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文豪1983

文豪1983 第90节

  艹,真帅!真配!

  偶像长得真特么帅啊,怎么能有这种人,他竟然还会开日本摩托车,其他人可怎么活?

  但是,摊主老刘道:“对不起同志,我没有余切的书。”

  “你没有你接什么话?真操蛋!”王硕骂骂咧咧离开了,走出几步又回来说:“看在我们都认识余切的份儿上,他的钱我也让你赚一份。你可听着啊……”

  “年轻人,我听着呢。”

  “你去把《大撒把》这本书,有多少买多少,买来摊上放着,涨五毛钱,要快,三天内全部出手,因为后续三十万册要上市了,你就赚这几天的钱。”

  “既然这么赚钱,你为什么不拿来卖呢?”

  王硕道:“我特么写小说了,我是个作家,我赚这比辛苦钱干什么?你爱信不信!”

  别惦记我,爷走了。

  八点,天已经大亮,该干活儿的这时候要开始干活儿了。

  燕京雪花冰箱制造厂的部分工人没有造冰箱,而是在研究余切的新书。原因是副厂长的儿子就读于鹿大,要去留学,半个月前,这个儿子和作者余切相会于密云水库,当场被余切的风采折服。

  回来后,儿子向爸爸推荐了余切的新书。

  并且说:“如果他《大撒把》讲的是那么一回事,那我留学完就一定要回来!四十年后再看,他要是说对了,他就是我的再生父母!”

  “孩子,你妈的,你中邪了?你不去美国,你回中国干什么?厂子是公家的,我再怎么使力,你最多当个保安大队长,给你弄个厂里面的警察编制!”

  “我就要回来,余切这么说了,他说是一个概率问题,回来出头几率更大,我想想确实是这样。”

  “你提到了概率……那个余切数学好吗?”

  “不知道,他打牌没有赢过我。”

  “那你出你妈的头,赶快去美国,我指望你带我去美国养老呢!”

  事情闹得很大,今早上副厂长揣了一本《大撒把》回来看。副厂长完全没有心思管冰箱的事情,儿子的中邪已经让他如坠冰窖,他觉得冷滴很呐!

  《大撒把》是个什么书?

  封面是一个男人坐在长椅上,西装革履,左下角是男人的公文包,男人斜望着左边。

  故弄玄虚!

  副厂长于是打开,发现这书的封面格外宽大,翻过来竟然还多了一截,占了正常页的三分之一。

  上面是作者余切本人的介绍和他的照片。

  先看照片。

  啊,似乎有点不对劲,浓眉大眼,伟光正的长相。

  再看介绍:燕大学子,状元,军旅作家,“新现实”创始人,二等功获得者,《十月》特约作家。

  有点东西,这种人不会说瞎话。

  再翻开,竟然还有个序,王濛来写的。

  王濛是谁?厂长不认识,但上面说,王濛是个好大好大的官。

  “《大撒把》是新现实三部曲的第一部,自《十月》文学刊首次发布以来,就赢得了读者朋友的深切喜爱,全国有多家报刊连载这篇小说,燕京高校团委,教育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建议留学生在假期阅读这部作品。日前,这本小说也被翻译为日文版本,即将发布在其他国家。”

  “《十月》刊的编辑张守任让我来为这本书撰写序言,我想是否需要呢?恐怕很多年后,我要以此为荣了,在这反而要感谢张守任给的机会。”

  “那么,尽管这是‘留学生’这一题材,但不仅写了留学生,而且还写了家庭、婚姻,写了朋友之间、恋人之间的复杂情感。同时余切的创作把‘顾颜’这一人物和其他正在海外留学的学子,以及三千万同胞,当下历史共同联系起来,努力挖掘这一题材的社会意义。”

  “《大撒把》这一小说,也突破了传统‘留学生文学’创作的诸多禁忌,还原了被遮蔽的留学真相,真实的反映了生活当中的各种矛盾。为新时期同类文艺作品提供了艺术经验和审美范式。”

  ……

  这个叫“王濛”的,开始回忆和余切认识的过程,热情赞扬他“新现实”这一系列小说的创作理念,认为这是“开文坛之先,领风骚于后,必定要留下辉煌一笔。”

  最后,王濛说:“新的文学子弹要射出来了,啪!等着吧!”

  副厂长又开始看小说的内容,这就很长了,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看完,但他只看到中午十二点,他就意识到儿子没有骗他。

  《大撒把》里面,无论任何一个留学学生都没有获得好结局,现实也许并非如此绝对,但美国也并非天堂啊。

  留学在当地工作,还是回来呢?

  起码这是一个开始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第143章 单行本发行的两周(二)

  下午,燕京本地更多人知道了余切小说《大撒把》单行本已经发行的消息。

  这些人主要是高校圈的学子,他们尤其关注余切版本的“留学生”文学,他们最有需要,也最有时间。

  燕京师范大学的校内书店,店内正播放前线火热的歌曲《十五的月亮》:

  “啊/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学生们聚集在书店门口来买书,从后往前看已经排成长队。自恢复高考以后,国内对原先未能出版的书籍进行了大规模的再版,书店成为年轻人扎堆的地方,这种时候每天都能见到。

  营业员小徐并不觉得奇怪。

  书店每天九点钟开门,七点钟开始排队。

  有时候学生排队一天,只为了买一本托尔斯泰的《复活》,因为到了下午,一批刚刚到货的外国名著往往已经卖的脱销。

  “同志,买什么书?”

  “《许国璋英语》,咱这有磁带吗?”

  教辅类书籍,确实是很火热的种类。

  “磁带卖完了,《许国璋英语》还有一本。”

  “行,我要了。”

  营业员开出销售小票,学生拿到收款台交钱,然后凭小票回到柜台取书。“下一个。”

  新的学生来了:“有《大撒把》吗?”

  “还真有,中午刚进了十本书,我寻思这名字挺特别,就记住了。”

  学生说:“买一本。”

  “这书挺贵,两块零五分,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差不多……不对,《理想国》还便宜些,那个一块八毛。”

  学生开了个玩笑:“我买这本书,就是因为听说它不是‘理想国’!”

  下一个学生来了,要买的书还是《大撒把》。

  再下一个学生,还是《大撒把》。

  诶?

  营业员觉得有意思了,很少见到一本书在大学生中这么受欢迎啊。

  这往往是外国名家大作出来的时候,才能引发的现象。比如一套《战争与和平》全四册,收藏版价格六十块钱,学生能为了这六十块钱存半年,然后打听到消息,蹲在书店门口等着。

  接着,没有出现连续买《大撒把》的情况了。但每隔三四个人,总有一个点名要买这本书。

  等到了这本书卖得还剩下三本的时候,营业员按照规矩报数:“今天到的《大撒把》还剩下三本~~”

  正站在前面的人立刻宣布要把三本全买了。后边儿有人耳朵尖听到了,大怒:“你特么敢?你凭什么买光了?”

  一时间群情激奋。只见到长长的队伍中,竟然分出来了约四分之一出来,得有十来个人,找前边儿的人算账。

  谁敢独吞这本书呢?

  于是剩下的三本《大撒把》单行本,只能根据先后顺序,一人一本这么卖出去。

  随后,学生们开始聚集在书店门口换书看,比如拿一本《普希金文集》,去换一本雨果的《九三年》。当场换,当场看,天黑了就拿着各自的书离开,约定好下一次来看书的时间。

  营业员小徐观察到,在今天,《大撒把》超越了以往任何一部名家著作,表现出奇货可居的状态,有人宁可拿一套书换这一本书来看,做这种明显不划算的买卖。

  他觉得师大书店虽然没有这本书,但新华书店还是有的,就建议学生去隔壁的五道口新华书店看看。这些学生立刻组成了自行车大军,长跑大军,一齐往五道口新华书店过去。

  这个地方和师大只有一点五公里,一般来说新书的到货量也更多,但没有想到,五道口新华书店的门口排队的年轻人寥寥无几,更多的却是和他们一样,在换书看。

  “你们才来啊?中午就没啦!来,换书看。”

  原来早已经没有《大撒把》的单行本了。

  《大撒把》依旧是那里最受欢迎的单行本。而且这里的学生看得更早,许多人已经看完了这一本书,有的人发出哀嚎:“美国怎么会是书里面这个样子呢?USA,USA,她充满机会,对每一个外乡人都是梦之国!”

  还有的人涨红了脸大喊道:“我悟了!美国不是原先讲的那么一回事!”

  两三天内,因为无法买到《大撒把》的单行本,连载有《大撒把》的相关文学期刊被翻出来,也加入到了换书的队列当中。

  燕京师大,燕京外国语,外经贸……一些留外名额多的学校,因为这一本书的单行本稀缺,在学生市场中,竟然形成了短暂的暑期“卖方市场”。84年是所谓的“下海年”,许多学生在这一年尝试做生意。

  校园场地和学生宿舍成了“贸易中心”,留校的学生在这里摆摊设点,出售服装、书刊、饮料等各种商品。

  贩卖书刊的学生敲锣打鼓:“谁要余切的新书?我这有一本,不卖只换,看完后得还我。”

  隔壁学生是卖冰棍的:“你要换什么?”

  “换什么都行,我看完了,我跟你说,单行本上的内容和连载本不一样,这上面增加了一些‘注释’,跟你说清楚了为什么美国人难以接纳我们……据说这是余切在燕大的一个演讲,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我看了之后都动摇了。”

  “我用一根冰棍跟你换!”

  “一根可不够啊,知识是无价的。”

  “那两根冰棍呢?”

  “给,你拿去。”

  正好,因为洛杉矶奥运会和中英谈判的缘故,港地来了一批《南华早报》的记者住在燕京各大学附近。他们观察到了这种现象,就去采访那些摊子摆到了学校外面的学生商人。

  “你们为什么要做生意呢?难道是学业成绩不好? ”

  “我们成绩很好,只是念完大学也才七八十块钱工资,不如早点出来挣钱,还有机会当一个万元户。”

  “你们现在最热门的生意是什么?”

  一个佩戴大学校徽,身着女装的青年出来说:“原先最热门的生意是女装生意,我这里胸围到夏装通通都拿来卖,但是这两天最热门的生意不是我这个……而是一个余切的作家写的小说。”

  “我听说有个姓刘的书摊贩子,买了上百本书,五块钱一本卖去给大使馆门口办签证的学生——赚了几百块钱呢。”

  小说居然成为最受欢迎的商品!

  这种事情港地人也经历过。写武侠小说的查良庸就在他们港地嘛,小说一发出来了堪称万人空巷,一时间洛阳纸贵。

  难道大陆也出了个武侠小说家?

首节 上一节 90/1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第一次世界妖法大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