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赛什么车? 第52节
他居然不吃一点路肩!
方程式赛道跟马路上的车道不同,不存在什么压线行驶违规说法。相反路肩标识的存在,还能让车手更极限的压榨赛道过弯潜力。
只要你可以做到赛车四个轮子没有全部出界,那路肩吃的越狠越好,相当于白嫖了部分弯道缓冲区。
很多时候F1比赛里面,经常能听到有车手取消圈速,亦或者多次违规警告。
就在于这名车手过弯速度太快,导致刹不住车吃路肩太狠,整辆赛车四个轮子全部冲出赛道外,被裁判发现就会判罚违规。
另外凡事有利必有弊,吃路肩也不是百分百稳妥,由于它材质跟赛道沥青不同,油漆要更加的光滑没有抓地力。
如果不走附着了轮胎橡胶的常规过弯线,那么打滑失控的风险将会剧增。
现在还是雨天赛道,路肩的抓地力遭到进一步削弱,强吃的风险自然就更大。
但赛车从来都是一个勇敢者的游戏,它魅力就是在风险中寻找机会。松本布朗过早刹车这点泽野弘树能接受,他不敢吃路肩承担一点风险的操作,泽野弘树就有些不太满意了。
难道以后进入顶级方程式比赛,跟对手抢线轮对轮的状态下,你还打算不承担一点风险,等待着对手主动退让吗?
果然雨战是对车手个人能力最好的试金石,之前泽野弘树还真没有发现松本布朗的这些细节问题。
接下来3号到7号,基本上是连续的S弯,这段路程由于没有大直道跟高速弯的存在,整体车速并不算很快,更多是考验车手的走线能力。
松本布朗的基本功确实很不错,走线非常精准漂亮,让P房内很多观战的本田团队成员,都下意识点头表达认可。
“泽野总监,松本的基本功还是很扎实,这种走线水平别说是让5秒,就算同等标准下中国华赛的新人,恐怕都没有任何赢面。”
站在一侧的本田赛车学院首席技师渡边英夫,对泽野弘树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相比较陈向北,他自然更偏向于熟悉的松本布朗,这是属于人之常情。
不过渡边英夫公开站队,还有一点更重要的原因,那便是当年华赛研发CFR2000的时候,他曾提供过技术支持,对于那辆赛车的机械性能非常清楚。
多年的车队职业经验告诉渡边英夫,华赛发送过来的车手数据一定有问题。
不管是陈向北本人主观“作假”,还是华赛体育倒闭前夕病急乱投医,期望通过这种手段来进行商业营销,吸纳学员或者赞助商维系赛车基地,都更改不了“造假”的本质!
如果陈向北表现的谦逊好学,渡边英夫对他印象可能还会好些,说不定中国年轻人可以靠着自己的努力,去弥补曾经犯下的“错误”。
可现在表现截然相反,陈向北靠着作假来到本田赛车学院,还认不清楚自己的真实水平,叫嚣出让5秒的狂言。
这种品行的车手,说实话就不配留在本田铃鹿车手学院!
“渡边,你觉得松本这速度快吗?”
泽野弘树淡淡反问一句,他知道学院内部很多人,带着对中国车手刻板印象看待陈向北。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靠着信任跟解释是没用的,只有用实力跟成绩去证明自己。
他现在不想探讨陈向北有没有赢面,只想先分析松本布朗的潜力。
“起码不慢。”
渡边英夫如实给出了回答。
松本布朗刹车点较早,再加上不敢多吃路肩,绝对速度确实称不上快。
但目前速度对同级别的学员完全够用,很多人第一次驾驶方程式赛车跑雨天赛道,动不动就冲出赛道的比比皆是。
就算到了F1车手这种级别,雨战同样是赛道事故发生率最高的阶段,并且没有之一!
不是松本布朗慢,是泽野弘树的要求有些太严格了。
随着赛道上松本布朗出了7号弯,剩余里程弯角的驾驶难度就将出现陡增。
8号弯前有一段短直道加速,对刹车点的判断要求很高,出弯后紧接着又是一个直角9号弯。
想要在这个组合弯保持速度,那么两个弯道之间的过渡衔接必须非常丝滑。
很明显松本布朗没有足够的实力,去驾驭高难度的连续弯道,他只能尽量放慢自己的车速,避免出现急刹轮胎锁死跟打滑,再度用保守方式去过弯。
见到这一幕的陈向北,嘴角微微上扬流露出一丝嘲弄笑容。
就算自己上辈子在国内跑卡丁车基础很差,前往欧洲赛道遭遇第一场方程式赛车雨战的时候,都没有保守成松本布朗这个样子。
他甚至觉得这已经不能用保守来形容,就是怂!
松本布朗这种跑法,直接让赛道剩余里程失去悬念,当雷诺赛车再度冲过起跑线,电脑上显示的圈速为2分31秒748。
泽野弘树定下的最低标准是跑进2分35秒,毫无疑问松本布朗是达标了,并且还快了三秒多。
但这个成绩泽野弘树并不满意,松本布朗身为亚太卡丁车冠军车手,不应该只有这种速度。
于是他按下了耳麦上的对讲按钮,直接向松本布朗下达指令道:“松本,这一圈要提速了,让我看到你的潜力。”
泽野弘树不知道松本布朗是真不适应雨天赛道,还是说跟陈向北的赌注给他带来了心理压力。
要知道之前干地正常训练,松本布朗的最快单圈能达到2分08秒332,距离赛道记录不到3秒!
看着差距好像还挺大的样子,事实上铃鹿赛道雷诺方程式的最快圈速,是由未来F1车手小林可梦伟跑出来的,他也被称之为日本新一代天才车手。
小林可梦伟在卡丁车跟低阶方程式赛事中,几乎横扫了日本所有的冠军头衔。
记住了,是横扫!
松本布朗这种刚受训还不到一个月的赛车学员,相比较小林可梦伟这种顶级天才车手,慢个两三秒实属正常。
“收到,泽野总监。”
刚才2分31秒的圈速,确实不是松本布朗的极限,他把第一圈更多用来熟悉赛道路况跟车感,接下来才是全力push的时刻!
随着第二圈的开始,松本布朗的车速有了肉眼可见的明显提升,过弯也不再选择最为保守的路线,开始选择性的吃路肩来提升速度。
“我就说嘛,这才是松本君的实力。”
“看来松本君之前有些太慎重了,中国新人能达到泽野总监最低要求就不错了。”
“我有预感松本君这一圈,至少能突破2分30秒。”
赛车学院纷纷议论起来,松本布朗硬实力摆在那里,无非就是适应雨天的赛道环境罢了。
很快这一圈就呼啸而过,显示屏上面的圈速数字,停止在2分27秒691。
这个数字出来,P房内响起一片欢呼声。
全雨胎跑出这个圈速已经非常不错了,按照松本布朗的适应跟提升速度,最后一圈跑进2分25秒都不意外!
果然卡丁车冠军,终究还是有着冠军的底蕴。
众人欢呼的时候,泽野弘树却把目光放在了陈向北身上。
按照松本布朗这一圈的速度,陈向北让5秒还想赢的话,至少得跑进2分20秒才稳妥。
全雨胎的速度本来就要比热熔胎慢一截,再加上湿滑跟复杂的赛道条件。如果陈向北能跑进2分20秒的话,换算下来圈速可能会非常接近赛道记录。
那可是小林可梦伟的赛道记录!
虽然泽野弘树力排众议,让陈向北得到了赛车学院试训资格。
但他仅是想给中国新人一个机会,并不代表着认定陈向北就有超级天才的实力,亦或者说潜力。
只要松本布朗全力跑进2分25秒,陈向北可以说没有任何胜算,本田赛车学院的训练生涯还没有展开,就将提前宣告结束。
不过泽野弘树在观察陈向北的过程中,他却意外发现这个中国新人,从始至终脸上神情都没有什么变化,连一丝丝的紧张跟焦虑都没有。
仿佛他根本就不知道,2分27秒的圈速意味着什么,更没有意识到雨天赛道想要赢下对赌的难度。
泽野弘树的视角里,陈向北仅是神情平淡的盯着屏幕上的画面,对身后赛车学员的欢呼跟挑衅充耳不闻。
这么多年在本田赛车学院的执教生涯,泽野弘树还没有见过如此特殊的新人,他能想到的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就是陈向北摆烂,认为自己输定无所谓了。
要么就是他有着绝对的信心,无论松本布朗跑出怎样的圈速,自己一定能够领先5秒。
正常情况下大概率是前者心态。
可偏偏不知道为什么,泽野弘树居然认为更可能是后者!
第75章 唯有实力去打破!
赛道上的松本布朗,已经从比赛工程师水谷翔那里,得知了自己第二圈的用时。
他身为本田赛车学院的学员,自然无比清楚这个圈速意味着什么,但某种意义上来说还不够保险。
只有自己跑进2分25秒,才能百分百的提前奠定胜局。
想到这里,神经一直紧绷的松本布朗,脸上不由浮现出一抹笑意。
这一刻他对于自己的车技充满信心,感觉雨天驾驶的难度并没有想象中大,圈速再提升两秒多并非不可能。
第三圈松本布朗的车速越来越快,很多弯道的走线逐渐变得大胆起来,他准备在这一圈全力PUSH进2分25秒,直接给那个中国佬宣判“死刑”!
P房内壁挂屏幕上的分段计时,显示出松本布朗的前半段圈速对比上一圈,已经足足提升了一秒。按照后半段高速弯居多的赛道布局,应该还能推出更快的速度。
“看来松本君认真了,这才是他的全力以赴。”
“第一次雨天赛道训练就能跑进2分25秒,确实很有实力。”
“不知道松本君跟星野君,到底谁的速度更快。”
P房内的赛车学员,此时彻底把陈向北给遗忘,单纯讨论起松本布朗的实力。
毕竟一个注定要滚蛋的中国菜鸟,已经没有任何讨论,亦或者说嘲讽的意义。
别说赛车学员,就连P房内的本田团队成员,也已经不再关注陈向北的对赌,纷纷流露出对松本布朗的赞赏神态。
这名才十六岁的方程式新人,第一次雨天赛道就展现出自己良好的适应力跟潜力,保持下去未来绝对大有可为!
很快松本布朗就来到了赛道12、13号弯面前,单纯的12号弯就是一个长弧线右转高速弯,可以说没什么难度。
但是紧接着的13号弯却是一个小角度的左转弯,中间没有任何的直道衔接过渡,车手需要全程在弯道中刹车制动,连续变道找到两个弯心才能完美过弯。
想想看湿滑的路面环境,高速行驶状态下,一边踩着刹车,一边变道切线入弯是什么感受?
如果想象不出来的话,可以回忆驾校教练经常叮嘱的那句话,雨天上高速路不要急打方向盘变道,更不要边打方向盘还踩刹车,你这一脚下去就会立马失控!
松本布朗已经在铃鹿赛道训练了个把月,自然非常清楚这两个弯道的跑法,只是在雨天要做到循迹制动,对刹车力度得保持极其精准。
原因在于雨水会在赛道上形成润滑层,刹车距离会延长百分之三十到五十。
就好比玩过电脑游戏跑跑卡丁车的,突然有一天设定漂移距离拉长百分之三十,绝对会不适应到处撞墙。
现在松本布朗就遇到这种问题,他想要突破圈速做到循迹制动,却发现车速依旧过弯有点刹不住的迹象。
没办法他只能加大力度踩下重刹,可方程式赛车的制动效果非常猛,力度一旦超过临界值轮胎就会当场锁死!
上一篇:北欧摆摊,带火大夏美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