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431节

  苏州最近连年水灾,失收无算。

  朱高煦要求工部派工匠和技术专家现场查看之后,给出一个数据。

  兴修苏州七县一州,八地水利修建,分成三十二块。

  每块由朝廷出资一万两到三万两不等,对外招商。

  即商人们接下某片地方的水利修建,朝廷约定给商人二万两银,先付一半定金,商人找人去干。

  朝廷验收合格后,支付余下工钱。

  整个苏州水利修建,大概要花钱八十多万两。

  以前这事都是朝廷自己在干,明初还好点,到明中明末,各级官员中饱私囊,真正落到实处的不到一半,甚至十分之一。

  现在交给地方商人,朝廷监督,干的不好,还要砍头。

  干的好的,朝廷登记在册,以后有同样的工程,优先发包。

  身为穿越者,当然知道这种事在大中国还是有很多操作空间,关键的关键就是监督,监督不到位,啥都是没用,中国人有一百种办法能大赚其钱。

  但古代人肯定没后世那么多道道。

  夏原吉当然是第一次听说这事,他犹豫了好一会,小心的问:“干的不好,还要砍头,商人们为啥要干?”他莫名奇妙。

  朱高煦笑道:“只要有钱赚,肯定会有人去干,朝廷制定的价格,肯定要有利润在里面,商人们看到利润,自然愿意去干。”

  “即有利润,为啥朝廷不是自己干?”夏原吉奇怪的问。

  朱高煦想了想,你要跟他解释,官员会贪腐会中饱私囊,估计他还不服气的,因为夏原吉不是这种人。

  于是便问:“夏部堂知道你屁鼓下面这张凳子值多少钱吗?”朱高煦指了指华盖殿中的一张凳子。

  夏原吉低头看了眼,笑道:“这种广东产红木凳子,臣看大概一两左右。”

  他还是比较识货的,能看出是红木凳子。

  朱高煦不动声色道:“朕派人去京师市场上看过,同样大小,用料差不多,价格在八钱左右。”

  夏原吉表情得意,因为他猜的差不多。

  “但是这是建文皇帝时期买进宫的,内承运库,支银二十八两。”

  “啊”夏原吉目瞪口呆。

  “天下的官员,不是每个都是夏部堂,也不是每个人,能像夏部堂这样洁身自好,正直清明。”

  “如果这些工程让朝廷来干,将来所耗银钱,只会更多。”

  夏原吉若有所思想了想,突然道:“若是有官员和商人勾结,或商人买通官员,明明两万能干的工程,报价十万,岂不是同样损害了朝廷的利益?”

  “夏部堂能想到这方面就对了,所以说,要有标准。”

  朱高煦向他解释,假设苏州某地要修建十部水车,疏通两条运河。

  官方要预算开支。

  木料需多少,铁料需多少,运河长度多少,人工多少,大概多少天能完成。

  然后根据标淮给出一个初步的价格。

  所有用料的价格,以当地市场实际价格为准。

  你不能出现,市面上五千的计算机,你官方采购变五万的事情。

  因为后世东西太多,可操作空间也大,现在物品比较少,干这些事,也就是人工工资,和用料,还有时间,都是比较能预算的。

  一旦出现离谱的价格,肯定能看的出来。

  现在大明朝的操作空间就比较小,木料多少,铁料多少,人工多少,都是透明公开,或者来去不大的,后世还有进口和国产,同样的东西,换个品牌价格就天壤之别。

  朱高煦这时又从桌上拿了本帐簿似的东西,让钟显交给夏原吉,夏原吉拿到手后,发现是工工部一本书,叫《工部厂库须知》,这本书统计着全国各种材料的价格,比如现在木炭每百斤3~3.5钱,煤炭每百斤1.3钱,建铁(即闽铁)每斤0.16钱,白棉布每匹长三丈二尺共3钱,到染局染成青色每匹要0.75钱,绒绳每斤9钱,白棉线每斤1.2钱,生漆每斤0.65钱等等。

  他大概翻了翻,有点明白皇帝的意思,以后各种工程以这个来计价,然后留点利润给民间的商人来干。

  但听朱高煦这时道:“这是工部记载的价格,也是工部采购的价格,可是夏部堂知道吗?”

  “市面上,每一钱银,可以买一百斤木炭,每斤闽铁,为0.1钱,每匹白棉巾为1.5-1.6钱---夏部堂,朕正想问问你,这些价格,都是谁登记记录的?是户部吗?”

  夏原吉脸色大变,工部厂库这些采购价格,都远远高于地方实际价格,但这真不归他管,他也不知情,他当即道:“臣的户部可不管这些定价,这是工部自己定的价,大明开国以来,更是如此。”

  他的意思,明朝建国就这样了,陛下你可别懒到我身上。

第456章 先对付读书人

  朱高煦点头,脸色也严肃起来:“责令工部重新编注《工部厂库须知》,由工部上报材料名单,由户部调查定价,由都察院最后查核。”

  “每件商品,都不能高于市场价十分之一,每月由锦衣卫随机抽查部份,凡工部采购价格高于市场价过大,即定为贪污,参与定价和审核的官员,都要治罪。”

  按说工部采购是批量采购,价格只会便宜,朱高煦还留了空间,不能高于市场价十分之一,也算对相关官员的一种默认。

  夏原吉听完,点头道:“陛下这办法不错,工部提供名单,户部定价,都察院审核,凡被查出定价过高者,参与定价和审核的官员,都可以视为贪污,这样大伙就都得认真干事,不敢偷懒和捞好处了。”

  只要各种物品都有准确的定价,朝廷就不会出冤枉钱。

  后世东西分进口国产,大牌名牌,所以一样东西定价空间巨大,但大明现在没有这样的问题。

  什么东西什么价,市面上清清楚楚,不可能出现定价离谱的事。

  之前有价格离谱,是因为没有人知道也没人管这事,皇帝更是在深宫不管物价不知物价,被蒙在鼓里也是正常。

  按朱高煦的做法,以后朝廷的工程由朝廷先算价,比如成本(包括人力)大概一万两,然后加价三成,即一万三千两交由地方商人,商人们还可以竞争。

  假设有商人觉的一万两千两也能干好,就交给这个商人。

  当然,这放在后世,可操作的空间又大了。

  但朱高煦要求,一是不能转包,谁接的工程谁来做。

  二是工部,户部,都察院加锦衣卫四方督查,工程验收交付之后,现场立石碑,刻有督查人员名字,官位,吏部也存档,将来在有效期内工程出了问题,倒追二十年,参与验收和督查的官员全家治罪。

  “朕这么说吧,什么都要按标准来,不是按相关人员的嘴巴来。”

  “假设一段城墙要求三丈三尺高,就必须三丈三尺,一寸都不能少。”

  “用的青石要求每块十寸厚,就必须十寸厚。”

  “河坝宽五丈,就是五丈。”

  “每项工程,所有数据,都要有书面记载,存档,验收时一项数据过不了,就不能通过。”

  “凡查到以次充好,鱼目混珠者,斩。”

  皇帝要求非常严格,多次重申标准两个字。

  夏原吉开始没听懂,慢慢就懂了。

  标准就相当于规则,工程中制定了标准,就全盘按照标准来干,只要官员们在进行中擅自改了标准,那就是死罪。

  “这本子是手抄的,只有一本,你拿回去,看过后,传阅六部官员,大家好好学学,以后就按这个来,有什么地方要补允和更改的,也随时可以向朕提,咱们一起完善。”

  “臣遵旨。”夏原吉接过朱高煦的小本本。

  但朱高煦的小本本可不只这一本。

  他立刻又转身招呼了下,毛信又递过来一堆,纸质材料,还挺沉的。

  朱高煦将其平铺在大桌子上。

  夏原吉起身凑过来看。

  发现是很多地图,最上面这张,是京师的地图,但地图像是新画,简洁明了,比以前的大明地图清晰很多,而且连他看了几眼都能看懂。

  “户部和锦衣卫为天下田地确权时,要注意留下一些地方。”

  “这是京师的。”

  “这边大教场这里,朕将来要建军校,所以最少要留五百亩。”

  “这里,朕将来要建火器局,也需要大片土地。”

  “这边,朕将来还要建科研局,也需要地方。”

  “朕尽量,不选用粮田所在,但有时侯为了地利,肯定还会用到部份粮田,所以在要确权之前,先占据。”

  夏原吉简单看了下,发现皇帝要在京师新建的各类奇怪的衙门有很多,至少十几个。

  当然,皇帝说这是将来或许十年二十年后才会全部完成的事,现在只是占个地方。

  “各省布政使司所在,都要留出相应的地方。”

  “你们户部要在全国新建几十个粮仓,也需要预先留出土地。”

  皇帝是考虑到确权的后的土地归属问题,所以要在确权之前,先留一部土地,当然,按皇帝的话说,尽量不要用到粮田。

  夏原吉好像想到了什么:“天下的田地都确权了,若干年后,朝廷如果用到百姓的田,百姓不肯卖怎么办?”

  “标准,朕刚才说了,有标准。”

  “这就涉及到拆迁的问题。”朱高煦道:“朝廷要出标准。”

  “用做军事时,征收百姓粮田,是多少钱一亩。”

  “用做民事时,比如修路,建桥,是多少钱一亩。”

  “用做房地产时,是多少钱一亩,用做工业时,是多少钱一亩,都要有相应的标准。”

  “其中军事和民事,是百姓必须要卖的,其他的,百姓可以不卖,如果卖以标准来办,百姓无法加价,朝廷也不会低价,大家一起按律法办事,都没话说。”

  “陛下,什么是房地产和工业?”夏原吉问。

  “额,暂时说了你也不懂,反正将来会有,可先确立标准,以后由后人来改进。”

  夏原吉也没再问,只感觉皇帝想法比谁都多。

  夏原吉来的时候空着手来的,走的时候还跟着两锦衣卫,帮他抱着好多资料和地图。

  朱高煦等他走后,用手捂着额头,感觉这皇帝真不好当,特别是穿越者,看什么都不顺眼,这个想改,哪个也想改,狠不能把大明帝国弄个底朝天。

  但他时间和精力有限,必须要从各种想干的事里,找出先后,一步步来。

  洪熙元年他没什么大动静,刚刚登基,以稳为主,然后裁了一部份老兵,提升部队战斗力。

  今年他的目标很确定,先是确权和税改,要征税,保证帝国收入,有了钱,才有底气办其他的事。

  至于教育和科技什么,还得排到后面,等有钱才能办。

首节 上一节 431/5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