回到家,晚上媳妇宋棠棠回来,小两口依偎在沙发上,方明华就向她说了自己汉湖之行的情况。
对于丈夫喝酒跳舞,宋棠棠也没说什么,现在社会上都这样,方明华这样算是比较好的。
只是摸摸姑娘的小手,搂搂细腰,又没做别的,而且宋棠棠知道方明华跳舞姿势很正规。
当听到他讲“文化散文“也没感到多少惊讶。
丈夫在文学领域的才华是毋容置疑的,小说、诗歌、文学理论都涉猎过,特别是小说。
既能写《太阳照常升起》《路边野餐》《小冬梅漫游山海经》这样让人看的云里雾里的先锋类作品,也能写《雪中悍刀行》这样的通俗武侠。
当然写爱情小说也是一绝,甚至宋棠棠怀疑他还能写情色小说,这家伙在两人床笫之欢时候讲的那些故事让她脸红耳赤,从哪知道这么多羞死人的东西?
当然只是让她听,不能给别的女人说。
“好啦,我要忙我的事了。”方明华站起来向书房走去。
“你干嘛?要写你那个文化散文了吗?”宋棠棠下意识问道。
“练字!”
谁让自己答应那个徐悦,给他的杂志写封面,不好好练,让贾平娃他们笑话怎么办?
当然文化散文他是要尽快动笔的。
除了天汉地区的人文历史,方明华还准备写到甘省白银一路上所见所闻,形成一个系列。
当然写这种人文历史必须要有比较翔实的历史资料,否则就会闹笑话,方明华从天汉临走前拜托王鹏要了天汉地区各县的县志,以及像褒河古栈道、五门堰等著名历史遗迹的考古资料,还要去西大查阅有关资料。
西北大学前身是国立西北联大,在抗战时期,西北联大一部分师生迁移到天汉地区,成立西北联大工学院、法商学院、农学院等,分布在天汉各县。
师生们在学习的同时,对天汉地区的文物古迹进行考古研究,形成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而这些资料都珍藏在西大图书馆里,这些都是方明华需要的。
今天下午,方明华开车去西大图书馆,车停在西大门口对面的街道边,自己走进校园。
每次方明华来西大基本上都是开车,不过小车从未进去过,都是停到校园外面。
这个年代的大学校园还算是一片净土,没必要开车进来显摆。
今天天气不错,风和日丽,方明华走在校园里,不时遇到学生和他打招呼。
“方老师。”
“方教授”
方明华都笑着回应。
方明华现在是西大的客座教授,讲课对象有本科、研究生,好多学生是慕名来听课,认识他的人很多。
还好,现在已经进入九十年代,文学热开始降温,不像八十年代初,那些文学狂热爱好者,见到作家不是拿着自己的写好的诗歌小说请教,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探讨一番文学。
方明华拐了個弯,迎面就看到一个老人。
西大副校长,原中文系主任刘建军。
“刘校长”方明华主动招呼。
“明华,你这是来查资料?”刘建军说道。
“对,想写些散文游记。”
刘建军听了很惊讶。
“散文?明华,我见你写过小说、诗歌还是文学理论,还从未见过你写过散文。”
“前不久去了一趟天汉,参观了一些历史文化古迹,所以想写这方面的。”方明华如实回答。
“这挺好啊,等你写好以后让我拜读拜读。”
“不敢,到时候让你指点。”
两人寒暄了几句就各自离开,临走前刘建军还不忘说一句。
“明华,最近可要来学校讲课啊。”
我.
方明华做西大的客座教授,讲课时间并没有具体安排,只是保证一学期要讲多少节课,前段时间去天汉转一圈,最近没来西大。
经过一周的准备,方明华终于开始动笔。
首先就是在博物馆看到的曹操写的“衮雪”说起,谈到“三曹”,“建安七子”,陈述了历史有名的“建安风骨”,称他为中国文学的“觉醒年代”,因为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
题目就是叫《觉醒年代》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秦巴咽喉、栈道之乡”的汉湖,自西汉以来历数众多的历史遗存当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HZ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十三方摩崖石刻精品,即“石门汉魏十三品”,它来自褒河。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汉,漾也,东为沧浪水。”汉水初名漾水,因帝尧长子监明(字汉)的汉部落封迁至此,故改“漾”为“汉”。
“而先秦著作《山海经?西山经》有云:“蟠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水。”在沔水合流于汉江的褒河河谷,摩崖巨石将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和盘托出,似乎往日间的一切都已水落石出。”
“历史,停泊于水边,如同一只摇摇晃晃的小舟;疼痛,却早已人去楼空,只剩下形迹可疑的苔藓覆盖着刀劈斧凿后的锋芒和那两个大字“衮雪”
再写一篇《东方的哥伦布》则是描写西汉时候出使西域的张骞—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开放之事,“天下大同、协和万邦”……
还有一篇叫《巴山夜雨》,是路过巴山脚下,想起了李商隐那首著名的七绝《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谈论了“思乡”作为中国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当然还有在五门堰的游历,要兑现那个姓杨的大爷的话。
余秋雨有一篇散文《都江堰》可以借鉴一下,散文名字就叫《从都江堰到五门堰》。
“像李冰、唐乐房这样的人,是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纪念一下的,造个二王庙,唐公庙,也合民众心意。
“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中国宗教颇多世俗气息,因此,世俗人情也会染上宗教式的光斑。一来二去,都江堰、午门堰倒成了连接两界的桥墩。”
方明华一口气写了四篇。
第520章 《文明的碎片》
2024-07-05
写完之后又经过仔细修改,方明华准备发表,自然是《延河》杂志。
今天早上吃完早饭,带着四篇散文底稿方明华驱车来到《延河》杂志社。
车停在马路对面,方明华一进杂志社大院,往来的人都笑着招呼。
方明华直接来到三楼敲开挂着社长、主编两个牌子的办公室——这原来是自己办公室的地方,现在是白苗在这里办公。
“明华!”
白苗一看是他进来,赶紧站起来招呼。
“快坐,你这一调走,也不经常过来坐坐,大伙都想念你呢。”白苗边倒茶边埋怨道。
“这不过来了嘛。”方明华笑道。
自从去年辞掉主编职位之后,除了几个关系好的有时候私下联系,他很少来杂志社这边。
没事别过来乱转,免得影响别人的工作。
其实想想,“人走茶凉”这个词并非多么贬义,而是符合实际。
“白苗,我前段时间跟着陆遥到天汉地区转了一圈,写了些散文游记,你看看怎么样?”
方明华说着从公文包里拿出一沓文稿交给白苗。
“你写散文了?”白苗听了有点惊讶:“你先慢慢喝茶,我看看。”
白苗拿过文稿仔细看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明华,你这是散文?”
“怎么?不像?”方明华喝了口茶反问道。
“也不是,我以为你像贾平娃那样,也来一本类似《商州初录》那样的散文,没想到根本不是一回事。”
“是不一样,平娃写了《商州初录》,我总不能来个类似的《天汉初录》吧?”方明华开起玩笑来。
“明华,你这篇散文,让我想起金克木、张中行两位老学者的散文,一個写了《燕啄春泥》,另一个写了《负暄琐话》,”白苗说起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