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第705节
闻言,麻志浩笑道:
“还不是老杨,一直拖着不肯过来吃饭,只能我去亲自叫了。”
“什么叫拖着,才晚了半个小时而已!”一旁的杨英为自己鸣不平道。
麻志浩苦口婆心道:
“今天半个小时不管,明天是不是就要一个小时,后天会不会变成两个小时?”
“现在不管,以后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研究的进度已经非常不错了,没必要不顾惜身体地去研究。”
玄武-1的研制进度,确实十分地顺利。
偶尔遇到问题。
要么他们能解决。
要么解决不了,李暮来解决。
这种情况下,安安心心地稳住,比每天熬夜,加快些许的速度更加重要。
“麻所长说得对,杨教授,要是您病倒了,那可就没人带队伍了。”李暮也笑着道。
玄武-1主战重坦这边,也只有杨英能让他放心。
说完。
担心杨英还是不当一回事。
他继续道:
“而且您不注重身体的话,以后我要是再有什么新坦克的研究想法,可就只能去找别人了。”
对于一个科研人员,尤其是这个年代夏国的科研人员来说。
没有什么。
能比研究项目还要重要。
如果有,一定是技术更先进的研究项目。
“您都这么说了,那我肯定要注意。”杨英无奈地点头道。
新的坦克研究项目。
这种诱惑,是他绝对无法拒绝的。
不过紧接着。
他忽然反应过来,问道:
“难道您已经有玄武-1主战重坦后面的研究方向了?”
话音刚落。
坐在周围的麻志浩等人,立刻投来好奇的目光。
毕竟科研都是理论先行。
东西不一定搞得出来,但理论却可以先去建立。
李暮笑道:
“一点小想法而已,还不成熟,咱们还是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玄武-1主战重坦上面吧。”
99式坦克之后,当然还有更好的坦克。
只不过就他看来。
目前夏国只要造出玄武-1主战重坦,20年内都不必考虑更换的事情。
“您就给我们稍微透露一点儿。”杨英忍不住道。
其他人也是连连求情。
这事不说还好。
起了个头,又不继续说下去,每个人心中都跟有猫在挠心肝似的。
见状,李暮只好道:
“就说3个关键的地方,信息化、隐身技术、自动化与智能化。”
“首先是信息化方面,使其能够与其他作战单元实时共享信息,协同作战。”
“然后是隐身技术,利用隐身设计,降低被雷达和红外探测器发现的概率……”
他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情况。
其实说白了,就是4代坦克。
只不过哪怕是在后世,4代坦克的技术都还不成熟。
夏国只有ZTZ-99A等三代改进型坦克,性能接近。
国外倒是有,比如老大哥的T-14 Armata、三德的KF51 Panther、M帝的M1A3 Abrams等。
不过这些虽然比夏国的强一点,但也只是最接近4代坦克标准,离真正达到还有一段距离。
……
听完李暮的讲解。
杨英等人很快也明白过来。
以夏国现在的技术水平和制造水平。
基本不可能实现李暮的想法。
“我还是老老实实将玄武-1搞出来吧,至于您说的这个,能做多少做多少,做不了,就只能看他们的了。”杨英道。
说着,他将目光看向一旁的张克茂和王泽荣,眼含笑意。
这两个人,天赋确实厉害。
从加入玄武-1主战重坦的研制团队开始,便在会议上崭露头角。
后面所负责的研究小组,也是进度最快的。
假以时日,好好培养的话,成就绝对远远地超过他。
顺着杨英的目光。
李暮也看向了张克茂和王泽荣,笑道:
“科研事业嘛,本身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往上爬,薪火相传,永续不绝吧。”
……
闲聊间。
众人很快吃完饭。
杨英也不耽搁。
立刻拉着李暮,前往实验室。
一边走,他一边汇报关于发动机的研制情况,道:
“在您所提到的60度夹角设计上,我们集中攻克了结构设计、机械平衡、热管理和制造工艺等方面的难点。”
“60度夹角设计,需要曲轴承受复杂的多项力,容易产生振动和应力集中。”
“为此我们采用了交叉平面曲轴设计的方式,去优化曲柄销的相位角,平衡惯性力。还增加平衡轴,去抵消二阶运动……”
听他说完后。
李暮点了点头,认可道:
“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不过60度夹角需要在有限空间内布置12个气缸。”
“还要同时容纳进排气歧管、涡轮增压器等部件。”
“除了采用紧凑型缸体设计,优化气缸间距和壁厚。还可以使用集成式进排气歧管,去减少空间占用。”
他指出了一个众人忽略的问题。
不过这并非是他们的失误。
在只给了大方向的情况下。
杨英等人的研究出现纰漏,并不奇怪。
除了现在的问题之外。
他们还会遇到缸体与缸盖的热变形问题、涡轮增压系统的热负荷问题、曲轴加工的问题等等。
待他说完以后。
杨英等人先是拿着纸笔“唰唰唰~”地记了半天。
然后才继续开口道:
“那缸体与缸盖的铸造问题呢,它们的模具相当复杂,很容易出现锁孔和裂纹。”
“采用低压铸造或者砂型铸造的方法,能够有所改善。还有优化模具和冷却工艺等。”李暮答道。
缸体与缸盖的铸造,是发动机的核心部件。
作为“骨架”,它支撑和固定所有主要部件。
如果这方面有问题,哪怕其他部分做得再好,一发动就会散架。
或者是散热出现问题,开不了多久就得趴窝。
在试验场上趴窝没事,但要是在战场上趴窝,问题就很大了。
想到这里,李暮补充道:
“我们还可以尝试,根据部件形状设计的冷却通道,去设计一种随行冷却水道,去提高散热效率和减少热变形。”
说到这里,他微微顿了顿。
随行冷却水道需要3D打印机技术,现在提出来,有些为时过早。
好在不适用传统的工艺,依旧能完成,倒是不用担心。
上一篇:神豪,谁让他破坏商业规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