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第110节
如果仅是一般的矛盾,怕是也用不着汇报给他。
看来,是‘三轮黄包车’在推广时,遇到了麻烦事。
周兴高很确定的说道:“我调查过,对方以我们的三轮黄包车抢生意唯有,进行了群起攻之。而这里面,似乎是顾氏车行在挑头。看来,是有车行觉得,这是动了他们的利益。”
何种‘利益’呢?
这个说不清,大概率是新生事物让很多人难接受。站在老板的角度考虑,如果要换车,需要一笔很大的钱;如果不换车,下面的车夫又觉得生意总是被抢,毕竟很多顾客一看三轮黄包车,显然更愿意坐。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这事无妨,把车修好就行,车夫给点关怀,继续运作三轮黄包车。另外,周哥你找点人传播点消息——就说据外国学者的调查,人力黄包车的平均寿命不超过四十岁,一生因为劳累过度,疾病缠身类似这样的言论,让其在车夫圈子里传播起来。”
从一开始,他想的也是逐步让‘三轮黄包车’替代‘黄包车’,让其有个过程。
而且,这个过程会让其顺其自然。
当然在舆论上,陈光良该做的还是会做。
前世从1937年出现三轮黄包车,等到1946年才逐步取代黄包车,当然这里面由于抗战问题,所以花费了十年时间。
而陈光良的想法是,希望在1937年前,三轮黄包车完成全部取代人力黄包车,当然极个别情况不计。
“好,我马上去安排!”
这事不见得就是顾竹轩亲自插手的,大概率是顾氏车行的总经理唐嘉鹏。
当然就算是顾竹轩,陈光良如今也丝毫不用怕他,毕竟此一时非彼一时。
随后,陈光良对何向东说道:“安排一下,E项目要在5月替换50辆车,全部是三轮黄包车,让那些车夫好好学一下技术。”
“好”
先替换的项目,一定是陈光良占股非常高的,DE两个项目他占股90%。
而目前同昌车行制造厂的工厂,还没有启动,但生产五十辆三轮黄包车是毫无问题的,有临时的工厂。
这家工厂投入生产后,每个月是可以生产500辆自行车,以及400辆三轮黄包车,产量是很高的。
待何向东去忙后,陈光良思考着还需要做的事情。
还需要再《东方日报》上面,发表一篇文章,关于人力车夫的惨状,以此继续维持社会的同情和关注,以及让车夫们也感受到‘死亡的恐惧’。
这样一来,后面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嗯,这个任务交给章其华去做,反正他有影响力。
杜公馆。
“好一个陈光良,他投资三万五占股56%,我投资三万就占10%。再说,他这个东方报社值三十大洋,真是狮子大张口!”杜月笙故意朝着洪雁宾,用生气的语气说道。
原来,关于《东方日报》的新股权方案,已经出来了。
由杜月笙、虞洽卿各自出资3万大洋,购入其10%的股权;陈光良股权则减少至56%、洪雁宾的股权为16%、黄春荪则为8%。
很显然,陈光良的胃口很大!
洪雁宾笑道:“先生未必是在意这三万大洋吧?”
杜月笙指着洪雁宾,表情转变为笑面,道:“你啊你,还真是了解我!我不在意这三万大洋,我在意的是这个小滑头,连我也摆一道。我本意是让我三万大洋的债务转成股权,没想到他当场又邀请虞洽卿入股,怕是想用宁波大佬来制衡于我,这样也不直接得罪我。更没有想到,他连他们总舵主都坑!”
《东方日报》怎么可能值30万大洋?
以盈利计算,这个报纸一年能稳定盈利3万大洋嘛?
这是个未知数!
而在几个月前,《东方日报》的前身《商报》,还只值2万大洋!
洪雁宾说道:“他说下半年《东方日报》就会增长到5万份,将成为华夏第三大报纸,价格自然就值这个价格!”
杜月笙一愣,这牛皮吹得如此厉害,他问道:“你相信?”
洪雁宾说道:“我信,《东方日报》的编辑、记者,都是陈光良亲自培训,很多理念是非常先进的。所以就版面和内容来说,我们已经领先其它报纸,只是欠缺一点新闻来源和名家评论方面,但是,《东方日报》又利用副刊来增加很多消闲类的内容,增加了不少忠实客户。”
仅马迷、狗迷,每期都要购买上千份报纸,还有小说迷也是有数千人,还有女明星、名人的新闻。
杜月笙说道:“那也很难增长到五万份吧,能维持三万份,他这个报业大亨都是实至名归了!”
洪雁宾说道:“我们在越来越强,对手则原地踏步,最近我们在北平、武汉培养了不少记者,下一步又将培养编辑到当地去发行。”
意思是,欠缺的在一点点补上,自然销量会稳定增长。
虽然一度《东方日报》销量跌了一千,最很快又增加上来。
“好,就当交个朋友,这个亏我吃了!”
杜月笙一听,也知道想干涉《东方日报》是不可能的,人家编辑和记者都是亲自培养,这搁谁也干涉不了。
《东方日报》新的股权方案终于敲定,总计发行1000股,每股价值300大洋,总价值30万大洋。
其中,陈光良拥有560股、洪雁宾拥有160股、虞洽卿拥有100股、杜月笙拥有100股、黄春荪拥有80股。
不过在第一届董事会中,一共是拥有7名股东,陈光良将总编张静庐、副总编兼采编部负责人韩楚风提拔为董事。
这样一来,形成对他有利的董事会!
在第一届董事会上,七名董事悉数到场,毕竟作为华夏第四畅销的报纸,《东方日报》哪怕是在民国政府眼中,都是一个香饽饽。
“好,既然大家都已经熟悉,接下来我就《东方日报》的发展,和大家通通气!”陈光良意气风发的说道。
如今,他羽翼丰满,颇有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味!
陈光良扫视一眼众股东说道:
“目前,我们《东方日报》最缺的是时间,最缺的是全国信息来源和海外信息来源,但我们的记者已经在各地培训,很快就能发展起来。”
“所以,为了争取时间,《东方日报》决定再搞一个‘感恩活动’,为了报答读者的喜爱,《东方日报》决定举行一个抽奖活动,每天抽出三名幸运读者,奖励大黄鱼一根(10两黄金=312克=380两白银),连续十天。”
话音刚落,大家被陈光良的‘大手笔’惊呆。
这相当于每天需要撒出1000大洋出头,十天便是10000大洋。
不过很快大家又明白,陈光良是在‘营销’、‘炒作’,毕竟《东方日报》一开始便是通过十天的‘免费送’起来的。
洪雁宾问道:“这个活动该如何抽出中奖的读者?”
陈光良随即拿出一个‘自动号码机’,并说道:“用这个,在每份报纸的副刊固定地方打上编码,然后我们再邀请律师馆公正,进行每日的抽奖。”
‘自动号码机’是机械原理,海绵吸墨,然后可在报纸上打上编码。
也无需担心有人造价,毕竟‘自动号码机’敲上编码后,报纸便很难清洗掉。
会议上,众人很快明白这里面的诀窍——这个活动旨在维持《东方日报》的热度,给《东方日报》一些时间,因为他们全国新闻正在布局。
本身上,《东方日报》在排版和新闻编辑,都是领先其它报纸的。
“啪啪”杜月笙鼓掌道:“好,这样一来报纸销量就是五万份就没问题,干脆就印那么多张。”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个销量是靠取巧的,但大家也明白,《东方日报》各方面都没有问题,缺的是成长时间。
接下来,陈光良便说道:“好,那这个活动就这样做,提前先广告一周时间,然后活动开始,就印刷5万份一天。”
等这个活动搞完,北平、武汉的记者都已经几十位,再辐射周边城市,以及扩充新闻来源,他们基本就没有短板了!
国际上的新闻,史量才做不到垄断,从很多渠道都可以买到。
唯一的缺点,那便是‘激进的政治言论’,但《东方日报》优点更多。
第141章 欢迎打官司
这天,陈光良带着郭德明来到一家律师事务馆,并见到了沪市的知名律师吴凯声。
吴凯声在1924年在法国里昂大学法律系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26年归国,吴凯声为开业律师,成为上海法租界第一个用英语、法语辩护的华夏律师。
1927年又开始从政,如今担任外交部、中央银行的法律顾问,仍在上海执行律师事务。
“吴律师,久仰大名!”陈光良见面便客气的伸出手,招呼道。
实际上,吴凯声的名气还没有达到顶峰,后世他还出任过民国外交部的瑞典公使之类的官员,回到沪市后成立最大的律师馆,自己担任明星电影公司法律顾问以及胡蝶等著名演员的私人法律顾问,他的名字不断随明星的绯闻、离异之类案件而见诸媒体,而名气逐渐达到顶峰。
吴凯声出生1900年,如今也才29岁,也算年轻有为。
但当他看到如今声名鹊起的‘地产新贵’、‘报业大亨’陈光良,居然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19),就更加的惊讶了!
“陈老板才是威名远扬,你最近可是风头无俩!”
双方都是一番客气后,随后在沙发上坐下,有助理为大家泡茶。
陈光良幽默的说道:“吴律师可以计时了”
吴凯声一愣,随即恍然笑道:“陈老板可真是风趣幽默,就是不知道陈老板觉得我该怎么计时收费?”
陈光良笑道:“我觉得两小时一个大黄鱼(312.5克黄金)总是值的,毕竟你懂法语、英语,又有不错的案例代表!”
“哈哈”吴凯声爽朗的说道:“承蒙阁下看得起,不过我收费可没有这么贵。倒是忘了,陈老板是为何而来?”
不管怎么说,他已经新生好感。
毕竟他现在的身价,还没有如此高,回国才三年时间,名声是要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陈光良也不再废话,律师费多高他都出得起,便主动说道:“吴律师,目前沪市的房子是按幢买卖,地税和房税也是按幢收取。我是想问一下,能不能将房屋买卖按层来交易,这里面有没有违法?”
有没有违法是关键!
倘若没有相关的律师来保驾护航,又没有得到房屋署或土地署的认可,就公然按层买卖,怕是要吃官司的。
长江地产前面三个项目,业主只是拿的‘租赁权’,而非‘产权’,所以不存在问题。
吴凯声闻言后,理所当然的说道:“房子当然不能按层买卖,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幢楼,只发一张房契,政府按照这个房契收取地税、房税。”
这是正常人的反应!
陈光良说道:“那比如一幢楼有三层,只需要房屋署在发房契的时候,标注占1/3房权,颁发三本房契,一层一个业主,事情不久可以解决了嘛?这样一来,一些中层阶级的购房压力大减,政府亦没有吃亏,此举应该是可以考虑的。”
吴凯声这下认真起来,再也不敢理所当然了!
他了解过陈光良,知道其在去年凭借‘租地造房,分室出售,到期还本,屋归地主’这个创新模式下,修建了上百幢洋楼。
地税,既然能分割成按‘幢’收取,例如法国开发商的‘步高里’总计78幢楼;那么,同样也可以分割成按‘层’收取。
房税,那就更简单了,只需要分割一层而已,毕竟现在沪市不太可能按‘单元’出售。
“陈老板的话倒是有些道理,房屋如果能分层出售,对整个社会是一件好事,这样房屋不可能集中在巨商手里,也加快了地产的发展;另外一方面,这里面违不违法,我需要先查阅一些法律资料,我相信是没有具体的条款。那么最后就是,去政府的职能部门进行咨询,是否能按层颁发房契,其它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就是如此,那麻烦吴律师帮我们公司解决这样的麻烦,律师费不是问题。”
吴凯声笑道:“这事我也非常感兴趣,觉得如果真能成功,对我也有一定的好处。所以陈老板尽管放心,我先研究一下,再给你具体的答复!”
上一篇:我情感主播,一句免费让全网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