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124节
“编了。”郑泓答道。
张肃没有再问,而是说:“这几十个人,先去西乡县衙报道,给他们编了户再送往贼寨。”
郑泓不敢拒绝。
张肃跟薛道光住一个舱,两人互报姓名,居然很快聊起来。
先是聊道家修行,接着又谈禅论佛,最后竟转到诗词上面,二人都对儒释道有所涉猎。
过了黄金峡,郑泓被迫折道前往西乡县城。
张肃带着几十个“移民”直奔县衙,白二郎率领胥吏迎接,不多时,向知县也闻讯赶来。
一番寒暄之后,向知县打听道:“张主簿是哪年进士?”
“上一榜。”张肃说道。
向知县疑惑道:“既是进士,为何到西乡做主簿?未免也太屈才了。”
张肃说道:“家祖父张讳唐英公,家叔祖张讳商英公。”
草!
向知县暗自骂娘,一堆胥吏已让他头疼,居然又来一尊大神。
张肃的祖父张唐英,曾经推荐提携过王安石。
张肃的叔祖张商英,是刚被蔡京搞下去的右宰相。
张肃就是个倒霉蛋,估计是受到叔祖牵连,才以进士之身被扔来西乡县。
“这些贫民,都要去那大明村,”张肃指着身后众人说,“速速给他们编户,全部编为客户,寄在那朱家父子名下。”
虽然是没有登记田产的客户,不用交二粮正赋,但差役钱却要交的,杂税也可能要交。
张肃赴任的第一天,就给朱家父子极大关怀。
来到办公室,行李都还没放下,住所都还没安排,张肃就说:“把历年的户册、账册全部拿来!”
白二郎赔着笑脸:“前任祝主簿,贪赃枉法,把户册和账目搞得很乱。”
张肃听明白了,查账是没法查的,所有黑锅都扣在祝主簿头上,如今的县衙账册都被修改过。
张肃又问:“还有多少钱粮?”
白二郎回答:“去年剿匪靡费众多,钱粮已经用尽。”
张肃压住心中怒火,冷笑道:“极好!”
一两年内,他是没法做正事儿了,得想办法怎么收拾这些胥吏。
不再理会县衙之事,反正理不清楚,张肃自去住所休息,第二天开始微服走访县城。
没走多远,就看到几个弓手勒索店铺。
故意把一篮子烂菜叶,倒在食肆门口,硬说店家没有清理门前,敲诈几十文钱再去下一家。
张肃来到店里,问掌柜的:“这些弓手,怎如此蛮横?”
掌柜的憋了一肚子火,也不顾忌什么,怨恨道:“听口音,客官是外乡人吧?去年朱都头剿贼,训练了三百弓手,大多都是些好汉。这几个弓手,却是朱都头挑剩下的腌臜泼皮。官府不要好汉,都遣散回乡,只留下这些泼皮听用。”
张肃奇怪道:“为何官府不要好汉,只要泼皮?”
掌柜的讥讽道:“好汉们都听朱都头的,官府管不住,泼皮才更好使唤。这些弓手,足有二十二个,缺钱了就来勒索百姓。那些有靠山的店铺,他们不敢招惹,只寻俺们这些苦哈哈下手。”
张肃不但是主簿,他还兼职县尉,正好属于弓手的顶头上司。
当下便有了计较,可以从弓手开始,张肃问道:“被遣散的弓手,你认识几个?”
“只认得城里的,乡下的却不认识。”掌柜的回答。
张肃已打定主意替换弓手,把朱铭认真训练过的人,召回来做自己的第一批心腹。他没再询问此事,而是转开话题:“那位朱都头,可是八行士子朱成功?”
“是有八行士子这么个说法。”掌柜的点头。
张肃又问:“他名声极好吗?”
掌柜的笑道:“自是好的。以前本县有个祝二,原是反贼,后来成了主簿,把弓手全部换成反贼。俺们这些县城里的住户,被搞得苦不堪言,是朱都头带人灭了祝二。他在县城的时候,弓手们都规规矩矩,从来不勒索商家,也没见过欺负百姓的。街坊都说,朱都头要是一直留在城里便好了。”
“可惜。”张肃说道。
“怎不可惜?”掌柜的附和。
两人的可惜不一样,张肃可惜朱铭是八行士子,否则他肯定招来县衙听用。
……
却说那几十个“移民”,全都被编户之后,郑家的船只才重新出发。
见薛道光还留在船上,郑泓忍不住问:“道长不在县城下船吗?”
薛道光说:“你我一路,都是去大明村。”
“阁下去大明村作甚?”郑泓问道。
“寻访故友,”薛道光模棱两可回答,反而问郑泓,“你可知,大明村有仙粮?”
郑泓皱眉:“仙粮?”
薛道光说:“便是玉米与红薯。”
郑泓顿时笑起来:“对对对,就是仙粮,朱相公从海外仙岛带回来的。听说极为高产,等秋收之后,俺家也要买些种子。”
薛道光问:“真是海外得来?”
“俺也不清楚,”郑泓说道,“但朱相公确实出过海,驾巨舟纵横大洋,出海一次要好几个月。朱大郎还给俺讲了许多海上故事,一桩桩都稀奇得很。还有不少海上奇物,人那么高的大鸟,生出的蛋好几斤重。人那么高的巨鼠,肚子上还有口袋,把幼子放到口袋里喝奶……”
当初住在上白村,郑泓听了好多故事,现在又一股脑儿讲给薛道光听。
薛道光越听越笃定,那位朱相公,多半在海外遇到了神仙。
薛道光是真信神仙,而且他心目中的神仙,是由人类或者鬼魂、精灵修炼出来的。
他在注解《悟真篇》时,开创性的给神仙分了等级:
阴神至灵而无形者,为鬼仙;
无病无灾而永寿者,为人仙;
飞空走雾,不饥不渴,寒暑不侵,遨游海岛,长生不死者,为地仙;
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变化无穷,鬼神难测者,为天仙。
后世的网络仙侠小说,很多设定都来自金丹南宗,包括什么真元啊,炼神还虚啊,其中有一大堆出自薛道光之手。
听完郑泓讲述的海外故事,薛道光猜测,朱国祥应该是在海岛上遇到了地仙……
嗯,肯定是这样。
说不定自家祖师紫阳真人,也已经修炼成地仙,如今正在遨游海岛。
否则的话,朱家父子怎知晓祖师爷的道诗,还把这些道诗编进了《西游记》?
《西游记》里的菩提祖师,多半就是自家师祖紫阳真人!
(祝铁血旗队长生日快乐,队长天天定闹钟抢章说第一,今后还是睡醒了再写章说吧,身体要紧。)
第128章 0123【黑话切口】(为企鹅大佬加更)
大明村,玉米地。
朱国祥站在旁边看了良久,然后转身离去。
朱铭好奇道:“这半个多月,你天天来玉米地闲逛,到底是什么情况?”
“玉米种子,跟咱们一样,好像都变异了,”朱国祥解释说,“正常情况下,去年收获良种玉米,自选种子进行种植,今年会有一定植株退化。但到目前为止,却还没有发现异常,我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非要强行解释的话,就是穿越的时候,受到了某种空间辐射。”
朱铭问道:“这些玉米苗才齐腰深,就已经能看出来了?”
“基本能看出来,良种退化之后,植株会显得高矮不一,”朱国祥指着玉米地说,“这些玉米虽也高矮不同,但属于田间管理的问题,绝大多数都在正常范围内。”
朱铭又问:“如果种在更肥沃的地里,亩产能达到多少?”
朱国祥说:“要分具体情况,跟光照、雨水这些也有关系。一般来讲,如果密植在肥田当中,风调雨顺没啥病虫害,,就算没有化肥支撑,亩产也能达到七百斤。”
“我草!”
朱铭忍不住爆粗口。
“那只是理想状态,”朱国祥笑道,“种地怎么可能年年风调雨顺?而且玉米种植面积扩大之后,多种几年,相关的病虫害也会跟着来。这些都会造成玉米减产。而且真正的肥地,肯定拿来种水稻和小麦,种玉米实在太糟蹋土地了。玉米真正的价值,还是对于贫瘠土地的利用。”
朱铭说:“去年我们种在贫瘠山地,而且还是间作,亩产不也将近六百斤?”
“我天天去地里转,农家肥不要钱的给。每次给水给肥,都掐着关键时候,还全部用人工授粉。那产量能一样吗?”朱国祥说,“换成普通农民,去年种在那种地里,能亩产四百斤就不错了。”
朱铭点头道:“明白了,去年种的玉米地,相当于科学试验田。”
朱国祥继续往山下走:“山寨又高又陡,下山非常不方便,现在炒茶的地方,也离汉江边挺远的。土匪是为了安全,我们却要考虑成本,明年我打算把住处和炒茶作坊都搬去江边。学校也建在江边,让愿意上学的小孩都来读书。”
“炒茶作坊建在江边,会不会泄露技术?”朱铭担忧道。
朱国祥笑着说:“能保密一两年就够了,早晚会泄露的,咱们不断改进工艺就行。”
“也对,”朱铭点头道,“看来军事训练要尽快搞起来,江边总是不如山里安全。”
村里的保安队,朱铭一直都想组建,但从去年到今年,农闲时候始终在搞基础建设,根本就腾不出人手和时间。
等今年收了麦子,能清闲大半个月。
到时候,先组建几十人的保安队,将他们训练为村兵骨干。剩下的青壮劳力,还要去挖堰塘,基建也不能停下来。
“先生,村长,黄麻藤砍回来了!”
张广道带着白胜、石彪等人,挑着好几个箩筐过来,筐中装满了野生藤条。
朱铭疾步走过去,弯腰仔细查看,发现也没啥特殊的:“这种藤条真的能用?”
张广道说:“山里到处都是,平时也用来编藤筐。比竹筐麻烦一些,藤条要先泡过,不泡软了没法编。”
朱铭这是要做藤牌,原材料可以有多种,红藤、黄麻藤这些都行。
再三确认黄麻藤有用,朱铭说道:“我记得是用水泡半个月,取出来晾晒三天。然后再用桐油来泡,泡完再晒,晒完又泡,反复泡晒一年左右。这样做出的藤牌,刀砍不入,水火不侵,而且轻便得很。”
“那得用多少桐油!”白胜咋舌道。
“是挺费钱的,但迟早要做,”朱铭说道,“等藤条都浸泡好,明年选几个会编藤筐的。让他们别种地了,每天专门编造藤牌,按天给他们发工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