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712节
其实说白了,就是姚崇他是李旦这边的人,他要是手里再有武则天给他的兵权,万一哪天这母子俩闹起来了,他手里拿着兵权,那就不是信任了,那是催命符。
但是这话肯定不能说,姚崇也不是个傻子,所以便说是对李旦不利。
而经过他这么一说,武则天也就同意了。
李世民说道:“所以他对武则天应当是拥护的?”
萧然摇了摇头,“也许是,也许不是,但是神龙政变的时候,姚崇也是给予了协助的。”
这件事情不能说姚崇做的对或者不对,也许武则天对他确实是有着知遇之恩,但是换一个清明的皇帝,姚崇也还是会崛起。
而且更重要的是,当时那场政变,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最重要的是,这天下姓李,他们是不会允许改姓武的。
李世民对此并没有发表什么意见,只是默默的点了点头,随后示意萧然继续说。
萧然便继续说道:“而且姚崇和张易之也是有着旧的仇怨的。”
李世民对此倒是有些好奇,问道:“这张易之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不是武则天的男宠吗?”
萧然点点头,“没错,当时张易之欲把长安大德寺中的十名僧人调到定州,充实私置寺院,致使僧人上诉。姚崇不顾张易之的屡次说情,断停此事,因此得罪张易之,被贬为司仆寺卿,但仍保留宰相头衔。”
“而且发动神龙政变的张柬之,就是姚崇推荐的,当时姚崇要出镇灵武,便举荐了张柬之为宰相。”
李世民说道:“原来如此,这样说起来,一切似乎又是都情有可原了。”
若是武则天不重用姚崇,姚崇不会推荐张柬之,张柬之也没有机会当宰相然后推翻武则天。
所以说,有的时候,一切都是因果罢了。
“姚崇这个人,确实是很有才能也很有想法的一个人,他是一个绝对的贤相。”萧然说到.
第553章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爱恨情仇!
当李旦继位后,姚崇就被征召回朝,和宋璟一起治理朝堂,革除中宗时期弊政,任用忠良,贬黜奸邪,赏罚分明,杜绝请托,使得各项法度重新得到整饬,朝野都认为国家复有贞观、永徽之风。
不过姚崇这一生倒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李旦继位之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关系也破裂。
太平公主干扰朝政,诸王手握兵权,对皇太子李隆基构成威胁。
姚崇与宋璟密奏睿宗,建议将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礼外放为刺史,将岐王李隆范、薛王李业由羽林将军改为东宫属官,并让太平公主迁居东都。
为的就是保障李隆基的地位。
不过对于王爷的处置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他们提议要将太平公主迁居,那就相当于要让太平公主远离政治中心。
心中一直有野望的太平公主自然不满。
但是身为公主,她自然不能去和姚崇等人计较,于是她便指责李隆基。
李隆基无奈,只得上奏皇帝,称姚崇离间宗室。
姚崇也因此被贬为申州刺史,后历任扬州长史、淮南按察使、同州刺史。
但是尽管被贬,他在治理地方的时候,政法简肃,吏治清明,得到百姓立碑颂扬。
李世民突然开口说道:“我怎么觉得这个姚崇,好像和其他的宰相不一样?”
萧然一笑,说道:“一般的官员,自然是忠于皇帝的,但是姚崇不一样,他忠心的,是皇帝,也不是皇帝。”
这话说出来有点像是废话,还有点绕口令的感觉。
但是李世民却听懂了。
一般的朝臣,忠心的是君主,但是姚崇不一样,他忠心的皇家。
谁坐上那个位置对姚崇来说并不重要,只要谁是皇帝,他姚崇就辅助谁。
这么一看,似乎姚崇并不忠心的样子,但是实际上,这确避免了结党营私,站队皇子而导致同室操戈的坏处。
萧然说道:“姚崇是真的为了皇权的稳固,为了百姓安稳而努力的,而且姚崇的胆子还是挺大的。”
在李隆基登基之初,想要任命姚崇为宰相。
这要是一般人,早就迫不及待的答应了,这可是宰相的位置啊。
但是姚崇没有,他直接像李隆基提出来十点要求。
包括但不限于能否对宠爱的亲信的不法行为严加制裁,能否不让宦官参政,能否施行仁政,能否不再贪图边功等等。
并且直言道,只有李隆基答应,他才愿意当这个宰相。
李世民开口说道:“他倒是敢如此拿乔?”
萧然点点头:“没错,他就是敢。”
李世民一笑,“我倒是知道你为什么说他的胆子大了。”
这可是在对着皇帝拿乔啊,他也真是不怕李隆基一怒之下把他给砍了。
萧然说道:“姚崇有什么好怕的呢?他一身的功绩和功劳不是放在那里好看的,何况这可是在武则天和李旦时期都赫赫有名的人物,更是为了李隆基的皇位出谋划策,甚至被贬的人。”
“说起来,倒也算是李隆基的半个长辈了,他怕什么,何况他又不是第一次当宰相了,也没有什么好稀奇的,对他来说,他是不是宰相根本就不重要。”
李世民在脑海中一想,觉得倒也是如此。
姚崇历经三朝,就算不是宰相又能如何呢?难道还有人会看轻他,不给他面子不成。
萧然则是突然想到了李旦信奉道教的事情,于是便说道:“在姚崇提出的十条要求中,有一条是‘能否禁止营造佛寺道观’。”
李世民问道:“这可是有什么缘由?”
萧然点点头,“自然是有的,李旦就十分信奉道教,要不然也不会太平公主说彗星的事情的时候,他就觉得这是上天在暗示他从而退位了。”
李旦崇信道教,曾召见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向他请教阴阳术数。
司马承祯道:“所谓‘道’,就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李旦又问:“对于个人修行来说,无为是最高的境界,那么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呢?”
司马承祯答道:“治理国家与个人修行是一个道理,只要顺应世间万物的自然发展,屏除私心杂念,国家便可趋于大治。”
李旦大为赞赏,将司马承祯比喻为教育黄帝的广成子。
不过李旦虽然崇信道教,但是却并没有大动干戈,而且,在问道的时候,还不忘了问朝政。
本来李世民对于这些信奉佛教道教的人都十分的没有好感,但是此时听萧然这么说,心中的成见倒是放下了几分。
没有因为自己的信仰而放弃朝廷,那就不是什么大事。
毕竟他是皇帝,而不是一个道士。
不过姚崇特意提及佛寺的道观的事情,想必也是怕李隆基像他爹了,然后大兴土木吧。
毕竟李旦如此,可不代表所有皇帝都是如此啊。
李世民突然说到:“李旦此人,到确实是像你说的那样,是一个通透的人。”
萧然问道:“那你觉得姚崇如何?”
李世民想了想,说道:“他身居高位,心有沟壑,但我有一件事情想要知道。”
萧然一挥手,“李二叔,你尽管问!”
李世民便问道:“我想要知道,他真的不曾用权势来排挤同僚,来结党营私吗?”
这话倒是让萧然陷入了沉默。
李世民见此便说道:“我本来不过随口一问,难不成还真的有这种事情?”
萧然说道:“不是我为他开脱,但是人哪里能一点脾气都没有呢,而且我自己的私心以为,这倒也不都是姚崇的错。”
李世民有些疑惑的看向萧然,“你还说你没为他开脱,要是别人这么说,我肯定以为是收了贿赂了。”
萧然冲着李世民十分不雅的翻了个白眼,“他就是想要贿赂我也得能先找到我啊,等我说完你就清楚了。”
李世民点点头,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
萧然便说道:“在姚崇担任同州刺史时,张说曾因旧怨,唆使赵彦昭弹劾他。姚崇拜相后,张说非常惶恐,便到岐王府中暗通款曲。”.
第554章两个宰相不合,人比人气死人!
李世民突然打断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们二人应该都是宰相?他们两个因为什么结仇?”
萧然说道:“其实倒也不是什么大事,一个是两人都是宰相,但是到底不是同一个人不是,那么在政治见解之上总是有不一样的地方的,这样一来肯定就要吵架。”
“再就是姚崇那简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如果说张说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那么他们两人自然没有什么交集和冲突,但是偏偏张说也不是什么庸碌的人,两人又都是宰相,自然总是被放在一起被比较。”
“这一比较,不就出问题了么,姚崇的夸奖总是要多过他,这换了谁谁心里能服气啊。”
李世民说道:“那这件事情最后如何解决了?”
萧然说道:“自然是张说被贬了,毕竟姚崇虽然告状了,但是他说的可不是假话,更不是污蔑。”
姚崇在得知张说去了岐王那里之后,在退朝后故意落在后面,并在唐玄宗询问时称有足疾。
玄宗问道:“是不是很痛。”姚崇答道:“我心里担忧,痛楚不在脚上!岐王是陛下爱弟,张说是朝中辅臣,他秘密出入岐王家中,恐怕岐王要为张说所误,所以我很担忧。”唐玄宗因此将张说贬到相州。
李世民听了之后确突然笑了起来,说道:“看来这张说还是棋差一筹啊。”
萧然也笑了,“那倒是,姚崇就连死了之后,还摆了张说一道。”
李世民来了兴趣,连身体都不由自主的往前倾斜了一点,问道:“这又是什么事情?”
萧然说道:“当时姚崇病重,但是张说还活的好好的,他怕自己的子孙后代因为自己和张说的恩怨,而落不到好下场,便想了一个主意,也正是因此,张说自己才承认自己不如姚崇。”
姚崇临死时,嘱咐儿子道:“我死之后,张说出于礼节,一定会来吊唁。你们可将我收藏的珍宝器皿全部陈列出来,他最喜爱这类东西。如果他看都不看,那你们就会有危险了;
如果他看了,你们就将他喜欢的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神道碑。你们得到碑文后,马上誊写,呈报皇帝后立即雕刻。张说一定会后悔,必会索回碑文,你们就告诉他已经呈报皇帝。”
姚崇死后,张说果然跟他料想的一样,为他写了碑文,给他很高的评价,但随即后悔,派人索回,说是需要修改。
姚崇之子告诉来人,碑文已通过皇帝审阅,张说知道后,懊悔的道:“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萧然笑着说道:“姚崇可以说是将张说拿捏的死死的了。”
知道姚崇喜爱那些珍宝,便让人摆出来,若是张说喜欢,就送给他。
张说拿了人家的东西,自然要给人家好好写碑文了,毕竟拿人家手短不是。
而且姚崇就算到,张说冷静下来之后必然会后悔,连后路都想好了,任凭张说后来后悔也没有办法,他总不能去找皇帝说不是。
也因此,张说才说自己不如姚崇,毕竟姚崇都死了,还摆了他一道。
李世民笑着说道:“怪不得人家总说,最了解你的永远是你的对手,还真就是如此。”
上一篇:抗战:我,浙江军阀!称霸上海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