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93节
比如牛筋,五等户七家凑一条,四等户一家就得交一条。若没有牛筋,折算成钱财也行,说是要送到西北去制作弓箭。
稻谷晾晒归仓,陆安喜滋滋前来汇报:“老爷,朱相公种的那块田(约0.4亩),今年打了154斤谷子(不是大米)!”
“去年是多少?”白宗望问。
陆安回答说:“不到120斤。”
古代计算稻田亩产,有时是“出米若干石”,有时又是“出谷若干石”。
按照没有脱壳的稻谷来算,宋代的水田亩产大致如下:黄河流域100斤,长江中游200斤,淮南地区300斤,浙东福建300—360斤,太湖地区540—630斤。
汉中这边的水稻亩产,跟淮南、浙东相当。
“果真是仙法!”
白宗望闻言大喜,朱国祥指挥耕种的那块稻田,面积连半亩都不到,就能多收三十几斤谷子,等于每亩可以增收七十斤!
老白员外实在坐不住了,问道:“山上的玉米,何时能收获?”
陆安回答:“已经结籽了,朱相公说,可以煮嫩玉米吃。但距离收割,恐怕还要再等二十天。”
“那俺就等着。”白宗望的心情有些激动。
还不到二十天,陆安就回来汇报,说有几块地的玉米已经开始收了。
白宗望带着白大郎,坐滑竿上山去。
只见许多佃户,正在地里掰玉米,一筐一筐往家里挑。
这是抗虫抗旱的高产良种,玉米结得又大又饱满。
朱国祥正在旁边监督,见白家父子来了,抱拳作揖道:“老员外安好,大郎安好!”
父子俩回礼之后,迫不及待想知道产量。
朱国祥说:“还未晒干,也没脱粒,尚须再等几日。”
佃户们把收来的玉米,或是挂在屋檐下,或是放在平地里晒。几天之后,开始喜滋滋剥玉米粒,他们已经感受到这玩意儿的高产。
朱国祥抓起一把玉米粒,心头想起儿子所言。
如果真能变异,种子可以不退化……
又过数日,玉米粒晒干。
白家父子再次上山,而且还带了大秤。一箩一箩挨个称重,总计584斤!
唉,没化肥就是这般低产。
朱国祥对此感到惋惜,他带来的玉米良种,即便种在贫瘠山地,如果有化肥的话,轻轻松松就能收获近千斤。
白宗望却是双眼圆瞪,问道:“朱相公,你种了几亩玉米?”
朱国祥说:“总计一亩多。”
白宗望又问:“玉米这般高产,能不能只种玉米,不套种那红薯和豆子?”
朱国祥解释说:“豆子是给玉米补肥的,红薯也能高产。如果全部种玉米,一来肥力不够,二来栽种太密,产量反而要降低。”
“可惜了。”白宗望叹息。
白大郎说:“爹,不可惜。这才种一亩多玉米,都快赶上两亩上田的稻子了。”
朱国祥担忧种子退化,提前给他们打预防针:“玉米乃海外之物,明年再种,可能水土不服,亩产降到两三百斤。”
“两三百斤也好,比种粟米划算!”白大郎兴奋道,他对这事儿非常认真。
“快扶俺起来。”白宗望说。
白大郎和陆安,连忙搀扶老白员外站起。
白宗望鞠躬长揖:“俺代百姓谢过朱相公,这玉米……能否卖给俺一百斤留种?”
朱国祥笑着说:“陆提学那里,要送三十斤过去。向知县那里,要送十斤过去。本村村民,各家卖一些,总计二十斤。老员外想买,今年只能买五十斤。剩下的,我要运回大明村。”
“五十斤也行,能种多少亩?”白宗望问道。
朱国祥说:“选种时,要挑那些颗粒饱满的。五十斤玉米选种,按照这种间作套种之法,应该能播三十几亩地。”
种三十亩玉米就够了,白宗望说道:“俺用三百斤稻子,换这五十斤玉米!”
“可以。”朱国祥并不狮子大开口,他也想玉米能够早日推广。
玉米丰收的消息,短短几天之内,就传遍整个上白村。
前来换种的村民络绎不绝,朱国祥干脆提高额度,总共换给村民四十斤玉米。并反复叮嘱,选种时要优中选优,莫要选了劣种影响下一代。
老白员外看着挑回家里的五十斤玉米,他感觉,白家的辉煌时代要来了。
这里水田不多,山地却多得很,如果全都种上玉米……
朱国祥的威望空前高涨,他如今走在村中,村民见了立即让路,恭恭敬敬等他过去。而且,皆发自内心,并无半点强迫。
当初朱铭瞎编的故事,也重新被村民们记起来。
村民们坚信不疑,玉米乃海外仙人授种,朱相公肯定遇到过神仙!
第97章 0092【欺负老实人】
“这就是玉米?”向知县伸手抓起一把。
白大郎说:“正是,亩产极高。得知俺要进城,朱大郎托俺给县尊带种子来。”
向知县觉得玉米粒挺漂亮,问道:“滋味如何?”
白大郎如实说道:“俺挑了些不适合做种的小粒,磨成粉煮粥喝,有些……粗糙,口感不如粟米粥和白米粥。”
“那便是庶民之粮了,”向知县有些失望,说道,“放下吧,俺明年让佃户种于职田中。”
如果味道可口,向知县打算敬献给皇帝。
既然不好吃,那便作罢。
“那……俺告退了。”白大郎想不明白,得知玉米高产,不该感到兴奋吗?咋向知县表现得兴致缺缺。
拜别知县,白大郎去往弟弟的办公室。
他说出心中疑惑,白二郎却笑道:“祝二等反贼的首级,还有那些反贼家属,早已押解到利州。前几日,利州和兴元府都发文表彰。”
“所以呢?”白大郎没听明白。
白二郎有点无语,只能耐心解释:“上头这般嘉奖,等三年期满,就算不能高升,也会调往富裕县。大哥现在把玉米送来,向知县明年在职田里种下,士绅们后年效仿,还没等真正推广开来,向知县已经被调走了。”
白大郎总算明白:“向知县如果大力推种玉米,等于是给下一任做政绩,他自己啥都捞不到。”
白二郎点头说:“便是这般。玉米他肯定会种,但真正的用意,是把种子带去下一个任职地。”
白大郎鄙夷道:“有好粮食不多种,老天爷都看不过去,是要遭天打雷劈的。”
又聊一阵,白大郎离开县衙。
一路都有衙吏问候,他依旧那般势利,只给高级吏员好脸色,都懒得看低级吏员一眼。
就像当初首次遇到,朱铭主动问候他,白大郎都懒得应一声。
性格缺陷,改不掉的。
何贴司与他遇上,亲自把白大郎送到门口。
回来之后,何贴司对手下说:“把各案贴司都叫来议事。”
不多时,六案贴司聚在一起。
何贴司拿出弓手名册:“秋粮还没征足,是不是该再找衙前去催催。”
胡贴司笑道:“前番征召的弓手就适合催税,他们灭了贼寇有威望。”
何贴司说道:“不能一下子搞太多,那样就太明显了,咱有的是时间慢慢来。”
“五个?”胡贴司问。
“五个也太多,三个刚刚好。”何贴司说道。
王贴司面带阴鸷笑容:“这三个人,还得分散在各乡,不能让他们私底下串联闹事。”
胡贴司也不装了:“这些弓手,当初领了不少赏钱,而且职务越高领得越多,得把他们手里的钱财敲出来。”
王贴司说:“也不能选职务太高的,那几个都头、副都头就不能动。”
何贴司道:“浪荡子也别动,说不准要被逼得拼命。”
胡贴司说:“得派皂吏随时盯着,防备他们带着钱财逃跑!”
袁贴司说:“哪有恁地麻烦?直接把钱收走。”
王贴司道:“县尊不是留了两队弓手吗?他们都是朱铭选剩下的杂兵,提前押送下白村的财货回城,没能领到攻打黑风寨的赏钱。”
胡贴司说:“对对对,这些弓手没领够钱,心中颇有怨气,肯定愿意跟咱合作。”
“……”
六案贴司都属于积年老吏,耍弄百姓是一把好手,知道怎么干这种缺德事。
一番讨论,便确定方案。
当天傍晚,何贴司就邀请两位弓手队长吃饭。
虽然县里只剩22个常备弓手,但职务还是在的,一个都头,一个副都头。
“李都头,张都头,二位里面请。”何贴司满脸笑容。
“贴司先请。”
这两位受宠若惊,甚至在那儿点头哈腰。
虽然县尉职务空缺,他们听命于知县。但知县是外来者,贴司才更长久,他们知道该怎么做。
菜品很丰盛,一只烧鸡,两盘炒肉,一盘青菜。
“来,俺先敬两位都头一杯。”何贴司笑着举杯说。
“不敢。”二人连忙起身。
十多杯米酒下肚,何贴司说道:“两位跟着朱都头,当初捞到不少赏钱吧?”
李都头叫做李田,觉得这名字不好听,前阵子请人改为李茂田。他摇头叹息道:“俺受不得规矩,没有报名当战兵。攻占那小白员外的宅子,就被派去护送财货回城。这黑风寨的赏钱,俺是一文都没有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