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变了拜占庭 第253节
“我们要在大赛理斯堡,建立一座学院。但我并不准备去教什么赛理斯的知识,时间不到。这座学院,我们便开个军事学院!”索菲掷地有声,而众人却已经听傻了,感觉像在听天书。
“啥?”
军事学院?打仗还要教?
做出这个决定,索菲也想了很久。
乌拉诺斯的话,已经通过玛利亚的信清晰无误的表达了出来。
想要在十多年后争到共治皇帝的位置,就得有党羽。乌拉诺斯不建议,也不认为索菲能拿到岳父一派的党羽,便建议索菲通过战团来培育后进的军事权贵为党羽。
实际上,这也符合索菲、乌拉诺斯这一群新军事权贵的利益,大家都穿一条裤子,情谊也会更进一步。
但索菲不觉得这是个好主意。
十多年去培育,索菲等不来。尽管巴西尔彻底灭掉保加利亚,也花了二十多年。
所以索菲突发奇想,既然培育太慢,那我开一个军事学院不就行了吗?
批量培养合格的军官,将他们投放进战团,然后依次调拨到其他军区。索菲相信,合格的大棚育苗,比野生要强得多。
“你们没有听错,军事学院。我手边有乌拉诺斯的《战术》、莫里斯一世的《将略》、利奥六世的《战术》等等,甚至君士坦丁七世的《帝国行政论》也将成为教科书。而我也将亲自编撰赛理斯人的战术教学书,来培育合格的军官。军官,是军队的支柱。柱石坚固,我们的军队也将战无不胜!”
索菲中气十足的声音,在室内不停的回荡。
大家面面相觑,特别是一众罗马军官。都不敢相信,索菲居然妄想给一群大字不识的老糙逼上课。
“不仅如此,我们将对罗马的军制、兵种比例、战备体系做出全面的更革。尤其是一个联队,竟然一半为远程兵种的行径…”索菲说着,却被库尔库阿斯打断。
“总督!这…事实证明,这种组成结构,最擅长作战!”库尔库阿斯一反往日的严谨,略微激动的反对索菲要求更改兵种比例要求。
索菲没有意外。
因为随着时间,索菲也了解了库尔库阿斯家族。
一个联队由四百名剑盾兵、一百名长矛手、三百名弓箭手与两百标枪兵与投石手的步兵方阵,就是由约翰·库尔库阿斯的爷爷,曾任东方边境军区总司令的另一个约翰·库尔库阿斯(祖传一个名)在尼基弗鲁斯二世时编织完成。彼时,罗马在重新征服奇里乞亚的战争中吃尽了阿拉伯轻骑兵的苦头,总结出了这一面对轻骑兵的机动阵型。
这一构成方式,也最早出现于尼基弗鲁斯二世所著述的《论战争》一书中。
其实索菲的一句话,等于得罪了一大群老军事权贵。连斯科莱鲁都脸有不忿。
这得从家谱说起。
约翰一世,也就是约翰·齐米斯西斯,他的后缀,其实是他的外号,意为“红色靴子”。他的本名,其实是约翰·库尔库阿斯。
没错,约翰一世,也来自库尔库阿斯家族。和曾经的名将约翰·库尔库阿斯,与索菲麾下的约翰·库尔库阿斯,都是直系亲属。
尼基弗鲁斯·福卡斯,代表福卡斯家族,他的侄子是约翰一世,约翰一世娶的又是斯科莱鲁家族的女儿。尼基弗鲁斯的妻子为刚刚灭亡的马里诺斯家族人。
斯科莱鲁、库尔库阿斯、福卡斯,三大旧军事权贵家族几乎都是穿一条裤子,从这两个皇帝身上的血脉就可见一斑。
虽然他们的确功勋卓著,但对国家治理的贫乏,却显然不如他们剑上的血多。
“那是在东部!”
索菲深知他们的血脉勾连,但又清醒的认识到,旧军事权贵,已经在巴西尔的针对下渐渐衰弱,现在是索菲这样的新军事权贵的时代。
所以索菲肯定的拍案:“我们面对的是保加利亚人,他们更艰苦耐战,他们更狡猾,也更擅长正面作战。我们不是摆一个阵型,就站好等撒拉森人的骑兵知难而退!五成的弓箭手、标枪兵,太过冗余!”
时代变了!
三个约翰·库尔库阿斯,以及福卡斯与斯科莱鲁的天之骄子们更改了10世纪的军事规则,将帝国的东部边境从安纳托利亚推进到了亚美尼亚。
现在,索菲与乌拉诺斯,以及更多的新人,主攻巴尔干的战争,将重新确立罗马在11世纪的军事规则。
那么老将军的文章书卷,可以扔了!
作者的话:咳咳,今天有读者批评我最近写的平淡,江郎才尽了。我虚心的接受批评,确实,最近第二卷 的结尾更快,就是我发现剧情跑得太慢,而且大多与身在偏僻的伊利里亚的索菲无关时做的紧急措施。主角人不在政治核心,却又绕不开政治核心里发生的各种事情,于是让剧情显得稍显割裂与平淡。我反思。所以第三卷,将会立定一个严格的目标,加紧节奏转换,视角也将主要放在主角身边。希望大家能给我机会,不要弃书啊!
第四百二十六章 以小变大
在东部和阿拉伯人打仗,一开始有些像宋防御西夏,不同的是罗马还有骑兵。大群的弓箭手与步兵组成稳固战阵,混合少量精锐骑兵,主要的战术就是稳步推进,是一种防守式的打法。约翰·库尔库阿斯是10世纪初的名将,此时所谓的具装骑兵还未出现,所以这种稳妥打法就是最佳选择。
或者说,绝大部分王朝应对这种游牧式的轻骑兵进攻策略,只有防守反击一种方式。并且这种方式也并非稳妥,尼基弗鲁斯二世在奇里乞亚和叙利亚就连续吃过败仗。
当然,被称为“死神”的他,也打了不少好仗。
而他之所以打好仗,就是因为从他开始,因为战场改变,罗马帝国开始尝试组建轻重骑兵集群,和撒拉森人正面打骑兵。并且,正好此时阿拔斯、法蒂玛,在埃及、马什里克等地上演王朝更替,自顾不暇,于是帝国在叙利亚与巴勒斯坦连番胜利。
但话说回来,罗马的具装骑兵,是超重型的大号坦克,其任务就是个铁锤,把敌人最坚硬、最牢固的地方碾过去,他们连骑枪都没有。即便是约翰一世时,具装骑兵的数量也极少,名额规定是两万军团中…约三百个。骑兵真正的核心,还是能远能近的投射轻骑兵。
在尼基弗鲁斯二世的规划里,一个两万人的东部军团,要有六千左右轻骑兵,约一万二步兵,其中一半远程,一半近战。这是应用于征服叙利亚等地的配置。
作战时,以步兵,配合投射轻骑兵,解决撒拉森人的骑兵,而后以重骑兵正面逼压对方的中军,击退对方。
但现在帝国的重点转移向了西部。
保加利亚人比陷入内乱的撒拉森人更能打,更勇猛,更坚固。在山谷与河岸与罗马人真刀真枪的硬拼。且士气与忍耐力更胜罗马。
东部的兵团配置用在这里,会遇到两个问题。
第一,投射轻骑兵,没办法完成一锤定音的决战需要;第二,呆板的,更适用于防守的兵团配置,在山里容易吃瘪,巴西尔的图拉真之门战役全军覆没、伯坦内阿特斯轻兵冒进被伏杀。在山谷里被伏击时,这样的兵团展开不够灵活机动。
索菲想要硬弓巨矢的重甲弓箭手,能远能近,能打能抗;需要西欧式的冲击骑兵,可上马可下马,机动能力强。
但两样都没有。
最好的模板当然是女真人那种蛮不讲理的军队,批三层甲、大弓长矢、鏖战百回合照样体力充沛,完全怪物。再差的开局,也能撑到最后,翻盘取胜。
虽然腐化的速度也是独一无二,开国二代金兀术都成了名将之壁,搞出没赢过金兀术的都不算名将这种戏谑,但女真耐苦战是不能否认的。金兀术也极能忍耐,扛到煞笔赵构十二道金牌毁国长城。
索菲也想要耐苦战的好兵,但没有。
罗马没有,宋也没有。
“改革的第一件事,就是取消标枪、投石兵,这些兵种已经渐渐不适合战争需要,我宁愿以弩代替之。你们有没有意见?”
没有。
虽然更改军制这件事有意见,但标枪兵与投石兵取消是一致认同的。如果能用弩,把弓箭取消都可以搬上日程。(此时,并无禁止投射武器,包括弓和弩射击基督徒的大公会议条令。虽然也没人遵守就是。)
索菲点点头,这一点大家都认同。
“这些空额,将用来组建更好、更专业的部队。这方面,我意组建弩兵、增强枪兵,你们还有什么建议,可以一起提出来。”
建议,罗马派系的军官都闭口不言,反倒是外来者一派各有意见。
威廉第一个积极发言:“新组建的骑兵战团,我建议采用诺曼式战术。”
毫无疑问,冲击骑兵是未来的主流,所以索菲当即允诺。
塞古姆等古拉姆则认为:“新骑兵应该带他们一份。”
连哈拉尔松也希望获得战马。
索菲不置可否。
这时,罗马军官们才品出味来,外来者派系对步兵不敢兴趣。
库尔库阿斯提出了一个建议:“标枪、投石兵取消,但也应该允许前排士兵携带标枪,以在近距离杀伤敌军。”
索菲颔首。这本就是剑盾兵用以补强自身缺陷的助力。
发现外来者都在谈骑兵,狄里昂也遵循派系立场,选择步兵:“我们应该对现有阵型做出更改,在作战时布置更多的枪兵于剑盾阵列两翼,保加利亚人善于伏击…”
“我认为,弓箭手也可佩甲,被伏击时做步兵使用。”
“…”
索菲强行推动变革,军官们只好按照自己的需要提出建议。
“嗯,看来你们还挺支持我。好,余下的我也不多变化。每个步兵联队以400剑盾手、300枪阵兵、300弓弩手为暂时配置。如果有必要,就重新更改。”索菲点点头,暂时停止了改革军制的建议,浅尝辄止。
目前的共识有4点:
1、采用冲击骑兵培养新骑兵战团。
2、增加枪阵兵的数量,以求阻挡保加利亚骑兵。
3、升级士兵盔甲,剑盾手带标枪、弓箭手也佩轻甲与剑,添入近战队列。适应山谷作战。
4、采用弩。
这些变化不大,却着实改变了旧式联队的组成。
考虑到罗马的步兵已经是欧陆一线,索菲也没想一下子扯到蛋。
军议很快结束,各个军官带着复杂的表情,回了驻地。
库尔库阿斯拉住了布尔坎·斯科莱鲁:“你擅长察言观色,觉得今天总督这要求是什么意思?”
“还用说吗?肯定是和乌拉诺斯那个老抠门又想兴风作浪。”布尔坎打个哈欠,不满道,“好好的联队,改什么改?”
库尔库阿斯虽然不愿意认同,但还是诚心的说:“我觉得改是可以改,投石兵完全可以剔除,更改为枪阵兵也可。剑盾兵带标枪、弓箭手也配甲,这些更改小修小补,我想知道的是,总督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你问我?我问谁啊?”布尔坎翻翻白眼,一溜烟的跑了。
另一边,索菲也摊开纸,开始落笔。
‘所谓小修小改,其实是通过贴补丁,重新订立规则。从我门下出去的军官,将不由自主的追随我。’
‘我的改变思路很简单,我知道我的军事知识不如乌拉诺斯,所以我选择简单好用的方式。提高士兵单兵素质,然后以弩、冲击骑兵等新式内容推动军队变革。’
“最后的未来…当然是那种会爆炸的神器。”
作者的话:这一章写的战战兢兢,生怕哪里写岔了。
第四百二十七章 99年租借条约
罗马在教育上是的的确确的欧洲之光。
君士坦丁堡大学、君士坦丁堡教会大学、贝鲁特法律学院、雅典新柏拉图学院、安提欧克、亚历山大…曾经的罗马人可以在许多地方找到学校读书。即便没有大学,也有成熟的私塾体系,有来自各地的许多学者倾囊教授。
当然,罗马也在不停的开倒车。查士丁尼一边编撰《查士丁尼法典》,一边又不停关闭省级法学院。贝鲁特法律学院虽然特许保留,但也不再重要。雅典大图书馆与雅典学院都渐次关门。
伊斯兰征服后,亚历山大、贝鲁特的教育事业也消失于尘埃中。
索菲将改革军制的事情写进信里,发送给乌拉诺斯,让这位新晋的军事大臣,好好体验一把纸上谈兵的快感。
结束军议,索菲才开始制定新军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