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136节

  赵忠亦是如此,还取了个汉名,并且叫忠字,表示了忠心主子。

  这要换成朱高煦,你杀了我父母,阉割我当太监,我不下毒毒死你全家算是客气的。

  “再查查几个侍女的底,还有原本北平有家人的当地小太监家里情况。”朱高煦想想还是不放心,让井盛再查。

  “下官知道了。”

  “还有,我父王府上有个小太监叫亦失哈,你查查他家里还有什么人在么?”

  “是,殿下。”

  安排好一些事后,朱高煦带着徐安,贺如虎去燕王府后街。

  这边有片建筑与燕王府隔街相望,以前是部分卫所官兵驻地,燕王靖难成功后就把这些卫所兵迁到他处,这里用来囤积他的私人物资。(主要是他自己的财物,和打仗抢来的财物等)

  现在由郑和负责管理和分派,每次发银给全军将士,也从这里支出。

  郑和和朱高煦关系不错,不,应该说郑和和燕王几个儿子关系都不出。

  他能得到燕王赏识,成为燕王跟前最红的宦官,肯定有过人之处。

  所以包括世子和朱高燧在内,都对郑和挺客气。

  “拜见高阳王。”郑和听到朱高煦来了,老远就跑出屋,隔着十几步就开始打招呼。

  “郑和免礼,哈哈哈。”朱高煦快步上去,伸手托住郑和的双手,动作自然,神情愉悦。

  郑和小心的陪着笑,尽管他现在身份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依旧谦虚谨慎,面对朱高煦,保持足够尊重的态度。

  朱高煦说明来意,郑和已经知道,东西准备好了一部分。

  他说准备好一部份,朱高煦就大概知道什么意思。

  郑和把他带进一座大屋,里面摆放了各种珠宝饰品,其实就是让朱高煦自己选。

  朱高煦心里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最好直接拿点黄金白银才好。

  不过他知道不能这么干。

  当下装做很狂喜的样子,在屋子里挑了一堆珠宝饰品,郑和也不出声,站在边上笑看着,也不管他拿多少。

  朱高煦拿了好多之后,好像突然反应过来,不好意思的问:“我大哥有了瞻基时,拿了多少?”

  郑和不动声色,小声的笑道:“这个奴婢不知呐,不过燕王说了,高阳王为燕军立下大功,拿多少都不过份呐。”

  “哈哈哈。”朱高煦哈哈大笑,心想,燕王有没有说过这话可不一定,这郑和到是很会做人。

  郑和即然这么说,他也不客气,又多拿了几件,这才离开。

  等到了另一间房,郑和已经帮他准备了几箱财物,有黄金、白银,还有人参、绸锻,朱高煦回去后估算下,所有东西加起来,五万两白银是有的。

  当然,这是他第一胎孩子,燕王府才会如此重视,后面的可不会有这么多了。

  之后朱高煦继续在北平练兵,每隔几天陪陪两位夫人,十月初时韦沫儿也有了喜,这让韦达十分振奋。

  十月上旬,燕王朱棣收到消息,南军准备北上,朱棣当即决定发兵。

  这仗没带朱高煦和朱高煦的部下,结果和原历史上一样,吃了个大败仗。

  朱高煦收到消息是,已经是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初。

  而燕军是正月十六日返回北平,此战大败,全军士气低落。

  建文三年正月初,北平又是大雪。

  从前线刚刚回来的蒙古人李贤正在朱高煦家里向他汇报前面的战况。

  上次燕王成立五军后,李贤部被燕王分进朱高煦部,朱高煦出征时,他的一千多蒙古精骑都会跟着朱高煦。

  这次朱高煦和本部四千人没出战,李贤的一千多蒙古精骑被燕王抽调。

  “十月二十五,大王暗中派人在津海直沽(朱棣登基后,因他带兵经过津海,改名为天津)修建浮桥,然后领军从通州折南,沿河昼夜兼行,袭擒监仓哨所百余人,南军遂不知我军动向。

  我军于十月廿七到沧州,敌军守将徐凯尚在修筑防御中,将士来不及换上战甲即投入战斗。我军大将张玉率部队肉搏攻下沧州城。斩首万余级,获马近万匹,生擒都督徐凯、程暹、都指挥俞琪、赵浒、胡原、李英并指挥以下百余人---”

  这时朱高煦才知道燕王连他也瞒过了。

  之前燕王说要去打辽东,全军所有将领都以为是打辽东,很多人还有异议,因为觉的山海关不好打,路途又远,还是天寒地冻的冬季。

  不料燕王走到一边,突然转攻沧州。

  南军徐凯还在抢修沧州城,没想到燕军突然攻到,很多修城的兵士都来不及穿甲,两个时辰不到,就被燕军攻下。

  李贤接着又说到一件恶性杀降事件。

  燕王起兵之初,抓到降兵都是先问跟不跟燕王干,然后同意的留下,不同意的才砍头。

  因为当初燕王兵少,需要更多的兵马。

  现在燕王兵势越来越重,如今全军有多少万人只有燕王等几人知道,但朱高煦毛估估,二十万以上是有的。

  所以后来有降兵时,燕王都不会再乱杀。

  而这次在沧州得到两三万降兵,燕王不但没有收降,而且决定全部放走。

  第一天燕王凭证遣散了大部份投降的士兵,没有派遣的三千多人,原本准备等到明天给碟。但谭渊一夜之间把他们全部杀了,使得燕王大怒。

  史记:谭渊说:“这些都是壮士,他日必成后患。”燕王说:“如果你说的话,应该杀完敌人。敌人可以尽吗?”谭渊惭愧而退。

  谭渊暴虐杀降的事在当时的燕军中也只能算小事,燕王也没有过多责怪谭渊。

  可朱高煦却从中感觉到了燕军现在的困境。

  那就是,北平地带粮不够多了。

  燕王这次是不想多养这么多人,所以才命令遣散投降的两三万南军。

  不然以燕王的性子,兵马当然越多越好。

  李贤接着又道。

  燕军自长芦渡河经过景州,十一月初四到达德州,并不理会济南城。时盛庸守卫德州,朱棣招降盛未果,遂南下;盛庸军袭击燕军后军,却因为朱棣亲自殿后,南军将士都不敢射箭或接战擒敌,即便朱棣所部仅数十骑,燕军擒杀百余人再而全军而退。

  朱高煦听到这里,不由哑然而笑。

  后世都吹朱棣有多牛逼,靖难之战有多么难。

  北平城瞿能破门李景隆不支援,白沟河战朱高煦奋力相救,然后大风狂吹反败为胜等事不说,仅燕军受挫,燕王殿后就有多次,甚至很多次燕王都是单人单骑,或仅数十骑,而大量的南军不敢射箭和接近。

  如果没有小皇帝那句千古名言,‘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朱棣不知死了多少次,靖难早就败了。

  李贤看到朱高煦笑,也不由笑道:“大王多次单骑殿后,南军不敢掠射,我军全身而退,朝廷的小皇帝,也真是,嘿嘿”

  连他也觉的小皇帝不靠谱,更没想到南军这么胆小。

  突然朱高煦想到一件事:“南军降将瞿能可在军中?”

  李贤道:“瞿能跟着朱能,但不领兵,大王让他观战,出出点子。”

  “特娘的。”朱高煦大骂,心中却是暗喜,燕王这是打算将来要让瞿能领兵?

  燕王知道朱高煦杀了瞿能的儿子,还打算让他领兵?这是几个意思?朱高煦更加感觉到燕王的套路。

  李贤表情尴尬,想必他也知道朱高煦杀了瞿能儿子,瞿能和朱高煦相互不对眼。

第164章 没有朱高煦就惨败

  李贤又接着道:十一月,燕军到达临清;燕王决定扰乱南军的粮道,遣轻骑至大名,焚其粮船。燕军从馆陶渡河(卫运河,京杭运河的一部分;当时黄河夺淮入海),先后到达东阿、东平,威胁南方,迫使盛庸南下。盛庸将计就计,决定在东昌(今山东聊城)决战,并在阵中摆了大量火枪和毒弩。

  盛庸擅长火器,这次更是全面发挥所长。

  十二月廿五,燕军至东昌,盛庸率部出城迎击。朱棣仍然亲自率军冲锋,沿用之前的战术,先冲击其左翼,但因盛庸部署了精锐步兵于彼而不动;然后又冲击其中坚,盛庸开阵将朱棣诱入,然后合围。

  朱棣被重重包围,燕军张玉、朱能分别引兵来救,朱能负责杀入重围援救朱棣,张玉则负责吸引分散敌军,终于朱棣和朱能会合,逃离战场。但大量燕军军士被预先布置的火器剑弩所伤,张玉则战死。平安亦率兵赶来,与盛庸合兵作战,大败燕军。

  次日,朱棣不服,再战南军,又是大败,共计损失万余人,这下朱棣终于识相了,决定北还。

  史记:“盛庸等率部追杀,北军死伤甚多。”

  东昌之战可谓燕军起兵以来最惨重的败仗,死伤头号大将张玉,损兵折将无数,指挥使级别就阵亡了好几个。

  而且朱棣多次濒临险境,但是由于朱允炆的“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旨意,诸位将领怕被朱允炆带上杀叔的帽子,而被处决,又怕抓住朱棣让朱允炆难做,朱允炆之后会刁难自己,南军不敢伤害他,也不敢抓他;朱棣也恃此特权,单骑视察前线或殿后,南军无可奈何。

  朱高煦默默听着李贤的述说,内心霍然开朗,心情也舒展了很多。

  因为后世成祖高光记载,还有无数粉迷的吹捧,这让朱高煦以前也一直以为燕王朱棣的军事才能牛逼的不行,后世甚至还有人把他和李二相提并论,甚至远超李二的说法。

  所以自穿越以来,燕王朱棣一直像座高山,紧紧压在朱高煦的头顶。

  毕竟他自己所谓的军事才能,几乎为零。

  但现在,从靖难起兵以来,到这次东昌大战结束,朱高煦可以肯定的认为,燕王朱棣的统兵能力是有,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后世吹捧的地步。

  历史上朱棣能成功,只有两个解释,那就是运气和南军猪队友的相助,没有其他。

  当然了,现在燕军中还是有几个良将的能力,不在朱棣之下,甚至比朱棣还强。

  诸如李彬,李远,徐忠三人,都是能独挡一面的大将。

  驻守永平的郭亮也是,朱高煦已经见识过他的能力。

  北平防守战,守住瞿能的刘江,同样能力出众。

  朱棣最大的本事,大概就是很少犯错?而且很识相。

  朱棣是个聪明的人,所以对付别人很有套路,也很识相,每次要吃败仗,通常第一时间就跑,降低了损失。

  围济南失败撤退也好,东昌败退也好,虽然燕军都败了,但损失不过万余人。

  反观南军,每次失败,俱损失惨重,打底三五万,甚至十几万的损失。

  还是得骑兵多?朱高煦知道燕军骑兵多,所以败了之后,可以立马转身跑,南军追不上。

  双方有如辽宋,一边可以败十次,一边不能败一次。

  李贤正在说到最后,却发现朱高煦眼中隐隐似有笑意。

  他不由一愣,为啥燕王败了,高阳王好像挺高兴的?

  下一刻他恍然大悟,这次燕军大败,是因为没有带朱高煦过去。

  燕王不带高阳王,高阳王自然心里不爽了。

  朱高煦正在想着心事,突然感觉到李贤不说话,他赶紧看过去,发现李贤表情怪诡,心中一惊,知道自己刚刚幸灾乐祸的表情,可能有被他看到。

  “哼。”朱高煦马上做出一副不甘心的样子:“这次若是本王随军出征,咱们如何会大败。”

首节 上一节 136/5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