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第1717节
而这样的海上商船队伍,在需要的时候自然就可以摇身一变变成一支不折不扣的运兵船队,甚至还是自己具有一定抵抗能力的船队。
这也是为什么海军期望着并且有信心自己能够在对高句丽之战中发挥作用的另一层保证。
海军战船的运兵能力到底还是有限,而且跨海远征,意味着所需要携带的粮草、淡水以及各种火器都得翻倍,因此能够装下士卒的空间只会更小,到时候大家都挤在一起,还不够难受的。
这个教训,之前大汉在进攻林邑的时候就曾经吃过了。
当时海上起风浪,陆师士卒在船舱之中东倒西歪,极大的影响了战斗力。要不是汉军在装备上有着绝对的优势,再加上白袍都已经掀起了大动荡,汉军的出现更像是给予敌人最后一击,恐怕胜负还得两说。
现在大汉海军承担巡弋四海的任务,打造出来的战船更是以速度快、火力强为主要特点,这可以让大汉的战船在最短的时间内出现在整个海上贸易航线的任何角落。
但是这也就意味着大汉的战船不可能再和之前那样运载兵马了。
这个任务肯定要交给已经开始倾向于稳定性、大排水量、大船舱的商船。
调动商船,可不是一件海军能够决定的事,虽然商队和海军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首先任何商船都是直接隶属于大汉商部的,商船船主可以用商船运输任何的货物、发挥任何的作用,除了和战争有关的。
这也是为了防止海上的所有船只之类的都被军方垄断。
海上贸易,本来就不是军方的事,曾经让海军代劳,那是因为当时大汉的造船资源都在向海军倾斜罢了。等到商船的数量上来了之后,这个任务当然不让的交给商船、交给商部,而海军承担的只是沿途航线的开拓以及护航的任务。
所以王昌需要征用商船以运输军队,必须要和商部协商。
海军陆战队用不着专门征调商船,凭借着海军已有的一些大型运输船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毕竟海军还负责对外开疆拓土、探索南洋大大小小岛屿的任务,运输船虽然不多,还是有的。
可是凭借着海军陆战队,显然难以征服整个高句丽,所以海军负责转运的还要有更多的陆师部队,这就需要征用商船了。所以这件事还有太尉府以及陆师在其中,显而易见得需要好好扯皮,不然的话也用不着王昌亲自前来洛阳面见李荩忱。
李荩忱直接表示了海军要和出兵辽东的陆师齐齐行动,王昌当然是慨然应诺。
至于扯皮的事,那不是这个时候就拿出来叨扰陛下的。
李荩忱接着又询问了王昌几句南洋现在发展的情况,便把话题重新转移到对高句丽作战的整体指挥上。
“诸位爱卿觉得,此次谁挂帅更为合适?”
三双眼睛齐齐看向李荩忱。
谁挂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您老人家怎么办?
大战一起,又是在遥远的辽东,面对的还是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对手,李荩忱绝对不会在洛阳稳坐钓鱼台。
所以大家想知道的是,陛下打算前往邺城乃至于幽州坐镇,还是干脆御驾亲征?
假如是前者的话,那的确需要一个能够服众的主帅,比如萧世廉和裴子烈。不用想,裴子烈身在西北,这任务肯定落在萧世廉肩膀上了。而假如是后者,那就得麻烦骠骑将军乖乖坐镇洛阳了。
萧世廉的眼神之中,更多几分跃跃欲试。
西北之战,裴子烈也算是大出风头。
总该又轮到自己了吧?
之前北伐之战,名义上他是三军统帅,但是实际上大家都得听从李荩忱的调令,因此萧世廉发现自己的受关注程度还不如当年率军从关中进攻洛阳的时候。
毕竟人们所能看到的,永远都是第一而不是第二。
“朕届时最多坐镇邺城,都督后勤。”李荩忱也反应过来,他本身并没有打算御驾亲征的,被这几个家伙一看,也有些诧异。
反应过来之后,不由得在心里吐槽一句,难道朕在你们心中都已经这么浪了么?
对付一个高句丽,还得亲自跑到辽东去?
第二二九六章 来自历史的教训
说句实话,李荩忱自己对于辽东之战,心里也不是很有底。
但是他相信,以大汉现在的实力,再来一个水陆夹击,甚至可以让仁川登陆提前上千年上演,拿下高句丽虽然不至于太轻松,但是总归不是什么问题。
历史上的高句丽之所以难以对付,关键还是那三千里山河之中有着太多据险而守的堡垒。这些堡垒放在大汉,绝对比不上那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可是这些堡垒啊、山城啊,偏偏是在遥远的高句丽。
无论是隋朝还是唐朝,为了进攻高句丽都不得不劳师远征,发动举国之兵,甚至为了防止这些带兵重将们抓住机会后割据一方,身为皇帝的隋炀帝和唐太宗,无论是后世所谓的昏君还是圣君,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御驾亲征。
与此同时,历史上这两代都曾经出动水师跨海远征,只可惜都没有取得什么明显的成就。隋朝两代,隋帝曾经派遣周罗睺进攻高句丽,结果半路上大风大浪,战船倾覆,隋帝时期本来就是本着震慑一下高句丽的意思,高句丽一看隋朝这架势,立刻上表称臣。
隋炀帝时期则派遣来护儿统率水师一路深入浿水今大同江,进攻平壤,结果四万人最后只有千把人回来不说,自家人的脑袋还被高句丽在江边上摞了京观。
之后隋炀帝两次以倾国之力进攻高句丽,更是次次惨败而归,并且再也没有敢动用水师的力量。高句丽反倒是趁着这几场大战屡屡掠夺隋军之中的青壮劳力,后有中原人前往高句丽,“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至于唐太宗时期,唐对高句丽之战可谓是名将辈出,虽然后人常以“惨胜”称呼此战,但是总归还是把高句丽打的俯首称臣,并且彻底把辽东纳入了盛唐的统治范围内,也算是告慰了一代又一代牺牲在这辽东土地上的华夏儿郎。在此战中,水师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只是起到骚扰罢了。
纵观隋唐两代对高句丽的征伐,水师其实只是锦上添花罢了。
这也不怪水师将士们不奋命,而是应该说把内河的水师拉出来去打海战,本来就是决策上的失误。
虽然史书对来护儿四万人有去无回之战记载也只能说语焉不详,但是可以想象的是,这四万人的水师部队所能搭乘的肯定还是在隋朝水军之中占据主流的五牙大舰。
这东西李荩忱是亲自参与过设计的,当然知道最大的弱点在哪里。
低船舷、慢船速,最适合的便是华夏内部江河上的作战,尤其是顺流而下的时候,在水流带动下能够把五牙大舰船体又宽又沉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即使是压断拦江铁索都不是难事。
而放到大海上,在渤海这种地方开一开也就算了,越过青州、进入外海,不出事才怪呢。周罗睺的失败就是一个教训,而李荩忱不相信来护儿一点儿都没有受到海风海浪的影响。
万里远渡,到达之后恐怕早就已经是船只破败、人员疲惫,又紧接着在不熟悉水地势的情况下深入浿水,只要高句丽布下埋伏或者扼守渡口,不失败才让人觉得奇怪呢。
唐太宗应该也是吸取这样的教训,所以再也没有敢让水师担任主攻,并且自己也亲临陆路,保证所有进攻都万无一失。
而现在的李荩忱,却对大汉的海军有足够的信心,原因无他,此海军非彼水师也。
海军的战船完全能够实现跨海远征,再配合以足够的运兵船,在很多的时间内就可以把远超过四万的兵马投放到高句丽漫长海岸线上的任何一个地方。而且和隋军水师跨海远征就跟赌命一样不同,大汉甚至还能从容的建立起来从青州、辽东等地前往高句丽的海上运输线,源源不断的运送各种粮食、器械还有兵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