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求求你,当个驸马吧 第753节
长孙无忌,侯君集侧耳聆听李承乾讲述霍王,赵牧,李道宗之事。
李承乾突然提起赵牧之事,并非他突然兴起,也并非他心系赵牧,皆为长孙无忌之建议。
赵牧执掌兵权,深的陛下信赖。然而,对于储君之争赵牧选择作壁上观,隔岸观火。
此次西征,若赵牧领兵建功,领军凯旋,地位,权势更重。若支持任何皇族争夺储君,皆能顺利把对方扶持上皇位,即使赵牧继续静观其变,将来太子继承皇位,赵牧手握重兵也危及太子皇位。
思来想去,长孙无忌觉得唯有把赵牧的分封到域外,令赵牧域外争雄,这么一来赵牧手握重兵依然不能危及太子。
李承乾滔滔不绝陈述结束,面容纠结,犹豫,为难的说:舅舅,陈国公,父皇内心信赖赵牧,即使提到鼎力支持赵牧,不过,以我对父皇了解,恐怕是敷衍之语。
计划把赵牧分封到域外,恐怕非容易之事。
侯君集轻轻点头,内心惆怅的说:是啊,陛下的决定超出我等预料。
他们讨论结束,做了两手准备。
其一,把赵牧分封到域外,其二,争取侯君集领兵征战,将来建功立业凯旋,东宫肯定实力大增。
怎奈皇上私下称希望赵牧,李道宗领兵征战,不光把李绩排斥在外,也把自己排斥在外。
今听李承乾所言,皇上好像没有分封赵牧的念头,等于两个计划皆胎死腹中。
一时,李承乾,侯君集目光齐刷刷转向长孙无忌,接下来该怎么做,也许长孙无忌有好办法。
长孙无忌捋着胡须,神情严肃的说:陛下何意,老夫能猜出几分。
舅父,父皇何意。李承乾急声询问,侯君集也面色焦急。
长孙无忌掷地有声的说:赵牧善战,执掌精兵,关键赵牧对皇上忠心。近来储君之争愈演愈烈,对外征战越来越多,纵观军中,除陛下外,唯独赵牧能震慑各军。
陛下渐渐年长,需要朝廷稳定,大唐稳定,这个人自然非赵牧莫属。
再者,贞观以来,赵牧陆续救治李谨行,杜如晦,皇后,柴绍,不管说医术精湛吧,却常常能妙手回春,陛下焉能不希望把赵牧留在长安。
这...
李承乾,侯君集结巴。
长孙无忌所言不无道理,生死之际,谁不希望遇到起死回生之人呢。
不过,赵牧久居长安,肯定成为绊脚石。
李承乾忧心忡忡的盯向长孙无忌,急问:舅父,难道没有办法了吗?
吴王李恪镇守辽东,但凡同赵牧合流,必成为他继承皇位的劲敌。
关键,关键赵牧公然表示越王李贞,晋王李治乃可造之材,假以时日能委以重任。特别是晋王李治,和他一母同胞啊。若像赵牧说的非等闲之辈,他不光该警惕吴王李恪,魏王李泰,更该警惕越王李贞和晋王李治啊。
赵牧作为向他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不光没有给他解除烦恼,还带来额外的麻烦。
他们离心离德,乃至针锋相对,仅是时间问题啊。
长孙无忌面色轻笑,处变不惊的说:殿下无需担忧,既然陛下钟意于赵牧,江夏王领军西征,二人率军离去,朝廷必然出现大量空缺,不论掌管东北之地,或经营陇右之地,皆需大量贤臣良将。
殿下完全可以趁着赵牧,李道宗征战时,拉拢百官,笼络人才,最好能拉拢神武军,狼骑,卫兵内的将领,殿下能执掌些许兵马,即使赵牧,李道宗率军凯旋,其他皇子依然难以撼动太子东宫之位。
当前,太子所要做的是少犯错误,依照陛下喜好亲近诸王,孝敬陛下,皇后,殿下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必能赢得陛下的好感,诸王犯错或惹事则降低在陛下内心的好感。
此消彼长,殿下太子之位肯定越来越稳固。
第935章 作战方案
李承乾面容平静,静心聆听。
长孙无忌所言好似春雨润物细无声,目前形势对他格外好。
李恪外调,李泰势单。
左右朝廷局势的赵牧或许领军征战,隶属赵牧的势力飞速骤降。
他不能说绝对不犯错误,但凡不犯大错,引起皇上百官震怒,熬到诸皇子犯错时,东宫之位肯定越发稳固,他日,皇位非他莫属。
旁边,侯君集颔首说:殿下,赵国公,军队之事侯某来微物色合适人选。对了,赵牧曾向陛下举荐李孝逸,王方翼,他们年轻,朝廷毫无根基,更没有任何军功。
殿下,或许尝试拉拢二人。
他不能说赵牧强大,只能说赵牧太强了。
军中年轻一辈的将领,基本让他吸纳进长林军,补充神武军。
获得赵牧认可年轻小将,仅剩李孝逸,王方翼。
不可。
长孙无忌迅速厉声否定,急声说:君集,李孝逸,王方翼皆为皇上钦点之人,放进弘文馆和骊山书院悉心培养,肯定作为未来储君辅佐之臣。
冒然劝说二人,一来,他们定然不随意表态,二来,若陛下有所发觉,必然对殿下心生厌恶,容易偷鸡不成蚀把米。
没错,父皇正值盛年,疼爱魏王,绝不能把手伸的太长,让父皇觉得我有不轨之心。李承乾面容严肃,更信任长孙无忌的话。
是微臣唐突了。
侯君集抱拳作揖道歉,没有做争辩。
太子过于信赖长孙无忌,即使他掌兵话语权却远不及对方。
这时,长孙无忌继续说:近来陈国公,尚书令,江夏王的奏折陆续呈递陛下,不日内定下征战人选,但凡朝堂陛下没有定下陈国公率军征战,我等该全力支持尚书令,江夏王率军征战。
任由二人率军离去,诸事必然向有利于殿下的方向发展。
谢舅父提醒。
李承乾谦逊的说,欣然采纳对方建议。
皇宫。
书房。
李世民不知李承乾等人密谋。
正同房玄龄,杜如晦商讨赵牧,侯君集,李道宗呈上来的奏折。
三人征战方案各有不同,李道宗建议率军平推,步步为营,以免深陷域外难以脱身,汇总起来即稳扎稳打,逐步蚕食。侯君集的方案和李道宗截然相反,计划率军雷霆出击,奇袭,强攻,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萨珊,驱逐乃至除掉大食。
这基本附和二人以往领军作战的风格。
唯独赵牧呈上来的折子,与其说是征战方案,不如称之为西域百科全书,他花费大量段落阐述域外地形地理,国家分布,人文习俗,仅有后面少许文字描述作战方案。
李世民阅读赵牧的奏折,有点搞不清赵牧何意,狐疑的说:赵牧搞什么,域外诸事朝廷基本讨论过,他奏折内重复阐述,不嫌累得慌吗?
本来决定派遣赵牧,李道宗率军征战,希望综合各方策略,汇总出合适行军方案呢。
陛下,尚书令阐述很明晰啊,没有像以往直接铲除征战策略,譬如尚书令花费大段来陈述域外人文习俗,最终提出以夷制夷的方案,即以外部势力攻打外部势力。
再者,详细罗列清楚各处地形,山川走向,最终制定出歼灭阿史那贺鲁部,分别派兵从安西都护府和贺鲁部出发,雷霆之势杀向域外,剑指萨珊。
更甚者,尚书令奏折内详细描述域外遭遇的各部落。房玄龄详细阅览赵牧的奏折,神情恭敬的向李世民说。
杜如晦微微颔首,捋着胡须说:陛下,三人中尚书令的方案最详细,最稳妥,即采取骑兵突进,遇强则战,遇弱则招降,联合各部,攻击附近强势部落。
以夷制夷,能有效减少唐军征战伤亡,骑兵突进能有效发挥骑兵机动优势,杀的对方措手不及。一句话因人而异,灵活作战。
闻声,李世民端起茶杯轻吮。
这不能怪他看的不详细,实乃赵牧建议过于零散,他日理万机,分身乏力,不免漏掉部分内容。
清了清嗓子,询问说:以你们之见,获胜把握有几成?
这个...
房玄龄,杜如晦面面相觑,一时难以回答。房玄龄直言说:陛下,战场形势千变万化,计划赶不上变化,何况域外征战,有各种不确定性,譬如临时迷路,招降的部落临阵倒戈,皆不可预估。
今方案尚未实施,目前更难以肯定。
不过,既然尚书令提出作战方案,若他来执行胜算极大。
是朕着急了。李世民放下茶杯说。
此战,一路横推。
目标为萨珊,大食,怎奈沿途遭遇各类部落呢,单单灭掉阿史那贺鲁部已经要花费大量时间,何况向西而行,沿途遭遇各部落,问题纷繁复杂,绝非一句征战来形容。
他焉能不担心呢。
书房内安静片刻,李世民说:赵牧林林总总阐述这么多,依你们之见他是否计划率军征战?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即使侯君集,李道宗乃帝国名将,与赵牧比较依然逊色许多。
他寄希望于赵牧,却担心赵牧沉迷美色,牵挂妻儿,拒绝挂帅出征。
禀陛下,尚书令是否愿意率军征战,臣尚不清楚。不过,苏定方,薛仁贵,阿史那杜尔等将领斗志昂扬,早前往岐王府拜访,肯定是劝说赵牧领军征战。房玄龄躬身作揖汇报。
犹豫片刻,补充说:陛下,以臣之见尚书令肯定计划率军征战,目前阿史那杜尔派人北上,听闻寻找熟悉西突厥环境之人,姚懿前往赵牧的作坊,囤积大量肉干奶粉,若非征战,赵牧何须大动干戈。
杜如晦附和:近来,薛仁贵于长林军快速选拔年轻兵勇,臣犹记得尚书令说过,西征时,带领年轻兵勇作战,一来对方没有后顾之忧,战场敢拼敢杀,二来年轻兵勇作战勇猛,建功心切。
若非尚书令授命,薛仁贵岂敢私下调兵,所以,玄龄猜测没错,尚书令做好领兵征战准备,仅剩陛下下诏,即可领军出发。
第936章 安排后路
赵牧有这么自觉?
李世民怀疑杜如晦所言,不信赵牧的所作所为。
他了解赵牧,身怀武艺,胸有韬略,缺少勃勃野心。
执政多年,驾驭各类百官,他没有见过像赵牧一样缺乏进取之心的内阁官吏,称之为烂泥都不为过。
今赵牧竟然主动筹备西征,过于匪夷所思。
突然,他情不自禁回忆起李承乾所言,也许赵牧有自立建国的呢。
一时,难以判断。
陛下,您忘了吗,早年尚书令吟诗作赋称宁做百夫长,不做一书生,这些年但凡征战,或率军亲征,或积极筹划,从来没有缺席。西征关乎江山社稷,尚书令身为军中翘楚焉能临战退缩?杜如晦为赵牧说情。
房玄龄颔首,补充说:尚书令常说仅有美人,金钱不可辜负,臣觉得该添一句,他也喜欢驰骋疆场,相信尚书令肯定做好率军征战的打算。
好像也对。
上一篇:大明:自曝穿越后,老朱心态崩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