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120节

  朱铭问道:“还没请教,孙先生是哪榜进士?”

  孙教谕说:“大观二年太学上舍生,官家钦赐同进士出身。”

  好吧,这人是浪子宰相李邦彦的同学,而且还属于同一届毕业生。但混得属实有点惨,李邦彦已经做了知州,孙教谕却还在州学当老师。

  聊了几句,孙教谕说道:“州学欲新建藏书楼,听闻征君为洋州书院作一名联,魏教授也想请征君为州学藏书楼作联。州学不如书院财大气粗,润笔费只拿得出三十贯。”

  “为州学作联,此吾之幸也!”朱铭非常高兴,卖对联赚钱太轻松了。

  他提笔思索,想起以前参观岳麓书院的一副对联,这玩意儿肯定还没有写出来。

  朱铭的书法普普通通,以自己的最高水准写出来:胸怀子美千间厦,气压元龙百尺楼。

  孙教谕凑近了一看,顿时赞道:“好联!此联挂在藏书楼,可勉励学子胸怀天下万民。”

  一副对联就赚了三十贯,朱铭恨不得再写几幅。

  把孙教谕亲自送出去,朱铭回房继续学习韵书、练习诗赋。

  这还没过多久,又有人来拜访。

  却是真符李氏的老太公死了,出价一百贯,请朱铭写一篇墓志铭。

  什么乱七八糟的?

  朱铭当场婉拒,说自己不擅长写这玩意儿。

  这回他是真扬名了!

  对于洋州的大家族来说,八行士子没啥意思,八首惊艳诗词也无所谓,带兵剿灭了“反贼”更是小事一桩。

  这些事迹,都不如拒绝皇帝征辟!

  大宋开国以来,洋州还未出过征君,朱铭属于蝎子粑粑独一份。

  第二天,又有人来请他下山吃饭。

  朱铭不堪其扰,跑去找到陈渊说:“陈先生,我打算回西乡县躲一阵,等到秋天解试再来洋州。”

  陈渊也知道他的处境,点头说:“一道去吧,正有疑惑想请教令尊。”

  两人结伴去向闵文蔚告辞,师生们听到此事,竟有三人愿意追随。若非秋天就要科举,大家都忙着备考,追随他们的恐怕更多。

  “大郎,俺……俺这次就不去了,等秋闱过后再来请教学问。”白崇彦觉得很愧疚。

  朱铭笑道:“三郎何必如此,求学不在一时,当以科举为重。”

  他非常理解白崇彦的选择,白家只是乡下土财主,全家都指望他科举有成,比不得那些潇洒的大族子弟。

  李含章和令孤许倒是跟来了,令孤一族,虽不如洋州四大家族,却也是从唐代就定居于此,家族底蕴非常深厚。

  众人来到汉江边,还未登船,闵子顺就匆匆追来。

  “先生下山,俺今日方知,愿随先生治学。”闵子顺恭敬作揖,他极为仰慕陈渊,甚至打算跟着陈渊一路前往福建。

  朱铭来洋州时,只有区区几人。

  回去时却变成十多人,闵子顺、令孤许他们都带了随从。

  众人坐船,顺流而下。

  至黄金峡时,又请来纤夫拉船。

  因为有几处险滩,必须慢慢行驶,纤夫的作用是拉住船只、减缓速度。

  那些礁石,几百年后都被炸药给炸了,此时的人们却对此毫无办法。

  行船经过上白村,这里的油菜花已经凋谢,皆用朱国祥传下的油菜育苗移栽法,可以省下许多人力和时间。

  继续行驶到大明村,村里的情况大变样。

  穷还是很穷,主要是精神面貌不同,一个个都带着生活希望,也不知道朱院长给他们灌了什么鸡汤。

  众人在河口下船,大船进不去小河。

  一路步行观察,陈渊点头赞许:“听说此地去年还是贼巢,而今农事兴旺,朱先生不愧为大儒。”

  朱铭笑道:“家父曾言,一年时间,解决村民温饱,两年便让村民富裕起来。”

  “极好!”陈渊笑着说。

  再走一阵,高转筒车出现在前方。

  来自洋州的几个士子,看着那庞然大物,全都瞠目结舌。

第124章 0119【未来可期】

  关于高转筒车,人教版《历史》说出现于宋代,而人民版《历史》说出现于隋唐。

  两种说法,都没有错。

  唐代留下了文字介绍,但没有名字和图案。元代的王桢《农书》,才有了具体名字和图谱。

  极有可能,在北宋时期都不多见,陈渊从福建一路走来也没见过。

  “这是筒车?”陈渊问道。

  朱铭介绍道:“高转筒车,唐代就有,家父亲自改进过。”

  倒不是改进,而是根据具体地形做出调整,跟王桢《农书》的记载有些不同。

  陈渊走近了观察具体结构,虽然此时并未使用,但十米高的转轮还是让他感叹:“果真是百姓日用即为道。”

  穿过已经结籽的油菜田,陈渊来到山脚下的引水渠。

  朱铭说道:“山贼不知兴修水利,这条灌渠,也是家父组织村民挖的。高转水车把河水提过来,灌入水渠之中,全村有一半的水田可以取水。我外出之时,水渠还没挖完,现在却挖完了,只等收了油菜就能灌田。”

  陈渊赞道:“元璋兄若是做官,必能造福一方百姓,窝在这小山沟里屈才了。”

  复行一阵,有村民在地里劳作。

  那块地里的麦苗郁郁葱葱,村民正在扦插红薯苗。

  陈渊好奇问:“这又是何物?”

  “海外带回的高产作物,名叫红薯,”朱铭解释说,“家父曾言,育人当因材施教,耕种当因地制宜。山下的旱地稍微肥沃,可将麦子与玉米轮作,一年两熟,红薯、豆子套种其中。不但产量高,轮作还能减轻病虫害。贫瘠山地就不行,一般不套小麦,而是选别的东西与玉米轮作。”

  “耕种亦有道。”陈渊点头。

  朱铭一边走一边说:“东边和西边的半山腰上,各挖有一口堰塘,也可蓄雨水而灌溉。今年打算再挖一口,到时用水就更方便。”

  陈渊不时遇到正在劳作的村民,他听说过朱铭剿贼的故事,知道这里的村人全是匪贼。

  此刻亲眼所见,却没有半分匪气,更像老实巴交的农民。他认为这得益于教化之功,此山有大儒坐镇,短短半年多时间,就非常成功的化匪为民。

  众人一路观察闲聊,走向山寨所在的高山。

  山脚的荒坡已经开垦出来,随便种了些蚕豆,也不求能收获多少,主要是为了养固新开荒地的肥力。

  这些荒地,都分给了新来的逃户和贫民。三年内免收赋税,春种蚕豆,夏种大豆,冬种豌豆,全是豆类,都可以为土壤提供氮肥。再撒些草木灰,又能为土壤提供钾肥,家禽粪便提供磷肥。

  如此耕种两三年,荒地就能变成熟地。

  在科学指导下,开荒可以更加快速!

  朱国祥正在半山腰上,指挥村民种下树苗。

  他听说陈渊来了,快步上前迎接。

  寒暄之后,朱国祥指着新栽的树苗说:“都是桐油树苗,西乡县不好找,还是托县里卢官人帮忙买的。半山腰太过陡峭,种地浇水不方便,而且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这里的树木,全被山贼给砍了,正好可以栽种桐油。三年即可结果榨油,到时又是一项收入。”

  朱国祥此时一副农民打扮,穿着短打麻布衣,裤脚挽到了小腿处,两只光脚丫上全是泥土。

  见大家都打量自己,朱国祥笑着解释:“刚从水田里回来,教导村民控水旱育秧,还没来得及换身干净衣服。”

  陈渊作揖道:“元璋这是在吃苦,身体力行,着实让鄙人佩服。”

  朱国祥大笑:“不算吃苦,我喜欢农事。有人喝酒是享受,有人看戏是享受,我却以种地为享受。”

  朱院长是真的很享受,晚上有老婆,白天有庄稼,全村那么多土地,任由他怎么规划安排。

  已经有点乐不思蜀了!

  陈渊更加佩服:“化苦为乐,几入道矣。”

  朱国祥冲那些栽树的村民喊道:“栽完这些就收工,忙你们自己的地去。”

  几个村民纷纷弯腰送别,他们看向朱国祥的眼神,全是发自内心的敬仰爱戴。

  这与面对朱铭时大为不同,村民对朱铭更多是敬畏,毕竟朱铭剿匪时杀了不少人。

  父子俩领着众人继续上山,越往上面越陡峭,几个公子哥腿都走软了。

  李含章是喜欢军事的,路过杀虎口时,惊叹道:“此为天险,大郎剿贼不易啊。”

  “我带兵佯攻正面,又派人从山后绕了三天,夜间爬上山寨去放火才赢的。”朱铭简单解释道。

  李含章点头说:“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兵法》在宋初属于禁书,北宋中期才解禁,到现在已经传播开来。

  陈渊也是读过的,赞许道:“上兵伐谋,但奔袭也不容易,成功颇有带兵之才。”

  山顶依旧是那副鬼样子,到处是烧成焦黑的废墟。

  但烧剩下的房子,安排十多个客人住下没问题。

  沈有容正带着山上女眷给菜地除草,那里种了许多蔬菜,其中有好几平方丈的黄花——朱院长已经在为提炼秋水仙碱做准备了。

  听说有客人来访,沈有容扔下锄头过来。

  “陈先生,这是拙荆。”朱国祥介绍道。

  沈有容屈身行礼:“先生万福。”

  陈渊作揖道:“娘子安好。”

  一番问候,沈有容带着众人的随从,去挑选打扫空置的房屋。

  朱国祥则引着他们继续前行,在一处废墟的后面,土地疏松之后还浇了水,又堆了许多肥沃的有机物。

  几十截椴木半埋在土里,已经长出一些小香菇。

  朱国祥乐此不疲的介绍成果:“去年秋天栽培的,再过几天就能采摘了,一直能采到夏天。等技艺研究透彻,便让村民都来学,妇人可在农闲时种植菌菇卖钱。”

  “此山珍也,竟然也能栽培,”陈渊啧啧赞叹,“元璋兄农技通神。”

首节 上一节 120/11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我在红楼改气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