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996节

  李祖洽说:“有一处小海港,但不用于海贸,而是汇集盐船。这两任淮南布政司,都请求在涟水外港开埠,但朝廷一直没有予以批准。”

  此时的淮南,亦是鱼米之乡。

  淮水与泗水交汇而为涟水,一路东流入海。

  入海口在后世涟水五港镇,至于更东边的滨海、射阳、响水等市县,目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从淮泗地区到入海口,两岸的水网密布。有天然河流,也有运河与灌渠,还有星罗棋布的湖泊,大部分河段都没有洪灾,因为有太多湖泊可以泄洪。

  如今,所有湖泊都禁止围湖造田,而且在北宋的基础上增挖灌渠。

  灌渠也按北宋标准分为三级,一级渠增挖了一条,二级渠增挖了四条,三级渠增挖上百条。

  只要黄河不来夺淮,淮南与江南就可互为保障。一个地区粮食减产,还有另一个地区来托底。

  河北水网还在继续治理当中,河北与湖南的人口也在日渐增加。

  估计再过十年,河北与湖南也能成为大粮仓。尤其是洞庭湖区域。

  再加上河南与四川两大产粮区,只要别来横跨几省的天灾,整个大明的粮食就有保障。

  到时候,棉田也可放开管控,山东与江南农民可以敞开了种棉——山东棉最优质,浙江棉次之。

  白师厚看啥都稀奇,指着湖边成片的船屋问:“那些渔民平时都住在湖里?”

  范成大笑道:“都是渔户,江南更多。”

  白师厚虽然出自武将之家,自己也从小练习武艺,却是个妥妥的士子:“那些渔户如何缴纳赋税?”

  李祖洽说:“前宋的渔课乱得很,大明现在编为保甲,统收渔盐课。洪泽这边的渔民,其实数量比以前更少了。前宋末年,一些渔户投靠宋江作乱,一些投靠方阁老(方孟卿)做了官兵,一些投靠盐枭跟方阁老作对。”

  北宋对渔民的税收较轻,但操作起来却让渔民活不下去。

  尤其是宋徽宗年间,官府通过买扑的形式,把大片水域承包给豪强。然后豪强就霸占水域,对那里的渔民疯狂盘剥。同时,官府还向渔民违规收取杂税,比如梁山泊的渔民就大量投靠宋江,已经到了不造反就得死的地步。

  李祖洽微笑道:“如今圣天子在朝,就连渔户子弟,也可参加科举。因为赋税减轻,还真有渔家子去读村塾的,淮阴县便出了一个渔家秀才。放榜之后,洪泽各处湖泊的渔民,纷纷开船去他家提亲,当时万舟汇聚蔚为奇观。”

  “贫如渔家子也能中秀才,想来是天生的读书种子。”陆游不由赞叹。

  李祖洽笑道:“这个渔家子秀才,去年已经结婚,做了一个养鱼户的女婿。”

  “倒是不缺钱读书了。”范成大说道。

  宋朝的很多产业都在爆发式发展,其中之一便有水产养殖。

  贩卖鱼苗有一种专门的鱼桶,用竹子编造而成,内糊漆纸。每天换水好几次,防止鱼苗缺氧而死,还要时不时停下来搅动,可以把鱼苗运到很远的地方售卖。

  能做鱼苗养殖的生意,肯定是大地主,拥有自己的鱼苗塘。

  宋朝的近海捕捞行业,同样是爆发式发展。

  闽浙沿海的鱼汛季节,渔民纷纷出海捕捞,渔船甚至多达百万艘——这种近海捕捞的繁荣局面,历史上在南宋初年日渐衰败。因为大量船户被强征为水军,在抗金时死了一批又一批。继而海盗四起,渔民变成匪寇互相攻杀,甚至跑去劫掠沿海乡村,最终遭到南宋官兵的围剿。

  这个时空的淮南、浙江、福建沿海,近海捕捞业不但没有遭到重创,反而还在继续繁荣发展。

  而且,捕捞区域越来越大,距离海岸越来越远,捕鱼船的吨位也不断提升。

  产业链变得更加丰富。

  比如副产品胶鳔,是制作弓弩的必须材料,现在价钱已变得更低了,沿海地区有很多熬制胶鳔的作坊。

  而且由于食盐专卖,各食盐产地都划定了专属售卖区。而近海捕捞业发达的区域,又恰好是海盐产地,于是就疯狂用盐腌制咸鱼,给你整出一斤咸鱼半斤盐的奇景卖去外地。

  这种变相贩卖私盐的做法,遭到其他产盐区官员的强烈抵制。

  于是,跨省售卖咸鱼,会被沿途钞关课以重税。

  李祖洽介绍起淮南的渔业和盐业,用开玩笑的语气说:“淮东各县的大明百姓,鱼便宜,盐也便宜,家家户户都吃得起咸鱼。便那小康之家,也能一天三顿吃上咸鱼肉,估计是整个大明吃肉最多的地方。可惜不能往外运,仅是运出淮南的过税,就比本地的咸鱼价钱还高。”

  “这税收得有点重啊。”綦歧庵感慨。

  李祖洽笑道:“一点都不重。那些跨省卖咸鱼的,卖的哪里是鱼?根本看不出鱼样子,一斤鱼能抖出大半斤盐来。你们山东也有这种商贾,就想着钻《大明律》的空子。”

  几人在洪泽湖上瞎扯一通,李祖洽又带他们去涟水登临海岱楼。

  一个月之后,继续南下,队伍再次壮大。

  当朝首相李含章的族侄李祖洽,居然也暂时不去参加科举了,带着随从跟他们南下游(出)学(海)。

  六个官二代,全部瞒着家人,不顾海上危险跑去作死。

  都是那本《天方夜谭》害的!

第1032章 1027【用假金矿骗人去马六甲】

  闽浙赣三省的洪灾已经退去,但救灾工作远远没有结束。

  有不少百姓失去了一切,房屋、牲畜、粮食、家具、钱财……都被洪水给无情冲走,他们靠着各种各样的手段才侥幸生还。

  还有许多百姓,由于逃难得快,勉强带走部分财产,但很难短期内恢复基本生活。

  治安问题也很严重,尤其是远离城市的地方,大灾破坏了原有秩序,多有歹人靠坑骗抢劫为生。

  大明朝廷的赈灾反应非常快,迅速从淮南和长江中上游调粮过来,甚至任命了一位专职的三省赈灾总督(拥有临时开府大权)。

  地方官员同样救灾迅速,甚至还没获得中央批复,他们就已经力所能及的做事了。包括士绅、庙观,也纷纷出钱出粮,不管心里怎么想的,至少表面上必须过得去。

  其实放在古代中国,地方官、士绅和庙观,大部分时候反而是赈灾主体——官员逼捐,富户出粮,士绅和庙观主动施粥。

  总体来讲,此次洪灾的各种损失,相当于打一场灭国之战。

  灾区想要基本恢复生产,至少要半年时间。

  六位官二代来到浙江时,江南运河已完成灾后疏浚工作,这个属于赈灾事务的重中之重。

  但运河两岸的乡村,明显还能看到洪灾的痕迹。

  成片成片的稻田,因为洪水而彻底绝收,被泡死的稻子软塌塌倒在田里。

  陆游乘船路过望亭镇时,看到一条官船靠岸。

  两个官差在镇外贴告示,识字的居民纷纷跑来阅读,随即有人欢呼大喊:“快快通知各乡保甲长,赈灾粮和谷种到了!乡民拿着户帖副本去县城领粮,每人可领一石稻谷、一升晚稻谷种。户帖副本损坏或遗失的,赶紧去县衙户房补办!”

  消息传出,四里八乡奔走相告。

  这已是第二批赈灾粮,头一批发放的更少,属于本地常平仓的存粮。现在这批,则是从外地调来的,而且还调来晚稻谷种用于补种。

  保甲长们接到消息,立即召集乡民开会。

  有船的出船,有人的出人,各自组织起来去官府领粮。

  特殊时期,补办户口本也很快。

  也别想着钻空子多领,户籍册的正本在官府手里,老百姓拿到的反而是副本,一家有几口人写得清清楚楚。

  以前不上户口的百姓,这次连赈灾粮都领不到!

  “受灾这么严重?”

  范成大看着那些绝收的稻田,表情变得有些严峻,因为他的老家距此只有数十里。

  其他五个官二代,纷纷出言安慰。

  急匆匆赶回家里,范成大稍微好受了些。

  他的母亲随夫在外做官,家中只有祖父和叔伯。

  祖父范师尹对范成大说:“这里没有淹过来,太湖周边淹了一圈。望亭镇全都给淹完了,那边的运河上个月都没法通航。吴江县也淹得挺厉害,赈灾总督专门派了一个幕官过去守着。”

  “家里没被淹就好,”范成大一声叹息,“民生多艰啊。”

  范师尹说道:“只要吏治不败坏,再大的灾祸都不算什么。我是半截入土的老朽辈了,却没见过赈灾这般得力的朝廷。前宋之时,吴地也遭过不止一次灾,那昏君奸臣非但不赈济,还变本加厉的征收苛捐杂税。”

  白师厚立即说:“圣天子在世,满朝皆为贤臣,地方亦多干吏。”

  “小侯爷说得是。”范师尹笑着拍马屁。

  白师厚连连摆手:“我是家中次子,继承不了爵位。”

  范师尹说:“亦可如此尊称。”

  白师厚嘿嘿直笑。

  范师尹没有考中进士,也没在前宋做过官,但绝非普通的乡下老头。毕竟他的其中一个儿媳,是蔡襄的孙女、文彦博的外孙女。

  一介白身,却跟宰相结成儿女亲家,可想而知范氏当时的影响力。

  六个官二代又问赈灾总督在哪里,得知其在南京开府,于是也不急着出海,火速赶往南京去帮忙。

  他们虽然都有功名,但正常情况下,不可能获聘总督幕府。

  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名门之后”。

  赈灾总督的临时开府权,正式聘官名额有限。他们很快成为合同工,为期三个月,按一等吏员给工资,做一些书写和统计工作。

  每天都忙碌得很,却感觉格外充实。

  三个月聘用期满,六人没领完工资就留书跑了,还每人给赈灾总督写了一首诗。

  客船上,李祖洽问道:“至能兄实才卓著,怎不赶紧科举做官?”

  “多半考不上,我的学问还须精进,”范成大笑道,“趁着青春年少,不如多去走走。等眼界开阔了,写出的文章自然不一样。”

  白师厚说:“俺连太学都没法毕业,真去科举顶多中一个秀才。反正俺爹是粗人,俺也是个粗人,对考进士不报期望,由着俺仗剑到处跑。你家里却不一样,世代书香。你祖父若知你要出海,恐怕会打断你的双腿。”

  范成大说:“我上边还有一个兄长,已考中进士好几年。兄长进士及第之后,家中管束就没那么严。不过嘛,这次过去最好绕道,莫再从我家路过了。”

  “哈哈哈哈!”

  众人闻之大笑。

  他们一路坐船去上海务,换乘海船前往杭州,打算在杭州外港(澉浦镇)寻船下南洋。

  由于闽浙赣洪水,杭州海港受到一定影响,许多货物都不同程度的涨价。

  六人带着随从在镇上到处打听,得知还有一个月,就是顺风顺水的季节,还问清楚了许多船队信息。

  陆游说:“南下的海船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三种。一种到福建,一种到广东,一种到安南及更远。我们可以先去闽粤,登岸游览一番,再换船到海外藩国。也可以直接选择远洋船只,中途不再换船。诸君认为该选哪一样?”

  “都可以,”綦歧庵说道,“不过俺发现一个极有趣的船队,他们只有三艘船,而且还在扩招船员。你们可看了招工告示?其言三艘船上皆有铁炮!”

  白师厚笑道:“这三艘船,俺却晓得底细。他们捞上来辽国的传国玺,不要别的赏赐,只求给船出海。官家让他们去康国(舟山)海军学校学习半年,再跟着海军一起出海巡航,今年才自己做船长的。那些船上的铁炮,都是军舰淘汰的。还允他们招募退伍的海军士兵。”

  王廉清的眼睛一亮:“这却好得很啊,算是半官船!”

  ……

首节 上一节 996/11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我在红楼改气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