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文豪1983

文豪1983 第92节

  读者是用脚投票的。许多名家大作因为故事性不佳,销量并不好。巴老的《家春秋》去年一共卖了四百多万册,已经是国内小说的当年度销售冠军。

  余切问张守任:“我原先小说也发到了期刊上,为什么没有这一次反响那么大?”

  张守任找了个英雄牌钢笔,在纸上画了两个圆圈,一个很大的,一个很小的。“这个小的就是我们文学期刊的真实读者,在文学的黄金年代,可能全国有个数千万、两三亿的读者看过文学,这很了不得了。”

  “但是人人都要看书。庞中华的字帖一年卖了七千八百万册,十几个印刷厂来帮他印刷,他是不是比全中国的作家加起来还厉害呢?不尽然。”

  “销量是一个趋势,它也不能完全代表这个人的才能。但你出了单行本之后,扩宽了你的受众。如果以后总是卖的好,你都能像巴老那样……当你的小说还在写的时候,已经预定了去哪里出版。”

  张守任这么一说,余切已经感觉他说的那种时候不太远了。

  “轰轰!”

  “张俪,陈小旭,上车。老规矩,一人一盔。”

  晚上,他又去《红楼梦》剧组,接张俪和陈小旭回四合院。

第146章 影响力

  上余切的车对这二位来说,已经很熟悉了。

  张俪在前边儿,贴着余切,陈小旭在后边儿,也贴着余切,各自带了个头盔。

  雅马哈的后座挂着信框,她们都看到了。

  陈小旭问:“这是什么?”

  “读者寄来给我的信。”

  “余切,你的读者有骂你的吗?”

  “这肯定有了,但是不多,大部分人给我寄信,还是为了表达他们对我的小说,对我这个人的喜欢。”

  “呸!你可真臭美!”

  《红楼梦》剧组集训的场地在圆明园,这地方和余切家就十来公里,开车很快就到了。

  张俪和陈小旭聊剧组最近发生的时期:导演王福林准备定下各位演员的角色了,让演员们试妆和穿戏服。

  其中,陈小旭是林黛玉,而张俪是薛宝钗。有个叫朱碧云的女演员,也和她一样是薛宝钗,两人存在竞争关系。

  王福林举棋不定,不知道选哪一个人来做薛宝钗。

  张俪年纪比陈小旭小,也没有做过专业演员,这方面是劣势。朱碧云年纪更大一些,还演过一些电视剧,可是,王福林又想整个剧组全部选择“素人”来出演。

  因为王福林认为,但凡是原先演过了戏的,演员就会有一些思维定势,很难彻底成为某一角色,培训不出来。

  这些劣势在配角上影响不是很大,在薛宝钗这种关键角色上,影响就很大了。

  张俪感到很紧张,回家后抱着《红楼梦》苦读,有个好的消息是剧组请来的红学家全都支持她来出演。

  不知道是不是红学家们全认识余切的原因。

  但事情并没有定下,张俪紧张是正常的。

  深夜,三个人照例打牌,张俪心不在焉,牌局草草结束。余切正好有一堆信要回复,他就在自己房间亮着灯,把信件挑出来选择一些拿去回。

  另一边,陈小旭在给张俪打气:“你肯定能成的,那个朱碧云比不了你,我看最后肯定是你来上。”

  张俪说:“我不像你那么自信,你说要上黛玉,就非黛玉不可,什么角色都不要,我没有你那种绝不动摇的魄力!”

  “张俪,你把你对余切的感情,放到薛宝钗上面就行了,你不是老说余切比大脸宝强得多吗,你要不是薛宝钗,那你俩还怎么在一块儿呢。”

  结果陈小旭出了个坏主意,张俪更紧张了,抓着她的手:“你说的对,我必须得成呀。”

  陈小旭让张俪和余切呆一会儿,看看余切有没有什么办法。

  “余切在回信呢,我会影响他的。”张俪摇头。

  “他不差这一晚上!”陈小旭推着张俪,硬让她过去了。

  没多久,就听到余切和张俪聊天,两人叽叽喳喳起来。余切收到的信里面,有许多是女读者写给他的情书,一般人肯定是不让女朋友看这些。

  余切正好相反,他专门挑出来显摆。

  不仅挑出来,还让张俪来念给他听。

  陈小旭快懵逼了:这余切真是个点子王啊!天下有这么自恋的人吗?

  “余切老师,自从看了你的小说,我常常在心里面想象,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我已经爱上了你……”

  张俪也傻眼了,努力念下去,发现后边儿是“我觉得你应该是个成熟的长者,阅尽千帆,知世故而不世故……”

  这肯定和余切真人不是一回事儿。

  张俪又念了一封:“余切老师,你一定是一个退伍士兵,否则不会对我们部队有这么深的感情!我是南疆某营地战地医院的xxx,我感到你是一个智者,你都知道我们发生了什么,也特别了解女性在战场的柔弱……是不是曾经有过一段战地感情……”

  这个更是毫不相关。

  剩下的信就更多了,有写了情诗让余切来点评的,因为“余切是个诗人”,有认为余切是个女性的,因为余切写了《我们俩》,那里面主角是一个年轻女大学生。

  ……

  张俪明白了,余切的意思是,人们根本不知道他是什么样子的人,都只看到了一个面。

  但是呢,余切说了,“不论是我还是导演,还是你身边的朋友……我们真认识你,也真觉得你和某个角色相似,这是最难得的——你说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情呢,要是你演不成这个角色,那简直是剧组的损失!”

  “其他人都是演的,或者跟我一样,写小说临时编一下……就你能不用‘演’,你就是,而且还比别人强。”

  张俪回来后特别开心,陈小旭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她不知道,这种感觉是因为她安慰张俪没有用,而余切安慰张俪有用,让她被余切迅速比下去了。

  还是因为,余切竟然能那么高的评价张俪啊:竟然能拿自己一个男人开玩笑,好让张俪高兴一点。

  难道我嫉妒张俪吗?

  我怎么能嫉妒别人呢?这可是别人的对象啊,他们夫妻俩关起门来怎么说都行的。

  陈小旭不愿意想这些了,但是睡觉前呢,张俪又去和余切说话了,提醒余切早点睡觉——余切还在回读者的信件。

  鬼使神差的,陈小旭也起床跑去看,她垫着脚生怕让别人听到她的声音,趴在主房窗口,只听到余切和张俪在聊剧组选角的事情。

  而且就聊到了她,两个人是用家乡话聊的。

  张俪说:“王导演之前到处找人,要找一个长得乖的,发现都没有气质,最后还是选的陈小旭,她在组内没有竞争者,情况比我好。”

  余切说:“陈小旭确实适合演林黛玉,天生的黛玉圣体。”

  “什么叫圣体?”张俪问。

  “就是这个人的性格,气质,尤其是经历……很多东西都相似,她是最合适的。”

  历史上,《红楼梦》剧组定妆后,陈小旭一开始并不受书迷的喜欢,认为她不够好看,剧播出之后,一开始也被骂,因为“林黛玉”演成了刻薄小性儿的爱哭鬼。

  再过一些年头,有比较了,书迷于是被折服了。

  没有任何一个版本的林黛玉比得上陈小旭,她甚至倒过来扭转了对于“林黛玉”角色的形象代入。就像是《三国》演关羽的陆树铭,就连关羽的塑像都仿造陆树铭的样子来造。

  陈小旭听到这,只觉得心快飞了。

  这余切说话那么好听,怎么平时从来不说呢?

  他老是说我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从来不让我一点儿。

  糟糕!

  他们聊完了。

  陈小旭三步并做两步,踩着台阶还踢了一脚,痛得轻叫了一声。猫一样钻进了薄被,等着张俪躺她旁边。

  张俪一来看到她,很纳闷:“咦,怎么换了个位置?原先是朝墙的,现在朝门的。”

  啊?

  陈小旭使出了这辈子的全部演技,假装刚刚惊醒:“嗯……嗯……我有点热,这边要凉快一些。”

  “你难道很热吗?”

  “我特别热啊。”

  张俪点头道:“那我们换个位置来睡觉,以后你睡外边儿,我睡里边儿。”

  在这个地方,陈小旭就更靠近余切了。只要一睁开眼,就能看到余切主房那边亮着的灯,余切正在回信。张俪在她背后,不知道她睁没睁开眼,她就睁开眼望着,发呆。

  陈小旭想象余切回信一丝不苟的样子,那书房的惊鸿一瞥,和平时大不相同:

  唉,想想还挺好看的,就是不常有。

  他不常夸我,总是嘲笑我取乐。

  第二天照常送二位去剧组,一路碰到一些书店排队,一问,原来是在买余切的书。得亏余切戴着头盔,不然得被认出来。

  书火到了这个地步,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力,她俩还不明白。

  只觉得剧组里面的人,开始有意无意在张俪面前谈起余切。红学家对张俪的态度格外好,原先张俪来请教红学家,到底能聊多久,时间多长,主要是由红学家的“老师”来决定。

  现在不一样了,有时候能感觉到,红学家会故意拖到余切过来,好和余切聊上两句。《红楼梦》背后有个庞大的大师群,其中许多是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写《棋王》的钟阿城的爸爸也在里面。

  在前期最主要干活儿的是一个叫“周陵”的红学家,也是电视剧的编剧。这人后来接触了万珂的王石头,从商做了生意,脱离红学圈了。

  余切和他挺谈得来,但聊的都不是文学,而是经济。

  导演王福林也找余切有事儿,因为央台对《红楼梦》剧组的筹备情况有探班节目,余切现在热得发烫,节目组也希望能拍到余切。

第147章 黄袍加身(红楼梦剧组)

  这天早上,余切把张俪陈小旭两个人送到剧组,王福林让余切留下来呆一会儿,请他进来小房间,正式提出了要求。

  “央台有一个探班剧组的节目,余切,你能不能作为剧组的顾问,也和我们一起接受采访。”

  余切蒙了:好家伙,我可不是红学家啊。

  “王导演,我愿意配合你,但我是个作家,这合适吗?”

  王福林却说:“这是做节目的同志希望的,因为你上节目少,小说又红火,真要说名气——你可比咱剧组的人都有名气。”

  “你尤其在年轻人当中受到欢迎,我们之所以要拍摄四大名著,也是为了让年轻人注意到我们的经典名著。”

  原本来是蹭热度啊。

  八十年代也有这一回事呢。

  因为张俪就在剧组,余切就答应了这件事情。等剧组来采访的时候,他也成了剧组的文学顾问之一,在现场呆着。

首节 上一节 92/1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第一次世界妖法大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