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711节
“武则天登基之后,李旦就被降为了皇嗣,一切按照太子的规格制度来,但就像是我刚才说的那样,这个位置武承嗣也想要,而武则天也在这两人之间摇摆不定。”
“最终还是狄仁杰劝到,这侄子和儿子,当然是给儿子了,李旦的太子之位这才确定下来,不过李旦对于这个位置,真的是觉得没有他活命更重要。”
李世民说道:“这又是何出此言?”
萧然说道:“按照正常人来说,这肯定是喜极而泣的,但是李旦都快要被吓死了,他深怕哪天武则天又想要将政权拿回来,那时候他就是第一个被开刀的。”
“所以他数次称病不朝,请求将储君之位让于李显,武则天这才又立了李显为太子。”
对于李旦来说,这个皇位他可以不要,但是他想活着。
说到这,萧然突然想起来李旦的一个神奇之处,这可是其他皇帝没有的经历,那就是当宰相。
是的,李旦他还当过宰相。
当时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诛杀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逼迫武则天禅位于李显,是为唐中宗。
李旦则是统率南衙禁军,捕获韦承庆、崔神庆等张氏党羽,因功被拜为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更是以宰相的身份参预国政,并加号安国相王.
第551章李显李旦的奇葩骚操作!
后来李旦辞去太尉及知政事之职,唐中宗又欲立李旦为皇太弟,但却被其拒绝。
李世民突然问到:“李旦在位究竟多久?”
“算武则天掌权的时候吗?”
李世民摇了摇头,“自然是不算的。”
萧然想了想,说道:“李显死了之后,韦皇后想要效仿武则天,立了李重茂为皇帝,她自己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摄政,但是,李旦作为皇帝的叔父,被拜为太尉,与太平公主成为韦后夺位的主要障碍。”
“于是她便想要将二人置于死地,而李隆基则在京师暗中招揽豪杰,与太平公主密谋匡扶社稷,兵部侍郎崔日用本是韦氏一党,因惧祸将韦氏阴谋密报给李隆基。”
“李隆基抢先发动兵变,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而后迎李旦入宫辅佐少帝,李重茂迫于形势,请求让位于叔父李旦。”
李世民了然的说道:“如此一来,他才算是当上皇帝?”
萧然点点头,“没错,而且在一开始的时候,李旦还在推辞,是在李隆基等人的劝说下才登基的,不过哪怕是按照年份来看,李旦也不过当了三年的皇帝。”
李世民说道:“莫非是李隆基等不及登基了?”
萧然摇了摇头,说道:“那倒不是,要是他真的等不及的话,当初直接自己登基就是了,说起来还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较量导致的。”
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后,政治势力日益增长,成为太平公主干预朝政的主要障碍。
太平公主为了长保权势,便想更易太子,于是在朝野散布流言,声称李隆基并非皇帝嫡长子,没有被立为太子的资格,但因李旦公开宣谕平息流言,未能得逞。
她还在李隆基左右安插耳目,监视他的日常行为,并与窦怀贞等大臣结为朋党,密谋加害李隆基。
后来,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矛盾逐渐公开化,她甚至将宰相邀截在宣政殿光范门内,暗示他们应当劝皇帝改立太子,遭到宋璟的严词拒绝。
李旦听从宰相的建议,命李隆基监国,并将可能威胁到太子地位的李成器等诸王全部削去兵权,同时让太平公主迁居蒲州。
但太平公主却到李旦面前哭诉,不但留在了京中,还将姚崇、宋璟贬出了朝廷。
后来,李旦又欲传位给太子,虽在群臣的谏阻下未能如愿,但却将政务全部交给李隆基处理,自己仅掌握军务、死刑的处决权,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
李世民说道:“他倒是一心扶持太子,可惜啊,李隆基最后还是辜负了他。”
萧然则是说道:“没有什么辜负不辜负的,就算是他支持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真的登基了,也不能保证她就能做的比李隆基更好。”
李世民想了想,觉得确实是这个道理。
毕竟李隆基之前做的不也是挺好的么,谁知道后来就昏庸了呢。
李世民说道:“可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较量,他又站在李隆基这边,怎么会突然退位呢?”
萧然说道:“这就和太平公主有关系了。”
当时正好赶上有彗星划过。
太平公主为了除掉太子李隆基,在彗星之事上借题发挥,指使术士向李旦进言:“彗星出现标志着除旧布新,而位于天市垣内的帝座星、心前星均有变化,这一切都预示着皇太子将要成为天子。”
她本意是指太子将会篡位,想借此挑拨李旦与李隆基的父子关系,引起李旦的猜忌之心。
但李旦却认为这是天意让他禅位太子,决定“传德避灾”。
本来李旦对这个皇位,就没有什么执念,按照他的想法,就是轮到他了,他才登基而已。
要是让他自己选择的话,他是不会选择当这个皇帝的。
毕竟累死累活的,还有生命危险。
所以说太平公主这一招可以说是弄巧成拙了。
而他们见自己弄巧成拙,又极力劝谏,认为李旦不可禅位。
李旦却道:“中宗年间,奸佞擅权,上天多次示警。我当时就曾请中宗择立贤子,以避灾祸,结果惹得中宗不悦。我为此忧惧数日,寝食难安。难道说,我能劝说中宗禅位,而临到自己该禅位的时候,却反而做不到吗?”
李隆基和李旦的关系还是挺好的。
所以在得知李旦想要禅位之后,李隆基连忙入宫,叩头力辞。
李旦道:“社稷能够安定,我能够登基,都是你的功劳。如今帝座星有灾异出现,我传位给你,是希望能转祸为福,你又何必有所疑虑。”
李隆基仍极力推辞,李旦又道:“你若是一个孝子,就当接受禅位。难道非要等我死了,方肯在柩前即位吗?”李隆基只得答应,流涕而出。
李世民突然叹息一声,说道:“皇家为了皇位,总是争得头破血流,没有当皇帝的,想要当皇帝,当了皇帝的,又不想退位,可人生不过百年,何必如此执着呢?”
萧然说道:“可能是为了那万人之上的权势吧。”
李世民说道:“他们的眼中只看得到权势,却看不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才会有那么多的昏君。”
不说别的,哪个皇子不是自小就有朝中的大儒教导的,他们的师资环境都好得很。
只要不是智力低下,那里会有那么多不懂政事的人呢?
他们之所以昏庸,不过就是放任自己罢了。
有的人当上皇帝之后,想着为百姓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有的则是觉得自己得到天下的供奉,那自然是怎么高兴怎么来。
这样的人,是肯定不堪为皇帝的。
萧然说道:“我们现在做的不就是让这些不堪为皇帝的人去吃他的糠咽菜吗?”
李世民被萧然的话给逗笑了,大笑着说道:“对对对,正是如此,让他们去吃糠咽菜吧!这天下之主,自然是能者居之。”
说完这句话之后,李世民又说到:“像是李隆基和李旦这样的感情,还真是少见啊。”
萧然点头,“确实少见。”.
第552章李隆基和李旦的双向奔赴!
毕竟一个是坚决退位给儿子,一个则是连造反的时候,都不让自己爹知道。
当时政变前,李隆基并未把兵变计划告诉李旦。
他对刘幽求、葛福顺等人道:“此番举事是为了挽救大唐社稷,事成福祉自当归于相王。但若万一事败,我们以身殉国便是,何必连累相王。现在将计划告知相王,他若赞成,就是让他也参预这种危险的行动,若不赞成,必会坏了大事。”
政变成功后,李隆基请李旦入宫稳定局势,并叩头请罪,李旦抱着李隆基,哭道:“社稷宗庙不坠于地,全都是你的功劳啊。”
他们父子二人也可以说是双向奔赴了。
李世民开口说道:“其实只有这样,皇室才能和谐,不至于父子兄弟相残啊......”
萧然看着李世民说道:“但是能做到这样的又能有几个人呢?”
听到这话,李世民沉默下来。
确实,就说普通人家,若是家中有产业,几个子女还要争一争,何况是整个天下呢?
于是李世民感叹一番,便也不去想了。
他现在更想要知道的是,李旦在位这短短三年,有没有做什么实事。
萧然说道:“这自然是有的,李旦这个人,并不是一个昏庸的人,甚至可以说,他看事情还是很通透的。”
和李亨那个憨包根本就不一样。
李世民有些好奇的问道:“怎么个通透法?”
萧然说道:“就说他对待官员上面来看吧,当时侍御史杨孚执法严明,纠劾官吏,不避权贵,因而受到权贵的诋毁。”
“但李旦却说:‘在老鹰搏击狡兔时,必须赶紧帮助它,否则它就会反被狡兔咬伤。御史纠劾奸恶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君主不对他多方保护,他必会被奸恶之徒所咬伤’,由此可见,想要让李旦听信谗言,那真是不可能的。”
要说李旦他通透,李世民是相信的,毕竟不通透的人,也不会将皇位看的这么淡了,但是他对于萧然说的,李旦绝无可能听信谗言,却有些不相信。
“他真的从未听从什么谗言?”
萧然想了想,说道:“应当是没有的,主要是当时他身边的宰相,那可都是留名青史的名相,而李旦也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有他们的劝谏,李旦想要听信谗言的可能性还是很低的。”
说到这名相,李世民精神了。
身为皇帝,自然是最喜爱这些有能力有本事的大臣了。
于是李世民便问道:“你说的名相是谁?”
萧然一笑,“那自然就是姚崇了。”
姚崇此人,历经了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
不论史书上如何书写,在对待人才这方面,武则天是不可诟病的。
哪怕是有人写文章骂她,她看了文章之后,觉得这人写得好,都能重用的一个人。
更何况是能当上宰相的姚崇了。
李世民突然说到:“姚崇啊,我对他到还是有些印象。”
萧然没有接话,而是说道:“姚崇年轻时生性洒脱,注重气节,勤习武艺,以打猎自娱,二十岁后发奋读书。”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二十岁已经要娶妻生子了,他这个时候才开始发奋学习,但是却能够一鸣惊人,由此可见他的天赋如何。
在武则天时期的时候,契丹并不安分,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发动营州之乱,攻陷河北数州。
当时,军机事务繁忙,但是姚崇处理得当,有条有理,也因此深受武则天赏识。
由此,姚崇就入了武则天的眼。
但是在他升任宰相之后过了几年,姚崇的母亲年迈,姚崇便辞官请求回家照顾母亲。
武则天也因此免去了他宰相之位,但是没过多久,就想让他兼任夏官尚书。
这夏官尚书是掌管兵权的,由此可见武则天对他的信任。
但是问题就出在,姚崇当时是相王,也就是李旦手底下的人。
李旦和武则天的关系不用多说,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姚崇便推辞到:“夏官执掌兵权,臣是相王府属官,兼任夏官不利于相王。”
上一篇:抗战:我,浙江军阀!称霸上海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