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第68节
嗯,这就是后世的三胀机的工作原理。
在三胀式蒸汽机中,蒸汽流过的并不是一个而是三个或是四个汽缸。经过三段膨胀做功之后,蒸汽内的能量显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有效利用。说得通俗点呢,就是流入冷凝器的蒸汽被榨得更干了,甚至没法像在单缸蒸汽机中那样哧哧地冲过管道。
当然,如果你还想继续压榨蒸汽的剩余能量,你完全可以在低压缸后面再接一个引擎,不过由于此时蒸汽的气压已经相当低,不太可能有效地推动活塞,因此通常的选择是串联一台蒸汽轮机,那玩意儿不需要太大的汽压就能转动。
由此,齐国的蒸汽机应用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种背景下,真正的铁甲舰便应运而生了。
泰平十年(1715年),随着技术进步和蒸汽动力的发展,催生了海军更新更有威力的战争利器问世——一艘排水量为1800吨的纯钢铁战舰“钟山”号下水。
这艘铁甲舰设计为蒸汽螺旋桨战列舰,舰长32.5米,舰体宽度为9.2米,两舷的装甲板厚度达到了255毫米,这样的装甲厚度可以抵挡这个时期欧洲各国的海军50磅炮和68磅炮打击,对爆炸性弹药也能很好的抵御。
此外,在指挥塔周围也布置了180毫米厚的装甲板进行保护,单就防护力来说,绝对是当今世界一流水平。
装甲虽然提升了防御力,但却带来了巨大的重量改变重心,这导致战舰无法像此前的风帆战舰一样在多层甲板上布置火炮。因此“钟山”号干脆取消了多层甲板的火炮,初期在两舷总共安装了18门150毫米前膛装火炮。
船上的蒸汽机采用单轴推进,装机功率1200马力,拥有4座锅炉。同时,船上还有两面辅助风帆,设计最大航速超过16节--实际上从没有达到过。在海试时,它也只跑出了最大11节的航速。
这艘真正意义上的铁甲舰经过连续两年多的试验性航行,对整个舰体又实施了多次改进,随后便于汉兴泰平十二年(1717年)正式入役,隶属于本土舰队之列。
随后两年,齐国海军又向大兴特种造船厂下达了两艘铁甲舰的订单,其中一艘被命名为“肃慎”号铁甲舰的排水量达到惊人的4000吨。
若是单以吨位上来论,这艘铁甲舰就可以吊打世界各国的所有战舰。毕竟,即便在此时的英格兰、法国和西班牙,他们也才刚刚开始研究如何生产2000吨以上的大型战舰,而且还为船材苦恼,不得不去新大陆想办法。
这个时期,3000吨以内,基本上已经是木船的极限了,再大的话就有两重以上的困难。其一是自然界很难找到那种通体直透、强度合适的木材,即便找到了,长度可能也不够,造不了太大的木船。其二是结构强度的问题,这个更无解,毕竟木材的强度天生不能和钢铁比,大船在海里航行时,各部分所受到的力非常大,强度不行的话,船只结构很容易受到巨大的破坏,甚至在恶劣天气里当场散架。
这两个困难,基本上就决定了2000多吨的排水量就是这个时期木船的极限了。再大,既不安全,也不经济--日常维护费用过高,还不如用钢铁呢!
齐国人在接连造出数艘千吨级左右的铁船后,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即便早就有铁肋木壳技术能建造3000吨以上的大木船,却也并没有大规模建造。他们宁愿建造1000-2000多吨的中型木船,这种大小的船在木材资源极为丰富的齐国(威远岛和东州地区拥有大量优质的船材)是最经济合理的,船只装上蒸汽动力系统的话,操作人员也下降几成,基本上是各大国内众多海上运输企业最喜欢的型制。
待齐英战争爆发后,齐国海军辖下已有三艘铁甲舰,但并没有派出任何一艘随同远征舰队前往欧洲。
因为,海军方面对是否派遣铁甲舰出征,还有些争论。许多海军将领认为,让铁甲舰跨越印度洋和大西洋,万里迢迢地航行到那么远的战区执行作战任务,担心会使得铁甲舰出现不可测的故障,在维护保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或者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有被英格兰海军俘获的风险,从而失去铁甲舰的秘密。
再者而言,仅凭众多的机帆战舰,就足以对英格兰海军构成压倒性的技术优势,完全不需要将这些海上“大杀器”派出去。
另外一方却认为,不论是机帆战舰,还是铁甲战舰,花费了那么多国帑,若是不能与敌交战,证明其实际的战斗力,却仅作为一种海军炫耀的“大玩具”,那造出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要将其作为一种战略威慑吗?
这种海上利器,就应该派出去,到战场上经受实际战斗的检验。虽然,这些铁甲舰在历次海上演习时,已充分显露了它巨大的威力,但那毕竟不是在真实战场上获得的数据,缺乏足够的信服力。
去年四月,太子齐惟垣代表皇帝陛下在建业军港校阅海军时,对几艘铁甲舰的表现赞不绝口,还提了这么一句,“大国利器,当布武天下,以慑夷狄,使其畏威而怀德”。
陪在旁边的海军总长、骠骑将军(上将)陆宗玄闻言,与几名海军将领互相看了看,均颔首称是。
至去年八月,海军组建第二特遣远征舰队,准备前往欧洲,以支援前期派出的第一特遣远征舰队。整个舰队由12艘主力战舰、1艘食水补给船、1艘弹药补给船、1艘运煤船组成,在作战序列中,赫然就有排水量2500吨的铁甲舰“利缨”号。
舰队于去年10月在桂州(今澳洲珀斯市)集结完毕后,稍事休整,便径直横渡印度洋,在去年11月22日,抵达黔州昌宁(今南非德班市)。
舰队在昌宁港足足停驻一个多月,对包括铁甲舰“利缨”号在内的所有舰船再次做了最为全面的维护保养后,遂于今年1月15日,扬帆起航,踏上了前往欧洲的征程。随同舰队通行的还有3艘武装运输船,携带了一千五百名印度仆从兵和黔州武装乡兵。
舰队沿着非洲西海岸一路北上,在2月12日,进抵葡属安哥拉。
在齐国强大的武力威慑下,葡萄牙驻安哥拉殖民当局宣布放弃抵抗,任由齐国人控制了罗安达和本哥拉两处重要的港口,接受齐国人对该地区的暂时统治。
在安哥拉停驻了一个多月,待地方局势稍稍稳定后,舰队继续北上,扫荡葡萄牙和英格兰设立于非洲西海岸的商站据点和捕奴营地。
4月2日,在前方巡弋的一艘轻巡洋舰报告,发现一支规模中等的英格兰船队航行在海上。得到消息的齐国第二特遣远征舰队立刻排成战斗队列,稍稍估算了下对方的航速和航向,将几艘补给船和运输船留在后面,直接扑了上去。
“利缨”号铁甲舰虽然吨位较大,也没有风帆辅助,但其速度丝毫不亚于随行的机帆战舰。在连续试射出三发炮弹后,已经航行到了与英格兰战舰“圣乔治”号大致平行的位置,六门侧舷火炮已经进入射程,士兵们装好了弹药,就等枪炮长的发射命令了。
“射击!”枪炮长看到指挥台已经下达了自由射击的信号后,立即挥动手臂,命令炮手向敌舰射击。
很快,六门侧舷火炮次第开火,他们没有使用爆炸弹,而是选用的是实心锥形炮弹。这种炮弹经线膛炮发射后,高速旋转着飞向前方,带着一股尖利刺耳的啸声。
六发炮弹有四发射失,擦着甲板掠空而过,落在另一侧的大海中,一发击中对方的一个炮窗,毁掉了他们的一门火炮。另外一发炮弹击中了侧舷,在其船身上破开了一个大洞。钻开大洞的炮弹依旧去势不减,在擦烂了一名倒霉水手的半边身子后,最终一头扎入了船舱中的储备物资,这才消耗完毕动能,彻底不动了。
英格兰人难以置信地看着眼前这一切,不敢相信侧舷船体竟然如此轻易就被打穿了。要知道,这艘战舰的侧舷船身厚度足足有16英寸(约32厘米),怎么会如此轻易就被打穿,简直跟纸糊的也没区别了。
这还是实心弹吗?
实心弹怎么会有如此的威力?
英格兰人的内心充满了惊惧。
“利缨”号的炮火洗礼还在继续。只见又是六发炮弹袭来,这次只有两发射失,一发击中了船艏的上层建筑,依旧是干脆利落地穿透了墙体,然后一连击毁了房间内数件家具,这才耗尽动能,狠狠撞在了另一侧的墙体上。一发炮弹射中甲板,连续击倒两名水手,随后落入到另一侧的海面,另外两发炮弹则击中了侧舷船身,继续制造了两个恐怖的空洞。很不幸,其中一个空洞位于水线附近。
底舱的英格兰水手们疯狂地冲了过来,拿着手头一切可以拿到的东西来封堵裂口。咸腥的海水疯狂地涌入,打湿了附近的一切,大量货物泡在了水中,但已经没有人去心疼了,大家的注意力全被水线裂口给吸引住了,千方百计想要将它堵住。
又一声尖锐的呼啸传来,一发120毫米锥形炮弹撕裂了船体,扎进了底舱之中。海水汹涌着扑入而来,似乎想要湮没这里的所有一切,无论是人还是货物。
又一队英格兰水手冲了过去,他们拿着棉花、蒙皮甚至是备用船帆来封堵这个巨大的洞口。人力抽水机也运作了起来,水手们拼尽了吃奶的力气,将涌入底舱的海水慢慢地向外排。
“呵呵,看样子对付没有任何装甲保护的木船,线性炮加实心锥形弹的威力果然巨大,效果不比爆炸弹差。”通过望远镜看到战果后,“利缨”号舰长、翎麾校尉(中校)熊继常感慨地说道。
没错,尖形弹头在线膛炮射出后,高速旋转下,产生巨大的动能,在碰到木质船壳时,几乎很轻易地就能破开一个缺口,比完全靠动能蛮力撞开缺口的球形弹要有力多了,也有效率多了。
这就是线膛炮的威力!
“以后,滑膛炮当应淘汰。”大副、宣节校尉(少校)殷延隽轻声说道。
“轰!轰!轰!……”
正说话间,“圣乔治”号发起了猛烈的反击,至少有六发炮弹击中了“利缨”号的侧舷,但厚重的装甲将射来的炮弹轻轻地弹开,除了留下几处弹痕印记外,几乎没有对船体造成任何伤害。
按照海军的变态要求,重要部位装备了铁甲的“利缨”号具有抵近射击敌军炮台的防护能力,因而,在面对英格兰战舰的炮火反击时,更是无所畏惧。
“利缨”号仗着自己皮糙肉厚,距离“圣乔治”号仅一百余米,几乎是战舰拼刺刀的位置。在承受了对方两轮炮火反击后,仿佛被激怒了,在船身即将错过“圣乔治”号时,又打出了一轮齐射,这次全部命中,一发击中了舰桥,不知道有没有造成伤亡,其余数发全部打在了侧舷船体上,制造了两个水线上方洞口和两个下方洞口,海水涌入更为汹涌。
“圣乔治”号,其一侧船体上的洞口密密麻麻,船舱底部的积水已经没过了人的膝盖。被齐国炮弹击毁的酒桶也倒在地上,在水上漂浮滚动着,让正在忙碌抢险的水手们雪上加霜。
终于,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可能挽救这艘船只了,于是所有人便一哄而散,纷纷冲上甲板,手忙脚乱地解开救生艇,将其放入大海,或者抛下木桶,然后一个接一个跳入海中。
“圣乔治”号此时的航速已经非常缓慢了,可能不需要几分钟,这艘船就会彻底沉入海底。
“利缨”号丢下这艘即将沉没的英格兰战舰,喷吐着浓烟,朝自己的下一个目标扑去。
第133章 攻守之势异也!
“舰长,对方打出了白旗,请求投降!”一名信号官兴奋地跑了过来,向舰长熊继常汇报道:“那是一艘物资补给船,没什么武力,面对我们的攻击,立即就怂了!”
熊继常点了点头,举起望远镜看了过去。
只见那艘约六百吨的英格兰战补给船上,侧桅上已升起了一面白旗,船舷一侧挤满了英格兰水手,挥动着手臂,似乎在喊着什么。大概是在请求“利樱”号不要再发射炮弹,以免他们所在的船只遭受更大的损伤。
就在熊继常即将转移视线,准备去寻找下一个攻击目标时,那艘船上突然出现了新的变化。一名英格兰军官从舱底冲了出来,手中拿着一把燧发短枪,开始呵斥着那些准备投降的水手。说到激动处,抬手举枪就朝一名正在分说的水手射击。
可能是被军官的燧发短枪给吓到了,众多水手齐刷刷地朝船艉退去。在那名英格兰军官的身旁,两名军官也下意识地避开一段距离,一边看着现场突变的情形,一边扭头朝“利樱”号张望,显见内心比较纠结。
皇家海军的荣誉感重要,还是保全自己的性命重要?
哟呵,想不到英格兰人还是有种的!
事情很明显了,有人不想投降,试图拼死力战。
“既然有人寻死,那我们就成全他们。……命令左舷炮开火,送他们去海里喂鱼!”熊继常放下了望远镜,转头朝信号兵冷冷地吩咐道。
真乃咄咄怪事,一艘并没有什么武力的物资补给船竟然要跟我们铁甲舰硬抗!
随即,便走到后部的一个窗户边,观察起远方的海平线。那里已经看不到什么了,曾经跟随他们一起出击的战舰已经不见了踪影,但从远方却能看到一道道烟雾,以及隐隐传来的沉闷炮声,他们应该凭借机帆舰的速度优势,正在追击那些星散撤退的英格兰战舰,就是不知道打成什么样了。
当然,熊继常并不怎么担心己方舰队会落败,或者无功而返。事实上,即便没有他们这艘铁甲战舰参与,就凭那十余艘机帆战舰和风帆轻巡洋舰,依旧可以轻松追上那些逃跑的英格兰战舰,唯一的悬念,大概就是能斩获多少目标。
这支英格兰舰队舰船数量十二艘,专业战舰大概只有八九艘,另外几艘估计是征用的武装商船,作为他们的物资补给船。若是对上一般的商船队,以他们这般实力,那自然是拥有压倒性的武力优势。而且,瞧他们的航向,大概率是想偷摸到好望角一带,甚至不排除潜行至南非海域,拦截和袭击我齐国商船。
但他们很倒霉,好巧不巧地在几内亚湾遇到了齐国第二特遣远征舰队,并且还都是一线主力战舰。这要是一战不能将其全歼,那也必须要把这支英格兰舰队给打残了,不使其再有南下威胁黔州(今南非)沿海地区的能力,从而确保后路海运的顺畅。
那艘英格兰武装运输补给船在“利樱”号面前,就如同一个稚嫩的孩童,以自己的执拗和无知来挑衅它的威权。
船上仅有的数门火炮,在军官的强逼下,次第打响了,射来的炮弹只有一发击中了“利樱”号,其余的炮弹均越过甲板,落入另一侧的海面上。
看着己方的炮弹几乎像隔靴搔痒一般,对齐国这艘铁甲舰没有造成任何伤害,惊惧之余,数名英格兰军官怒吼着,命令炮手们继续装填炮弹,进行下一轮的火炮射击。
大概是使用锥形炮弹成功击沉了一艘英格兰战舰,已证明了线膛炮和锥形炮弹的威力,因而“利樱”号便放弃了继续使用这种炮弹,转而将数发爆炸弹塞入了炮膛,在枪炮长的命令下,依次开炮射击,准备让对方享受一番船体被炸烂,自己的身体也被炮火撕裂的痛苦。
接连两发开花弹击中了这艘英格兰补给船,巨大的爆炸,将船上的操作台炸开一处破洞,碎裂的木屑四下迸溅,瞬间掀翻了数名水手。随即,船身冒起熊熊大火,笼罩了三分之一的甲板。
英格兰军官声嘶力竭地呼喝着,命令附近的水手立即扑灭船上的大火。
然而,又一轮炮击过后,数发炮弹再次击中船身,在带走了几名水手的生命后,也使得火势更加不可抑制,甚至几团火苗卷上了风帆,将整艘船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火把。
也许是慌乱,也许是急不择路,接连有数名水手栽入海中。仿佛是受此启发,船上的水手们不顾军官的阻拦,纷纷开始争抢船上的那艘唯一的交通艇,以便逃离火海。
这艘船没救了!
水手们争夺得是如此激烈,以至于有人对身边的同袍挥拳相向,甚至拔出利刃,阻止更多的水手与自己抢夺逃生的机会。
至于刚才那位英勇无比的英格兰军官这会也不见了身影,或许已经在士兵的护持下逃到了交通艇上,或者被人推倒在甲板上,葬身于火海,不过这个时候,谁在乎他呢?
反正这艘物资补给船要沉没了,他们这几十号人哪里也去不了,且注定有部分人要葬身海底,谁还会对此投注太多的注意力。
“利樱”号铁甲舰游曳在这片混乱的海域,仿佛就是一头饱食后的黑鲨,冷冷地注视着眼前的猎物,看着他们在垂死的挣扎,无谓的哀嚎,以及无助地在水中沉沉浮浮。
不过,此时“利樱”号盯上了数百米外另外一艘英格兰战舰。它似乎被某艘机帆船打断了主桅,速度已经降到一个很低的位置。可能是不怎么担心这艘船会跑远,己方战舰便将它丢下,继续追杀其他目标去了。
当“利樱”号那威武的炮管对准了那艘速度缓慢的英格兰战舰时,对方非常识趣地挂出了白旗。
尼玛的,接连看到了两艘船被眼前这个铁甲巨兽轻松击沉,而自身几乎毫发无损,哪还有什么战意。
这根本就是一场极为不对等的战斗!
这艘齐国铁甲舰在击沉己方战舰时所表现出的强大战力,以及它冰冷无情的击杀,这几乎击碎了他们任何一丝逃跑的侥幸。呃,好像也跑不掉,即使他们的主桅没有被打断,也无法躲过这艘铁甲舰的追杀。双方根本不在一个层级上,这确定无疑,抵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会白白送掉性命。
“利樱”号铁甲舰缓缓靠近这艘主动投降的英格兰战舰,要求船上所有人扔掉武器,降下所有风帆,随后,便派了几名水手上船,接收这艘战利品。
英格兰军官和水手们非常有幸地近距离“观赏”这艘齐国铁甲舰,在两个小时的战斗,它看起来什么事也没有,船上的油漆甚至都没有脱落多少。虽然在它的舷边,隐隐约约有几处弹痕,但似乎根本没对它造成严重的伤害,仅为微不足道的“皮毛伤”。
真是一艘令人生畏的海上钢铁巨兽!
傍晚7时,天边的太阳已经摇摇欲坠,将晚霞印染得一片通红,衬托着海面上零零星星散落着的船板、杂物,有种骄阳残血般的凄凉感。陆续有齐国战舰返回,聚集于最初交战的海面上。随同他们而来的,还有几艘被俘获的英格兰战舰和运输船,其状无不可怜兮兮,船损帆破,伤者甚众。
即便逃跑的英格兰战舰足够机灵,分散朝各个方向逃跑。但以齐国机帆战舰所展现出的高航速和火炮打击力,最终能逃脱的舰船可能会很少。若是拒不投降、顽抗到底,齐国人肯定不会心慈手软,大概率会将其击沉。
至晚上9点许,这片海域陷入了沉寂。这个时候,交战了半天的齐英两国舰队已经脱离接触,结束了战斗。
此战,十二艘齐国主力战舰对阵十艘英格兰战舰,双方在大海上激战了数小时,最终以英格兰战舰五艘战沉、三艘被俘、两艘带伤远遁的结果落下了帷幕。
另外,英格兰舰队随行的补给船,也被击沉一艘,俘虏一艘,可以说几乎团灭了这支准备摸到齐国身后的舰队。
说实话,这并不是一场典型的海上战斗,双方没有展开传统的线列对轰。事实上在整个交战过程中,因为自感实力严重不足,英格兰人的战舰并没有与齐国人硬拼。他们在稍事缠斗片刻后,立即避战游走,不断朝远处撤退。
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整个战斗过程被极大拉长,让齐国战舰不得不跟在身后,花费许多时间对其展开一场艰难的追击。
当然,齐国舰队也不是没有损伤,铁甲舰固然因为其厚实的装甲而安然无恙,但其他战舰却有多艘受损,其中有两艘风帆战舰受创不轻,船体两侧布满了弹孔,还有侧桅也被打断了两根。
最让人感到尴尬的是,一艘机帆船的烟囱被击毁,还有一颗实心炮弹神奇般地落入了动力系统之内,成功地瘫痪了这艘战舰的蒸汽动力系统。考虑到海上航行时不便于维修,怕是要抵达太华岛(今加纳利群岛特内里费岛)后,才能对其进行有限的修复。至于接下来的航程,也只能依赖船上的几面风帆了。
上一篇:三国:我马谡只想作死
下一篇: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