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865节

  因此真正的有钱人,不会贪图官学的免费待遇。那里的教学水平不如自家,那里的饭菜太差也吃不惯,犯不着跑去跟贫寒学子抢免费名额。

  现在大明的学校系统如下:

  官学(公立学校):小学(蒙学)、县学、州府学、太学。以及军校、医学院等各类专科学校。

  私学(私立学校):村塾、社学(社区学校)、私塾(家庭学校)、书馆(家族学校)、书院(敞开招生的大型私立学校)。

  各级公立学校的学生,可以自愿参加传统科举。也可以逐级升学,参加录取专业人才的制科。

  朱铭仔细翻阅礼部的统计数据,发现大明的官学生数量,还远远赶不上宋徽宗时期。

  全国在读小学生约6万人,县学生约4万人,州府学生约2万人,太学生约3000人。总计12万余,不如宋徽宗执政前期的16万余,更不及蔡京裁撤学校前的20万人。

  另有军事、医学、造船、冶炼等专科学生6000余人。

  大明绝大多数学生,其实是在读私立学校!

  按照朱铭的设想,大概会拨1200万亩土地做学田,比北宋顶峰时期略多一些。

  这种学田制度,看似朝廷难以直接管理,其实比全部由朝廷拨款更实用。可以有效减少教育经费的贪污现象!

  县学及以上的校长都是进士出身,学校的产业除了学田没有其他。校长一旦贪污过多,学生们就吃不起饭,闹大了会毁前程的。

  此时的学生,可没那么好打发,一個个是真正的士子。

  另一个时空的明朝,也有学田制度。

  但全国学田只有50万亩,仅相当于北宋学田的零头,因此明代多是地方官府拨款。

  可地方官府怎会老实拨款办教育?

  搞到最后,明代的官学制度名存实亡。县学、府学虽然有大量学生,但只是挂一个名而已,平时都不来上课的,也就廪生按时去领米。

  甚至连明代的太学都名存实亡,太学生全都不到学校上课。太学老师多为举人充任,整天只想着怎么考科举。

  北宋的科举制度虽然不完善,但范仲淹、王安石、蔡京设计的北宋教育体系,却远远优于另一个时空的明清两朝。

  好的制度,朱铭自然要继承且改进。

  之前有科举改革,现在有学田改革,大明的教育科举体系基本定型。

  朱铭仔细想想:“再颁布一个法令,侵占学田之人,罪名比侵占民田更重三等。伙同他人诡寄、侵占学田的教谕和教授,一律罢官,移交有司定罪。今后把这个法令写入《大明律》。”

  御用舍人提笔记下,让通政院拟定中旨交给刑部。

  胡安国陪皇帝吃完午餐,高高兴兴退下。

  朱铭起来散步消食,心里想着再增加专科学校数量。

  军官、医生、科学家、农学家、工程师……这些都还数量不够,须得多多培养才行。

  当然,财政恐怕会撑不住,须得把握好一个度。

  但专科学校即便不免费,也不能学费收得过高。因为真正有钱的人家,肯定跑去考科举,愿意读专科学校的家里又没啥钱。

  朱铭虽然每年有专科生的进士、举人名额,但这些名额不能设得太多,否则会引起传统读书人的反对。

  唉,治大国如烹小鲜,这火候着实难以把控。

  朱铭下令全国清理学田的时候,安南那位杜太后终于进京了。

  朱国祥刻意避嫌不跟朝臣接触,因此至今还不知道,他要新纳的妃子是个太后……

第902章 0897【留学生】

  再次踏上大明国土,杜英武是极为愤恨的。

  且不说他前次出使受尽羞辱,只说杨再兴干的那些事儿,就足够杜英武记恨大明一辈子。

  杨再兴调来李合戎的广西驻防军,打通从谅山到升龙府一线。接着又把邕州土兵调来,驻防军驻扎在沿线大城,土兵驻扎于沿线小城。

  然后,就开始掳走升龙府百姓,前后足足持续三个多月,平均每月押送三万百姓!

  这可不是什么国内移民,待遇连大明流犯都不如。

  沿途多有逃亡和死伤,能活着走到谅山的升龙府百姓,十万人里面只有七八万而已,等到了广西境内就只剩六七万。

  安南国的太尉杨英饵,还试图袭击负责押送的明军。

  结果一万多安南军队,伏击两千大明野战军,反被明军打得大败而逃。

  并且,明军死伤仅百余人而已。

  倒是被掳来的安南百姓,趁着两军交战逃跑了数千。

  等杨再兴离开之后,杜英武率兵回去接收升龙府。整个城市只剩千余户,很多还是得知明军撤兵,才拖家带口跑回来的。

  “姐姐,前面就是洛阳了。”杜英武走进船舱说。

  杜太后叹息:“以我一人,若能换来两国修好,也算是为子孙积德了。”

  杜英武咬牙切齿道:“此仇必报!”

  姐弟俩之所以这么说,除了升龙府被掳掠一空,还因为沿途情况特别凄惨。

  大明野战军和驻防军的军纪尚可,邕州土兵在安南跟土匪没区别。这些来自广西的蛮族土兵,被派去驻守沿途小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把安南百姓祸祸得不轻。

  还有安南自己的溃兵,以及逃走的被掳百姓,也在那一带四处抢劫。如此这般恶行,也全被算在明军头上。

  从升龙府到谅山,沿线区域十室九空!

  被杀死的百姓不多,主要是吓得逃离家乡了。

  杜太后叮嘱道:“你回国之后,定要好生辅佐我儿。此战他威望大跌,国中大族蠢蠢欲动,幸好还有杨英饵稳住局面。”

  “我省得。”杜英武说道。

  太尉杨英饵接连吃败仗,还让明军攻入升龙府。

  国主李阳焕并未趁机削他兵权,反而继续委以重任。这让杨英饵感恩戴德,积极收拢残兵镇压乱民,同时也让国中势力不敢妄动。

  渐渐的,骂名都让杨英饵背了,国主李阳焕反而稳坐江山。

  杜英武由于击败占城、真腊联军,而且还攻陷了占城的乌州,这次被提拔为殿前司马步兵都指挥使。

  安南禁军就此被杜英武掌控,等他成功出使大明回国,估计还要被授予爵位。

  殿前司都指挥啊,安南的李朝开国君主,黄袍加身时就是这个职务!

  杜英武口中说着“此仇必报”,心里想的却是外甥早死,留下孤儿寡母他再摄政。

  到那个时候,是做摄政王,还是黄袍加身,他可以自由选择。

  当日下午,官船抵达洛阳。

  安南使节团被引去四方馆,这次没带什么瑞兽,只进贡了许多财货。

  鸿胪寺官员过来接待,带走了安南的请封国书,意味着大明将正式册封安南国王。

  翌日,西夏使节曹抟住进来,换走了原来的驻明使节。

  杜太后透过圆拱门观察外面,问道:“那些也是大明的番邦使臣吗?”

  杜英武说道:“我打听过了,是西夏的新派使臣。西夏使臣长期住在四方馆,两三年就要换一個正使。似乎这还是个肥差,西夏官员抢着来明国常驻。”

  杜太后感慨道:“看来西夏与大明邦交极好,但愿我大越与大明也能如此。”

  邦交极好的西夏使者,当天就被鸿胪寺官员怒斥。

  “西夏牧民再敢越界,若是没有纠纷还好,如果伤及我大明边民,必定派大军讨伐西夏!”

  “不敢,我国一定严格约束边民。”

  西夏使者曹抟连忙赔笑脸。

  曹抟是西夏曹贤妃的幼弟,西夏太子的舅舅,西夏前太尉的孙子。

  他的祖宗,是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张议潮的外孙婿)。

  曹抟说道:“此次纯属边民愚钝,不小心越了大明国境,我主已严厉惩罚那些边民。”

  好不容易把鸿胪寺官员送走,曹抟回到院中唉声叹气。

  大明太坏了,自己边境人口不足,竟然诱招西夏边民!

  西夏能种粮食的地方,就那么三四处而已。

  其中一处,就是从横山到天都山,再到兰州那一线。对于大明、大宋来说,那里是贫瘠边境,可对西夏而言却是可耕可牧的沃土。

  北宋修筑寨堡蚕食过去,大明又收复了北宋地盘,严重压缩西夏的战略空间,而且导致西夏的产粮数量减少。

  西夏边境的牧民、农民愈发穷困,而大明竟然通过走私商人,宣传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

  首先尝试越境的是农牧奴隶,他们受不了愈发严重的剥削,想尽办法逃到大明地界。结果立即被安置落户,还分给田产和牲畜,直接从奴隶变成自耕农。

  紧接着,西夏边境的穷困农牧民,也陆陆续续越境投靠大明。

  这些人没有什么国家民族认同感,他们以前夹在北宋和西夏之间,每次打仗都要遭殃。要么给西夏当兵,要么给北宋当兵,不论给谁当兵都是炮灰。

  现在大明国力更强,而且还善待百姓,西夏边民直接用脚投票就跑来了。

  失去牧奴和佃户的党项边境部落,实在受不了人口流失,于是越境跑到大明来抓回奴隶。

  就在今年初,双方打了一场。

  大明在横山地区的驻防军,斩杀俘虏数百党项部众,甚至还反越境杀到西夏国内!

  冲突爆发之后,李乾顺颇为担忧,连忙派小舅子出使大明。

  幸好,只是被训斥一通。

  曹抟在四方馆住了几天,发现冲突并不影响两国关系,于是放下心来享受洛阳繁华。

  日本遣明使也换人了,这次的正使叫河内经国,还带来一个叫平清盛的留学生。

  平清盛今年十七岁,由于日本改革风俗,他并没有染成黑齿。

  这小子腰挎一把倭刀,成天在洛阳城里转悠。

  再过两个月,太学的新学期开校,平清盛就要去“国际班”就读。

  太学的国际班,只招收番邦贵族子弟。传授的内容也不多,先给留学生们开蒙,然后学习儒家经书,继而便是各种诗词文章。

  “表兄,听说城外数里有一所武学。”平清盛不知从哪儿打听到军校的消息。

  河内经国其实姓源,而且是源氏第一顺位继承人,因为家族内斗才错失家督之位。

首节 上一节 865/11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我在红楼改气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