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83 第8节
“五千万人,不也了不得吗?”
余切说,“但我更在乎的是剩下那九亿五千万。”
第11章 魔幻现实主义
《红岩》主编黄兴邦说,《天若有情》需要一个新的结尾,余切是同意的。
原有的结局在文学上不够震撼。
另外,他建议余切学习《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
这是什么意思?
比如,主角华弟死之后变成一条狗,这条狗瞧见了自己死后女朋友披着婚纱在高架桥上的奔跑,哭喊着,“华弟!”
“华弟!”
对于黄兴邦的建议,余切认为,此人没有把天赋用在小说创作上是正确的。
把一个故事写的悲,有很多种手法。
像是主角对悲惨现状的无知:并未意识到自己处于可怕境地,但读者却掌握了比角色更多的信息,于是比角色更理解主角的悲惨境地。
主角对悲惨现状平静接受,甚至豁达乐观。
主角充满希望的做无用功,而他这种努力毫无意义,他与悲惨命运搏斗中拼命要保住某件事物,该事物在不可抗力之下被剥夺,然而,最终却离奇的被赐予给主角,而此时主角已经失去拥有的资格/能力。
原结局正是这种情况。两人终于倾诉衷情,愿意共结连理,只是天人永隔,不再具备现实可能。
这样的结局是具备美感的,并不多余,但余切还需要另一种悲,这种悲来自于强烈的蝴蝶效应:主角的一个不经意的行为,一个随意的抉择,却极大的改变了之后的命运,造成巨大的遗憾或是悲惨结局。
这种悲剧当然是会产生的,而且是符合八十年代前的社会境况的,秩序的缺失来源于上一个秩序的崩溃,他们缺少合规的就业机会,因此诉诸于暴力。
希望在哪里呢?
希望正是在已经恢复了的高考。
如果现在给华弟增加一个头脑聪明,甚至于喜欢文学的人设,再加上他曾经想要报考大学的机械工程系,因为没有名额而作罢,他赴死的时候,想的不仅有男女感情,还有在他幻梦里面,两人曾一起讨论文学的经历。
人生的最后一刻,华弟梦见了自己上了学,写了诗,学会了交际舞而非打架斗殴,明白了力学而不是怎么砸人的后脑勺,知道了做手工纸鹤而不是磨一把短刀,他将会捧着鲜花,在那里,他如期等到了穿着婚纱的女朋友。
这比原先的结局更符合国情,起码,余切真的给了个方案。
去读书吧,再也没有这样适合做题家的时代了。
新的《天若有情》结局即将出炉,余切却生了点小病,连绵不休的写作让他胸口直犯恶心,有一天在白天出来到马路上,竟然有种恍若隔世之感。
他见到太阳了。
阿莱建议他,休息一天,找点乐子。
什么乐子?
隔壁正在争论《百年孤独》这本书的内容,京城来的《人民文学》主编过来交流,他希望借助《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色,为之后国内文学的创作指明方向。
去年,拉美文学大作《百年孤独》夺得诺贝尔文学奖,震惊世界文坛。这部作品的获奖,不仅仅是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个人荣誉,也鼓舞了整个亚非拉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创作者。
《百年孤独》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尤甚。“中国作家言必称《百年孤独》,言必称魔幻,好像中国作家不读这本书,在当时就没有了话语权。”
一批后来成名的作家都承认,自己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
很多文学青年也是一样,以胳膊下夹一本《百年孤独》为荣,作为文学层次达到档次的标志。
拉美文学研究专家在中央做一系列有关于外国文学的座谈,有领导提到,“现在有很多朋友都向自己推荐这本书”,《百年孤独》在当时的影响力,很快跨越了文学界。
各位肯定也看过《百年孤独》或是类《百年孤独》的句式: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阿莱告诉余切:“中国文学,学习欧美,欧美文学却在学习拉美,我们呢?是不是也该学习。要说这个‘魔幻现实主义’,中国是很多的,各种志怪民俗都能当做创作素材,现在解放思想了,原先不能写的,现在就能写了。”
余切碰到黄兴邦,这人说了同样的话:“魔幻现实主义可以指点我们接下来的创作。”
余切来到讨论会上,大家也正在为了《世界文学杂志》上翻译的
一个说:“魔幻现实主义可以成为中国追赶世界文学的捷径!”
另一个说:“中国人,要写出自己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不是哥们……你知道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吗?
因为,他们都没有看过《百年孤独》的原文,好比一群太监开会——无稽之谈。
大陆最早的《百年孤独》译本出现在1984年,也就是明年,而且是俄语、英语的再译版本,而原文是西语和葡语夹杂。
大陆目前所有的《百年孤独》都是盗版,版权一直到2011年才获得。九十年代马尔克斯本人来大陆,发觉市场上到处都是自己未授权的盗版,大怒:“我死后的150年内,都不会授权中国大陆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独》。”
而在今年,大陆所能接触到的《百年孤独》的全部内容,就是在马尔克斯本人获奖后几位译者在《世界文学杂志》上临时翻译的
这正是现场所讨论、所追逐的。
那是一部二十六万字小说中的其中一章。
这本书发表后,到底有没有替这个哥伦比亚人给过版权费,说实在的,余切不那么关注。但因为和马尔克斯本人缺乏直接沟通,导致大陆实际发展的所谓“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自我想象的乌龙。
根据后人的考证和马尔克斯本人的说法,“从来就没有魔幻现实主义,只有现实主义!”
余切就这么说了,于是,正在讨论的会上一呆,大家都望过来。
关于悲的写法出自知乎上的资料,原作者是“枕水”。
第12章 一封到哥伦比亚的信
京城来的主编正是刘芯武,蓉城人,79年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其作品《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作。
刘芯武目前痴迷于马尔克斯的小说,他觉得,这是中国文学未来的方向之一。因此,他要大力倡导,大力引进。
“我晓得你,余切。你为啥子要泼我们的冷水?”他说。
“因为马尔克斯只是把自己所见所闻如实的记录下来,在自己的创作里并没有添加什么想象。”余切说。
“你有什么证据?”
“马尔克斯这个人在自己的访谈中,谈到拉美和欧洲很不同,在他们那里,有持续几个月的暴风雨,有亚马逊河,而欧洲只有阴雨连绵和多瑙河,没有大江大河,没有大风大雨……所以欧洲人一看到他的书,就觉得是‘魔幻现实主义’,但他是‘现实主义’,没有魔幻两个字。”
余切还补充道,“这个‘魔幻’现实主义,是以西方认知体系中的‘现实’为基础的,是西方中心主义用以构建自我的‘他者’的材料,有一种明信片式的异国想象,是西方对非西方之外的世界‘非理性’、‘非正常’的蒙昧落后的投射。这是别人的一种歧视性用法,我们偏偏还跟着去学……”
刘芯武听到一半,脑袋上开始冒汗了:
妈的,怎么一开头就是歧视?
你这是哪个年代的打法?
“我们这里没有懂西语的,没办法验证你说的真假,你有其他证据吗?”
“证据就是去年,马尔克斯在诺贝尔文学奖上的演讲,他从头到尾没有谈他的文学,更没有谈什么魔幻现实主义,他谈的都是拉丁美洲的历史、社会、政治现状。他请大家真正的来关心、来理解拉丁美洲的现实,这些现实和西方人眼中并不一样,不魔幻,但也是现实。”
“你难道会西语?”刘芯武问道。
“我自学了一点。”余切回。
他还真会一点,上辈子本科生已经开始卷到学第二外语,余切断断续续的学了点。不仅是西语,余切还学了日语。
现场确实没有会西语的,但翻译一篇演讲稿是容易的,只需要稍后找译者验证即可。
其实,余切简直想骂娘了——这事儿堪称是国内对《百年孤独》的最大乌龙,跟风了一个连作者本人都不认同的概念,持续了几十年,这些人,比马尔克斯还要懂《百年孤独》。
刘芯武在几年后因为发了些过了头的伤痕文,被踢出了《人民文学》,接着他写了张认错书,又跑回来重新当主编,自此,他似乎就失去创作舒适区,把精力都投入到对《红楼梦》的研究。
现在,情况有点僵住了,有个懂点西语的小伙子指出大家在胡扯空谈,然而,大家却无法反驳他。
黄兴邦出来打圆场,他问余切,“你真的还懂西语?”
“懂一点。”
刘芯武插话,“我不信!而且,他从哪里来的资料?搞不好他编的呢?”
于是,黄兴邦就笑道,“余切是当地状元,考上的燕大。各位不了解……他家里是书香世家,我之前看报道说,余切的家里书堆满了一整面墙,其中很多外国书籍,因为他伯父翻译者的特殊身份,在那些年代得以小心保留下来。”
刘芯武当然不会着道,他换了个角度质疑:
“余切,你可能写小说是有天赋的,但我们搞文学研究,要的是胆大心细,主要是心细,要小心的求证……现在国外都在追捧魔幻现实主义,我正要引进来,你偏偏说没有这个东西,你不拿出点东西来,让我们怎么信服?”
“你要真是有水平的话,写一篇有理有据的研究出来,我给你发到期刊里面接受人批评……你要是没有,就不要打扰我们了。”
得!
来活儿了。
有关于《百年孤独》的研究,和有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是有相似之处的,就是一堆红学家们研究尽了书,不得不研究作者本人和当时社会,结果却找到了远远实在得多的料。
马尔克斯这本《百年孤独》的猛料,余切偏偏是知道的。
书中描写了许多看起来匪夷所思的情节,因此被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
其中最著名的是描写跨国橡胶公司(原型是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对要求涨工资的工人开枪射杀,根据主人公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描述,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置身于一辆夜间轰隆隆驶向大海的列车上,身边全是一排排工人的尸体。
他们都摆放在装香蕉的货架上,火车足足有两百节车厢。
这列火车载着三千多工人的尸体,向大海驶去,就像是倾倒熟透变质香蕉一样都扔到大海里。
然而,主人公死里逃生回来后,忽然发现不管走到哪里,别人都对这件事情没有任何印象,似乎军队从来没有开过枪,工人从来没有过散步。
西方人看了,就觉得马尔克斯写的太扯了,他这种情节还有许多,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
这是马尔克斯本人写的真事儿,但是,最后连他自己都搞懵逼了,他十几岁的时候在家乡逢人就问这件事情,当时的工会领袖告诉他真的死了几千人,外国记者报道说死了至少几百人,后来马尔克斯名满天下,得以查看当地的历史卷宗,在哥伦比亚官方的资料里,只死了7个人。
结果,又过了些年,一些资料得以解封,发现1928年当时的联合果品公司和当地军阀,在各地进行的逮捕和枪杀持续了足足三个月,最终死亡的工人远远超过了三千人,远远不止两百节车厢。
这能说是魔幻现实主义吗?
这是保守主义。
别人写的是阶级兄弟的真实血与泪,你在这跟西方出版商的洋风说他搞魔幻现实主义。
马尔克斯本人,肯定是不太开心的。
要是提前告诉马尔克斯这回事,让马尔克斯搜罗证据,然后,凭他现在大文豪的盛名,真相说不定就能水落石出。
寄一份去哥伦比亚的信,在八十年代的国内,需要什么程序?
余切一边尝试用西班牙语写,一边打听。
研讨会这帮人得知余切要开始写信了,全跑来看他写的东西,然而毕竟是看不懂的,只是称赞余切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