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1718节

这和来护儿总共就这么多可调动兵马和粮草,所以必须寄希望于能够出其不意、擒贼先擒王不同,大汉海军完全可以在海岸线上开辟出来一处甚至于好几处根据地,然后慢慢向前蚕食,甚至于大汉还可以就地建立起来城镇,直接和周围的大大小小城塞展开贸易。

高句丽本来就像是一个城邦联合体,高句丽王分封麾下武为各处城主,城主具有很大的权力可以分管地方事务。隋唐两代进攻高句丽,也是辛辛苦苦的先打破高句丽王亲自坐镇的辽东城,然后还得扫荡辽东城周围的安市州等地,不然的话高句丽王的投降可不代表着安市城主的投降。

所以话说回来,这些城主的投降与否,实际上高句丽王是约束不了的,只不过大家面对中原王朝的压迫,所以必须要抱团取暖罢了。可是假如中原王朝给的不是压迫,而是好处呢?

这些城主还会忠心耿耿为了高句丽卖命么?

尤其是高句丽的南方,并非没有任何威胁。

三韩者,高句丽、百济和新罗,现在单纯就整个三韩半岛上的局势来说,占据优势的实际上是新罗,新罗在三十年前攻占了百济的汉江流域,将三韩半岛上最富饶的这一片平原纳入掌控之中,并且切割开了百济和高句丽,迫使百济臣服于高句丽并且双方联手对抗新罗。

结果这场对抗持续了三十年,也不知道是因为高句丽实际上也眼馋汉江之地,还是因为高句丽的扩张重点依旧在北方,至少现在在三韩半岛上,依旧是两强一弱的态势,有高句丽在,新罗虽然吞并不了百济,却也在暗暗积蓄力量,更重要的是,新罗人显然意识到了中原已经有一个崭新而强大的王朝在崛起,因此已经开始派遣使者前来和大汉联络。

历史上的新罗就是从唐朝借来兵马,一举攻破残存的高句丽和百济,最后双方以大同江为界,以北为唐,以南为新罗,新罗也达到了全盛时期。

现在的新罗人,未尝不是抱着这样的心态。

长期以来,中原王朝都在尝试着征服这一片曾经应该属于商代后人的土地。

只可惜这片土地距离中原实在是太偏了。

第二二九七章 这个忧,不分好不好?

汉朝设立的安东四郡的消散,就意味着这一片土地已经重新归为蛮夷所有。

在李荩忱看来,造成这一点的原因有很多。

路途不顺是一方面,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自然就是这一片土地,至始至终都是从任何意义上来说的边境和末端。中原王朝并不能从此获利,又为何还要强撑颜面?

要论屏藩,三韩只是辽东之地的屏藩,辽东才是幽州和青州等地的屏藩,因此要想要保证中原的安稳,顶多保证辽东的安稳就好了,三韩,太远了。

但是李荩忱并不觉得远。

这里将会是一个最好的跳板,帮助大汉征服东瀛。

这里将会是大汉辽东的屏藩,也是大汉东部贸易中最重要的一环,辽东的货物也完全可以经过三韩一路向南出海,前往青州、前往东瀛,甚至于直接前往江南,完全没有必要再跑到幽州兜上一圈。

如此,三韩自然也就不再是一个末端,而是大汉贸易中的一条重要道路和一处不可替代的中转站。

至于到时候新罗想干什么,那不重要了。

新罗要是有点儿脑子的话,就会紧紧抱住大汉的大腿,而随着大汉文化、经贸逐渐深入新罗腹地,自然而然就会把新罗同化,到时候新罗的统治者们再怎么嚷嚷着独立,下面的老百姓们都不会同意。

而新罗要是没有脑子的话,那大汉就正好一并杀过去。

一劳永逸。

对于拿下高句丽,拿下三韩,李荩忱有足够的信心。

只不过现在大汉还需要调动兵马、船只,多做一些准备罢了。

所以李荩忱并不觉得自己有必要御驾亲征,主要还是这些年身为皇帝却在四处乱跑,李荩忱也担心长此以往会导致一些问题,比如很可能会导致地方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反而被忽略,从而带来很大的隐患。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现在的大汉表面看上去很强大,但是实际上也有很多问题只是在外界的压迫下暂时被搁置了罢了,等到外界压迫减弱的时候,这些问题自然而然会暴露出来。

比如一些官员的贪赃枉法,只不过因为情节还不是很严重,为了保证国内地方州府的稳定运转,只能先压一压。

比如一些地方的税制不合理,官员们却懒政,迟迟不愿推广新的税制,甚至还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己的偷税漏税,这些户部也都已经排查出来,不过看在金额不大,也只能先放一放。

人手总共就那么多,大家每天为了前线战事忙得团团转,谁还有空管得了这些?

而前线战事紧张,社会的关注点都在这上面,所以这些问题可以不用立刻解决。现在战事不紧张了,那再不解决的话,自然而然就有可能演变成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进而直接引爆社会矛盾。

毕竟社会的贫富差距还是在的,特权阶层还是有的,底层百姓总归是要有一个不满的宣泄点,而朝廷总归是需要有一些鸡拉出来杀给那些猴子看。

所以趁着这一段时间,李荩忱也打算进一步整顿吏治、考核百官。不合格的撤换掉甚至按照罪名判刑,从而腾出来足够多的位置以安置又一年科举选拔上来的人才。

所以这一次自己坐镇中原、顶多就是前往邺城等距离战场更近的地方监督罢了。

辽东实在是太远,李荩忱计划的进攻主力又是海军,一旦前往辽东,那么和海军之间的消息往来反而会更加不方便,因此得不偿失。

李荩忱既然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前往前线,那自然就需要有一员大将挂帅,萧世廉是跑不掉的。

萧世廉登时露出笑意,郑重说道:“臣请挂帅,为陛下分忧。”

“准了。”李荩忱颔首。

这一次不只是萧世廉亲自挂帅,李荩忱还要把陈智深、吴惠觉等现在大汉麾下也可以称之为名将的战将都调动上去。隋炀帝挨个送人头的行为不可取,就应该像唐太宗那样,一下子起全国之名将、精兵,求一战而胜!

甚至李荩忱不介意请韦孝宽等人出山,充当萧世廉的高级幕僚,以弥补萧世廉胆略过足的缺点,免得这家伙一时杀得起兴,拦都拦不住,再中了圈套。

另外白袍也要尽可能地动起来,这些年白袍在海外的发展倒还算是很顺利,在三韩的分舵虽然没有当年林邑分舵那么风光,说到底三韩和化接触的更多,国家体制也更加完善,对于这种外来人的防范心理更盛,白袍想要借助商贾贸易之类的逐渐站稳脚跟并且招募人手,不是那么容易的。

因此李荩忱并不指望着白袍能够发挥出来多大的作用,但是至少在勘察地形、摸排敌军兵力上,白袍还是可以胜任的。

这就足够了。

现在的大汉,只要掌握了敌人的具体情况,不需要取巧,照样可以战胜敌人。

李荩忱嘱托杨素几句,大概就是让太尉府及时和白袍联络,核对双方情报。

而萧世廉显然斗志昂扬,想要说什么,却也知道这个时候不能打断陛下,憋得有些难受。

他的神情,李荩忱自然看在眼中,不由得笑道:“伯清明后日交接一下工作,就可以动身前往辽东了。”

萧世廉急忙应诺,旋即有些奇怪的问道:“陛下,辽东战事开启,许是在明年了,要这么早么?”

首节 上一节 1718/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

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