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文豪1983

文豪1983 第112节

  查良庸想说,“我早已经名垂青史”,而余切的小说也未必个个出挑。

  然而这话太狂,并不符合他的想法。

  温瑞安偏偏看出来了,继续施加压力:“查先生,人有几种名垂青史的机会,有的机会是天上来的,有的机会是自己争来的……但两块金子之间,没有分别。”

  查良庸更加茶饭不思。一系列养生活动下围棋、品茶……等等,未能调节任何的身心健康。

  tvb录影棚,查良庸杵在余切的面前,参加这一期的《欢乐今宵》。两人各自得三千元港币的通告费,相当于此时港人一个月的工资。

  他在后台问余切:“余切……那个传言?”

  “什么传言?”余切笑道。

  查良庸吃了个哑巴亏,此时节目已经开始。

  “各位观众晚上好!今天我们请到两位作家——写尽江湖侠义的查良镛,和用笔尖记录东南亚的大陆作家余切!两位如何看待九龙城寨这个‘三不管’地带?它是华人文化的伤疤,还是野蛮生长的沃土?”

  “更进一步说,什么是华人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我们能有一些什么想法出现?”

第181章 与查良庸对话(大)

  《欢乐今宵》节目组首先播放了有关于“九龙城寨”的历史资料:

  该地最早是清廷的一处军事堡垒,外事官员办公的地方,而后经历二战、解放、重建……人口越来越多,大批底层人聚集,沦为三合会活跃地带,成为贩毒、卖淫、赌博等非法行为的温床,港地、英国与大陆之间的三不管之地。非法扩建、僭建严重,环境卫生极其恶劣。

  到底住了多少人?到底有多少改建?谁也不知道,只有活在这里的本地人才知道。

  然而,这地方也成为难民报团取暖的地方,以当下港地的生活成本来说,许多人离开九龙城寨,今后的生活要成为问题。

  他们的人数又格外之多,使之成为政府的大难题。

  查良庸首先发言。他今日穿了一身昂贵西装,还带了一根“文明棍”,一顶礼帽,用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风度。

  并不像面前的大陆作家余切,余切因天气炎热,仅仅穿了衬衫和薄西裤,他的衬衫甚至卷了上去,活像个刚出来上班的报社年轻人。

  如果《明报》来了个这样的年轻人,我肯定对他印象不佳。在严肃的报业,颜色、纽扣、领带全是有要求的。

  查良庸自然是有准备,今年查良庸正好六十岁,还未患上一些疾病,为了这一次的访谈,查良庸甚至排练过。他已经当选了政府的委员之一,准备大展宏图,把这作为自己新生涯的“首战”。

  “我这里有一份九龙城寨的报告!”查良庸举起一份文档,展示在镜头面前。“有可靠的数据显示,九龙城寨的犯罪率远远高于其他地方,在这里,医生、商品、教师……全都是假的,充斥着三教九流的人物,他们对这个社会,并没有做出什么贡献,反而加倍的制造恶果!”

  “所以九龙城寨需要被拆除,而且是立刻拆,马上拆,一刻也拖不得!”

  主持人叫沈殿霞,外号“肥姐”,她问另一边的余切:“余先生特别年轻,但又是大陆来的大作家,我这里用文绉绉一点的话称呼您,余先生!您要喜欢的话,余同志也可以!”

  余切说:“港地市民喜欢叫我这个岁数的人什么?”

  “余生?”

  “那就用本地的说法来。”

  随后,余切问查良庸:“查先生去过九龙城寨吗?”

  “去过。”

  “查先生在底下这么一望,盛装打扮,作为委员去的,还是深入城寨内部,从脚到头登上了城寨的天台?”

  “我当然进去里面看过了,但是我年纪不算小,没办法看完全部,我相信你也看不完,是吗?”

  原来余切穿的简单,竟然是等着这句话!查良庸冒冷汗了。

  他在说我早已经不能共情平民。查良庸猛然发觉,这档节目的观众中,大部分人就是这个“平民”,于是查良庸悄悄的撇下了棍子,又把礼帽放在一旁。

  余切朝他点点头,像是看穿了他心里所想。

  “我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如果没有去看过,就不值得再讨论一番……现在既然看过了,查先生是否也感受到一种混沌的生命力?九龙城寨的筒子楼虽然挤成了迷宫,霓虹灯下却有人卖云吞面、拜关公,还开办了自己的幼儿园来学习文化。”

  “它这里已经自成一派,自有体系。”

  余切这么总结。

  查良庸反驳道:“你这让我想到了最近刊登在本报的武侠小说《逆水寒》,连云寨成了义薄云天的好地方,人人知书达理,讲究情谊……但连云寨如果只剩下了黄赌毒,这就成了土匪的窝点,凡是还是要讲究个规矩,否则不成方圆。”

  “而且我们知道啊,在现实中,没有这样的连云寨,却有比封建朝廷好得多的现代政府。连云寨可以不听命北宋的朝廷,但我们现在毕竟面对的,是一个现代政府,他是有规矩的。”

  “查先生,你可大错特错了!”余切直接反驳他。

  “我错在哪里?”查良庸有点生气。

  “错在你混淆了过去和今天的关系,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认知,并不是当下某一刻的感受,而是长期下来的认知总和……过去欠下的债,今天要还,过去犯的错,今天要弥补。”

  “为什么九龙城寨的人不肯相信港英政府?代入九龙城寨居民的想法来看,如果一个亲戚过去一百多年都没有对你嘘寒问暖,而今它忽然操心起你的事情来了,你是不是首先要警惕了?”

  “它到底是来吃绝户的,还是来真心帮忙的?请你想一想。”

  余切说的十分诚恳,令查良庸一时间找不到话反驳。《明报》常刊文批评港英政府,没想到竟然成为了余切给出的证据之一。

  《难忘今宵》这档节目,位于TVB的演播厅,底下请来了不少观众旁听。现场观众们大多是知识分子,经济水平达到了中产。

  摄像机此时扫过那些观众,只见到不少人微张着嘴,眼里流露出迷茫、或者些微赞同的神色。

  在港地,核心决策层长期由英国直接派遣的官员垄断,本地华人几乎被排除在关键决策之外。

  而另外一方面,港英政府通过税收、贸易垄断和土地政策,将港地经济收益大量输送至英国,这个数字高达近万亿港元每年,而本地华人劳工却面临极低薪酬和恶劣工作条件,只有极少数富人得利,这完全是殖民地的做派。

  在这种现状下,凭什么觉得这次他们会做成好事呢?

  就算是要做好事,谁来保证这件事情不会损公肥私?

  涉及到数万人的港人大迁移,完全是英国人来操作,犹如把自己的裤子脱了,卵蛋拿给别人捏着。

  这档节目的收视率开始进入到持续的上升曲线,原先是每六个人有一个人看节目,而现在是三四个人就有一个人看节目。

  在港地中文大学,电子学系学生们通过电视转播,观看了这一场两地作家的对话。

  请学生来看电视的是华裔科学家高琨,他是光纤技术的发明人之一,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此人虽然持有英国国籍,却长期保持了和大陆的联系,对传统文化相当热爱。

  八十年代初,高琨通过学生,积极的促进光纤技术向大陆邮电通信科技院转移,促进了多项技术的发展。

  “你们怎么看这个余切说的事情?”高琨问学生们。

  学生们大多很茫然,他们现在处于对大陆一无所知,对过去的英吉利也一无所知的状态。

  有人说:“高琨(高琨让学生直接叫他名字),这个余切太瞧不上港英政府,难道真有那么糟糕吗?我们毕业了之后,能够拿到就业补贴,我还听说英国本土的撒切尔削减了英吉利的福利,然而,他们却给了港地一年比一年高的福利,这几年格外明显……是不是余切太过于偏激了,而英国人醒悟过来了,知道过去对不起我们。”

  高琨摇头道:“其实,港地的福利提升,是谈判后才开始的,他们不想让大陆拿到那么多外汇,就以各种手段拿走了大部分,剩下的超额发出去,制造一个福利陷阱。”

  学生说:“那不也发出来了吗?总比一点也不发好。”

  高琨无奈道:“这是我们本来就创造的财富,他们一分钱都不应该得到。如果没有谈判,港地怎么会成为这个幸运儿呢?按照他们的办法,事情要拖到十年后,到时候谁来支付这一笔成本?”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余切不看好港英政府来办这个拆迁。”

  电视里面,余切还抛出一个重磅炸弹。

  他拿出一份文件,“我还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余切说:“这个事情发生在距今三百多年前,当时有一批华人去了南洋,历经几代人已经驻扎下来,形成自己的小社会,他们和后来到这的西班牙人互通有无,做生意,甚至成婚,结为兄弟。”

  “然而,西班牙人却不这么想,他们哄骗华商从自己的住处里面出来,造谣说华商准备叛变,想方设法的驱逐和消灭华商。”

  “一开始,华商是住在聚居区的,在城里边儿,在大型的商船上,本来有反抗的能力……因为被骗出去了,也放下了武器,被肆无忌惮的消灭,酿成一系列人间惨剧。”

  “这样的事情,其实发生了许多起。西班牙人来过,英国人来过,日本人来过……最后你看到华人们开始报团取暖,重新用宗族血缘关系构建社会,学汉语读汉书习汉武,这当然在查先生看来很落后很原始了,像‘义和团’嘛,但起码可以让他们保住性命。”

  余切站起来,也向摄像头展示自己的资料。他的资料比查良庸的厚实得多,然而这并非因为余切准备的充实,而是因为历史上这样的血泪惨案随处可见。

  他随便翻到了一页,就是日本占领港地后发生的一系列惨案,再下一页,又是发生在六十年代,港英造成数十人死亡、数千人入狱。

  “爱国华侨陈嘉庚被日本人盯上,全家逃难,三十几口人分两批走,结果一半以上的亲人被日本人抓获然后残暴处死!他不选择和日本人合作。”

  “六十年代,东南亚多地发生冲突,教科书并不记载,警察在街上看到华人就抓,甚至二话不说直接枪毙,活下来的人大多躲在家里,他们几天几夜没有出门。”

  “马六甲海峡,一座山因为明代三保太监郑和驻扎于此,得名‘三保山’,这座山逐渐成为中国境外最大的华人墓地,政府想要收回此地用作商业开发,承诺了极高的补偿,华人们却凑齐款项,把这个祖辈埋葬之地买回来,今后也葬于此,这座山改名叫‘中国山’。”

  “……”

  数百年的时光一瞬而过,凝结为这一本史册,它太厚,随便几行字就是许多人的一生,它也太薄,许多不为人知的事件,还没有能够记录在册。

  余切言辞激烈,慷慨轩昂。

  他说发生在港地的九龙城寨是无数华人结社的事情之一,而这些人的选择,也受到了过去历史的影响。

  不能说他们愚钝,不愿融入文明社会,他们恰恰是太聪明,所以做了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也许港英这一次是做好事,但他们却不能赌这样的可能性。

  查良庸听到这话后发愣了片刻,然后道:“我觉得这是诡辩。你总是喜欢用这些口号,你特别的有煽动力,我认为今天和过去完全不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

  “今天我也是委员之一,我也是监督者之一,我当然会时时刻刻盯着这桩拆迁,直到它办妥了为止。在政界,我也认识许多朋友,我能请他们来帮助我……《明报》依旧会关注这件事情,也发挥媒体舆论的力量。”

  “如果英国人不听你的呢?”

  “我是委员,怎么会不听我的?”

  “港地的法官是中国人吗?”

  “不是。”

  “行政长官是中国人吗?”

  “嗯……也不是。”

  “暴力机关呢?”

  “阿sir是中国人。”

  “阿sir之上的阿sir呢?”

  查良庸摇头。他不能胡说,当前警届的高官全是白人,没有哪怕一个黄皮肤。

  “哦,负责提议的委员们的某一个人,是你,你觉得你说的话就能算数吗?”

  余切此时显得很失望,他有点明白为何查良庸从政几年后急流勇退了。查良庸竟有种天真浪漫的幻想,即权力是地位所给予,而不是地位是权力所带来的。

  而查良庸也发现自己被余切带进了逻辑陷阱,他完全是按照余切的想法来回答。

  慢着,这可不行啊!

  在查良庸写小说成名后,他人生的大部分时候,都占据高位,以批评家的态度审视这个社会的顽疾,所有人都十分尊重他,在两岸三地,不论是哪里,他都是当地的座上宾。

  他提出一些出格的要求,从来都能被得到满足,这使得他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更高的期望。

  查良庸顾不得体面了,他曾经也是个愤青,他无比激动:“我没想到你居然这么会说话,可是九龙城寨的那些人……他们的生存环境,是糟糕的,难道不要拆除吗,难道不要让他们进入文明社会吗?”

  “你说这些,固然博得了名气,你是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我确实在做一些事,难道还要被你误解?”

首节 上一节 112/1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第一次世界妖法大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