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 第681节

“大王仁慈,仅是处置参与之人,并未祸及亲族。处置财产,非独有我王氏,众人可心安。”王恬不是在说一些什么隔空拍马屁的话,现在每个家族基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除非脑子坏了才会有人祸害自己的家族。他扫视着众人,又说:“大王南下巡幸,未离建康而去,你等可有建言?”

王劭是王氏族老之一,与王恬是同一支脉的兄弟。他性格相对要开朗向上,也就首先开口:“大王此番南巡必是宣威与安抚。桓温大举杀戮,大王的威严已经足够,雷霆之后便是雨露,此为帝王之术。”

要是掰开了直说,那就是南方杀人已经杀得够多了,恐怖已经足够恐怖,汉国的统治阶层是时候来洒下甜枣,既是安抚社会安定恢复生产,也是到了收拢有用之才的时候。

不得不说的是,哪怕王氏现在足够惨,可是他们的底蕴还是有,其中就珍贵的莫过于知识带来的价值,可以根据汉国的局势发展来进行推演,发现刘彦在接下来必定需要让国家进入修生养息的阶段。

国是由众多的家汇集而成,不去纠结先有家才有国那种无法扯清的事情,既然一个国有那么多的家,又怎么能够缺少管理者。

谁都想成为国家管理阶层的一份子,但又不是谁都能成为其中一员,掌握知识就是一个前提,那么以现如今知识的传播而言,世家天然上就有成为管理者一员的优势,随后才是世家眼中那些同样有一定文化传承的寒门,至于目不识丁的百姓只能靠边站。

“敬伦是明白人。”王恬不断颔首,一边说:“此番便由你带队,选出族中的良才,前去建康。”

王劭站起来躬身行礼,很慎重地说:“不会辜负族长厚望。”

下一刻是室内的所有人都站起来,却是对王劭行礼。

族会开到这里已经结束,王恬独留下王劭进行谈话,等王劭出去的时候是一脸的悲伤以及沉重。

王劭还是清楚家族的侄子辈哪些是人才,很快就选出了一批人。他后面是专门找王羲之,一见面就说:“孙绰特地来山阴,逸少不可怠慢了。”

孙绰与王羲之是好友,他在东晋小朝廷灭亡之后当了一段时间的俘虏,后面却是被放了。与之同样做俘虏的很多世家子弟,很少有他一样的幸运儿,一些是直接被砍掉脑袋,不少还处于被关押状态。

王羲之是在隔天见到孙绰,两人见面之后少不得是一阵唏嘘。

“兴公因何特地前来?”王羲之没有从孙绰那里看到颓废,相反是能看出有些兴奋。

孙绰张了张嘴,似乎是不知道该用什么表情来表达此刻内心的复杂,有那么一小会之后才说:“绰……是携带王命而来。”

王羲之性格寡淡,听了没有什么特别举动。他看了看已经“路过”门外至少七次的王凝之,眉头就皱了起来。

“此番前来,沿途护送绰的是百名军士。”孙绰很认真地说完这句话,停下来看王羲之的反应,才接着说:“王上闻逸少乃不可多得之贤才,特遣军士来请。”

王凝之一直路过,就是要将孙绰来的规格禀告王羲之,问题是没有找到机会。

刘彦特地邀请王羲之?这个说法一点都没有错,规格上面还显得非常礼遇。他会干出这样的事情,自然是想要见一见王羲之这位书圣,除了满足自己见历史名人的爱好之外,与汉国接下来的文教兴盛也脱不开关系。

汉国会是一台不会停止的战争机器,可是也不能没有文化,文人无法开疆拓土,可是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绝不是可有可无,相反重要性还很重要。

一个武力强盛的国家很可怕,但只有武力绝对不行,还需要国家与民族有自己的精神,文化就是用来塑造精神。

除开精神之外,文化还是一个民族必须有的底蕴,华夏苗裔能够几度沉沦又重新复兴,不就是因为族裔有着相同的文化,又用文化区融合了落后的文明?才使得同一族裔不管再怎么时过境迁,都能有紧密在一起繁衍下去的基础?

王羲之听明白是怎么回事之后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开口却是说:“难道羲之的名声现在才传到王上的耳中,之前……”

不是王羲之自负,他自己的理解是,长江南北不闻己名的人都是山野村夫,但凡是有些格调的人都该知道自己的大名,刘彦不应该到现在才知道自己。

“……”孙绰该用什么表情来面对?他只能支支吾吾地说:“王上崛起于长广,年年月月岁岁暮暮朝朝皆与胡虏交锋……大汉不得不偏重军事,于文事上面……。”

王羲之露出了“果然如此”的表情。

“如今大汉即将一统天下,王上必是发觉文事的重要。”孙绰很是振奋地说:“我辈不擅征战疆场,却是胸有经书千万。王上开始注重文事,乃是我等之幸。”

文化人说话就是麻烦,其实孙绰的意思很简单,南方各家族被打击惨了,汉国的军事集团和利益阶层早就有一大批人,他们想要重新崛起的难度不是一般的大。难得刘彦开始将目光注视到南方的俊才身上,孙绰只差哀求王羲之和另外的那些弟兄们别摆谱,该是好好想想怎么能抱住那只大粗腿。

第625章:恍如隔世

孙绰现在并没有官身,刘彦派来了百名军士却没有派出官员,以华夏的传统而言算不上是多么礼遇王羲之,不过现在是形势比人强的现实,着实是容不得有人多矫情。

会稽是西汉时期纳入汉室版图,长期以来是吴越之地,并没有经过太良好的开发,王氏要出山阴走的是水路。

江南水网密布,会稽是一个多山地的区域,有太多的山又因为道路不发达,要是泛舟行水道真的比走陆路要来得方便。

王劭选出了二十来名王氏俊杰,除了最有名的王羲之之外,当前王氏二代但凡是有些才能皆是入选,三代则是行冠礼的那些人,没有行冠礼代表未成年,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童子,也就没有被带上。

山阴是在扬州的东南部,属于靠海的位置,他们是泛舟到西陵,而西陵其实就是扬州东南部一处靠海的城镇。

东晋小朝廷没有灭亡之前,汉军是有从大海不断登陆扬州东部和东南部,西陵是在东晋小朝廷灭亡之后建立起了海港,一行人来到这里是要乘船走海路,由东海直入长江出海口。

便利的水网并不是每条都能航行船只,但是泛舟绝对没有什么问题,王氏的二十来人,再加上孙绰和百名汉军的军士,合起来就是一百二十多人,用的舟数量也就达到了十七条。

十七条行舟一块航行并不足以惹人注目,但是队伍里面有上百名军士就不得不让人注意了。

“那些人……”诸良是南方一个小家族的旁支,来会稽山附近是收药材:“是王氏的人?”

南方的文风很兴盛,出现身穿士子儒袍的人并不奇怪。东晋小朝廷灭亡只是这几年的事情,长期养成的社会规格以及习惯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消失,当初九品中正制的禁忌当然也还保存下来。

诸良会一眼就认为是王氏的人,与九品中正制里面规定什么样的人该穿什么衣服有关。他之所以惊讶,是看到汉军的军士竟然与王氏的家族成员同行。

有好事者就瞎乱猜:“该不会是什么事情发了,被从山阴押送出来吧?”

“呵呵!”诸良不跟没见识的人说话,是自言自语:“护送能够看成押送,真是瞎了狗眼。”

会稽多山嘛,很少有平地能够种田,可活着总是要吃粮食,那就竭尽所能地在能够开垦的地方整理出田亩。现在是春耕之后的没有多久,山腰以及旷野有着众多的农夫正在照料田地,主要是拔除杂草之类。

因为山地足够多,很多地方并没有住人,大自然总是能够有众多的回馈,趁着春暖花开进山采药的队伍也不少,就给了原本荒无人烟的山林多了一些人迹。

泛舟的队伍是顺流而行,操舟的船夫都是拿着竹子长杆,时不时会划一下或是撑一下,主要是为了控制行舟的方向。

“好山,好水,好风光。”孙绰本是要酝酿一下诗词,见王羲之呆呆地看着清澈的流水,以为王羲之心情苦闷,就笑着说:“逸少,可以此山此水,赋诗一首?”

王羲之没有抬头,寡淡地说:“大王可好诗赋?”

“……”孙绰一个愣神,却不得不谨慎地回忆,后面苦笑:“大王重征战,不重诗赋之华美。”

“大王重征战,乃有胡虏退避,汉家江山重立。”王羲之绝对不是在拍马屁,他抬头看着孙绰苦笑说道:“诗赋之华美,不足以保家与卫国,无可抵挡利刃加身。”

“逸少不可如此。”孙绰真的怕王羲之心有怨怼,怕在谒见汉王的时候出幺蛾子,紧张地劝说:“此番汉王召见,逸少当知轻重。”

首节 上一节 681/11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宋末之乱臣贼子

下一篇:唐谋天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