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卧龙姐夫,忽悠刘备抢荆州 第521节
这要是跟了萧方左右,受其指点教导,哪怕学得萧方一星半点的兵法智谋,将来也必成大器,前途不可限量。
于是邓济便在拜谢祖先福佑后,欢欢喜喜的把儿子送至了相府之中,做起了书僮。
邓艾也是聪明绝顶,大有当年诸葛亮的几分资质,凡事一点就通,兵法什么的一学就会。
萧方对邓艾自然是倍加欣赏,今日这场朝会,便破例带他入宫,让他见一见世面。
邓艾反应也是快,即刻便会意,忙是将一幅帛卷捧起,在众目注视下,从容不迫的上前献给了老刘。
“丞相,这孩子,便是邓济之子?”
“陛下好记性,他正是邓济之子。”
刘备上下打量着邓艾,脸上掠起几分欣赏之色,微微点头:
“当年朕见他时,这孩子才在襁褓之中,没想到一转眼长这么大了。”
“嗯,小小年纪就能如此从容镇定,是个可造之才。”
“丞相,你可得好好栽培他才是,将来这孩子可为我大汉栋梁!”
萧方一笑,拱手道:
“陛下慧眼如炬,识人之能果然是天下无双。”
“臣正也是觉得此子天资聪慧,所以才和邓济要了他做书僮,跟随臣左右好时常教导,将来为陛下,为大汉培养出一位堪当大任之才。”
得刘备和萧方的重视称赞,邓艾心中自是受宠若惊,却极力克制着欣喜,仍旧从容不迫的拜谢自谦。
邓艾退下,刘备的目光,回到了手中那道帛卷上。
“丞相,这是……”
“自陛下登基以来,臣这几日也没闲着,为陛下谋划出了一套选官之制。”
“今日朝会,臣原本就是想献于陛下审阅,现在看来,时机正好。”
听得萧方解释过原由,刘备神色一振,眼中迸涌出几分惊喜之色。
左右众臣们,亦是精神大振,一双双惊奇的目光,齐刷刷射向了刘备手中帛书。
“原来丞相深谋远虑,早有准备啊。”
刘备啧啧大赞,迫不及待将帛卷展。
三个大字,最先印入眼帘。
第407章 皇权士家寒门,咱皆大欢喜!状元陛下可点他,但不能揠苗助长啊!
“科举制?”
刘备猛抬起头看向萧方,眼神中透着陌生意味。
萧方微微点头,示意老刘继续看下去。
刘备遂怀着强烈的好奇,缓缓翻开了帛卷。
“科举,以科考而举士,名为科考…”
接下来的洋洋洒洒千余字,萧方将科举制大体轮廓,为老刘描述了出来。
其简而言之,就是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定人材的优劣,进而择优取士。
不管你是考明经也好,什么明算也罢,还是什么策论,反正就是以考试成绩,来做为选官的唯一依据。
这科举制最大的优势有两个。
一者为公平。
管你是士家豪姓,还是寒门庶族,甚至是贩夫走卒,只要你考得好,你就能为朝廷所用,就能做大汉朝的官,你就能吃上皇粮。
如此一来,就杜绝了士家豪族,利用自己的家世背影,来垄断做官的权力,进而杜绝了士家之中,那些肚子里明明没货,却凭借家世轻松做官的绣花枕头。
同时也确保了寒门庶族的上升通道畅通,给了他们施展抱负才华的希望,让他们不致于自诩空怀大才却报国无门,从而对朝廷心生怨恨。
这科举制的第二个优点,则是相较于九品官人法,确保了天子牢牢抓住选官大权。
九品官人法的选官之权,乃是控制在所谓中正官手中,而中正官天然便为士家所垄断。
那么选出来的官,自然只会出自于士家,被选中之人,亦会视中正官为恩主。
这选官大权,久而久之,便为士家垄断,与天子无关。
科举制则不同,管你是寒门还是士家,谁都没有权力提携举荐谁为官,一切但凭科考成绩说话。
而科考最后一轮还设殿试,由天子亲自主持。
前一轮的会试,乃是各州精英们聚集于京城一较高下。
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方有机会参加殿试。
而天子则通过殿试,成了这些大汉朝最顶尖精英们的恩师。
天子既为君,又为师,还是“中正”,三位一体,你不效忠天子你效忠谁?
“妙哉,妙哉!”
“丞相所创这科举之制,胜于那九品官人法十倍,当真乃千古奇法!”
刘备看明白了科举制的优势,不禁惊喜若狂,拍案叫绝。
诸葛亮也好,田丰法正也罢,众臣们无不惊奇之极,皆是猜不出萧方到底献上了什么选官良制,竟能让天子激动到如此地步。
这选官之法,在天子看来,竟然还能胜于九品官人法十倍?
“众卿,来来来,一起参详参详丞相这科举选官之法。”
刘备索性将帛卷铺展在了龙案上,召呼众臣一同上来围观。
一帮大汉朝最聪明的人,便捋起袖子,你推我挤的纷拥围上,瞪大了眼睛细看起来。
片刻之后,大殿再次沸腾,热议纷起。
“以科考来定品,选拔贤能之士为官,为朝廷所用?”
“妙啊,丞相此法确实是精妙绝伦,如此便能做到无论寒门士家,尽皆量才录用。”
“这才是真正的唯才是举啊!”
诸葛亮的喝彩之声,率先响起在殿中。
“嗯,丞相此科举之法,堪称完美。”
“此举不仅能为朝廷选择贤能,还能避免士家之中虚有其表者滥竽充数,确实是两全其美的完美之制。”
“这科举制,如陛下所言,确实十倍于那九品官人法。”
田丰也捋着半白须髯,不住的点头赞和。
在他看来,天下英才多出于士家,就算是以科考形式来定品选官,榜上有名者也会以士家子弟为主流,不必担心被寒门庶族抢了饭碗。
而以田丰的刚正秉公,自然也不希望士家中的绣花枕头们出来做官,祸害了朝廷。
同时这选官大权,牢牢掌握在朝廷,掌握在天子手中,也符合田丰忠君的价值观。
这般一权衡,这科举制在田丰眼中,自然便成了完美之制。
“丞相竟能创出这等千古奇法,真乃天纵之才也。”
“正今日终于亲身领教了丞相的非凡所在,正心悦诚服!”
法正也是啧啧赞服,向着萧方一揖。
刘备则一拍案几,哈哈笑道:
“好好好,丞相,你又为朕解决了一桩心病!”
“这科举制当真是堪称完美,此制横空出世,朕与曹操争夺人心这场仗,算是尘埃落定。”
“丞相你速速与众卿,将这科举制的实施细节拟定出来,朕好尽快下诏,于我大汉朝推行此制!”
老刘也将这科举制,视之为完美。
萧方却明白,这科举制只是相对于九品官人法,更胜一筹罢了。
这古往今来,哪里会有绝对完美的制度?
只是相对更优而已。
曾经的历史中,科举制推行千年之后,不也是弊端重重,反倒成了拖累国家强盛的累赘负担了么。
但是放在当下,士家大势已成,却还未能如历史上那般独霸天下,寒门庶族也在士家的夹缝下崛起,并且不断壮大。
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便是一个相对最优解。
对皇权,对士家,对寒门来说,一个大家都能接受,能从中寻求到利益平衡点的最优解。
萧方遂也不做过多解释,拱手一笑:
“陛下谬赞了,臣这科举制也算不得完美,不过臣倒也自信,此制确实胜于陈群的九品官人法。”
“待此制于我大汉推行,相信陛下打赢这人心之战,当无悬念。”
“打赢了人心一战,陛下就可以着手挥师西征,伐秦灭曹了!”
刘备大笑,笑声中已是如铁般的自信。
当下萧方便与诸葛亮等众臣,就科举制的细节,各个环节,详细推敲了一番。
一月后,刘备一道圣旨传谕四方,正式宣布于大汉国内,推行科举之制,开科取士。
九州沸腾。
士家才俊们因察举制崩坏被阻断出仕之路,就此被疏通,自然是无不欢欣鼓舞,拍手叫好。
寒门庶族看到了上升渠道为自己打开,看到了一条相对“公平”的入仕之路,自然也是倍感惊喜。
大汉朝内,凡有真才实学者,无不发自内心的拥护科举制的推行。
九州士子们对刘备这个天子的感激与拥护,亦随之达到了顶峰。
夏末时分,第一场科举乡试,于大汉所控制的九州举行。
荆州,扬州,徐州,兖州,豫州,青州,冀州,幽州,乃至于最偏远的交州…
各郡士家公子,寒门才俊,纷纷赶赴州治,参加了刘备登基以来,第一次的科考。
上一篇:我的餐馆通古代
下一篇: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