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从一枚储物戒开始 第95节
“你就知道一天到晚跟同事们炫耀自家的花有多好,没提一句我照顾的功劳。”
老头子被说的哑口无言,至此歇火。
孙志伟他们回来后听到这个事情,终于还是把干妈说动,帮老爷子把花草给搬了过来。
只是从此,就要老头子自己去管这些花草了。
他也是为了给老头子多找点事情做,免得他又想去找那些年轻人的麻烦。
那些搞事的,孙志伟已经打听过了,没什么大背景,就是看外面人闹的热闹,也想搞点事。
听说,他们多次去干妈家都找不到老孙人,正在找人打听呢。
孙志伟为了免除后患,想了个办法。
他先是找到几只正在发情的母犬,然后用空间从母犬卵巢中提取了一些雌激素。
最后跑到那群人的据点附近,把那些激素洒在那几个挑头人的袜子上。
过了几天,他就听到小道消息,说是广播电台那边有几个小伙子被一群大狗围攻,差点被咬死,如今正集体住院呢。
孙志伟只是笑笑,希望他们运气好,没被有病的狗给咬上,这时候医院还没有狂犬疫苗呢。
领头的住院了,没人组织,那伙人也就自然而然的散了,孙家被针对的情况才从此消失。
孙志伟回来后告诉了家里这个好消息,老爷子也发出了胜利的微笑。
趁此机会,干妈拿出了已经办好的退休证书。
听说敌人已经消失,老孙自觉得自己获得了胜利,心情大好之下,也没追究孙志伟跟干妈两人,私下里帮他办理了退休手续的事情。
不过,当老孙看到手里的退休证书时,神色有点怔怔的,有一丝释然也有一点茫然,仿佛人生都没了目标。
孙志伟趁此机会,把这些年来他自己编写的儿童故事的草稿丢给了老孙。
“干爹,这是我这几年的成果,你帮我改改呗。”
老孙接过草稿,刚开始还不以为意,等看了几篇终于发现问题了。
“志伟,你这是在重新编写中国古典神话?”
孙志伟笑了笑说:“是啊,已经搞了快10年了,改了又改,但总觉得不对劲,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干爹,您就是干这个的,帮我仔细瞧瞧呗,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成,我就仔细看看,你这里涉及到的很多故事我都没听过呢。”
“你这是以时间为线?”
“对啊,从《盘古开天》开始,到《女娲造人》,《共工撞不周山》天倾地斜,《十日凌天》大地燃烧,《夸父追日》化为桃林,《后羿射日》射九留一,《嫦娥飞天》,《水神火神大战》,《不周山倒》,《天河洪水》一直到《女娲补天》结束。”
“为什么到这里就结束了呢?”
“因为这些故事都是人族崛起之前发生的故事,基本没有涉及到太多人。”
“神话故事嘛,肯定就是说神的故事。等我闲下来了,再来写人的故事。”
“志伟,真有你的,你这是要立言啊。”老孙不禁感慨道。
“干爹,还说不上立言,先写写看,看有没有人能接受。”
第163章 孙老一头扎进文献堆
“当然,我知道这个现在拿出来有点不合时宜,不过咱们在家里讨论讨论还是没问题的。”
“好,你这个神话故事集我就帮你仔细看看,在此之前,能不能先把你对人族故事的脉络说给我听听。”
听到干爹对自己的文章有兴趣,又谈论起未来的协作计划,孙志伟也兴奋起来。
“干爹,我是这样想的,我是想写一本中国的儿童故事书,就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那样。”
“它应该分为几个部分。”
“目前我的考虑中有几种分类方法,一个是按时间划分为,远古神话篇,上古人族篇和古代寓言篇。”
“另一种划分方法是按内容划分为:传说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智慧故事。”
老孙也是个文人,孙志伟一说他就明白过来。
“我来想想,如果按第一种时间划分,那么刚才我看到的,你写出来的这一部分,应该就是《远古神话》篇了。”
“是的干爹,这一部分只是神话传说,可以增加我们的民族底蕴,强化我们的民族性。”
“但它并不包含什么智慧在里面,也不能教育孩子成长。”
“没错,而且现在正在反对这个,这不是它出现的好时候。”
“我知道,所以我只是写出来,并不要求马上发表。事物总在发展变化的,我还年轻,等得起。”
孙志伟对此信心十足,最多十二三年,它们就能出版了,那时候他才四十出头。
当然,如果想拿版税,那还要再等十年。除非他主动提前开启新的版税时代。
“那么,你的《上古人族》篇要写什么呢?”
“《上古人族》篇要写三皇五帝,伏羲演八卦,燧人钻木取火,神农尝百草,有巢氏建房屋,黄帝战蚩尤,仓颉造字鬼神哭,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少昊绝地天通。”
“再往后就是历史故事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七窍玲珑比干挖心,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牧野之战凤鸣岐山,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周公吐脯天下归心,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干爹,内容实在太多了,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数不胜数。”
“曹刿论战,退避三舍,惊弓之鸟,一鸣惊人,卧薪尝胆,毛遂自荐,孟母三迁,学富五车,商鞅立木,价值连城,完璧归赵”
“太多太多了,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写的出来,或者勉强写了,最后被别人笑死。”
孙志伟长篇大论的说了一通,越说越没信心,最后只能自嘲的笑了笑。
孙老这时反而不笑了:“志伟,事情还没做,你就开始打退堂鼓了?”
“现在你接下了幼儿园园长的职务,以后你还准备升到更高的部门去么?”
孙老想知道孙志伟的志向是什么,如果志在官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整天勾心斗角,哪里还有精力写书。
如果不准备在官场上混,反而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那就可以试试了。
“升官?不,我可不去,我准备在幼儿园园长的位置上干到退休。”
孙老听了笑了起来:“既然你不准备继续向上攀登,那么把精力放到写作上面来有什么不好呢?”
“磨剑十年,一鸣惊人,志伟,你不想试试么?”
‘十年’这个词一下子打动了孙志伟。
确实,后面十年也确实没什么能干的事情了,把主要精力放在写作方面,是个不错的想法。
“可以试试。”孙志伟同意了孙老的想法。
这天之后,孙老开始在家仔细阅读孙志伟写的故事,两人每周都要就此进行深入的交流。
而孙老经常需要寻找一些古文资料,这些东西基本上都在图书馆的馆藏中。
而图书馆就在小院背后,孙志伟为了保护古书,将很多竹简珍本善本都从图书馆的仓库搬到了自家地下室的里。
孙老只要有书看,也不管孙志伟的书是从哪里来的,只管一门心思的扑在资料的寻找上。
后来他见资料实在太多,有的还保存不善,不由的把工作重心转到文献的保护上面来。
看到孙老的兴趣被转移了,他乐见其成,又从各大区的存储点,废品收购站甚至造纸厂的仓库,找到更多的古文书籍送到地下室来。
随着文献的增多,地下室也逐渐不够用了,孙志伟不得不偷偷扩建了地下室,在旁边增加了两个更大的房间,专门用来存储文献资料。
老爷子一头埋进地下室研究古文去了,干妈也就不用一天到晚看着他,怕他跑出去搞事情。
家里的情况终于稳定了下来,城里从9月开始就热闹了起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中学生齐聚京城,等待召见。
这时候,他们全国到处跑,只要有介绍信,完全不用花钱,这在那个年代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
别人没有粮票就寸步难行,而他们没有粮票却能在食堂里畅通无阻;
城里的公共汽车也成了他们的“旅游公车”,不管到哪里都可以随便乘坐,不用买票爱到哪儿就到哪儿;
至于火车就更是成为他们的专列了,一分钱不交就可以周游全国。
为了欢迎来自各地的朋友们,街道得到上级通知,负责安排他们的食宿问题。
街道才几个人啊,哪有本事接待这么多人,于是任务又开始下派到各个居委会的饭店,学校,企业和单位。
由饭店、企业和单位负责办食堂提供伙食,学校让出教室用来住宿。
通知也下发到了幼儿园,只是这里不是一般单位,街道可是门清,他们是不敢硬来的。
不过孙志伟一向与人为善,还是热心的为街道提供了2万斤红薯。
这批红薯是城墙上那10几亩地去年的出产,幼儿园实在消化不了,趁此机会赶紧出货。
马上就要秋收了,下一批粮食就要收获,不赶紧把仓库空出来就要没地方装了。
街道那边本来就是例行公事的发一份通知,根本没想过这种高级别的小单位能给他们提供什么帮助。
第164章 闭门谢客
哪知道惊喜来大太快,2万斤红薯在手,这可是能解决大问题的,街道的主任特意过来表示感谢。
北海幼儿园属于什刹海街道,孙志伟热情的接待了什刹海街道的杨主任。
县官不如现管,他们单位虽然直属于上级,不归地方管辖,但是搞好地方关系也是很重要的。
很多小事情,直接通过街道就解决了,不必惊动上级,这多好呢。
杨主任跟孙园长进行了热切友好的交流,双方很快达成了共识,同意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展开长期的互帮互助工作。
国庆过后,京城周边开始秋收,今年又是个丰收年,比去年增产10%。
幼儿园的12亩城墙种植基地,这次收获了1100斤萝卜,1200斤蔬菜、1600斤小麦和1万2千斤红薯。
孙志伟让食堂做了一顿用新麦子面大馒头,让大家尝尝鲜,其他的暂时都存在仓库里,等有需要了再做分派。
他知道街道那边还是缺粮,但粮食这东西哪里都缺,他们也不是不能解决,只是要多费些时间,多浪费点口水。
上杆子不是买卖,他要是太过主动,别人还以为他们这里有多财大气粗呢,要是给人留下这种印象,那可不是个好事情。
时间来到年底,街道那边接待了几十波客人,又来找孙志伟借了几次粮。
第二次来他给的是5000斤红薯,第三次是400斤大米,第四次是300斤小麦。
上一篇:美漫:扮演黄猿,三秒光速下班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